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醒木惊天连阔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簑笠翁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连阔如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人,是一位出离人们想像的艺术大师,也是一位报纸编辑、一位写手和作家。他充满了揭露鞭打江湖黑暗,歌颂真善美的勇气。本书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民族有多么优秀的文明,滋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怎样如珍珠一般洒进了民众的汪洋大海,让我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懂得些尊重“普通人”。

目录

引子/1

01.暮生儿大器晚成/1

02.七八岁开始做“卧底”/6

03.东安市场里兜圈子/9

04.天桥看“耍把式/12

05.天津租界跟踪假乞丐/15

06.寓所里认识“敲托(托儿)”/18

07.烟台受骗,济人不成反受窘/2l

08.营口一游:“我付茶钱你说故事”/24

09.大连西岗子,人头换银子/28

10.《实事白话报》寻人启事:“寻找毕连寿回家”/32

11.24岁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34

12.母亲说:“给三儿找个大眼睛的媳妇”/40

13.北京说书人的黄金岁月/42

14.而立之年——报刊自由撰稿人/46

15.33岁做《民声报》编辑/52

16.与金禅雨先生论争评书起源/57

17.“连阔如广告社”名声显赫/68

18.与“祥子”同桌用餐/71

19.披露黑幕写奇书——<江湖丛谈》/73

20.拜京都武伕“醉鬼张三”为师/76

21.为艺人名誉平反:“下九流中无艺人”/80

22.率先在北京“触电”的评书家/83

23.京津两地报刊盛赞“八臂哪吒”/88

24.吴佩孚大宴宾客连阔如拂袖而去/92

25.称评书为“伟大艺术”的第一人/95

26.英千里说:“连阔如是爱国的”/99

27.郝德元逃跑时转念一想:“别去连阔如家了”/104

28.农历四月十八日,不再祭拜祖师爷/107

29.周总理称赞:“一人就是一台戏”/109

30.前门箭楼上,带头表演“新曲艺”/112

31.对相声演员李文华直言相劝/117

32.“别只顾拆城墙,要好好补文化”/119

33.中国曲艺家协会奠基人之一/122

34.举荐郝寿臣当北京戏校校长/126

35.彭真委派赴朝慰问团曲艺大队长/130

36.远赴川藏动员民众抗美援朝/135

37.李滨声向连阔如讨教评书艺术/150

38.周总理问:“你的子女说评书吗?”/153

39.40年说书生涯,27分钟录音资料/157

40.1955年致信在美国的郝德元/160

41.1957年春,为民间艺人鸣不平/165

42.“右派分子”的12小时生死抉择/170

43.五十五万分之一的滋味/174

44.父亲收女儿做徒弟 连桂霞改名连丽如/180

45.评书评书,“评”字是金/185

46.嘱咐女儿:“懂多大的人情,说多大的书”/190

47.父女俩座谈《三国》/193

48.自创“人物赞”仅存不足百分之一/197

19.与郭沬若纵论中外评书/200

50.困顿之中的连阔如/203

51.孙子连志成说:“爷爷他不懂《三国》!”/208

52.违心承认加入了国民党/211

53.去世8年后,召开平反追悼会/216

54.众家评说连阔如及连派评书/219

附录:连阔如先生年表/229

后记/236

试读章节

七八岁开始做“卧底”

“卧底”,已经是一个常用词了。

现代警匪片中,常有“卧底”的角色出现。所谓“卧底”,即“打进敌人内部”的意思。而国际间谍也可以称之为“卧底”,只不过地位高一些,技能高一些罢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连阔如不属于任何团体,也没有被任何人指派,却在江湖社会上做着勤苦又危险的“卧底”工作,且干得非常出色。

早在去天津之前,连阔如从七八岁就开始在京城做“卧底”了一次,他到同学家去玩儿,发现其父亲开命馆(算命馆)兼卖药,门前挂一招牌——“圆光寻物,专打鬼胎”!所谓“圆光”,就是指能帮人指点迷津,比如丢了东西能给你圆梦似的“圆”出是谁偷的。而“打鬼胎”,就是指谁家有邪魔外祟,可以代为捉妖。连阔如勺同学正玩耍时,听见一仆人扮相的人进来与命馆主人的一段对话:

“先生什么叫打鬼胎呀?”

“凡是姑娘受厂邪魔外祟,不夫而孕,或妇人的丈夫不在家,有了孕,都叫鬼胎。这胎要是不治,长成了形,生养下来不定准是个什么东西。这鬼胎不仅可怕,传说出去,也真寒碜。”

“鬼胎怎么打法?”

“两种方法。一个极快当的法子是用针扎。还有一种治法,是用药往下打。”

“用汤药啊,还是丸药呢?”

“丸药。丸药便利极了。”

“药,多少钱一服呢?”  

