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秃鹤不是一只鹤/曹文轩画本草房子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文轩编写的《秃鹤不是一只鹤》是一本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在本书中,他亲眼目睹一个少年走出成长困境,找回丢失的尊严,完成向英俊少年的蜕变……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让孩子喜欢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本书以“画本”形式呈现,意境深远,堪称本土原创儿童的佳作。

内容推荐

《秃鹤不是一只鹤》讲述了:

十四岁的桑桑明天就要离开与他朝夕相伴的油麻地,离开金色的草房子。他静静地坐在草房子上,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时光……

少年陆鹤是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同学,因为天生秃顶,被大家戏称为“秃鹤”。随着年龄渐长,他介意起众人的嘲笑,并作出了种种“回击”,却被排除在集体会操的行列。这样的安排对于自尊心很强的陆鹤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索性用更出格的行动报复了他人的轻慢和侮辱,但使自己陷入了被彻底孤立的境地。孤独的陆鹤在找回集体的道路上几番苦苦挣扎之后,才争取到一个救赎自己的机会。最终,他走出了成长的困境,找回了丢失的尊严,完成了向英俊少年的蜕变……

《秃鹤不是一只鹤》由曹文轩编写。

目录

内容简介

追随永恒(自序)

《秃鹤不是一只鹤》正文

曹文轩获奖作品书目(部分)

经典意象“草房子”:记忆中国童年情感

试读章节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

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是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

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去盖这种房子。

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都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

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桑桑喜欢这些草房子,这既是因为他是草房子里的学生,又是因为他的家也在这草房子里。

桑桑就是在这些草房子里、草房子的前后与四面八方来显示自己的,来告诉人们“我就是桑桑”的。

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

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自己有个好住处,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来有四层,但每一层都没有隔板。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

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她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揍。

但桑桑不长记性,仅仅相隔十几天,他又旧病复发。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却并无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

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

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地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

河两岸的人都到河边上来看,问:“桑桑,那网是用什么做成的?”

桑桑回答:“用蚊帐。”桑桑心里想:我不用蚊帐又能用什么呢?

两岸的人都乐。

女教师温幼菊担忧地说:“桑桑,你又要挨打了。”

桑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在两岸那么多感兴趣的目光的注视下,他还是很兴奋地沉浸在打鱼的快乐与冲动里。

中午,母亲见到竹篮里有两三斤鱼虾,问:“哪来的鱼虾?”

桑桑说:“是我打的。”

“你打的?”

“我打的。”

“你用什么打的?”

“我就这么打的呗。”

母亲忙着要做饭,没心思去仔细考查。中午,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着鱼虾。吃着吃着,母亲又起了疑心:“桑桑,你用什么打来的鱼虾?”

桑桑借着嘴里正吃着一只大红虾,故意支支吾吾地不说清。

但母亲放下筷子不吃,等他将那只虾吃完了,又问:“到底用什么打来的鱼虾?”

桑桑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抓着筷子,想离开桌子,但母亲用不可违抗的口气说:“你先别离开。你说,你用什么打的鱼虾?”

桑桑退到了墙角里。

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一边朝桑桑看着:“哥哥用网打的鱼。”

母亲问:“他哪来的网?”

柳柳说:“用蚊帐做的呗。”

母亲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房间里去。过不多一会儿,母亲又走了出来,对着拔腿就跑的桑桑的后背骂了一声。但母亲并没有追打。

晚上,桑桑回来后,母亲也没有打他。

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掉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P27-33

序言

追随永恒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的提出,等于先承认了一个前提: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我们在咀嚼这一短语时,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

但我对这一命题却表示怀疑。

作为一般的,或者说是作为一种日常性的说法,我认为这一命题可能是成立的。因为,有目共睹,今天的孩子其生存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所临对的世界,已不再是我们从前所面临的世界;今天的孩子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与“昨日的孩子”相比,都起了明显的变化。

然而,如果我们一旦将它看成是一个抽象性的或者说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提出时,我则认为它是不能成立的。我的观点很明确——在许多地方,我都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于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我对这样一个大家乐于谈论并从不加怀疑的命题耿耿于怀,并提出疑问,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取向、观察生活的态度、体验生活的方式乃至我们到底如何来理解“文学”。

