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诗里的长安风情(匡燮散文选)/作家文库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匡燮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匡燮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唐诗的研究。这本《唐诗里的长安风情》正是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他以散文的形式,形象的笔调,唯美曼妙的情怀,带领众多的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代诗人们左右,闻其謦声,睹其形色,感其哀伤,为我们重现了唐诗中的整体情境,化严肃的学术面目为亲和的文艺情怀,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到唐诗的奥妙无穷。

内容推荐

《作家文库系列》是一套立足西安、面向全国的、开放式的作家文库系列。首部共推出三位作家的五部作品。包括著名作家吴克敬先生的中篇小说选《羞涩的火焰》、短篇小说选《血太阳》和散文选《伤手足》,作家匡燮先生《唐诗里的长安风情》和作家杜爱民先生的《你的城市以西》。从所选作者来看,他们都是在陕西甚至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而且由于他们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总是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所选内容来看,这些精选出来的作品,都是作者近一二年来已经发表或新创作的优秀作品,也是经过读者认可并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的精品佳作。

匡燮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唐诗的研究。这本《唐诗里的长安风情》正是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

目录

左近听吟更动人

 ——匡燮《唐诗里的长安风情》序

唐诗里的长安风情

 《子夜吴歌·秋歌·冬歌》·李白

 《赠张云容舞》·杨玉环

 《曲江》·李山甫

 《乐游原》·李商隐

 《月夜》·杜甫

 《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刘禹锡

 《重登科》·杜牧

 《咏王大娘戴竿》·刘晏

 《清平调》·三首李白

 《题都城南庄》·崔护

 《寒食》·韩翃

 《题红叶》·韩氏

 《宫词》·张祜

 《终南望余雪》祖咏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

 《胡姬词》·杨巨源

 《长安古意》·卢照邻

 《酒肆行》·韦应物

 《登观音台望城》·白居易

 《元日早朝》·王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宫词》·杨太后

 《登科后》·孟郊

 《擢探花使者》·(三首)翁承赞

 《闻夫杜羔登第》·刘氏

 《近试呈张水部》·朱庆余

 《下第》·贾岛

 《长恨歌》·自居易

 《丽人行》·杜甫

 《左谴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长安本事诗品读

 诗谶

 持秤衡文

 夺命情诗

 花诏

 黄台瓜辞

 悬诗堂上

 诗性人格

 旗亭画壁

 诗讥

 诗斥

 鬻诗买美

 诗罢和亲

 平生不解藏人善

 奉诏书诗为宫嫔

 暮归满宫·《白牡丹》

 韦庄戒幛

后记

试读章节

清冷的月辉下,长安一个迷离的梦。

已经是子夜时分,宽阔的朱雀大街上,稀疏地拉长着巡夜兵士的身影,西街的一堵短墙里,墨一样浓密的树丛,洒落下银片似的月光,依稀出亭台楼榭如同剪影般的轮廓。城头上的旗帜暗暗地模糊起来,一周遭的墙垛口,月光下明明灭灭的,却像无数支点燃的蜡烛摇曳了生姿。城门落锁,坊门闭了,最是夜生活疯狂的平康里,也隐去了欢声笑语,轻歌曼舞,只有那些大红的灯笼还依旧一盏盏在各家的门首悬着。

长安熟睡了吗?

那又是什么声音呢?仿佛就是从长安城的熟睡中响起,从月色里流出,从夜的深处传来,不锐利,也不沉闷,似在近旁,又似在远处。开始时,一声两声的叮咚,是大滴的雨,碎了的月,接着便稠了起来,叮叮咚咚,叮叮咚咚,风一样远远近近,此起彼伏,连同满城迷离的月色也颤动起来了。

扣石击玉吗?

(肯定不是天籁,也不是人籁。)

那么,是地籁吗?

夜长安惊奇地谛听着,“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此时的诗人李白,再也睡不着了。他忽地披衣而起,静听多时,那口中就喃喃道:“听到了,听到了,这是捣衣之声,是长安月下的捣衣之声了。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说的不就是如今的情景了吗?”

