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感动,社会也需要感动。人少了感动灵魂就会残缺,社会少了感动也会失去应有的和谐。本书从几千篇情感美文中,精选数十篇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美文,其真其善其美催人泪下。即使是铁石心肠,看完本书也会为直感动、感恩、感悟、感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动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报刊精萃编辑部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需要感动,社会也需要感动。人少了感动灵魂就会残缺,社会少了感动也会失去应有的和谐。本书从几千篇情感美文中,精选数十篇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美文,其真其善其美催人泪下。即使是铁石心肠,看完本书也会为直感动、感恩、感悟、感奋。 内容推荐 社会需要感动。人少了感动灵魂就会残缺,社会少了感动也会失去应有的和谐。人类的文明进步,更是受到感动后产生推力的结果。 本书里那个挑山的断臂男人,用独臂挑起的何止是百多斤的货物,更是孩子们辉辉煌煌的未来;那个贫穷的农妇母亲含辛茹苦支撑儿子一次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那个一生饱受父母轻视与邻居白眼的傻弟弟最后为搭救落水儿童献出年轻的生命;那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与恋人分手之际用自己的身体为心仪男孩挡住裸露的电线……这些故事,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情感得以升华,精神受到鼓舞。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些平凡人的感人故事,我们更期待这些故事能感动更多的人。 目录 第一辑 爸爸的吻 挑山的男人 姜钦峰◎002 我为父亲开车门 黄方国◎004 痛了三十年的一记耳光 姜泽华◎006 我的哑巴父亲 段慧丽◎008 50个布娃娃 英涛◎011 一辈子陪伴 李吉琴◎013 我的瞎子父亲 雪儿◎016 恩情 缠枝莲◎018 父亲节 佚名◎020 天国来信 佚名◎022 父亲啊,你真爱的足迹已经西去 陈清贫 刘晓露叙述◎025 不会再有第二个你 纤手破新橙◎031 爸爸的吻 李国团◎033 第二辑 母爱之痛 不能对母亲开枪 叶广芩◎036 妈妈,这么多年你多冷呀! [韩]金河苏茉译◎037 爹妈都想自己的娃 李元山◎038 母爱之痛 孙鲁宁◎039 母亲不习惯 藤缠树◎041 没有回音的忏 悔佚名◎044 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汪传华◎049 圣洁的背影 浪一◎053 哑娘·唢呐 高普校◎057 不要丢下我 一辛◎060 泼妇 侯德云◎062 闹钟里的母爱 高中梅◎064 八块五毛钱 佚名◎065 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066 母亲与鞋架 澜涛◎069 让我看着你 王焕伟◎070 我的妈妈从来不笑 含笑花◎071 第三辑 下辈子我来爱你 不死的妻子 宇新◎074 那一季的花带着香 梅吉◎076 下辈子我来爱你 紫罗兰◎080 原来爱情没走远 佚名◎084 在别人眼里望见幸福 佚名◎086 旧爱的痕迹 凡娘◎087 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疼你的女人? 