遗憾的是,在这短小的篇幅里我根本无法来论证我的观点。我只能简单地说出一个结论: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

由此推论下来,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总而言之,自有文学以来,无论是抒情的浪漫主义还是写实的现实主义,它们所用来做“感动”文章的那些东西,依然有效——我们大概也很难再有新的感动招数。

那轮金色的天体,从寂静无涯的东方升起之时,若非草木,人都会为之动情。而这轮金色的天体,早已存在,而且必将还会与我们人类一起同在。从前的孩子因它而感动过,今天的这些被我们描绘为在现代化情景中变得我们不敢相认的孩子,依然会因它而感动,到明日,那些又不知在什么情景中存在的孩子,也一定会因它而感动。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我们一旦默读这一短句,就很容易在心理上进行一种逻辑上的连接:只有反映今日孩子的生活,也才能感动今日的孩子。我赞同这样的强调,但同时我想说:这只能作为对一种生活内容书写的倾斜,而不能作为一个全称判断。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我们的早已逝去的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动我们的孩子,而并非一定要在写他们处在今天的孤独中,我们表示了同情时,才能感动他们。若“必须写今天的生活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能成为一个结论的话,那么岂不是说,从前的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再具有感动人的能力因而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岂不是说,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经验都不再具有文学素材的意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随风而去了吗?

再说,感动今世,未必就是给予简单的同情。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的处境的善恶与优劣。对那些自以为是知音、很随意地对今天的孩子的处境作是非判断、滥施同情而博一泡无谓的眼泪的做法,我一直不以为然。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我们何不这样问一问:当那个曾使现在的孩子感到痛苦的某种具体的处境明日不复存在了呢——肯定会消亡的——你的作品将又如何?还能继续感动后世吗?

就作家而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份独特的绝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生活。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总会感动人的。你不必为你不熟悉今天的孩子的生活而感到不安(事实上,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对今天的孩子的生活完全一无所知)。你有你的生活——你最有权利动用的生活,正是与你的命运、与你的爱恨相织一体的生活。动用这样的生活,是最科学的写作行为。即使你想完全熟悉今日孩子的生活(而这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你也应该有你自己的方式——走近的方式、介入的方式、洞察和了悟的方式。我们唯一要记住的是,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我们只不过是想看清楚它们是在什么新的方式下进行的罢了。

追随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

曹文轩  1997年4月28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后记

经典意象“草房子”:记忆中国童年情感

李利芳(兰州大学教授,儿童文学博士)

《草房子》首次出版于1997年12月,它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作品写了一个男孩“桑桑”六年的小学生活,时空背景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南方乡村。作为跨越了30多年的历史记忆书写,曹文轩对这部作品的艺术经营与价值寄寓都是相当用力深刻的。这是一部非常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

《草房子》是中国乡土童年记忆叙事的典范之作。基于对“儿童文学”构词中“儿童”与“文学”双重价值属性关系的深入思考,曹文轩通过《草房子》赋予了“中国儿童文学”永恒的精神生命与纯粹的文化品格。

从形式到内容,《草房子》的艺术内涵构成都非常丰富有机。对它的品鉴与欣赏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元素中立体展开,文本为读者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审美体系,值得你去沉潜进入,慢慢咀嚼,升华个人的生命理解。

《草房子》的人物造型很特别。故事的开端从一个很普通但又很不一般的孩子讲起,他叫“陆鹤”,但实为“秃鹤”。秃鹤不是一只鹤,但他常常“鹤立鸡群”。不过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是因为他的缺陷。曹文轩写过很多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他深谙这些孩子孤独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阅读完这第一个人物的故事,想必读者已经感悟到了曹文轩笔力的与众不同。你会强烈地感受到秃鹤是“存在”的,他是一个“尊贵”的个体。“秃”与“鹤”的意义差异极好地生成了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表现力,不过支撑其精神性格的主因倒还不在其特殊的外表,而在其挺拔的思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