2
狂欢队伍甚至整条街都沸反盈天。周围有人在乱跑。正在狂欢的人们一下子乱了套。更有甚者,声名狼藉的阿内特——一个浪漫而又歇斯底里的年轻妓女——竟利用这样一个大好机会犯起精神病来。只见她低声尖叫了几下,看样子马上就要昏迷过去。她的这一切都是表演给一副娇态的卡尔利尼奥斯·马斯卡伦尼亚斯看的。这位性格狂躁、动不动就犯精神病的女人对马斯卡伦尼亚斯一往情深——她自己说她过于敏感,每当马斯卡伦尼亚斯弹奏起四弦琴时,她就犹如一只母猫浑身战栗。现在四弦琴不响了,毫无用处地倒悬在这位艺术家的手里,仿佛是瓦迪尼奥把它最后弹出的乐声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人们从四面八方跑来。消息很快便在附近流传开了,接着又扩散到了圣佩德罗、塞特大街和坎波格兰德,招来了一大批好奇的人。尸体周围站着一小圈人,你推我搡,议论纷纷。一位住在索德雷街的大夫被请来了。一名交通警察掏出哨子,使劲地吹个不停,仿佛是向全城包括整个狂欢队伍宣告,瓦迪尼奥死了。
“真的,的确是瓦迪尼奥,可怜的家伙!”一个戴着用袜子做成的假面具、模样十分古怪的人证实说。狂欢的兴头随之消失了。所有的人都认出了瓦迪尼奥:他那副兴高采烈的神情,参差不齐的髭须,游手好闲的高傲劲头,早已为众人熟识,尤其在那些人们喝酒、赌博和开心取乐的场所,他更是一个备受欢迎的人物,何况这里离他的家又这么近,没有谁认不出他来。
另一个戴着很大的熊头假面具、身穿粗布衣服的人挤过水泄不通的街道,来到尸体跟前。他摘下假面具,露出悲伤的面孔、无精打采的髭须和光秃秃的头顶,低声说道:
“瓦迪尼奥,我的好兄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出了什么事?是怎么死的?”人们互相询问。有人回答说“是喝酒喝的”,便对如此意想不到的死亡做出了一种过于简单的解释。一位背都驼了的老太婆停了下来,瞥了死人一眼,问:
“他还只是个小伙子,怎么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呢?”
就在提问声和回答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医生把耳朵贴在瓦迪尼奥的胸前,明知无用,还是最后又听了一次。
“他当时正在跳桑巴舞,可起劲了,没有对任何人讲一句话,身子一歪,倒在地上就真的死了。”他四个朋友中的一个解释说。此时他的醉意已经完全消失,头脑突然变得清醒,而且万分激动。他的身上胡乱地穿着巴伊亚州女人的服装,脸上涂着大红的颜色,眼底下用烧焦的软木描上了深深的黑眼圈。
人们不应对这五个小伙子化装成巴伊亚州女人一事疑神疑鬼,他们个个都是十足的男子汉。他们所以化装成巴伊亚州女人,是为了更好地嬉戏、逗笑和恶作剧,而不是因为他们偏爱女性化,有什么令人怀疑的怪癖。瓦迪尼奥穿着一条浆洗过的白裙子,裤裆处系着一块粗大的木薯,每走一步都要撩开裙子,把那个奇特而猥琐的东西显露出来,使得女人们不得不捂着脸暗自发笑,为想入非非而感到害羞。现在,木薯被甩在一边,悬在瓦迪尼奥露出来的大腿上,已经不能再使任何人发笑了。他四位朋友中的一个走过来,从瓦迪尼奥的腰上解下了木薯。即使如此,死者的模样也依然很不体面,很不庄重。他是在参加狂欢节时死去的,胸前没有被子弹击中或被刀砍开而流出来的鲜血,使他化装过的容貌有所改变。
弗洛尔太太几乎是和警察同时赶到的。诺尔玛太太理所当然地走在她的前面,嘴里不停地喊叫着为她开路。她由热心的女伴们搀扶着,刚在街角露面,所有人便立刻猜到了她就是死者的遗孀,因为她边走边喘着长气,痛苦地呻吟着,丝毫不想抑制自己的泪水,最后失声大哭起来。此外,她身着一件相当旧的、只有在家里打扫卫生时才穿的便服,脚下是一双拖鞋,而且还没有梳头。尽管如此,她也是漂亮的,令人看着心情舒畅:小巧玲珑,丰盈而又不显得肥胖,皮肤微黑,光滑的头发黑得发青,双眸脉脉传情,厚厚的嘴唇微启,牙齿整齐而洁白。“令人馋涎欲滴。”瓦迪尼奥在充满柔情的日子里常常这样夸奖弗洛尔。这种时日也许极少,却是令人无法忘怀的。谁知道呢,也许因为弗洛尔太太是烹调教师,所以瓦迪尼奥就在这些田园诗般的日子里把她称作“我的玉米蜜饼,我的香喷喷的夹馅炸糕,我的油炸肥笋鸡”。把弗洛尔太太比喻成这些美味食品,恰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她的迷人之处:弗洛尔太太生性娴静而温顺,身上隐藏着某种令人动情的魅力。瓦迪尼奥十分了解自己的妻子:那种因胆怯而受到抑制的渴望,那种深藏在心底的情欲。一上床,瓦迪尼奥就会把它们激发出来,使其变得十分强烈直至无法抑制。当瓦迪尼奥兴致勃勃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比他更加令人陶醉,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不为之动心。弗洛尔太太从来不能抗拒他的魅力,即使在她最近满怀愤慨和暴怒的时候也依然如此。她曾多次怨恨过瓦迪尼奥,后悔当初把自己的命运与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在痛不欲生地向死得很不是时候的瓦迪尼奥走去的时候,弗洛尔太太已经昏昏沉沉,脑子里空空荡荡,什么也回想不起来了。她既想不起那些充满柔情的合欢时刻,也想不起那些万分痛苦、异常孤独的可怕日子,仿佛丈夫一死,他身上的所有缺点便已全部消失,或是在“他匆匆地路经这个愁泉泪谷时”,他本来就不存在这些缺点。P6-9
我对自己的作品有多重要,从来不抱任何幻觉。但倘若它们有些微价值,那就是这些文字真实地展现了巴西人民。
——若热·亚马多
露骨,精彩,人性,幽默……意外处生惊喜,现代小说该有的东西,这里都有。