秋海◎090 一个让你流泪的亲情故事 张梦◎093 来生,还比你快 周海亮◎098 今天离婚,你得抱我出家门 鲁宁◎lOl 一个男人永远的悔 康儿◎104 假如右耳听见爱 佚名◎109 两棵树的守望 佚名◎112 我与“父亲”的一张结婚照 雨山◎115 狼行成双 邓一光◎118 天亮了,爱也等不回来了 枫丹白鹭◎121 第四辑 天堂里的大哥 姐姐 方伟◎126 嫂子,长大后我娶你 暖暖◎129 天堂里的大哥 颜落◎132 弟兄的另一种诠释 夕归郎◎135 最后的善良 王虹莲◎138 弟弟的爱 老轻◎140 哥哥啊,天堂有雨,那是弟弟愧疚的泪 萧音◎143 远远的大哥最近的爱 缠枝莲◎146 给史蒂夫 成蓉◎150 第五辑 天使的目光 苦难生命唤醒的爱:一个男孩“冬天的故事” 风之语◎154 三弟的储蓄罐 周艳妮◎160 红色的保温饭煲 凡娘◎163 天使的目光 老玉米◎166 一地幸福的鸡毛 刘华◎170 请举起你的右手 李清◎172 天堂的来信 洵子◎173 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 乔叶◎177 试读章节 一辈子陪伴 李吉琴 水被擦出一片华华声,有沉重的呼吸声,是父亲!他抱住我,急急地问:“我得活着跟你做伴,对不对?”我使劲地点头,呜咽不巳……那是我生命里的记忆。是我和父亲一辈子相依为命的约定。 我一直在思忖:要不要给父亲打个电话,要不要呢? 父亲一定是不在家的。他这时也许正站在5楼或者8楼的脚手架上奋力扔上了又一块砖,擦一擦汗的工夫,就被人拼命地吆喝。十几年了,人也上了50,不知道他还受不受得了。 但父亲是心甘情愿又志得意满的,至少他每次与我说话都在努力表达这样的意思。而我,越发地不安。 我今年22岁了,父亲52岁。我4岁时母亲改嫁他乡,父亲和我就磕磕绊绊地活着。 父亲的智商比一般人要低一点,生活简单得像几条纵横的网格。很早的时候,别人扔掉一架破木车,他捡回来,敲敲打打,然后拖着上路了,沿途把别人扔下的酒瓶废铁等破东西捡上车拖回家。时间久了,乡邻们也把不要了的东西放到他的车上。我整天埋在那一堆破烂里翻翻拣拣,穷人家的孩子,六七岁就当了家。 父亲种的瓜菜都新鲜水嫩,我们两个人吃得很少,我就把大部分放到父亲的小推车上。乡里乡亲的婶子大娘谁要就从上面拿走,回去包顿饺子或者做顿汤面,也不说谢,偶尔记得,差他们的孩子送一碗给我,我微笑地接着,也不说谢。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沉默着、绚烂着,也成长着。每天最好的时光便是我踩在小凳上弯腰炒菜,父亲坐在灶前烧火,不时惊慌地去扶一下我脚下的小凳,见很安全了,就呵呵笑起来。现在去想那段日子,总是首先忆起灶间的那片阳光,10岁左右的时光,竟然是天长地久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少年我已经不记得了。我用纸盒子里的钱交学费,买作业本,也偶尔买点肉做给父亲吃,是恬然的安静感觉。这样的日子让人有种惯性的依赖,像一只鸟的飞翔,没有转弯和阻隔。 突然,一天,父亲拖着坏了很多处的车子从废品站回来,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透着强烈的委屈和惶惑。钱被镇上的小混混抢了,父亲被打了。我安慰了他半天,最后还是忍不住哭了。这是第一次,然后是接二连三。父亲越来越惶惑不安,吃饭越来越少,睡觉也很不安稳,经常半夜起来对着窗户呆呆地坐几个时辰。话也不说了,更不笑,眼神是不安的游移,就这样眼睁睁地消瘦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知道他往日细缓如流水的生活突然碰上了巨岩,他缓不过神来,难受得紧。 那天,父亲去废品站很晚了还没回来。外面一片漆黑,心里一阵阵发毛的我跑出去沿路找。嗓子喊破了,像一面破锣,震得自己心里脑里嗡嗡的,却并没传出多大响声。夜里的村野风吹草惊,自己的脚步声和喊声总会引来一片陌生的声音。我毛骨悚然。最终在一个大水湾边看到父亲的车子,没有人。我立刻就大哭起来,感觉整个人都化成了水在不断地往外流,直到整个人都空了。 猛然听到一阵急促水声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哭声被硬生生截断在喉咙里。我望着声音的来处,好久才看清楚有一个人从水里走过来,越来越近,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水被擦出一片哗哗声,有沉重的呼吸声,近了,又近了——是父亲,是父亲! 父亲跑过来喘着气抱住我,急急地问:“我得活着跟你做伴,对不对?” 我使劲地点头,呜咽不已。父亲立刻笑了,像发现了真理似的说:“怎么样我也不能死,我得活着跟你做伴。”说完就不理不顾地牵着我回家了。 一路上他莫名的兴奋衬托着我的泪水。那一年我13岁,父亲43。这是我生命中最铭心刻骨的一段回忆。 父亲最终也没有去把那架车子捡回来。