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岭深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终南松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腔热血,一身浩气,与秦岭共存!一杯黄土,一曲挽歌,与山川同悲!面对困难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面对流血牺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秦岭深处用热血和激情谱写壮丽人生!

一群城里的青年人,来到秦岭深处的豹子坪,开始了他们生命中的一段最为特殊、记忆最深刻的人生历程。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和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历尽磨难、饱受煎熬,他们痛苦、绝望,但最终变得成熟起来。他们一边经受着令人义愤填膺、痛彻心扉的伤害,一边守望着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记录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和人生历练的长篇小说。

一群城里的青年人,来到秦岭深处的豹子坪,开始了他们生命中的一段最为特殊、记忆最深刻的人生历程。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和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历尽磨难、饱受煎熬,他们痛苦、绝望,但最终变得成熟起来。他们一边经受着令人义愤填膺、痛彻心扉的伤害,一边守望着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

目录

第一章 闻风而动

第二章 陋室安家

第三章 初砺磨炼

第四章 险生灾祸

第五章 结伴回家

第六章 下山相亲

第七章 横遭不幸

第八章 欢喜一场

第九章 屡逞英雄

第十章 暗自怀春

第十一章 不慎负伤

第十二章 赤手搏豹

第十三章 一言定性

第十四章 人善情真

第十五章 惊天大案

第十六章 意乱情迷

第十七章 采花老贼

第十八章 情陷魔障

第十九章 书生布局

第二十章 终获定情

第二十一章 刑讯逼供

第二十二章 海臣归队

第二十三章 落第秀才

第二十四章 吐露心声

第二十五章 满载而归

第二十六章 欲拔头筹

第二十七章 冰天雪地

第二十八章 终遂心愿

第二十九章 临危救人

第三十章 延续血脉

试读章节

范家堡并不大,全大队才七八十户,四五百人。在关中平原,在H县,这算是个小村子。虽然叫范家堡,但还有肖姓和戴姓两大户,三姓几乎各占1/3。

然而这个小村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出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戴文先,小学毕业,1955年当了兵,一直在西北边疆服役。在部队提了干,是个副连级,1964年被转业分到本县青河公社任武装干事。刚好时来运转,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原来的书记、社长均被打倒。戴文先在部队是个搞政工的,又能说会道,便成为造反派头头。公社“革委会”成立后,暂被任命为代主任,虽然有个“代”字,但目前仍是一把手。

青河公社人口少,只有五六千人,是全县40多万人口的几十分之一,但这个地方地域广阔,占全县总面积近2/3,全是地广人稀的深山老林。别的不出,只木材一项,县上许多单位的头头脑脑都争着和他结识——谁家盖房子不需要木头?

再一个是肖文龙,原来是社办农业中学的工友,也是小学毕业。但上进心很强,平常勤奋好学,1964年学《毛选》一鸣惊人,写了几万字的学习心得,被领导慧眼发现,大吹特吹,便在学校人了党,又送到县里的党校深造了一年。毕业后被分到农中任初一的政治教员。一年多后,人扶人高,最后竟被调到H县最大的中学EqI:,任初一的政治教师。

E中是H县最大的全日制学校,而且是省级重点中学。全县其它12个中学全是初级中学,只有E中,不但有24个初中班,还有9个高中班。

真是时势造英雄,文化大革命中肖文龙因敢于造反,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个站出来给驻校工作组贴大字报,结果被执行“刘邓”路线的工作组一棒子打成“现行反党反革命分子”。

正在惨遭打击,灰头灰脸时,毛主席写了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终于拨云见日,肖文龙又时来运转,一跃成为全校造反派头头。

E中近200名教职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大学科班出身,加上全校2000多学生,全都成了这位小学毕业的“造反司令”麾下的干将。直至学校成立“革委会”,肖文龙顺理成章地当上了H县最大中学的一把手。

后来有一喜欢相面的同学仔细观察肖文龙,发现他的眼睛并不像一般国人的那样成细长型,而是又大又圆,悟了半天,终于说道:

“天呀!我总算发现他的眼睛像什么了,简直和猫头鹰的眼睛一模一样,怪不得他姓肖,干脆改成‘鹗’主任得了。”