——《丹佛邮报》
若热·亚马多是巴西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著作之丰,不仅在巴西,在拉丁美洲也堪称首屈一指。他的小说每出一部即风行一时,令人争相传阅。他的多部作品已先后被搬上银幕,在举世闻名的巴西狂欢节中还出现了以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如加布里埃拉和弗洛尔等)改编而成的音乐舞蹈节目,因此,这位有“百万书翁”之称的小说家的名字在巴西可谓家喻户晓,与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足球运动员贝利相提并论,深受巴西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若热,亚马多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巴西国内外均有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专门研究。1986年,巴西成立了“若热·亚马多文化之家”,以期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若热·亚马多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
对中国读者来说,若热·亚马多的名字也并不陌生。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极少数拉丁美洲作家之一,并曾于1952年和1957年两次来华访问。其40年代创作的著名三部曲《无边的土地》《黄金果的土地》和《饥饿的道路》,早在50年代就通过其他语种转译成中文出版,受到当时我国文学界极高的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1981年,《世界文学》率先翻译介绍了他于1959年出版的《金卡斯的两次死亡》,这是我国第一次直接从葡萄牙语译介的若热·亚马多的文学作品。此后,我国又先后译介了他的《浪女回归》《拳王的觉醒》《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可可》和《死海》等五部小说。
若热·亚马多于1912年出生在巴西盛产可可的巴伊亚州,少年时代曾在可可种植园生活过,从小对于大庄园主盘剥压榨庄园工人的残暴统治和底层人民群众的悲惨境遇就有所了解。1924年,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圣保罗起义遭到镇压,起义部队因战略转移,路经若热·亚马多的家乡,这对年仅十二岁的若热·亚马多后来的生活道路起了很大的影响。1930年在当地中学毕业后,他进入里约热内卢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不久便加入了共产党所领导的群众组织民族解放同盟,1932年又加入了巴西共产党。若热·亚马多的文学生涯和他的政治生涯几乎是同时开始的。由于参加进步的政治活动,他深感必须拿起笔来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批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1931年,他的处女作《狂欢节之国》问世,显露出了作家的进步倾向和文学才华。他深入到巴伊亚州和塞尔希培州内地收集创作素材,于1933年创作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可可》。这是一部以巴伊亚州可可种植园为背景写成的小说,它打破了把巴西农村写成田园诗的理想主义传统,相当真实地揭示了巴西农民的悲惨生活,被认为是巴西文学3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此后他又以极大的创作热情,每年一部连续写出了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汗珠》(1934)、叙述一个黑人拳术师生活及其遭遇的《拳王的觉醒》(1935)、描写渔民生活的《死海》(1936)和以流浪儿童为主入公的《沙滩上的船长们》(1937)等四部长篇小说,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批判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从1936年起,若热,亚马多因参加政治活动曾数度被捕入狱或被迫流亡国外,其作品也多次被当局查禁并大量焚毁,但他一直没有停笔,40年代又发表了以农村为背景的《无边的土地》(1943)、《黄金果的土地》(1944)和《饥饿的道路》(1946)三部曲。1945年巴西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若热·亚马多担任了该党主办的《圣保罗报》主编,并当选为国会议员。1948年初,巴西共产党再度被迫转入地下,若热·亚马多同年被国会开除,被迫流亡欧洲。1950年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上,他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翌年,他荣获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1952年他结束流亡生活回国,继续从事小说创作,1954年出版了由《苦难的岁月》《黎明前的黑夜》和《地下的曙光》组成的“自由在地下”三部曲。