他不再去镇上了,就在四周围转,谁家田里有草就帮忙拔,有什么活就帮忙于,只是每天都乐呵呵的。再后来,父亲跟着村里的一个民工小组去赶零工。他只扔砖头,从地上扔到房上,要恰恰扔到瓦匠手上,要快,要一刻不停。他的胳膊红肿了起来,每天回来我就用热毛巾给他敷,但不很管用,后来学习和家务一忙起来,也便放弃了。有时候夜里醒来听到父亲睡梦中沉沉的呻吟,心就一抖一抖地疼,泪流了一脸也不敢哭出声来。父亲很卖力气,对工钱也没有概念,给多少是多少,好在别人不太忍心欺骗他。 生活再一次走上正轨,我可以不用踩小凳子炒菜了,干活也利落了许多,不再需要父亲烧火了。他便转移了目标,每天我写作业的时候就抚一抚我的《英汉大词典》,咕哝几句“小闺女不简单,能看这么大的外国书”,脸上是羡慕和骄傲。我对他笑一笑,他就很欢喜地走了。父亲显然对自己过的日子心满意足,眉眼间都活络了许多。 高中我没住校,仍然延续着这种生活,但是日子一天天逼近高考,我开始发慌。 我试探着问他:“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念书了,你怎么办呢?” “有多远?是不是有毛主席那么远?”他瞪大眼睛,脸上有我看不出来的表情。我局促地点了下头。他竟然很高兴:“闺女能到毛主席那里去了,不简单,我,我在家里等你回来。”表情甚是雀跃。我不想把话题往深里引了,怕他难受,说:“你要干活呢。”他说:“好,干活。” 在上路之前的晚上,父亲变了卦,死活要送我去上学。他说,太远了就走丢了,说得情真意切,我没有办法说不,就这样拖拖拉拉出了门。 半天的汽车,一天一夜的火车。父亲一直兴奋着,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车。下车之后更不得了,他被那么高的楼晃得头晕,自始至终只说一句话:“神仙一样的咧!” 我始终小心谨慎地买票、转车、照看行李包裹、照看父亲,心里竞有种不可思议的平静,感觉竟像我在送父亲上学。 到了学校天就黑了下来,父亲不住招待所,说他在哪里都睡得着。宿舍要关大门了,我被父亲塞进去。一夜无眠,一大早就在门里等着开门,而父亲,等在门外。拉开门的一刹那,我看到他满身的泥灰,脸上也黑漆漆的,正朝门里紧张地张望,生怕我进了那扇门他就再也见不到了似的。我赶紧迎出去,问他怎么弄成了这个样子。 他说,没什么事呀,就是夜里冷了,看不见东西就随手扯了块布裹在身上。天哪,那一定是前面楼施工扔下的水泥袋子,上面是没倒干净的灰粉。已经是9月的天气了,一定冷得难当。我看着一脸是笑的父亲,深吸了一口气,仍是说不出话来。 学校招生处还没有上班。我揣着户口本在偌大的校园里转,满是四处无依、漂泊不定的感觉,心里很不踏实。但想到毕竟以后4年都要在这里生活了,总有点殷殷的期望。而父亲没有,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生疏,而生疏使他更显局促。在三四千里以外的异地,他听不懂别人说话,别人也听不懂他的话。他打心底里恐慌,一着急,就脱口而出:“我回家吧,我想回去了。” 我拗不过他,只好送他去车站。这一年我19岁,带着年轻的梦想和莫名的迷惘进人了城市;父亲49岁,在城市的一角惊鸿一瞥,然后带着满心的喜悦,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离开了。 这是我跟父亲唯一的一次离别,一别至今。 为了赚取自己的学费,我每个假期都不得不留在这座城市打工。转眼,便是4年了,父亲在家望眼欲穿。我只在过节的时候把电话打到邻居家去,父亲跑来接,每次接的时候都是喜悦的,却不知道说什么好,就絮絮叨叨说谁家又给了他什么吃的,谁家又盖房子他去帮工。我在这一头捂住话筒抽泣,然后调整声音要求他晚上给自己做点好吃的。他答应了回去做,很认真。我羡慕父亲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式表达他的珍惜,而我总是忍不住虚荣又愚笨地欲盖弥彰。 今天,父亲的小闺女长大了,她穿着职业装在城市的人流中匆忙行走。一个月后,领到第一笔工资的我,就可以回家看父亲了。 我们曾约定过,要一辈子陪伴的。 P13-16 序言 我们需要“感动” 2008年的“两会”,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要算传奇学者林毅夫了。