他显出十分的兴奋和激动,便在冰凉的月光里,久久地站住不动了。

(据说,李白曾先后两度来到长安,第一次大约他仗剑出蜀,在南方一带,作数年逗留后,便于开元十八、十九年间,到长安来了,三十来岁,正值青春年少,睹过了京城风华,不多久,又飘然去了。十年后,他重人长安,已是四十二岁的中年,这一次一住便是三年,倍受玄宗恩宠,下辇步迎,御手调羹,度过了他一生最让自己值得夸耀的时光。只是不知道是他哪一次在长安时,听到了这轮秋月下的捣衣之声。然而,不论哪一次他在长安,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夜晚的捣衣之声,是他刚刚才听到的,否则他不会如此的兴奋和激动。)

如今的这轮月就在高高的碧空里,像悬着的一轮冰,照得满院子都明晃晃的,院中央便是那块捣衣的石,石一旁也许还该有棵树,天上一片月,地上一片石,月中的树是桂,石旁的树是杏是桃?那叶子却零落得很是稀疏,一动不动的,像几只缩在枝头的鸟儿,北风将起,是到应该换季的时候了。多日来也便不分白天黑夜的忙,日里绩麻,夜里织布,又漂染,又晾晒,待到这一切做完之后,也恰是月儿升起的时候了。

看看庭院里月色分明,姑嫂俩即刻把一抱漂染浆洗过的麻布铺放在捣衣石上,然后拿出木杵来。那木杵又粗又重,便对站或是对坐了,将那袖子挽起,双双地抱定了那木杵,轻轻地喊一声:“起!”那木杵便一递一换地在二人的怀里“叮叮咚咚”地响起来,杵杵落在了捣衣石上。一杵挨一杵地要将这粗砺不平的布,捣得平整了,柔软了,这才再赶制寒衣。

(然而,一定要是姑嫂吗?会不会是妯娌,还有年迈的婆婆和年轻的儿媳?)

总之,四邻的,千门万户的,乃至整座长安城的杵声全都起了。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

是将那一份期待,一片月色,将满腔的温情都捣进这布中去了吗?

好一曲动人心魄的歌。

李白就那样久久地站着,仰望夜空,陪着这一片月色,陪着这一片杵声。

(这般望月驰想的样子,就猜想他定然又是在为月生痴了,说不定还将这捣衣的杵声当作了月光落地的声音呢。谁都知道自打小他就深爱了这轮月,在他还不懂月之为月时就深爱着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就因这轮月,他把自己的女儿起名叫月奴。也是因为这轮月,最后还传说他竟是醉了酒入水捉月而死的。当时就传开了,五代人王定保的《唐摭言》里,就记载了这故事,说是“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是死也要和月在一起了。月是他的托付,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的归宿,他写过太多太多关于月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等等,极尽了月的奇幻和绮迷,只是还未有一首写到月的声音的,他驻立得这么久,难道是要写一首月辉滴落的诗句吗?)

不,这一次,那轮冰一样的寒月并未能太多地引发了他想象的奇幻和瑰丽,却是月下的那一片捣衣杵声,让他动情,让他痴迷,让他的思绪便一下飞向了黄沙漠漠的塞外和边关。当然,他不是边塞诗人,也没有过随军出征的经历。他唯一短暂的军旅生涯,只是许多年后,安史乱起,他被永王李麟从庐山上征聘去的那一次,想不到,顿刻间又成了唐肃宗李亨的阶下囚,为此还差点送了性命。但他生平情系百姓,关心国事,边庭流血,塞上草白,他依旧萦绕于胸。“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他无法忘情边塞的将士和战争。

那该是怎样的一种荒旷、寂苦、悲壮、惨烈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是在这里,在这样的境遇,这样无垠的戈壁荒沙之间,戍边的将士们一个个冲锋陷阵,斩将搴旗,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是那样的勇力,那样的壮迈。然而,那些将士,最是那些普通的兵丁士卒,年复一年的人不卸甲,马不下鞍,牺牲着他们的青春,牺牲着他们的生命,用鲜血和白骨描绘着战争的残酷和贪婪。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只好琵琶美酒,一醉方休。

