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旦旦和杨敏华编著的《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谁说历史是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老学究式的照本宣科?《中国历史报》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读物,它会带你穿越到历史的现场,亲身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
吴旦旦和杨敏华编著的《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编辑、记者既有王侯将相、文化名流,又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有材料均来自第一现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闻、评书、快板、戏剧、广告、诗歌,不一而足。这里的文章篇篇风趣幽默,保准让你耳目一新,带你在开怀大笑中神游历史,轻轻忪松把握历史脉络。
智取元朝余部
即使时间过去了那么久,我还是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情景。
元朝被朱元璋打得落花流水,剩下的残兵败将也被他一口气赶到北方的大漠里吃沙子去了。朱元璋这个以前穷得要饭的和尚,现在居然做了皇帝,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坐拥天下,估计他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但每次一看到地图,想到北方还被元朝那群人占着,老朱这心里就像有个猫爪子在挠一样,别提有多不舒服了。不把这些势力消灭掉,这做梦也不踏实啊!于是朱元璋一咬牙一跺脚,把儿子朱棣叫过来,让他带兵去把元朝将领乃尔不花好好儿收拾一下。
打仗这件事,要是换了别人,肯定心里不高兴,可朱棣不一样。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他自己很喜欢打仗,第二是他正愁没机会在皇帝老爹面前表现一下呢。这任务要是完成得好,奖赏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朱棣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任务。
朱棣是个聪明人,打仗之前先派人去把敌人的位置摸清楚,然后才带着人马直奔过去,准备来个“一锅端”。可惜天公不作美,一大队人马走到半路,忽然下起鹅毛大雪来。积雪很快就淹没了马蹄,士兵们一个个冻得跟寒号鸟一样,别提打仗了,就连走路都成了问题。
我们都对朱棣说:“老大,我们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下,烤烤火,吃点儿东西,然后再前进吧!”
朱棣不同意,命令部队继续前进。朱棣的脑袋是不是被冻坏了呀?这么冷的天可怎么走啊?虽然我们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也只能听从命令,谁让他是老大呢?
就这样,在大雪中我们艰难跋涉了好几天,最后终于找到了乃尔不花的大本营。他们正在温暖地烤着火,吃着羊肉呢!大家一看,气愤得不得了,恨不得马上冲过去大开杀戒。
谁知,朱棣这时候却传来命令:“兄弟们,大家走了这么远的路,一定累坏了,先找个地方好好儿吃饭睡觉吧。打仗的事情先不要着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们可不是来旅游的,关键时候为什么不让我们杀敌呢?
朱棣派了一个叫观童的人作为我方代表去跟敌人谈判。观童这个人我认识,他那张嘴巴实在是太厉害了,死的都能说成活的。观童一来到敌营,就劝说他们投降。
乃尔不花是个聪明人,看着外面明晃晃的刀子,知道如果不投降,等待他的一定是阴曹地府一日游的门票,所以马上答应投降。于是,我们没有花费一兵一卒,就把乃尔不花给收拾了。
更加让人吃惊的一幕还在后头。乃尔不花投降的那天,朱棣不仅没有把他捆起来扔进监狱,还大摆一桌宴席,请他喝酒吃肉。这下可把乃尔不花给感动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 我永远记得乃尔不花投降那天,朱棣脸上那意味深长的笑容。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定不会甘心只做个藩王。
(摘自《老兵回忆录》)
朱元璋与孙子的一次对话
我从十几岁就跟在朱元璋身边,见过不少的事情,其中一件我印象非常深刻。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让大儿子朱标当了太子。不过朱标运气不怎么好,还没有等到做皇帝,就见阎王去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是悲痛万分。
现在太子的位置空出来了,接下来要传给谁,这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朱元璋有26个儿子,都在眼巴巴地看着呢。朱元璋这时做了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情——跳过那么多的儿子,直接把太子的位置传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wen)。
这下可把朱允炆的那群叔叔气坏了。一群大老爷们儿,居然输给了一个毛头小子,很多人都觉得不服气。
朱元璋真是个出了名的好爷爷,他担心自己死后,年纪轻轻的孙子治理不好国家,于是自己出马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给朱允炊安排了好几个得力助手,比如说全国知名人士: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和李景隆。
第二件事:把当年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老将、谋臣通通杀掉,免得这些厉害人物将来不听话,把朱允炆踢下皇帝的位置。
第三件事:把不服气的儿子们都赶去守边疆,没有皇帝的命令都不许回来。
做完这三件事,他满意极了,忍不住对朱允炆炫耀起来:“宝贝孙子啊,你看爷爷为你做了这么多的事,有本事造反的将领、谋臣都死掉了,边疆也有叔叔们给你守着。你呀,就在家安安心心地做皇帝吧!”
但是朱允炆看上去没有他爷爷那么开心,而是长叹一口气,问道:“外面的人造反,有叔叔们给我守着。那要是叔叔们造反,我可怎么办呢?”
朱元璋没想到孙子会这么问,一时呆住了,想了半天也想不出答案,只好问道:“这个,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翻白眼儿了,心想:我这不是不知道怎么办才问您的吗,您怎么又拿这个问题问我呀?敢情您这是在踢皮球呢!