所以同学们暗中都称他“猫头鹰主任”。

一个小小的村庄范家堡,顷刻间出了两个重量级人物。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已经没有什么革命大事可干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许多家在农村的同学,已经自动回乡务农了。学校还剩近200名吃商品粮的同学。肖文龙的政治嗅觉很灵,他紧跟形势,整天研读《红旗》和《人民日报》社论,很快就发现了上头有将这些吃商品粮的学生运动到农村广阔天地的打算,而且有些省市已经行动起来了。作为H县最大学校的领导,他必须迅速做出决断。因为H县“革委会”一把手是个软弱的家伙,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打倒,现在之所以被结合进来,全凭他有一个亲戚的裙带关系。

星期六下午回到范家堡,准备给老婆进行每周一次的“授精”。因为他直到现在还没有孩子。

“授精”这个词在E中是个专用名词,学校有个生物教师,每次给学生讲课,提到动物繁殖和植物授粉统称之为“授精”。老婆在乡下教小学,每次周末回到E中,他都戏谑为“授精”回来了。结果文化大革命中被学生左一个耳刮子,右一个耳刮子,批判他言语下流,散布资产阶级诲淫思想。所以E中的教师们暗中都把过性生活称之为“授精”。  在村口,他碰见了戴文先,便急忙下了自行车,热情打招呼,两人紧紧握了握手。肖文龙新盖的三问瓦房全凭戴文先给他搞的木材指标,而且价钱比市面便宜许多。

看见了戴文先,他忽然灵机一动:报纸提到“上山下乡”,H县非常富庶,十年九收。大米、小麦、玉米、棉花产量都很高,一个劳动日都在块儿八毛,到省城又通火车又通汽车,交通十分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学生在平原下乡,绝不会有什么轰动效应,可是到山区呢?那儿交通不便,又是深山老林,地广人稀,平常听戴文先讲,山民们干活异常艰苦。想到这里,他心中有了主意。

便对戴文先说:“你晚饭到我家来吃,咱弟兄俩炒两个菜,喝两盅,我有事找你商量。”

晚上肖文龙让老婆炒了盘鸡蛋,烧了个豆腐,油炸了盘花生豆,又把别人送的一罐沙丁鱼打开,拿出一瓶“西风”酒。戴文先如约前来。两人喝了两盅,边吃边聊,应酬话说完,终于提到正事。

肖文龙说:“我们学校还有近200名城镇户口的学生,我最近看报纸,看来下一步学生可能要到农村去,许多地方已经动了。咱们平原上人多地少,像咱们村人均一亩来地,如果分上十来个学生谁也不欢迎。你们青河公社地广人稀,分个百儿八十人也不见踪影,有个口号叫‘上山下乡’,我想在‘上山’两个字上做文章,你看怎样?”

戴文先笑笑:“天呀!那地方除了木头,再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交通又极不方便,我每次到公社都要骑五六十里路,一路大上坡,挣得一身臭汗。在里边干了四五年,待得够够了,正找人活动,准备往山外调。各个大队都是羊肠小道、翻山越岭的。我来了几年,到现在还有几个队都没去过。干什么都要肩挑背背,又不通电。你没看那些山民,穿得跟叫花子一样。你让那些十七八岁的娃娃上去,哪个家长愿意,谁也不放心。最远的两个生产大队离县城一百四五十里,又不通班车,你让那些娃来回走?”

“太好了!越艰苦越好,正好可以锻炼那些城里娃,他们长这么大受过什么罪?让他们也尝尝农民的苦日子,你只说你这个公社能接收多少学生?”

“你就是来一万人也能容下,问题是这些人要吃饭,山里的地都在坡上,三四十度,种、收都特别苦累。这几年上边提倡‘农业学大寨’,陆续修了些水平梯田,但大部分还是坡地,现在又不让烧荒了,麦粮极少,大部分是杂粮。这些娃娃能吃这个苦吗?”

