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日本(二十年零距离观察)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李长声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章诒和·陈浩,美文特别推荐!陈子善,编订并作序!

沈昌文·扬之水·止庵·孙郁·林少华·王中忱·刘柠——以上名家曾撰文对本书作者大加推崇!

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日本情结,对日本是既熟悉又陌生,要理清它的文化,还有一些障碍。本书是对日本的深入解读,分别谈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文化现象、历史渊源、社会百态、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几乎涉及到你想了解的各方面。作者娓娓道来,幽默机智,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从一个个细节里读懂一个真实的日本。当代中国人中,没有人比李长声更懂日本,要了解当下日本社会与文化,读李长声的书是最快捷的方法。

内容推荐

对中国人而言,日本是个很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要理清它的文化,还有着诸多障碍。收入在本书中的文章多是关于日本的引介,举凡历史、社会、文化、文学、民俗、衣食住行……作者娓娓道来,味道隽永,很得日本小品与中国书话之妙。现在的读书人倘欲了解当下日本社会与文化,李长声的著作,是不可不读的。

目录

【特别推荐】

 他那支笔是怎么练的?

 相见恨晚李长声

【序言】

 与李长声“相遇”

【第一辑 日本人精神】

 樱花与大和魂

 一手菊花一手刀

 喜欢复仇的民族

 忠臣藏与日本精神

 日本人欺软怕硬?

 日本人的宗教心

 日本人的二重性

 漫画化的日本

 道歉的习惯

 好色与幼稚

 日本人的缩小

 日本人的笑

 武士与骑士

 大韩与大和

 沉默的儒教

 日本的独一无二

【第二辑 文化的密码】

 富士山

 菊是什么菊

 日本刀

 神秘的艺妓

 到处有神社

 阴阳师

 丑陋的相扑

 切腹,已成过去式

 茶·茶道·煎茶道

 能剧表演

 八月里来跳阿波

 日本字:假名

 日本的简体字

 日本结

 漫画王国

 漫画到底是什么

 自行车大众文化

【第三辑 前世与今生】

 日本人从哪里来

 日本的国号

 日本的国旗、国歌

 骑马民族与开国传说

 单一民族的炼成

 织田信长密码

 日本的内战

 万元大钞的福泽谕吉

 黑船与日本转向

 幽灵推动历史

 杨贵妃·圣德太子·成吉思汗

 遣唐使

 日本为何无宦官

 明治维新是一个夸张

 东京的前世今生

 中日两国的渊源

【第四辑 暧昧的社会】

 日本那张脸

 “下流化”的中产阶级

 没有学历的大腕们

 学历社会的终结

 日本人的读书实态

 中文里的日语词汇

 敬语是一大怪

 日语将消亡

 单说接吻,不说天皇

 人在暧昧的日本

 东日本与西日本

 美丽的台风

 一有机会就要裸

 打手机的规矩

 泛滥的色情

 日本人和日本猴

 松下幸之助的“经营教”

【第五辑 岛国的活法】

 日本菜的三味

 料理的姿与色

 吃河豚的传统

 鱼的吃法

 吃肉,与不吃肉

 关于狗与狗肉

 日本的锅碗瓢盆

 也用筷子的民族

 快餐面的发明

 超短裙的流行

 女学生的水兵服

 榻榻米与小屋

 小酒馆的温馨

 厕所里的文化

【第六辑 文学的大国】

 吉川英治与《三国志》

 川端康成的沉默

 三岛由纪夫的假面

 渡边淳一与北海道

 俳句是第二艺术

 日本文学小史

一、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二、万叶集

三、古今和歌集

四、源氏物语

五、平家物语

六、新古今集时代

七、俳圣芭蕉

八、浮世草子·净琉璃·歌舞伎

九、文明开化的近代文学

十、近代文学两巨星

十一、两次大战之间的现代文学

十二、战后文学五十年

试读章节

在日本没大听过报恩的传说,虽然那本写日本人的名著《菊与刀》把情义写得娓娓动听。民间故事里倒是有一只报恩鹤,然而人不守信用,它伤心离去。常听说的是复仇。日本历史上有三大复仇,其中元禄赤穗事件尤为出名,今天在男女老少的心里也栩栩如生。