1955年,若热·亚马多退出巴西共产党,专职写作。从1958年起,他先后出版了《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1958)、《金卡斯的两次死亡》(1959)、《老海员们》(1961)、《夜间牧民》(1964)、《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1966)、《奇迹之篷》(1969)、《厌倦了妓女生涯的特雷莎·巴蒂斯塔》(1973)、《乡姑蒂埃塔》(1977)、《制服,巴西文学院院士服,女人睡衣》(1979)和《大埋伏》(1984)等十部长篇小说。1959年,若热·亚马多因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著成就,被选为巴西文学院终身院士。除小说外,他还著有诗集《海洋之路》(1938)、传记《卡斯特罗·阿尔维斯①简传》(1941)和《希望的骑士》(1947)、剧本《士兵的爱情》(1958)、旅行观感《和平的世界》(1951),以及儿童故事《落网的猫和燕子茜娜》(1977)等。
《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出版于1966年,问世后立刻风靡全国,至1978年的十二年间已由巴西雷科尔德出版社印行了三十版之多。小说很快被改编成电影。巴西著名电影女明星索妮娅·布拉加扮演了弗洛尔太太这一角色。
……
至此,故事仿佛已难以继续下去,然而又显得意犹未尽。不料,作家匠心独具,出入意料地安排了瓦迪尼奥死而还生的情节,不仅使弗洛尔经历了一场爱情与伦理之间的激烈斗争,而且在城里掀起一次次轩然大波,带出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和新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现实与虚幻交织,直至弗洛尔与从两个丈夫身上得到的两种爱情合为一体,从而感到完全的幸福和满足之时,小说才达到了高潮,体现了作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即一个人的婚姻是否美满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占据首位的乃是夫妻之间深挚的爱情。高潮一过,作家便马上安排瓦迪尼奥销声匿迹,随即骤然停笔,结束了全文。读者即使仍不忍释手,也会觉得小说至此结束实在是恰到好处,掩卷深思,不能不为作家匠心独具的精巧构思叹服。在这部作品中,若热,亚马多在谋篇布局方面令人拍案叫绝,在编织故事方面同样也堪称一位大师。作家不仅能开合自如地把各种人物巧妙地纺织在一起,而且情节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娓娓动听如行云流水,无突兀之感,无斧凿之痕。即使当瓦迪尼奥死而复生,所发生的一切不免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显得真假难辨、扑朔迷离的时候,由于作家极为巧妙地把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读者明知种种情节纯属虚构,却又不由自主地以假当真,仿佛这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真实可信的了。这正是若热·亚马多在小说创作上的高明所在,也是其作品充满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若热·亚马多一向善于通过生动具体的情节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又栩栩如生。我们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外表娴静稳重、内心却充满激情的弗洛尔,豁朗豪侠、放荡不羁、不知苦恼为何物的瓦迪尼奥,正派严谨、对任何事物都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特奥多罗博士,恶毒尖刻、一心跻身上层社会的罗济尔达太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处处以保护人身份出现的诺尔玛太太,以及米兰当、吉萨太太,等等。他们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呼之欲出,能给人以闻其声、睹其面、晤其人的感觉。除主要人物之外,书中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其他人物,从百万富翁、银行家、政界人物、赌场老板、妓院老鸨、律师、记者、歌星、商人到汽车司机、普通市民、家庭主妇、职业赌徒、妓女,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据研究巴西文学的美国学者马尔科姆·西尔维曼统计,《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一书中总计有三百。四个人物出场。