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令世人遭受切肤之痛的是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但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却不能驻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史为鉴,透过现实洞察经济危机的前世——获取应对危机的智慧和韬略,然后积极地面对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经济繁荣之路。
本书共分八章,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书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交相融合的风格,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世界与中国前沿问题报告书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赵刚//汤世国//程建润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尽管令世人遭受切肤之痛的是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但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却不能驻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史为鉴,透过现实洞察经济危机的前世——获取应对危机的智慧和韬略,然后积极地面对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经济繁荣之路。 本书共分八章,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书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交相融合的风格,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本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全书共8章,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经济危机:从历史看现实 一、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1 (一)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的经济周期 /2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 /4 二、经济危机的起源与演变特征 /7 (一)起源 /7 (二)演变特征 /12 三、不同层次的经济危机 /15 (一)企业 /15 (二)产业 /16 (三)国家 /17 (四)全球 /17 四、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危机 /18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8 (二)1973年、1979年的石油经济危机 /22 五、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 /24 (一)美国次贷危机大事记 /25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6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8 第二章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企业:创新决定活力与生命力 /31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32 (二)企业与技术创新 /37 二、产业:创新促进改造与新生 /44 (一)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44 (二)产业创新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前提 /45 (三)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的生长 /47 (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振兴 /48 (五)新技术创新的应用与前景 /49 三、国家:创新提升竞争能力 /51 (一)国家创新体系 /51 (二)国家竞争力 /53 四、创新与经济增长:并不陌生的理论 /54 (一)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54 (二)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 /59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国际格局演变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 /63 二、科技革命的全息效应转化 /67 三、四次科技革命及国际格局演变 /70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与英国的崛起 /70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德、美的崛起 /72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76 (四)新科技革命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79 四、进入21世纪后的国际科技格局 /83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与经济变局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 /89 (一)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89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95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革命 /99 (一)产业革命的范畴 /99 (二)三次产业革命 /102 三、凯恩斯与熊彼特:艰难的选择 /105 (一)凯恩斯主义 /105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07 (三)凯恩斯、熊彼特之争 /110 第五章 信息技术革命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振兴 一、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的滞胀 /114 (一)主要表现 /114 (二)政策溯源 /116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信息技术革命 /118 (一)政策导向 /118 (二)研发投资 /119 (三)市场与竞争地位 /120 三、数字革命催生美国新经济 /121 (一)数字革命 /122 (二)电子商务 /123 (三)美国新经济 /124 四、信息技术革命助韩国步入发达行列 /129 (一)韩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 /130 (二)韩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132 第六章 亚洲金融危机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 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37 (一)危机表面 /137 (二)危机背后 /139 二、金融危机推动亚洲产业结构调整 /147 三、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151 四、21世纪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 /157 第七章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创新与产业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难以独善其身,但影响有限 /161 (一)金融危机势必影响科技发展 /161 (二)全球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165 二、世界格局变化加快,新兴经济体面临更大机遇 /172 (一)弱点与挑战 /173 (二)机遇 /175 三、加强科技创新,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177 (一)新技术革命是化解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 /178 (二)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 /179 第八章 新技术革命:期望与现实 一、新技术革命:拯救危机的救命稻草? /185 二、信息技术革命:能否再创辉煌? /187 (一)信息技术:新科技革命的先导与主流 /187 (二)21世纪信息科技发展趋势 /189 三、生物技术革命:编织众多梦想 /191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192 (二)生物技术商机无限 /194 (三)各国纷纷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 /196 四、纳米技术革命:点燃希望火光 /197 (一)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 /197 (二)纳米产业的发展 /199 五、能源技术革命:一剂起死回生的良方? /200 (一)清洁能源技术——新的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200 (二)发达国家在行动 /202 参考文献/205 试读章节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在当代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常常是和技术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精神一般指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也指一项创新和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新企业在创新实施的过程中得以诞生和发展,创业和发展的需要会推动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没有企业家精神,创新和经济发展只能在常规的管理下缓慢地进行,而缺少生气勃勃的活力。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特别表现在高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近些年来,一批新兴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大大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新科技企业 新科技企业的蓬勃生长与发展,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它是近几十年来企业发展中最为活跃和最富生气的方面。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新科技企业正在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潜力。新科技企业的创办必须具备三个必要非充分的条件: (1)有现有的或潜在的市场。 (2)有一项或多项现行的或新的技术,可被包含在满足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中。 (3)有一个企业家或者一组企业家能抓住机会去实现,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新科技企业在美国的硅谷最先得到发展,后来蔓延到美国的各地。这种旺盛的高科技创业精神对促进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和欧洲国家,新科技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促进这些国家的技术创新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科技企业具有如下特点。 (1)创新强、风险大、成功率低。新科技企业的根本特点是从事技术创新,因为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所以也有人称新科技企业为“风险企业”,失败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据美国的有关专家研究,美国的新科技企业,10个中有2个完全失败,6令经受挫折,只有2个可获得成功,成功率一般只为20%~30%。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对创新过程管理和政策的改善,风险是可以化解的,成功率因而大大增加。 (2)一旦成功,社会经济效益惊人。新科技企业的创新如能成功,就能迅速扩展国内外市场,获得惊人的社会效益,从而促企业兴旺发达。据统计,在美国1970—1979年形成的1300多家新科技企业中。有72家最初总共仅有2亿美元资金,而1979年营业额达60亿美元。这些企业还创造了13万个就业机会和9亿美元的出口收入,使政府获得4.50亿美元的税收。1980—1989年的营业额累积达5000多亿美元,外销金额为1000多亿美元,所得税累积40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研究,成功的新科技企业的产值增长率相当高,处在兴旺发展时,每年以35%~45%的速度增长。 (3)知识技术密集、高级人才荟萃。新科技企业要成功,主要依靠技术知识的优势,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特别需要足够的有创新开拓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新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因而大多获得过理、工科的硕士学位,雇员也大多受过高等教育。 (4)信息灵、应变能力强。既然创新是向未开拓的领域进行的探索性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和危险,在决策时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信息。在创新过程中。更需要高度的信息投入,才能使研制工作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达到成功。 (5)需要风险投资。创新有风险,同时创办新科技企业的企业家一般没有办企业的经历。因而没有原来商业成就和信誉的保证,这就很难从银行等正式金融渠道获得资金。只有有了风险投资,颇具慧眼的风险投资家才肯为新科技企业的创办提供支持。 2.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20世纪下半叶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蓬勃发展的产物,是用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广义上说,风险投资是指对风险大的项目的投资。很显然。高风险项目如果没有潜在的高收益是不会有吸引力的。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因此,在一些国家,人们把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投资称为风险投资。在创新活动中,高技术创新最具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风险投资因而大多集中在高技术创新项目上。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而且在于它极大地改变了创新产生的方式。按照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家的看法,存在公司式创新和企业家式创新两种主要方式。在企业家式创新的情况下,企业家是创新过程的推动者。他们或者利用科学形成的设想,或者采用技术诀窍来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由这类创新所引起的技术和组织上的变化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推动许多新产业的产生,促使某些老产业的振兴或某些老产业的消亡。在公司式创新的情况下,大公司在专门的研究实验室内组织R&D活动,使创新过程内部化。这些公司使用内部R&D以使自己处于新技术的前沿领域并形成持续的创新浪潮。