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书集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子丰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家书抵万金。无论是严肃、诙谐、悲伤、抑或是愤怒,家书诠释出来的都是亲人间最为质朴而温暖的情愫。大爱无疆中蕴含无尽的人生哲理,是后来者难得的人生经验。读懂了这些情真意切的书信,也就读懂了自己应有的人生方式。

内容推荐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不仅维持着一种家族亲情,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血缘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成长轨迹。“立言,立德,立功”是中国人理想的成功标志。家书、家训作为家教中一种至关重要的言传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成功的中国人的“所立之言”。它是留给子孙或亲朋的一种建议与经验,通常都是“言者”本人对人生、对世间的感悟与体认。因而它会过滤掉诸多外在因素的阻挠,而保留“言者”最为坦诚的一面。这其中有成功的得意,也会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是得意或痛苦,它们对后来者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录

论为学

 安身立命之根本

 读书贵勤勉持恒

 读书为学宜务实

 为学博专两相宜

 读书为学功名谈

 

论处世

 与人方便即是善

 识人有术是智慧

 与人交往有分寸

 言辞得体是风范

 千金不换是信义

 

论修身

 君子当自强不息

 君子当公平公正

 君子当和而不同

 君子当平骄怒气

 

论持家

 论家庭和睦

 论家长里短

 论勤俭持家

 论居家安全

 

论教子

 教子当宽严相济

 教子当遵之以道

 教子当一以贯之

 教子当立人为本

 

论道

 非常道,非常名

 眼中万物皆有吾道

 “道”缘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天道日圆,象征圆满

试读章节

原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

(《手敕太子文》)

译文:

我生逢乱世,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民间求学。当时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处。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让人给我讲解,以了解作者写书的本意。回想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

当年尧舜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却让给别人,并不是他们不珍惜自己的江山,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儿子不足以担当大任啊。普通人家里有匹好牛好马,还懂得珍惜,何况这天下江山呢?你是我的谪长子,我早就有意立你为太子。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很欣赏你那四位朋友。当初我请他们出山,他们都不肯来,现在他们却愿意为你来效力,由此可见你足以担当重任。现在我就正式确立你为我的皇位继承人。

我这一生没有正经念过书,只是在平常读书或是问字时,才慢慢知道了一些文法知识。因此我所写的文辞并不大工整,然而还是可以表达清楚我想说的意思。现如今我看你写的东西,还不如我的呢,你可要勤奋学习啊。每次上的奏疏,你都要自己批阅、自己写,千万不妥让别人帮你写。

……

说文解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帝王将相也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悲喜惆怅。上述摘录是刘邦重病缠身弥留之际写给太子刘盈的遗言。有谁会想到,一代枭雄临终之言,竟然是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按常理,一个从小被老子(刘老汉)痛骂为不学无术的无赖,长大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流氓,怎么可能得天下当皇帝。但历史的规律再一次证明:世事皆有可能!这种可能就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性。在刘邦的遗言中,关键的两个字还是:为学。

刘邦当初对儒生绝对算得上是深恶痛绝。他曾经拿着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当着儒生的面,一边泡脚一边玩女人。这样一种人临死前居然还是要让儿子多读书,勤奋学习。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从刘邦的话中,可以得知他本人平常间也是在不断学习的,“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由此可见,小混混刘三儿并不是人们想像中那样不爱学习,文盲加流氓。相反他还是很注意提高自身修养的,尤其是当了皇帝之后。

表面看来,汉高祖刘三儿很轻视文人,很藐视学习,尤其不注重为学之道,但其骨子里仍然认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为学,羡慕并注重那些有真才实学的隐士高人,承认读书明理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的遗书就是个佐证,同时根据现有的史料,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史载,小混混刘三儿当了皇帝后,开始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依然像当年造反一样,和手下弟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醉了就胡言乱语,甚至瞎胡闹。后来他任用了叔孙通(著名儒生),让他定仪制划等级、赏军功,规范各种朝廷礼仪后,刘三儿感言:“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高祖本纪》)尝到了甜头的刘三儿对儒生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让叔孙通当儿子的私人教师(太子太傅),同时负责起草并制定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另一件说明刘三儿注重为学之道的重要证据,就是“商山四皓”事件,也就是遗书中提到的太子的四位老朋友。事实上刘三儿并不喜欢太子刘盈,嫌他太过懦弱,没魄力,不像自己,于是几次三番想废了他,立庶出的小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刘盈本人仁厚忠诚,当不当太子无所谓,但他妈(皇后吕雉)不干了。吕雉找来张良,让他想办法帮帮自己的儿子。张良本不想掺和刘家的家务事,但经不住吕雉的苦苦哀求,只好给她母子俩献上一计。