戴文先夹了口油汪汪的炒鸡蛋,又说:

“还有个问题,你也知道,这地方1958年发生过反革命暴动,为首的几个都被枪毙了。还有二三十个被判了十来年,这两年都陆续放了出来。咱们平原上一个村子基本一两个姓,你知道青河公社有多少个省的人?说出来你不信,文化大革命中统计过:全国二十四五个省市,我们公社就有十七八个省市的人。有逃荒的,有要饭的,还有不少人是解放前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人员构成十分复杂,你看这些单纯的学生娃去那里合适吗?”

肖文龙想了想:“这样吧,初中的就不去了,高中有30多个人,都是20岁左右的大小伙和姑娘,文化大革命中也经过风雨和世面了。你挑个差不多的大队,说实话,这些人去那里插队,对你也是个帮助,都是些红卫兵小将,你将来干个什么也可以依靠他们。”

戴文先想想,这倒也是。又说道:“我得问问,这里边有没有县上主要头头脑脑的娃,有的话你得千方百计把他们留在平原上,要是在山上出个什么事,我可负不起那个责。”

肖文龙说:“放心吧,这点我还心中有数。”

星期一肖文龙回到学校,他摸了摸底,知道县上几个主要领导的孩子都在初中后,便立即召开校“革委会”全体会议,号召动员全校高中城镇户口的同学去青河公社插队,并立即造出花名册,进行任务包干,还在县城和学校到处张贴标语和横幅,大造声势:

“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上山下乡、自力更生光荣。贪图安逸、在城里吃闲饭可耻!”

“高中同学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到山区去!到山区去!到山区去!”

青河公社也写了几条横幅,挂在县城最醒目的位置:

“山区贫下中农热烈欢迎红卫兵小将!”

“秦岭!张开她广阔的胸怀欢迎你!”

肖文龙认为这一炮如果打响,他在县上领导的眼中自然会更有分量。

会上有人提议:如果一家有两个上高中的,只去一个。最后,这一条通过了。果不其然,经过20多天紧锣密鼓的操作,他终于把E中30来名高中同学运动上了“山”。多出来的7个人,有几个是哥、姐已经上了山,另两个确实有病,不适宜去山区劳动。

肖文龙和戴文先商量的结果是把学生们全部放在了豹子坪生产大队。一个多月后,即12月22日,毛主席发表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肖文龙更加趾高气扬,认为自己棋高一着,能够紧跟形势。

H县紧靠省城,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主席指示发表后,省上、市上那些不大不小的官儿,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子女尽量放到省城周围几个县。H县平原地区除本县一些初中学生外,接收了不少省、市里的干部子女,这些人大多是三两人插队,结果平原上人满为患。

后来,青河公社不得已又陆续接收了100多名初中学生,而这些人都是学校组织成批来的,普通职工子弟,没什么背景,此是后话。P1-4

序言

冬日渐渐来临,早晚已是寒气逼人,大街上,人们双手拢在袖筒里,急匆匆地行走着。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革委会”都成立了,报纸上署以“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大字标题。各基层单位的“革委会”也相继建立。

学校已是人去楼空,H县E中城镇户口的同学们都不知道下一步何去何从,含辛茹苦地上了十多年学,然后又轰轰烈烈地参加了两年多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现在却感到前途一片茫然。很明显,上学是没指望了,所有大学均已停止招生。当初为了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那些最激进的学生们发了誓:

“宁做社会主义工农兵,不当资产阶级大学生,没有毛主席的命令,决不进考场!”

现在摸摸自己的脑门,才觉得慢慢凉了下来。那些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忽然变作一块块石头,刚好砸向自己的脚面。

而大专院校的各届毕业生们,国家已陆续给分配了工作,不管单位、工作好赖,起码每月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只有这些普通中学的初高中生们,最终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个子已经比父母高半头了,却还要父母养活。回家端起饭碗,脸上都觉得烧乎乎的。

现在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字表明当时究竟有多少城镇户口的中学生上山下乡,据说有1400万人,但是,家在农村的同学更多。像H县,吃商品粮的只有600多人,但初高中农业户口的则有几千人。

想想吧,把数千万青年学生,那些上了七八年甚至十几年学的莘莘学子,一鞭子赶到农村、边疆,中断他们的学业,这一伟大“创举”,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它粉碎了多少青年学子的梦想,使多少父母的希望成为泡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