大公司的这种创新内部化使技术变化变成了一种偶然性较少、连续性较强的过程。近年来,许多分析家认为,在大、小机构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性。根据这种看法,大公司和大学建立创新所必要的科技基础,其功能作为技术变化的“孵化组织”。然后,这些技术机会,被小型企业家式公司所利用并使之达到商品化。大、小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两种渠道促进:一是直接渠道,如人员的流动及技术和管理能力的转移;二是间接渠道,如非正式的信息交换,研究文献的交换,及生产者、供给商、零售商之间的业务关系等。大机构和小企业因而以一种动态的、互补的方式各自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风险投资的兴起推动了一种新的创新模式——风险投资式创新的出现和发展。这类创新把公司式创新和企业家式创新中的因素结合起来,促进二者之间的动态互补性。网络是风险投资式创新的重要特点。风险投资家位于网络的中心,其作用是促进大公司、大学、金融机构和其他各种组织之间的联系,把各种组织中的人力和资源匹配起来以促进新企业的生成。风险投资式创新可以克服企业家式创新和公司式创新的许多障碍。 比如,在企业家式创新中,创新是以一种独特的非组织的方式出现的,企业家不得不去组织创业的过程,寻求资金、购置设施等,常常是孤掌难鸣。风险投资家把资源和接触带入了这一过程,就能帮助减少创业的信息和机会成本。公司式创新常常碰到的难题是大公司组织上的僵化,风险投资式创新可以以一种相对流动和灵活的组织环境取代大公司的功能专门化和信息流动特点。这种灵活环境的特征是:经常的调整、分散的决策、高度的信息流动。 风险投资式创新已在推动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个人计算机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位于硅谷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是最早的由风险投资资助的公司之一,它为硅谷创新公司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除本身对半导体技术创新做出的贡献外,仙童还成为一个“孵化”外溢型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重要组织。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估计,从仙童公司“外溢出去”的半导体公司达80多个。个人计算机一直是大公司所忽视的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也只有几家小型企业家式公司在刚刚萌发的市场上探索。当时,“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乔白斯和奥斯尼雅克在一间简陋的汽车库里研制出一种计算机,在很小的市场上销售。1977年,风险投资家瓦伦西亚为这个新公司的创办提供了种子资金,他利用其关系,促进两个创办人和曾在仙童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工作过的优秀的技术经营家马库拉密切联系。然后,他又说服一家更著名的文诺克风险公司投资于苹果,因而后来有更多的投资者跟着加入。通过把企业家与金融资源和优秀经营者联系起来,风险投资在开辟个人计算机的新市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一系列的科学突破为生物技术的商品化创造了可能,但很少人认识到生物技术的经济潜力。1976年,风险投资家斯旺森与著名的生物学家博耶一起创办了“基因技术”公司,公司的迅速成功不仅推动了一批新的小公司的创立,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大的化工和药物公司进入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小公司的领先地位和大公司在补充卓越人才方面的困难,大公司不得不与小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了寻找潜在的战略伙伴,大公司也常常利用风险投资的帮助。1985年,美国已建起4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大部分是依靠风险投资起家的。 美国是风险投资发展得最早、最快的国家。1985年,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达550个,风险投资金额达200亿美元。风险投资的基金源于何处,不同的国家不很相同,有的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有的较为多样化。以美国为例,其风险投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独立民间基金、公司风险资本基金和小企业投资公司。独立民间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养老基金、外国投资者、公司、个人及家庭、保险公司、捐赠及基金会等。其中,养老基金最活跃,1986年提供的资金接近50%。公司风险资本基金是由主要的工业和金融业公司拨款成立的,其经济实体被称为风险投资分公司。这些分公司投资的主要动机是猎取新技术、进入新市场或从事多种经营。小企业投资公司是政府提供资金给那些从事中、小公司金融业务的民间组织。政府主管该项基金的部门——中、小企业局,以低利率贷款的形式借给小企业投资公司,后者通过风险贷款收取更高的利息。 3.孵化器 孵化器是“孵化”创新和新企业的组织形式。它是为创新者创新和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减轻风险、培育可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独立生存的企业的一种服务性机构。它一般由可做研究试验场地、车间、办公室的房屋和通信、打字等办公设施及一些行政、经营专家和秘书人员等构成。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为经过选择进入孵化器的创新项目或新建企业提供低息租金的房屋、办公设备和劳务方面的帮助,协助新企业获取技术资金和信息,帮助客户制订、评审、修订业务计划,组织必要的培训以提高创业者的各种技能,使新企业能在几年内离开孵化器独立经营。 虽然孵化器的最早创立主要是考虑到新高科技企业创办的高度风险性及科技企业家的缺少创业经验,但随着发展,更多的目标已被融入创建孵化器之中。据美国孵化器协会作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孵化器的经营者建立孵化器的目的依次是(按重要程度排列):为新企业的创办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促使地方经济发展多样化、促进技术转移、加快研究成果的商业化等。由于创办或资助单位的不同,他们办孵化器的兴趣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大学创办的孵化器中,大部分把促进技术转移、加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作为主要目的之一;而地方政府资助的孵化器,增加就业是主要目标。对于那些由营利性机构资助的孵化器,它们则很少考虑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孵化”新的高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之外,美国还出现了一些乡村孵化器,其目的主要是为低收入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即希望小型低技术企业能为经济上处于困境的人提供新的就业途径。 大多数孵化器都是非营利性的,以为新企业提供好服务为首要目的,提供下列主要服务。 (1)一般性服务:提供建筑物,包括办公室、会议室、研究试验场地、经营场地、仓储、业务图书馆等。提供设施,包括计算机、传真机、电话、复印机、办公设施、声像设备等。 (2)管理和专项服务:最主要的是业务计划,政府拨款和贷款手续,帮助客户获取种子资金和周转资金。此外,有的还提供研究开发、计算机精密加工、计算机培训、法律、会计、股票和债券、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专利代理等方面的服务。 在孵化器提供的服务中,有些是通过与外部机构组成的网络进行的。服务一般是有偿的,并且大多数服务费用是以租金的形式收取的。为了保证新企业的不断孵化,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2~3年),孵化的企业如已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它们必须毕业并离开孵化器。美国有些孵化器明确规定,对那些达到毕业标准或到了毕业年限还待在孵化器中的企业将逐年增加租金。 