这位即将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北大教授,“三八”妇女节那天,与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妻子陈若英,双双接受全球数百家媒体采访,轰动一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让林毅夫名噪中华,誉满全球。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是世界经济学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和最有影响力的职位,林毅夫是发展中国家担任此职务的第一人。 但最感动我的还是林毅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两次落泪:在谈到他消失四年后才设法让家人知道他仍活在世上时,在谈到他想早一日回到台湾拜祭父母和祖先时,林教授潸然泪下,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一般人认为,男人成熟的标志是理智和冷静,是情感的深藏不露;何况林毅夫还是经济学家,一生相伴的是枯燥的数字分析与逻辑推理。然而,他却如此感性、易于激动。我们感动于林毅夫的传奇,更感动于他的感动。 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语: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人需要感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淡了人们的情感,人们多了几分冷漠与自私,对真善美和他人的幸福无动于衷,对假恶丑和他人的不幸视而不见。这是很可怕的。林毅夫的不凡成就,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感情没有完善到某种程度,那他的能力也就显现不出来。 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一书收入数十篇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美文。我粗读数篇,感动得热泪盈眶,难以卒读。真是人间有真情感动苍天,世上有大爱震撼大地。 社会需要感动。人少了感动灵魂就会残缺,社会少了感动也会失去应有的和谐。人类的文明进步,更是受到感动后产生推力的结果。《感动》里那个挑山的断臂男人,用独臂挑起的何止是百多斤的货物,更是孩子们辉辉煌煌的未来;那个贫穷的农妇母亲含辛茹苦支撑儿子一次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那个一生饱受父母轻视与邻居白眼的傻弟弟最后为搭救落水儿童献出年轻的生命;那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与恋人分手之际用自己的身体为心仪男孩挡住裸露的电线……这些故事,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情感得以升华,精神受到鼓舞。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些平凡人的感人故事,我们更期待这些故事能感动更多的人。 如此,《感动》来得恰逢其时。 《知音》主任编辑 阚娟 2008年3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即使是铁石心肠,看完本书也会为直感动、感恩、感悟、感奋。 ——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空军蓝天出版社社长 陈学建 人需要感动,社会也需要感动。人少了感动灵魂就会残缺,社会少了感动也会失去应有的和谐。 ——《知音》主任编辑 阚娟 从几千篇情感美文中,精选百篇真情佳作,其真其善其美催人泪下,深长思之。 ——《报刊精粹》主编 吕庆华 我只看了前10钱文章,就有5次热泪盈眶,不忍卒读。大爱无言,唯有感动。 ——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期刊委主任 任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