“一百五十两银子一服。”  

连阔如年龄虽小,却听出来这里有诈,心想:这不是讹人吗?

仆人奇怪地问:

“这药怎么这么贵呢?”

“这药有上等的硃砂,一两二钱银子一钱,这里头有好麝香,叫门子麝,每份卖二两四钱银子,就这两种药就贵极了,别的药还贵的哪。可是,这药虽贵,有几样好处,吃下去人不受伤。一天功夫,准能把鬼胎打掉。”

“吃了要不灵验呢?”

“不管事,原钱退回,”

“先生你给配这药吧,我留下五十两银票当作定钱。明天我一定取。那一百两银子我明天给你带来。”

命馆主人问:

“你贵姓啊?”

“我姓蒋。”

等买药的仆人刚走出门,命馆主人就把儿子叫过来:

“你快追那个买药的。在他后头跟着,瞧他进哪条胡同进哪个门,然后你打听那门是谁住着,你再回来。”

自鸣得意的命馆主人,还向妻子夸耀说:

“这仆人一进来,我就猜出他与主人的姑娘小姐勾搭上了,出事了。你没见这仆人穿得整齐,长得英俊,他主人家定是个阔家。这钱也是他们家小姐花的。我和他要一百五十两都没驳回,大约花几百两也花得起。我还要少了呢!”

儿子不一会儿就回来了,问清了那仆人住在东四某胡同某宅,是个大富的人家。父亲给了儿子五两银子去药铺抓药。连阔如用铅笔把珍贵药方抄录下来:

三棱、峩术、水蛭、芒虫、乌头、附子、天雄、牛膝、意苡、蜈蚣、红花、大黄、芒硝、桃仁、杏仁、黄花、沉香、硃砂各等份。蜜制成丸,黄酒送下……

堕胎药吃下后,见了效。命馆主人又以二百多两银子卖出了避孕药,实际上是“绝胎药”,服此药者,将终身不孕。江湖人管这号“绝人后”的买卖叫做“变绝生意”,走江湖者都对此嗤之以鼻。P6-8

序言

我们应当记住他

——《醒木惊天连阔如》

我说过,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是撂地摊的艺人和跑码头的野台班子。很小的时候甚至想跟着他们满世界转悠去演戏。后来看了电影、看了话剧,而且我的姑姑还在教师自己办的剧团里演了话剧,当了主角。我在台下看了羡慕之极。从此爱上了电影、话剧,但我对曲艺、戏曲的痴迷维持至今。所以,我的艺术趣味总让那些时新人物嗤之以鼻。而我对他们也有些疑问,倘或连评书、相声、戏曲都不爱看,都看不明白,那还怎么搞戏、拍电影!

曲艺和戏曲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无数代的艺术大师创造了永久辉煌的艺术,让我们仰视犹嫌不敬,怎么能贬损他们呢。譬如评书,在文化未普及,教育未昌明的时代和地区,评书简直就是人们的历史教科书。人们从评书艺人生动的语言艺术中,记住了自己民族的过去、记住了民族的英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和哲学。西方有创世神话,于是史诗成了伟大的作品。有人说中国没有创世史诗,颇为鄙夷。后来发现了《黑暗记》以及新疆、西藏的神话史诗,这鄙夷自己的嗡嗡声才渐渐消停。不过总以为中国那些裸肩赤足、浑身泥汗的说唱艺人赶不上西方的“游吟诗人”。其实,这只是叫法不同罢了。您把中国跑码头的说唱艺人称作“游吟诗人”,把西方的游吟诗人改名“野台班戏子”也无不可,因为二者本质相同。中国的说唱艺人中有大才学者多矣。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滑稽列传》记载的人物不必说,那都过于久远,离我们很近的连阔如、侯宝林、王少堂,就是不可否认的大师。

我年轻时节就听说连阔如有几个绰号:“净街王”、“跑马连”。前者是说,广播电台一播连阔如的评书,大街上立马儿鸦雀无声,有话匣子的纷纷回家,行者且驻足,商家暂停贾,挑者卸其担,耕者忘其锄,大气不敢出,但坐听评书;后者是说连阔如说评书口才极佳,大队人马奔来奔去,在他嘴里,惟妙惟肖,烈烈轰轰,闻声如亲历现场,比口技演员还高上一筹。我那时是追星族,赵丹、谢添、蓝马、连阔如都是我的偶像。1956年,我上大学一年级,在学生会里担任朗诵组的召集人。为了提高水平,我胆战心惊地去邀请连阔如来校辅导。没想到这位净街王那么好请,到了约定的时间,自己提了个小包坐着公共汽车来了。他身量不算高,却肩宽背阔,红脸膛,悬胆鼻,两眼灼灼有神。声音自然是好听,难为的是亲切温和,让我们这帮学子,也觉着身份见长。连大师都对我们和和气气,足见我们是可造之材。那一天,我们都朗诵了什么,早已遗忘,而连阔如说了什么,有些却鲜活到今天。譬如吧,他说:唱歌是竖嗓子,朗诵是横嗓子,打算说书、唱歌全修到最高境界,如同做梦。最好根据自己的条件,认准了一项,努力再努力;他又说:常说“手眼身法步”,眼是表演的关键。“手到眼到”,不准确,应当“眼到手到”。眼到了,手到了,那是艺术,手到了,眼没到,那叫瞎比划;又说:手势很重要,但手势有个界线,上不过头,下不过膝。他边说边比划,生动有趣。特别是他的眼,目光仿佛是个伸缩自如的尺子,聚焦处,似乎真的有个人或物值得我们仔细观察,和他形容得一模一样。神了!