P3-6

序言

匡燮君与我,“文革”前同在中文系就读。他的大学位于大雁塔下唐杏园旁,我的大学在明长安护城河边。“文革”的轰然纷乱中,我们都毕业了,又一番浩瀚河山、烟波千里之后,颠颠簸簸地竟然再相聚于这座古城。他是省上广播电台文艺方面的业务主管,这是个半行政半专业的职务;我在我从前就读的大学里给学生讲魏晋风骨、盛唐气象。其实我和匡燮君相识甚晚,但因着他的夫人是我中学同学,所以我对匡燮君就多了一分关注。报端杂志每有他的散文发表,我都要捡来读了,从文字之间我读出了鲁迅《朝华夕拾》的况味,另有几分朱自清,几分杨朔,甚至还有几分周作人、废名或李广田、丰子恺的气味,我都要报之会心地一笑。虽然我和匡燮君大学的课堂不在一起,我却有理由相信,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才走进中文系的课堂的,朱自清、杨朔以及周作人、废名、丰子恺就是那时我们的最爱。然而匡燮君又是多思多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在省内、国内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了,却忽然写起了“无标题”散文,并出版了一部《无标题散文》的散文集子,我对他这一变革报之更会心地一笑。因为我国古典散文和诗歌原本就是无题的。文章的有标题大约在两汉,而诗歌的有标题怕要在魏晋时了;李商隐的《无题》诗,不是给读者提供了更阔大无边的想像空间吗?匡燮君稍稍地“复古”了一下,于是便“扰”得散文创作界和理论界好一阵颠覆、手忙脚乱了。2005年初春,电台编辑李娜女士要制作光碟版的《长安诗韵——唐代诗人咏长安》,邀退休后的匡燮君为光碟版撰写串联词。先是开了一个类似“策划”的会议,我也参加了。此后匡燮君就不断地与我有联络,我因此知道他除了写光碟版串联词以外,还有了新的写作计划:他要拿散文笔调再现唐诗!我虽然知道匡燮君的深厚古诗文功底,有散文写作丰富之实践,且多才艺、足智慧,然而他要搞成一种何等样的唐诗散文或散文唐诗,我则大惑不解,不能再报之以会心一笑了。

今年夏初,匡燮君携《唐诗里的长安风情》打印稿到舍下,云:稿本中,《长安风情》部分已经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繁体字本,另有《长安本事诗品读》部分未能列入,将合而刊之,在国内出简体字本,并乞余一序。夏衣正单,而花开荼蘼,莺啼柳絮,余取匡燮君打印稿一读,读未竟,即雀跃曰:好一个富才情、多智慧的匡燮君!此岂非又一“无标题散文”乎?余即此而知何谓散文唐诗、唐诗散文了!

余久为学生讲唐诗,也曾弄过唐诗的笺、注或赏析,然而笺、注则不离名物训诂典故出处,赏析则不离寻章摘句、神韵格调,方式太过拘谨严肃,或者可以适合一部分读者,而于大众不甚相宜。匡燮君的《长安风情》和《长安本事诗品读》,则是以散文的形式,形象的笔调,唯美曼妙的情怀,带领更多的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代诗人们左近,闻其謦■,睹其形色,感其哀乐;为我们重现了唐诗中的整体情境,化严肃的学术面目为亲和的文艺情怀,使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欣赏美好妙奥的唐诗。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韩翊、钱起、崔护……等的作品,因了匡燮君的含英咀华,探发幽微,展现了新的光彩。大唐长安的楼台亭榭、柳烟曲水,广陌岐路、酒楼街市……在匡燮君的灵笔下一一重现;国色牡丹杨玉环,人面桃花陶小春,红叶题诗的韩氏宫人,夜月清辉中的杜甫夫人……那些古老动人的感情故事,在匡燮君灵动的笔下如翩然惊鸿,一一重生了。《长安风情》《长安本事诗品读》中匡燮君的文字,固然还能体味出鲁迅、朱自清和杨朔的气息,但其绵邈的深情,丰茸的文采,精致如出于美人机杼的灵思妙理,已然是匡燮君的而非其他人的了。