元禄是年号,事件发生于元禄十五年,即公元1703年。赤穗是一个小藩,产盐,在今兵库县境内。藩主叫浅野长矩,官职为内匠头,不知何故对吉良义央(官职为上野介)怀恨,在幕府大内相遇,竟好似精神病发作,拔出腰刀就砍了吉良两刀。正当答谢天皇的敕使和太上皇的院使之日,尊崇皇室的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怒不可遏,严令浅野即日切肚皮,并断绝世袭,没收领地。这下子赤穗藩武士都变成丧家犬。大石良雄是家宰,“万山不重君恩重,一发不轻我命轻”,连他在内纠集四十七人,月明星稀的拂晓冲进吉良宅邸,砍翻十几人,杀死吉良,用长枪挑着头颅到浅野墓前祭奠,然后自首待罪。这个事件到底算义举,为主子尽忠,还是枉法作乱,从幕府到学界议论纷纷,令将军左右为难。

若翻阅中国史,案例不难找,唐代就有个徐庆元,乃父被冤杀,他杀了县吏后投案。对此案,那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是这样主张的:绳之以法,也以此成全他杀身成仁,然后再大加表彰,立一个子报父仇的楷模。复仇伦理大概在世界上中国是发达最早的,日本7世纪拿来中国法律,却不曾拿来复仇。自12世纪末叶武士当道,引进复仇观,崇尚复仇,盛行复仇。推行文治的纲吉将军向一位皇亲请教,答覆是:为亡君复仇是无以类比的忠义,但赦免他们,倘若晚年有人堕落了,岂不有损于此次义举,不如现在让他们一死,佳话将流传后世。有时赐死也是仁慈嘛。纲吉到底做不来赵襄子,令大石等剖腹自裁。果不其然,街谈巷议更鼎沸,大加美化地搬上舞台,形成“忠臣藏”戏,至今不衰。赤穗有三百多武士,铤而走险的不过才四十余人,“忠臣”装不满一仓库。

我对这个复仇故事不以为然。汉初成书的《公羊传》诠释《春秋》大义,倡导复仇,哪怕百世仇也要复。以史为鉴,例如日军援助百济,被大唐打个落花流水,从此日本人卧薪尝胆,前赴后继地遣人留学,千年之后打一场甲午战争,在那片海上复了仇。不过,汉代对复仇已有所规制,父若有罪,子就不能复仇。浅野是咎由自取,虽然处死是过重了,而且处死他的是幕府将军,要复仇也该找他才是,可见这忠义是虚应故事。

《儿女英雄传》中有话: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狗盗鸡鸣,遮遮掩掩。确实,在杀人上再没有比复仇更正大光明的了,以身试法也值得同情。人生在世,也就是“恩仇”二字,但报恩不易,复仇更难,那往往要杀人。于是,复仇就成了武侠小说的擅场,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杀他个痛快。读中国武侠小说,作者都绞尽脑汁给大侠找出复仇的理由,而且不停留在私仇的层次上,更要有国仇。日本人复仇不问是非。19世纪中叶,富山藩重臣山田胜摩被藩士砍杀,他的两个儿子知道错在父亲,没提出复仇。藩府却认为,即使父亲没有理,当儿子的不复仇也太不像话,于是把他们驱逐出境。藤泽周平有一个小说叫《又藏之火》,他本人觉得比获得直木文学奖的《暗杀的年轮》写得好。这个小说取材于历史事件,写的是又藏的胞兄万次郎行为不轨,夺刀拒捕,被亲戚丑藏砍杀。对复仇的执著是武家子弟的脸面和气节,又藏怀着一股无名火,截住丑藏决斗。丑藏杀其兄虽非本意,但尊重复仇的游戏规则,毫不辩解地应战,成人之美。双方都被称作义士,事件发生地立着他们的塑像。中国人只是把卧薪尝胆当作故事听,拿来做做诗,而日本人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复仇之多,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日本,甚而自杀也被用作复仇的手段。所谓以德报怨,在他们看来是有仇不报,轻蔑也说不定。