我和他的“近距离接触”只此一次,这一次便胜过无数。第二年,便是“反右派运动”,他从此消失在政治的迷雾中。我因年轻,只挨了批判,受了处分,成了“中右分子”,“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之一是崇拜“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这其中就有连阔如的大名。

我和我们的时代似乎都忘记了曾经有个曲艺界的领袖人物,一个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知识的评书大师连阔如。但人民没有忘记他。他活在人们的记忆中,活在人们的传说中。终于有人为他作传了。彭俐的这本《醒木惊天连阔如》,也如醒木一样廓清成见的迷雾,让人们认识一位出离人们想像的艺术大师。他是一位报纸编辑、一位写手和作家,他的名著《江湖丛谈》,不仅写得漂亮,而且充满了揭露鞭打江湖黑暗,歌颂真善美的勇气。比起今日那些以重述江湖黑话(谓之臭春)作为创造“新北京话”的名角,不知高出多少倍。他曾是曲艺界的领袖人物,率领着曲艺演员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慰问“最可爱的人”;他还曾是抗日的爱国志士,是一位走进千家万户的评书大师。他还练过武,拜过京城武术名家“醉鬼张三”为师。如今的相声名演员孟繁贵,说起连阔如的武功和练武身世,如数家珍,因为,他的师祖便是“醉鬼张三”,和连阔如同一师承。孟繁贵是连阔如武功水平鲜活的证明,足可以消除所有关于连阔如是否“文武双全”的疑虑。

这本书会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民族有多么优秀的文明,滋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怎样如珍珠一般洒进了民众的汪洋大海,让我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懂得些尊重“普通人”。子曰:“礼失求诸野”,我以为“文衰”也应“求诸野”。我们将会在人民中获得文化复兴的巨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也应当引起重视。我向这本书的作者彭俐奉上敬意和祝贺。以此为序。

2005年5月18日

后记

作为这本传记的作者,我与传主连阔如先生素昧平生,但我自认为我们两人非常有缘。我童年的居住地——北京安定门外地兴居,与连阔如先生的出生地——安定门外营房,只相隔二三百米。这仅仅是巧合吗?我不知道。

两年前,偶尔去朝阳区文化馆听连阔如之女连丽如说评书《康熙微服私访》,那是我初次在“书茶馆”里见识评书艺术,一见如故,沉醉其中。之后,写了篇报道刊登在《北京日报》上,题目是“茶馆听评书近看连丽如”。过不久,应邀参加“连阔如先生诞辰lOO周年纪念会”,对连先生的传奇人生产生浓厚兴趣。会后,我在电话里对连丽如女士说:“应该为连先生写传。”这想法与连丽如女士不谋而合。她为给父亲立传,已经物色了好几年作者了,问我是否愿当作者?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从2003年9月初,我开始为写这本连阔如传记做准备工作。连阔如先生于1971年去世,与他共事的健在者甚少,现成的资料有限,就连他的档案都已遗失。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一边到各个图书馆查阅资料、采访,一边记述。在国家图书馆的报刊微缩阅览室里,通过放大镜看半个多世纪前泛黄的旧报纸,浏览各种有关书籍,同时共有七八十位连阔如的生前亲友、听众接受了采访。为中国老一辈曲艺名家写传,就是为民间文化、民俗艺术保留一份薪火。这本传记,至少为曲艺史提供了一些鲜活史料。

在此,感谢毕振庆、郝德元、刘乃崇、罗阳、李燕、袁韵宜、郗谭封、常保华、陈涌泉、关学曾、李滨声、张慧、孙砚琴、孟凡贵、孙维纯等先生所提供的帮助。

此外,特别感谢王蒙老师、苏叔阳老师在百忙之中为这本书作序。

作 者

2005年3月23日

书评(媒体评论)

无数代的艺术大师创造了永久辉煌的艺术,让我们仰视犹嫌不敬……

这本书会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民族有多么优秀的文明,滋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怎样如珍珠一般撒进了民众的汪洋大海……

——苏叔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2: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