一次歌舞晚会上,刘三儿借着酒劲又想提出废太子时,忽然看到太子刘盈身后站着四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个个仪表不凡,风度翩翩。一问才知道他们就是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是隐居在商山的四大隐士,时人称其为高人。刘三儿一统天下后,闻其名,便几次派人去请他们出山,孰料却碰了一鼻子灰,四个老头儿不买账。刘三儿虽然心里有点不痛快,但也并不十分在意。今天忽然见到自己久请不到的四大高人,刘三儿一下子就泄了气,彻底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他看着太子带着四个老头儿离开,知道太子羽翼已丰,其势力足够影响到朝中各方人物,再闹下去只能是自讨没趣。

让太子请商山四皓出山露面,就是张良设下的计。张良实在是太了解这个无赖主子了,一下子便点中了其软肋。刘三儿有严重的“隐士”情结,认为隐士必定是高人,所以对传说中的那四大高人心存敬意与怯意。自己请不动的人物,太子却能让其形影不离,足见太子的厉害。所以刘三儿很郁闷,看着哀哭不止的戚夫人(赵王刘如意的妈),忍不住悲歌一曲以抒解胸中的闷气。

现在看来,张良是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师。他深知刘三儿的内心深处还是很看重知识分子的,虽然贵为天子,但其潜意识之中还是羡慕且敬畏那些有知识的文化人。这就有点类似当年某些暴发户的心态,越是有钱越担心别人瞧他不上眼,笑其土包子、没品位。所以张良用商山四皓来打击刘三儿的信心,果然取得奇效。于是,后世就有学者认为,事实上是“商山四皓”改变了整个西汉初的历史走向。

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汉高祖刘邦对文化知识的看重,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同。刘邦的这封《手敕太子文》,可视为他对人生最透彻的领悟:不学无以明理,不明理无以知善恶,不知善恶无以行事,无以担天下之重任,无以治国平天下。为学同样是帝王的安身立命之本。

由此可看出,“刘项不读书”完全是曲解历史,他们二人不仅读书,而且注重读书,更深知为学乃安身立命的根本。因而颜之推⑤才会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帝王尚如此,何况各行各业的百姓呢?

以上是帝王将相们对为学之道的看法,现在就来读读被奉为家教经典的《颜氏家训》又是作何解释的。

P6-9

序言

泱泱中华千年文明,不只是王朝的兴衰,政权的迭换,更是一种民族潜在特质的承接与延续。这种民族特质与文化脉络的连贯,更多地体现在民间,体现在达官显贵和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间。正如古人所言:“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这“野”便是“江湖之远”,而非“庙堂之高”。相比于官方正史的刻意与民间野史的随性,家书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记载则更具真实性,因而更具可信性,常为治史方家所青睐。除去史学价值,家书最为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它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保存与记忆上。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不仅维持着一种家族亲情,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血缘文化,并真实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成长轨迹。“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换言之,书信早在东周末年便已兴起。这种独特的家书、家训文化,绵延千年历史,已成为中华文化经典之一。相对于史学著作的宏大叙事相比,家书文化的核心则重在日常的细节。在现实的生活细微处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性与行为处世的方式。对中国人而言,许多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的获知,多来源于长辈或是亲友的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这“言传”最重要的一个方式便是家书。

中国人历来持“家国一体”论,“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治家与治国的地位并列,可见中国人对“家”的注重。“家风”、“世家”、“书香门第”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都在传达一个概念: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这种“齐家”的理念与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没家教”、“有爹生没娘教”、“数典忘祖”……都是最为狠毒的辱骂语,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对“家教”的极度关注。家书作为家教的一种至关重要言传方式,对中国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立言,立德,立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中国人理想的成功标志。家书、家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成功的中国人的“所立之言”。当然,这“言”在当时是隐性的,它是留给子孙或亲朋的一种建议与经验,通常都是“言者”本人对人生、对世间的感悟与体认。因而它会过滤掉诸多外在因素的抗挠,而保留言者最为坦诚的一面。这其中有成功的得意,也会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是得意或痛苦,它们对后来者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是特好面子的,言和行往往很难合拍一致,所以要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读中国人的家书与家训。作为身处现代的我们,要真正弄通国人的心理与禀性,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中去谋取个人的幸福或成功,也不妨去读读前辈智者留给后人们的家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书与家训是先辈的人生智慧结晶,是最实用也是最真实的人生经验之谈。读懂了这些情真意切的书信,也就读懂了中国人自己的人生方式。

毋庸讳言,现代西方文明对古老中华文明的冲击,造成当今国人的一种文化断裂感,于是便有人在努力寻求重燃国学之热。编者无意于这等宏大志愿,因为编者始终深信一点: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人,中国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事逻辑。中华文明实际上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无意识之中。“不思量,自难忘。”

上下五千年文明,家书不计其数。《家书集萃》只能摭拾其中部分篇章,编撰成集以飨读者。限于时间,加上编者的学识有限,其中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尚请各位方家指正批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