中国是文人社会,手无缚鸡之力就不敢张扬复仇,所以要偏重感恩报恩。一旦结下冤仇,也爱拿化解说事,“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泯却无边恩与仇”(郭沫若)。日本人的字典里似没有“化解”二字,武侠小说也不感叹怨怨相报何时了啦、冤家宜解不宜结啦。例如五味康佑获得芥川文学奖的短篇小说《丧神》,写父亲比武被杀,儿子哲郎太长大后寻仇,仇家幻云斋收留他,教他武功,八年后学成下山:

“幻云斋倚杖道:‘一路小心。’

哲郎太点头‘啊’了一声,以此作别。跟阿雪也交换了一下眼色,向幻云斋一揖,转身迈步。幻云斋杖头的刀光冲他背后一闪。

啊,阿雪倒吸了一口气。喷血的是幻云斋。哲郎太拎着滴血的大刀,晃晃荡荡下山而去。”

作者自道,此作是要写幻云斋自杀,可谓别出心裁,但是,幻云斋之所以能选择这样的自杀方式,不正是因为他清楚仇恨不可能在哲郎太心中化解,非杀他不可吗?

明治年间的1873年日本发布了复仇禁止令,有云:杀人是国家的大禁,处罚杀人者是政府的公权。自古以来子弟有义务为父兄复仇,这是古习。至情虽不得阻止,但毕竟是泄私愤,破大禁,以私仪犯公权,固不免擅杀之罪。

美国人占领日本之初,担心复仇,一度禁止各种样式的“忠臣藏”。时至今日,不知美国人是否已放下心来,但只怕两弹之仇在日本人心中难以化解,迟早必复。他们送给美国佬一个西施,名字叫“平和”。当年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赠《楚辞集注》,莫不是暗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P10-12

序言

我爱读李长声,我认识长声兄是先读其书,再见其人。虽然我同意钱锺书先生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但我毕竟是普通人,远远不及钱先生那样睿智,总还想结识长声兄,听他亲口谈谈何以会写出那么多关于日本的妙文。

二○○八年夏,适有访日之行,我想机会来了,特请王为松兄绍介,拟在名古屋大学研讨会后到东京拜访长声兄。不料他在我抵日的第二天就有北京之行,我们只通了个电话。机不凑巧,失之交臂,不免怅怅,只好相约来年再在日本相聚。

人生有时很奇妙,预计可以见到的却未能如愿,没想到会见到却意外地见面了。二○○九年深秋,深圳商报社主办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我与长声兄都是评委,两人终于在深圳相遇。白发英颜、体格硕壮而又为人亲和的长声兄与我一见如故。开会之余,我们整日谈天说地,谈文说艺,逸兴遄飞,快何如之!这次见面的成果,就是这部《哈,日本》。

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最早实现现代化的邻邦,也是一百多年来给我们带来巨大痛苦的邻邦。这是个特别复杂的存在,从《源氏物语》、浮世绘到和服、茶道,日本绝对有足以让全世界为之自豪的文化遗产,但日本同时也有武士道、靖国神社、种种性变态,等等,在世界上也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绝。另一方面,我们的“周氏兄弟”在日本留学,我们的郭沫若、郁达夫也在日本留学。直至今日,我们的知识界仍在从竹内好、沟口雄三、柄谷行人等日本学者那里寻求思想资源;文学界则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日本作家那里寻求文学资源。至于当代日本的通俗文化,包括“动漫”、卡拉OK、歌星影星等等,对今日中国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哈日”现象正是由此而来。