清夜不寐乃静思,自问曰:汝称与匡燮君夙昔同好,何以唐诗出于匡燮君笔下则恬然可喜,出于汝之笔下则面目古板呢?余曰:习惯使然也。须得换一种笔法,换一个视角,乃可以。又自问曰:何不换来?余曰:比如吾久居此屋庐,仅开一处北窗,放眼望去,窗外景致如此;若要换一处景致,则须再开一南窗始可。曰:何不快换?曰:说得容易!窗若开得,此屋庐就不是吾的屋庐了。

后记

我有一个梦,那便是回归唐朝。在富贵豪华的长安城里,在直下终南的天街上,在胡姬的酒肆里,或三月的曲江畔,或宫墙外的御沟旁,如林的梵寺,柔糜的平康里,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与卢照邻、杨巨源、白居易、韩愈、张籍、刘禹锡;与孟郊、贾岛、杜牧、李商隐、李山甫等等,等等,我所追慕的诗人们邂逅相遇,一睹他们的风采、得意和飞扬,看他们腕底笔端,如何流溢着那么多盛唐华彩和长安风流。甚或到皇宫去欣赏杨玉环的绝世舞姿,体会上官婉儿技压须眉的文采,寻觅盼儿、韩氏那班宫女们写在红叶上的诗……

这个梦久藏心底,虚无又迷离。

一个偶然的机会,便使我得以走进梦去。

三年前,我应李娜君之约,为电台编辑串连光碟版《长安诗韵——唐代诗人咏长安》,第一次几乎读遍了《全唐诗》,见到了那么多的唐代诗人,深为他们吟咏长安的诗歌所感染,所激动。李娜君既组织又参与,在串连词的写作、推敲中,往往为一词之动,一句之变,踱步结眉,口诵心追。但在历经一年有余,全稿完成后,李娜君意犹未尽,希望我再另写一书,以长安为背景,以诗歌作经纬,去好好领略一番诗人们的志趣、处世、风韵和才华。于是感动,就决意陪他们漫游,陪他们笑傲,陪他们潦倒和垂眉。又是一年有余,遂成此书。

写作过程中,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阎琦先生,不仅将其大作《唐代诗人与长安》供我参阅,又屡屡赐教,使我感激莫名。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韩理洲先生亦对此书的写作多有指教。又有电台年轻编辑刘倩,因书稿是毛笔字,蝇头而不工,繁简字体错杂,街道打字的女孩子多不认得,便全由刘倩在业余时间里帮着打成。另外,著名文学批评学者王仲生,著名诗评学者、诗人沈奇,著名杂文作家、学者杨乾坤诸先生,还有我的夫人郭薇林女士都曾为此书审看纠错,使我得以梦圆。

这样,与李白杜甫们相遇长安,互通声气的,实李娜君之点化,而诸君之协力相助也。

是为记。

2009年8月15日于悟道轩中

书评(媒体评论)

贾平凹:他有壮悲而奇艳的经历,自用不着看别人的书乃借意衍文,他虽饱学却未见到卖弄而沦为迂腐,一个才惰洋洋的人却也不敢于轻佻来。他为人淡泊所以活得并不乏累,文作得寂寞固此与艺术日益亲近。

余秋雨:匡燮决定写一本无标题散文并无太大的深意,而只是在长时间写写弄弄过程中自然而然想采取的潇洒举动。事实证明,大凡这些高手笔下的标题虚化的文章总是更有弹性和张力,更有多义性和神秘感,因而也更经得起反复品味。

沈奇:在陕西这方文坛,走近匡燮,便是走曲陕西,走向迥异于这方文坛之主流意识的另一脉气象,一个在场的游离者,一种边缘化的诗与真。

王仲生:精致而优雅的文字,把读者从欲望的重重包围中引领出来,走向心灵的自我独白,一个澄明的中国式的“瓦尔登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