P32-37 序言 太阳底下无新事,现实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当2008年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的时候,经济危机如同驱之不散的阴霾,再次幽幽升起,笼罩在许多国家上空,成为世人难以挣脱的梦魇。于是,1825年生产过剩危机后企业的奄奄一息,1857年破产浪潮的大肆蔓延,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诸行业的愁云惨雾,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国家间的剑拔弩张,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二”引发的诚惶诚恐……纷纷穿越历史时空,重新化做现实的世态写照。失落、迷茫、愤怒、急躁……在经济危机的坏脾气下,各种悲观情绪开始隐隐浮现。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因此,尽管令世人遭受切肤之痛的是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却不能驻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史为鉴,透过现实洞察经济危机的前世——获取应对危机的智慧和韬略,然后积极地面对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经济繁荣之路。 打开世界经济史的巨幅画卷可以发现,从1764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到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大约25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究竟是什么因素点燃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导火索”?200余年来,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危机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人归因于生产过剩,有人归因于金融体制不健全,有人归因于能源匮乏,还有人归因于政治不稳。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些原因或者显得偏颇,或者流于形式,并没有触及本质。事实上,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正是技术革命充当了启动下一轮经济繁荣的“金钥匙”。 这是因为伴随每一次经济危机的跌宕起伏,许多国家的发展也浮浮沉沉,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则实现了凤凰涅槃。以美国为例,尽管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约有一半发源地是美国,但多年来它的经济地位却一直不可动摇,自19世纪末以来就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座。是什么力量帮助美国从历次经济危机的泥淖中摆脱出来,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重新获得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科技创新。美国正是借助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的机遇,抢占了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推动经济不断跃迁到新的台阶。 1857年的经济危机是第一次先在美国、而不是英国发生的危机。美国正是在此时抓住了机遇,大力倡导科学技术研发,引领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欧亚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爱迪生、福特、莱特、贝尔等人的发明也使美国在电力、交通运输、远程通信等领域领先。在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推动下,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尚落后于英国、法国和德国;1894年,美国已排名世界第一。相比之下,英、法两国由于不愿采用国外的新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实力不断下滑而走向衰落。 1929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爆发了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陷入了大萧条,生产下降了近45%,倒退到1908年的水平,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国,以危机的最低点与危机前的最高点相比,下降了55.6%。尽管如此,美国也没有在危机中倒下,反而通过危机引发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原子能、基本粒子、高能物理、计算数学、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生物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学、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科技革命引领产业革命,对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一跃成为鹤立鸡群的超级大国。 1987年的金融危机以美国纽约股市的暴跌为开端,并迅速引起西方主要国家的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共造成世界上主要股市损失达17 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3380亿美元的5.3倍。尽管金融领域遭到了重创,但美国却凭借信息技术革命再次从这次危机中复苏,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计算机软件业以每年12.5%的速度增长,比整体的经济增长率高出了数倍;到1999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6326亿美元,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上升到6.4%。美国也因此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新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经济危机、经济繁荣与科技创新、科技革命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由于科技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是一个持续、稳定的前进过程,有时候可能需要沉寂许多年,然后才集中喷发,即技术呈现群体性突破,形成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引发产业革命,进而带动经济走向繁荣;与之相反的是,当技术创新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产业因得不到新技术的推动而发展缓慢,经济就容易陷入衰退,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 长波理论很好地描绘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这一理论最早由前苏联的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提出,他证明了科技创新的周期与世界经济中心的周期之间的大体对应关系,但他并没有明显指出技术的作用。