我在日本住过半年,但只是走马观花,再加不谙日语,对日本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实在肤浅,严格地说,恐怕连皮毛都没有。长声兄就完全不同了。他旅日多年,“趴在日本的边沿上张望”日久,对日本的认知也就越来越深入,他又钟情于舞文弄墨,于是源源不断地化为精彩的文字。单是结集成书,我所见到的就有《樱下漫读》《日知漫录》《东游西话》《日边瞻日本》……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长声兄写日本的文字琳琅满目,越写越好,蔚然成为一大家。以前说,要认识日本,必须读点周作人;现在可以说,要认识日本,尤其是认识当代日本,就必须读点李长声了。在我看来,长声兄是当下国内状写日本的第一人,就像林达写美国,恺蒂写英国,卢岚写法国一样,尽管他们的视角和风格各个不同。

《哈,日本》是长声兄关于日本的文字的新选集。正如书中选文所显示的,长声兄写日本多以随笔出之,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日本认识的真切和深刻。从文学到出版,从服装到饮食,从语言到行为,从历史到文化,从政治到经济,从高雅到通俗,从小众到大众,日本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长声兄都看到了,抓住了,形诸笔墨了。他很少描绘日本的名山大川,但这并不说明他对日本秀美的自然风光无动于衷,他只是无意于把他写日本的文字变成纯粹的旅游指南。他更关注日本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日本传统和周边各国文化的关联。从写日本开始,长声兄就一直致力于对“日本精神”的探究和诘问。他解读日本、剖析日本,可谓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读者在欣赏他的优美文笔的向时,切不可忘了在文字背后的他对日本的独到的观察和严肃的思考。

本书原拟名《日本那张脸》,这是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但长声兄考虑再三,最后改为《哈,日本》。这一改,真是画龙点睛。用他自己的话说,此“哈”可不同于“哈日”的“哈”,“哈,是初见的惊奇,是深入后的了然,而声音放低,近乎哼,甚至有一点就那么回事的不屑。这一声‘哈’,还有暗含腰斩‘哈日’族之意”。当然,长声兄也决不赞成盲目“反日”。我想,他对这个有趣而别致的书名的诠释,应可视为阅读并理解这部《哈,日本》的钥匙。

去年深圳聚会上,“初次见面”,就承长声兄不弃,要我为他编选这部选集,并嘱我为之作序。我一再请辞而未准,只能硬着头皮答允。我的硕士研究生杨霞小姐参加了本书的初选;“磨铁图书”李黎明兄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调整,使这部《哈,日本》以崭新的面貌呈献于读者之前。读者读了本书,如果颇有所得,并引起对日本和长声兄文字的进一步的兴趣,那自然归功于长声兄的生花妙笔;如果觉得编选不当,未能体现长声兄文字的神采,那无疑应该归罪于我,只能祈请长声兄、黎明兄和读者诸君恕之。

临了,期待着有朝一日,与长声兄再次“相遇”,清酒一杯,再叙友情,再说日本!

2010年8月18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书评(媒体评论)

你问日本的历史,他能告诉你;你问日本的风习,他能回答你;你问日本的文学,他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连点鸡毛蒜皮的问题,也能给你个完满答案。

李长声写饮酒,写捕鲸,写街景,写书店,写浮世绘,写辞世歌,也是精彩、精致又精辟。叙事,娓娓动听;状物,不厌其烦;写人,道地白描功夫。不明白了:他那支笔是怎么练的?

——章诒和《他那支笔是怎么练的?》

在我看来,长声兄是当下国内状写日本的第一人,就像林达写美国,恺蒂写英国,卢岚写法国一样,尽管他们的视角和风格各个不同。

——陈子善《与李长声“相遇”》

我当然更爱读李长声的随笔,通古博今,真性情织出的好见识,他微醺时写就的最好,你更该微醺时读。

——陈 浩《相见恨晚李长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