作家在有些人物身上花费的笔墨固然不多,还有些是为了把他的友人写入本书而一笔带过,但是能把如此众多的人物巧妙而适时地融于一部小说之中而又不使读者有生硬和突兀之感也确非一件易事,这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出现在这部作品之中,作者在讲述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的故事的同时,还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纷呈并存的社会画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若热·亚马多则不愧为一位语言大师。作家对语言有着非凡的驾驭能力,文笔生动准确、通俗流畅,书中人物的语言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相吻合。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全书自始至终有一种浓重的幽默感,充满了艺术魅力,不时让读者忍俊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作家的文字水平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小说既然讲的是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的故事,既然想要说明弗洛尔只有从两个性格和气质迥异的丈夫身上同时获得两种互补的爱情才能感到完全的幸福与满足,那么书中出现的夫妻日常起居生活场面的描写就不足为奇,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了。若热·亚马多不愧为大家,对这种夫妻爱情生活的描写很有分寸,并未给入以庸俗之感。他在1980年回答巴西《新女性》杂志记者提问时说过:“健康的两性关系就是健康的两性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您看,在我的作品中,它总是崇高的,更是愉快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与我毫不相干。”可以相信,聪明的读者在读完本书以后,一定会认为亚马多是言之有理的。
亲爱的朋友若热·亚马多,确切地说,我做木薯糕没有配方。博物馆的雷纳托先生的妻子阿尔达太太向我讲解了制作方法,我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的,颇费了一番脑筋才掌握了要领。(我不是在爱中学会了爱,在生活中学会了生活的吗?)
根据您想要的大小,可以做二十个或者更多一些。我劝泽莉娅太太干脆就做大个儿的,因为这是最受欢迎的食品,人人都爱吃。他们两位口味如此不同,在这一点上却完全一致:对木薯糕或木薯干糕都喜欢得要命。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如此?亚马多先生,请让我安静一会儿吧,别搞得我心神不定,不要提这件事了。糖、盐、碾碎的干酪、黄油和椰肉乳汁——浓淡两种都需要。(先生常给报纸撰写文章,请您告诉我,为什么人一定需要两种爱情呢?为什么仅仅一种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心愿呢?)配料用量的多少要根据不同的爱好而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有人喜欢甜的,有人喜欢咸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食材一定要搅拌得十分均匀,然后用旺火蒸熟。
我希望这么一讲能满足您的要求。亚马多先生,这其实不能算是配方,只不过是写给您的一个便条罢了。请您尝一尝带去的点心。假如您喜欢的话,就请让人转告我一声。家里的人都好吗?我这里全家人都很好。我们又买下了一部分药房股份,在伊塔帕里卡租了避暑住房,可漂亮了。另一件事先生是知道的,在那个方面,谁若是陷了进去,就无法自拔了。至于午夜以后的情景,我是不肯对您讲的,否则会有失体面。不过说实在的,那个在大海上空点燃白昼晨光的人正是您的这位奴仆弗洛尔丽佩德斯·派娃·马杜雷拉,或者叫弗洛尔·多斯·吉马朗埃斯太太。
——弗洛尔太太新近写给小说作者的一张便条
若热·亚马多编著的《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讲述了,迷人又任性的瓦迪尼奥在狂欢节上猝然离世。这位臭名昭著的赌徒曾令他那娇艳可人的妻子弗洛尔饱受苦楚,如今,这位寡妇只把心思放在美食学校上。弗洛尔终于被与瓦迪尼奥截然相反的药剂师吸引,可结婚后,她却时时梦到死去的丈夫。一天晚上,瓦迪尼奥出现在她的床边,欲望不减,来履行他的婚姻权利……
《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是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美丽的少女弗洛尔与迷人的流浪汉瓦迪尼奥一见钟情,并不顾家庭的反对而结婚。七年后,瓦迪尼奥猝然死去,弗洛尔无法忍受寡居的寂寞,嫁给了正直体面的药剂师特奥多罗博士,但幸福平静的婚姻生活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她渐生厌倦。此时死去的丈夫忽然重返人间,同时与两个丈夫相处使弗洛尔左右为难:她依然爱着前夫,可又不想伤害后者……
作家极为巧妙地把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这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