熊彼特把康氏的长波理论与创新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三次产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后,总结提出:技术创新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周期过程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一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未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20世纪70—80年代,这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门施通过现代统计方法验证和补充了熊彼特的理论,指出:经济萧条是创新高潮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实践经验和理论视点,我们尝试编写了《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一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全书共8章。第一章主要回顾历史上所发生的经济危机。首先,初步划分经济周期,总结经济危机的根源和演变特征;然后,从企业、产业、国家和全球四个层面来讲述经济危机,并着重对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要的经济危机进行特写,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以及1973年和1979年引发经济滞胀新现象的石油危机;最后,详细描述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章主要介绍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介绍。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其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活力与生命力,企业家精神带动创新精神,风险投资改变创新模式,孵化器为创新提供服务,三者共同为大、中、小企业注入活力。产业创新致力于推动新兴产业的成长,促进幼稚产业的升级,以及保障衰退产业的成功转移。国家创新则从动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提高整体创新能力,维护国家的竞争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轮马车。 第三章主要介绍科技革命和国际格局的演变。20世纪以后,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三次变动,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科学技术通过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和世界革命,呈周期性全息效应转化,导致世界科技、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等中心的不断转移,形成新的世界格局。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四次大的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优势不断受到挑战,欧盟、日本加快赶超步伐,俄罗斯也力图重振科技大国雄风,中国、印度和韩国等亚洲新兴国家的科技快速崛起,使世界科技和创新的重心开始从西向东转移。 第四章主要讲述技术创新与经济变局。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生产力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财富转移效应的综合效果形成经济周期的运动轨迹,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波”的作用。与长波理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革命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已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它们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凯恩斯与熊彼特之间的理论之争,在当前危机条件下,究竟谁家的理论能够带领人们走出危机的沼泽还有待于验证。 第五章主要介绍信息技术革命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振兴。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进入了历史上所谓的“滞胀”时期。然而,进入80年代后,美国政府意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即将来临并积极进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通过数字革命催生了美国新经济,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它的出现是20世纪末期经济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对21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韩国也通过半导体产品、通信设备、消费电子和网络游戏等在内的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韩国的经济面貌,成为实现经济起飞的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第六章主要介绍亚洲金融危机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经历了一场由货币脱离控制所带来的“致命打击”,其背后有各国内部的原因,但也不乏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操纵。金融危机一方面推动亚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等;另一方面使亚洲国家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开始更加重视科技创新。进入21世纪后,新兴经济体崛起,其中包括高盛投资公司提出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及“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 第七章主要分析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创新与产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势必影响科技发展,但影响有限,在许多国家,企业继续保持研发主体的地位,政府对各重点领域也继续保持稳定的经费支持,并出台一系列研发政策来推进研发活动。此时,世界格局变化加快,新兴经济体面临更大机遇,若能建立更加有活力的内需拉动机制,将会迎来下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历次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很快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新技术革命是化解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主要展望未来新的技术革命。21世纪上半叶将兴起一场新的信息科学革命,其结果可能导致21世纪下半叶的新技术革命;以破译生命秘密和根据人类需要重新设计新生命体的基因工程逐渐产业化为标志,一场以生物技术为背景的新技术革命的序幕也正在慢慢拉开;纳米技术在信息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三个领域都将有所作为,纳米技术革命甚至有可能超过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现实,以清洁能源技术为核心的能源技术革命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专家及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要特别感谢林源园、孙丽杰做了不少工作。另外,本书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献和理论观点,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交相融合的风格,目的是方便广大读者阅读,相信本书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出版时间仓促、人力及水平有限等,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