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编著的《管理术》以客观的态度解析宗教的管理智慧,并将其管理理念的精髓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指引员工明确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做”,进而再以入世的思维来教导员工“怎样活”“怎样做”,通过精神的引导实现行为的修正,让企业得以如同宗教一般,持续发展,绵延不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管理术(如何运用宗教的智慧做管理)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高德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德编著的《管理术》以客观的态度解析宗教的管理智慧,并将其管理理念的精髓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指引员工明确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做”,进而再以入世的思维来教导员工“怎样活”“怎样做”,通过精神的引导实现行为的修正,让企业得以如同宗教一般,持续发展,绵延不绝。 内容推荐 千年庙堂,百年企业,当今世界最高明的企业管理之术。全球世界500强中有96%的企业家都在向宗教学习。从稻盛和夫到李嘉诚再到马云,无不如此。不仅仅是企业家管理需要宗教智慧,从古至今,全世界的大部分政党无不如此,因为千年的宗教有许多,而百年的企业与政党却寥寥无几。 高德编著的《管理术》为超级畅销书《洗脑术》作者高德先生又一作品,一本书讲透宗教智慧在管理中的现实运用,这里将涉及如何运用宗教的体制、人心管理系统以及各种“真经”智慧把企业做强做大。 目录 第一章 赋予员工信仰的力量 修行是崇高的,工作也一样 给员工一个美好的未来 赋予事业崇高的意义 信仰是企业做大做强的资本 以欲望成就信仰 有灵魂的企业才有信仰 为员工塑一尊“像” 第二章 管理之道,从心开始 内心平静才有奋斗的动力 关注员工的需求 让员工爱上工作 以“慈悲心”教化员工 成就大事须有“菩提心” 现代管理密匙:禅 管理的“安心”之道 做“教育者”而非“管理者” 第三章 持久力,以宗教为师 宗教何以延续千年 塑造企业的精神内核 利益管理的五大原则 有“利”才能长远 跨越千年的佛陀“平等观” “不争”才能累积“争”的资本 沟通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第四章 让戒律发挥作用 戒律是修行的保障 用戒律拔除邪念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慈悲非姑息,宽容不纵容 建立团队监督制度 辅助戒律的企业伦理建设 “法四依”方为真法 从细节塑造震撼感 第五章 清静无为,管理并非事必躬亲 别让自己成为超人 理顺企业的组织结构 让员工各安其位 广纳谏言,不思而通 优质管理的“十字真言” 培养遴选人才的智慧 第六章 锻造宗教般的凝聚力 “六和敬”的力量 把“僧众”变成“僧团” 集体是心灵的皈依处 抱团才能打天下 视彼如己,慈悲创造奇迹 公平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可裁员,不可裁心 团队中不需要“超级英雄” 第七章 人力调配,顺其自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 逆天而行,反受其咎 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在修行体验中实现蜕变 随缘方能长久 顺其自然,远离“忙文化” 第八章 个人修为是领导力的基础 方丈的必备品质 做员工的精神领袖 领导心态与企业成败 宗教精神造就卓越领导力 做不可替代的领导人 领导人要有大爱精神 有权者,最后取利 第九章 管理的惑与悟 管理是一门讲究悟性的学问 困惑源于“根本智”的缺失 在迷茫中寻找办法 用自己的方式成佛成圣 管理之悟:论“拜” “商禅一体”的现代启示 惑与悟,不过取舍之间 试读章节 修行是崇高的,工作也一样 几乎所有宗教都有“修行”这一说法,比如佛家信徒以慈悲守戒念佛为修行,道家信徒以打坐炼丹运气为修行,瑜伽以冥想和动作为修行,等等。宗教信徒为了让自身达到某一境界,往往都会十分热衷于修行,将修行当作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尽心尽力去完成它。那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是否能够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就如同宗教信徒对修行的热情一般呢?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修行在宗教中的本质意义。 我们知道,每个宗教的修行都独具特色,但这些独具特色的修行都只是表面上不同的修行形式,那么从本质上来说,修行的意义是什么?各个宗教所说的修行有没有共通点呢?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所谓“修”,就是“修正,改变”的意思;所谓“行”,就是“前进,过程”的意思。因此,修行,说的就是人通过某些方式来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圆满的一个过程。这里说的“圆满”主要是精神上的一个状态,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修行的外在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内涵本质却是一样的,只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的修行称不上真正的修行,只有那些能够通过外在形式的修行实现不断的自我审视和自我反省来圆满自己精神层面的人,才真正得到了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崇高的,能够督促人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并不一定非得遵循特殊的修行形式不可,比如到深山闭关,或者以肉身去抵挡各种苦痛极限等等,修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在自己所处的尘世,也就是社会中,是否能够努力认真地去做事情。 释迦牟尼认为,“精进”是达到开悟境界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什么叫精进呢?说白了就是努力地工作,专心致志地工作。工作和修行是一样的,或者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就是人生中的一种修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崇尚劳动的民族,古语有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劳动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前提,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社会,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 在当代社会中,有很多员工只把工作看成是获得酬劳的一种手段,巴不得工作时间越短越好,获得的酬劳越多越好。在这些人眼中,工作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员工,作为领导者,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工作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有深重意义的。工作是崇高的,是人生的一种修行。工作可以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以此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我们能够磨砺心性,控制欲望,完善人格。当我们能够以全部的精神投入每一项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一项工作负责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将会得到锻炼,我们的心性也终将得到提升,这就是最本质状态的“修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本是迦毗罗卫城的王子,过着奢华欢乐的日子,有美丽可人的妻子,但为了引导众生摆脱生老病死的苦痛,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原本拥有的一切,投入修行之中。对于释迦牟尼来说,修行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工作,而他投入修行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的一个职业期望。