不过既然爷爷已经问了,不回答也不好。朱允炊想了一会儿,拿出写文章的架势来了:“这个问题嘛,我先用道德来征服他们,然后制定一些规矩来约束他们,接着就减少他们的封地。如果还是不行,就只有打仗了。”
朱元璋听完后,非常高兴地表扬了朱允炆,说:“你说得有道理。按照你说的去做,应该不会出问题。”
可惜朱元璋没有看到后来燕王朱棣打进皇城,逼得朱允J坟(即建文帝)自杀的那一天,不然他一定不会觉得朱允J坟的这一番话有道理了。
(采访自朱允炆身边的贴身太监)P28-3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递信息的报纸品种也越来越多,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但现代人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很多,反倒不觉得新鲜了。不过,古代发生的好玩儿的,有意思的事儿,现代人没有亲历过,如果从当事人的嘴里说出来,会不会觉得很有趣呢?
其实,古时候和现在一样,也有很多“新闻”。那时的调皮小孩也会逃学、打架、捉迷藏、玩游戏。只是那些事情离我们渐渐远去,很少有人对现在的你讲起。历史课上,老师要我们背诵的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年代、数字、人名和名词解释,诸如唐朝于618年建立,在907年灭亡,老师只关心我们能否把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背得滚瓜烂熟,在答卷上得个高分。可有谁知道那些好玩儿的事儿呢?例如,在唐朝,唐太宗最爱“照镜子”、第一大美女竟胖得像水桶、皇帝有个野蛮女友;在明朝,大臣可以在皇帝面前打群架、皇帝有私人警察——锦衣卫、太监竞把皇上卖给了敌国……
现在,这些趣事都作为新闻登在了《中国历史报》上。
《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每份都报道名人的趣事,历史上发生的新鲜事儿、皇帝鲜为人知的家长里短、宫廷里的钩,心斗角,以及一些令人难解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报》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栏目:“新闻快报”“记者述评”“娱乐八卦”“广而告之”“百姓生活”……
可不要小瞧《中国历史报》的编辑和记者们,他们都是每个朝代的名人呢!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详尽的新闻和报道。当然,《中国历史报》也会刊登小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来稿。所有的新闻都来自“第一现场”,根据“第一手资料”得来。这些新闻每一则都风趣幽默,能引得读者开怀大笑,因为《中国历史报》编辑部的办刊宗旨就是:把历史事件写成好玩儿的故事,容易理解、便于记忆,以唤起小读者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都汇集在《中国历史报》中,走进这个熟悉又陌生、令人惊奇又发人深思的历史世界,你将感到无穷的快乐。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有趣可不是《中国历史报》的唯一好处,它的第二个好处是可靠i,就像我们今天看新闻,谁都知道负责任的媒体和娱乐小报大不相同,看古代的新闻,更是容不得为博眼球而胡编乱造。在可信度上,《中国历史报》绝对属于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它一共八本,按时代先后分成先秦、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八部分,每本书里讲什么,怎么讲,可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安排。怎么安排呢?第一原则是突出时代主题,比如秦朝这一本,它由七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变法图强,第二部分合纵连横,第三部分横扫六合;第四部分千古一帝,第五部分竿起义,第六和第七部分都是楚汉争雄。把目录读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不正是从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吗?变法图强让秦国强大,合纵连横则是因为秦国强势而产生的激烈外交斗争,横扫六合是秦国的统一历程,千古一帝则对应着秦国变为秦朝这一千;古变局和秦始皇的巨大成就,揭竿起义是秦末危机,而楚汉争雄则对应着在诸侯灭秦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新时代,翻开书目,历史大势就已经跃然纸上,时代特质也了然于胸,这样的历史读物,可比那些专讲奇闻,异事的书籍强多了。
除了突出时代主题之外,《中国历史报》还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风貌。以往的历史书不都是政治主导吗?《中国历史报》的眼光可要开阔得多。就拿第一章变法图强举例子吧,除了三家分晋,各国变法之外,竟然把河伯娶媳妇、扁鹊见齐桓侯、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也都写了进去。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故事,它对应着地方治理,医学进步和谋臣纵横这样的大主题。举重若轻,让人在妙趣横生之中长了见识。
每种书当然都有它的预期读者。《中国历史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定位清晰。一什么定位呢?中小学生。价值导向考虑中小学生,表达方式贴近中小学生。栏目设置向中小学生倾斜,还有知识测试来检查中小学生们的读报成果……不拔高,不降低,不长不短不肥不瘦,恰如量身定做。有了这种量身定做的态度,中小学生读者们就不至于有阅读成人读物的违和感啦。确实,如今严肃的历史书不大讨中小学生喜欢,通俗的历史读物又往往是写给成年人的,虽然好看;但是内容设定、写作风格乃至价值判断都未必适合末成年人,这样的读物拿给孩子看,家长们难免惴惴不安吧。如今,《中国历史报》回应社会需求,专门打造一套适合青少年阅世纪读的历史普及读物,算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想想看,是不是有很贴心的感觉?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但它永远面向未来。孩子当然是不折不扣属于未来的。但他们和她们,也都继承着来自祖先的古老、基因,无论是血统,还是文化。历史是主壤,孩子是花朵。土壤是花朵生存的养料,花朵是土壤存在的意义。那《中国历史报》呢?希望它成为花朵和土壤联系的纽带吧!
蒙曼
2015年4月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这套《中国历史报》通过读“报纸”这一轻松、活泼的形式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真相,是一套很好看的历史趣昧读物。这套书有史料依据,文字清新,好看好读,青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孙立群(《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
——蒙曼(《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