可见,职业期望对于人来说,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当我们能够为员工撑起一个对他们而言足够有诱惑力的职业期望时,就可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心甘情愿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于奋斗之中。 为了达到自己的职业期望,释迦牟尼踏上了修行之路。他抵达苦行林,在这里,很多修苦行的信徒用各种方法折磨自己的身体,希望用这种“苦因”来换取将来的极乐。释迦牟尼和这些人在一起住了七日夜,认为这种不合理的“苦因”根本不可能解脱生死,于是离开了。在职场中,释迦牟尼以自己的理智做出了修行的第一次选择,没有随波逐流。 抵达摩揭陀国的时候,该国的国王看重释迦牟尼的才华,表示愿意以王位供养他,让他留在该国度化人民。这是职场路上的一次非常巨大的诱惑,但选择了这一诱惑,就意味着自己将会离之前规划的职业道路越来越远。释迦牟尼拒绝了这一诱惑,坚定不移地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后来,释迦牟尼拜访了两位十分著名的大宗师,这两位大宗师向释迦牟尼灌输了自己的修行理念:应先出家,托钵为生,修行禅定。 释迦牟尼在两位宗师这里待了一段时间,提升了自己禅定的境界,但蓦然发现,在这里依然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于是选择离开。这说明什么?不迷信权威。 释迦牟尼离开这两位大宗师之后,和追随自己的几个人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苦修,但六年的苦修依然没能让他开悟,于是最后,他放弃了这一修行方式。结果,跟随他的几个人认为他信念不坚定,纷纷离开了他,只留下释迦牟尼孤军奋战。在职场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是从大流取悦大众,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与众人背道而驰?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而释迦牟尼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最终,释迦牟尼独自来到了伽耶山,在毕钵罗树下悟道成佛,实现了自己最终的职业理想。 纵观释迦牟尼修行的过程,与今天人们的工作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对于释迦牟尼来说,修行就是他的工作,而对于我们来说,工作就是我们的修行。无论是修行还是工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崇高的,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而让释迦牟尼意识到这一点的,就是他为自己的人生所树立的“职业理想”。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当你认为自己的员工不够努力,不够有拼搏精神,对工作不够认真负责的时候,最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惩罚他们,或者如何警告他们,而是应该正视一个问题:你的企业,你的管理,是否能够激发起员工内心深处的欲望,让他们为自己树立起一个职业理想,并为之拼搏。 无论是在修行还是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阻碍,有苦难,有诱惑,也有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前方是否有一个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终点处是否有一个光芒万丈的梦想支撑我们的信念,让我们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向最终目标。不管灯塔还是梦想,在职场中,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最终的职业期望。当这种期望根植心中,我们就能够摒除一切杂念,克服阻碍,走过苦难,抵制诱惑,并跟随自己的信念做出正确选择,达到修行的最终境界——“悟道”,换句话说,也就能实现我们灵魂、人格以及人生的圆满。 拉丁文中有这样一句谚语:与其成就工作,不如成就做事的人。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当你期望员工为你卖力工作时,你的目光不应该只放在工作本身,而更应该放在员工身上。你希望员工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全心投入每一次任务,那就给他一个崇高的职业期望,为他树立一个光芒万丈的职业理想,让他明白,工作是人生最崇高的修行,通过认真努力地工作,他们的人生能够有一个质的改变,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够有一个飞跃式的提升。这是修行的崇高,也是工作的崇高。P3-6 序言 很多人看不起宗教,觉得宗教就是靠迷信来蛊惑人心。但实际上,世界上最成功的组织无疑正是宗教。它历经岁月的洗礼,跨越干年的时空存活至今;它不需付给信徒工资,就能让信徒对它执着地奉献和付出。这恐怕是每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如果每个员工都能如同信徒拥护宗教一般,忠诚捍卫企业的利益,为工作毫无保留地付出努力,那么企业必然也能够如同宗教一般,生生不息,长盛不衰。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企业就像是一艘航行在海洋上的船,管理者就是船上的掌舵人,他决定了船航行的方向,但船航行的速度以及面临风浪时的反应力和执行力,则是由船上所有船员共同决定的,而这些船员就是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掌舵人,我们肩负着管理“船员”、领导“船员”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让“船员”信仰我们共同的“船只”,让员工如同信徒们一般,信仰企业,捍卫企业利益,共同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呢?我们不妨借鉴宗教的管理智慧。 宗教在信仰的外衣之下,实际上是一种凝结了人类思想与智慧的强大精神依靠。宗教中的智慧极其高深,它能够洞悉人心,管理人性,从而引导信徒以其所宣扬的方式进行生活,从根本上影响信徒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而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修行。 企业管理和宗教管理实际上非常类似,企业管理的对象是员工,也就是人,而管理人,实际上就是管理人心、管理人性。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同样也是一场修行。 宗教的修行是一个培养人格和锻炼灵魂的过程,即引导信徒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开悟的境界,最终让精神达到理想状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幸福。企业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同样如此,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一步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修行的根本在于修心,管理的根本同样在于管心。宗教的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宗教对人心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能够从宗教的管理智慧中进行学习研究,汲取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必然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莫大助益。 宗教以“出世”为精神导向,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最大的启示就在于指引管理者学会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换言之,也就是将人类终极的理想与渴望融入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之中,指引员工明确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做”,进而再以入世的思维来教导员工“怎样活” “怎样做”,通过精神的引导实现行为的修正,这即是管理最精髓的所在,也是修行最本质的追求。 本书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力求以客观的态度解析宗教的管理智慧,并将其管理理念的精髓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从宗教角度诠释企业管理的精魂,让企业得以如同宗教一般,持续发展,绵延不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