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因斯坦的人生方程/飞扬与落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简孙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相对论的传入中国,与其创建同步。此方面之最大功臣是梁启超、张东荪主办之《改造》杂志。民国十年(1921)四月十五日,该杂志三卷八期出版“相对论号”,以约十万字的篇幅,全面介绍爱氏及其相对论。此举“反应”速度之快,不仅在中国称第一,比之欧美诸国亦毫不逊色。因为1921年爱氏刚刚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完“相对论”的系统讲学,由讲稿汇集而成的最早全面阐述“相对论”的专著《相对论之意义》(1922)还未及出版。

1950年前爱氏在中国的形象是“正面”的;1950年后变成“负面”的,背负“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反动学术权威”等骂名;1978年后又变成“正面”的……

内容推荐

爱氏相对论的出现,强化了西洋哲学向『中国哲学』的转向:『本质主义』渐退幕后,『关系主义』跃居前台。自此『场』的观念逐渐取代『力』的观念,『事件』逐渐取代『物质』,『关系』逐渐取代『本体』,……『拒斥本体论』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借此旗帜,西洋哲人第一次来到『中国哲学』的门口……

爱氏1895年报考苏黎士联邦工艺学校,希望毕业后当一名电器工程师,但未能考上。1902年得长辈推荐,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谋得一份差使,申请二等技师职位,批下来的是“三等技师”。“相对论”正创立于此三等技师职位上。

爱氏出生时有语言障碍与智障,被视为“畸璐儿”。在慕尼黑上中学,希腊语教师对其明胄:“你将来是不会有很大出息的。”理由是:此人“半盲目自信,几乎目空一切”。

爱氏一生只印证了庄子的这样一个理论:所有伟大的“至人”无一不是“畸人”!

目录

绪论 科学大师的传奇一生

 一、辉煌年硕果累累

 二、再结奇葩 震惊世界

 三、爱因斯坦 “热旋风”

 四、灰色童年 孤独少年

 五、初次碰壁

 六、科学也有遗憾

 七、家庭生活和祖国的不幸

 八、圣犬光环 凡人情怀

 九、不屈不挠的和平斗士

 十、神圣墓碑 永恒缅想

引言 一代巨星在黎明前陨落

第一章 德国早期生活掠影

 一、犹太人的印记

 二、孤寂幸福的童年时光

 三、特立独行的落寞少年

第二章 科学巨人从这里腾飞

 一、求学瑞士

 二、从待业青年到小职员

 三、成功背后的女人

 四、平静的“奇迹年”

 五、不朽的“狭义相对论”

第三章 他让世界再次震撼

 一、“广义相对论”诞生

 二、姗姗来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偶像式崇拜狂潮

 四、赞誉与批判并存

第四章 飞向幸福的“伊甸园”

 一、献身于世界和平事业

 二、第二次婚姻

 三、友谊之花绚烂绽放

 四、与红颜知己的交往

第五章 踏着荆棘行走异乡

 一、民族命运的悲音

 二、家庭的变故

 三、一颗漂泊的心

第六章 普林斯顿的特殊记忆

 一、永远的和平斗士

 二、积极投身犹太复国运动

 三、挥之不去的阴霾

 四、在琴声中飞扬

第七章 科学的魅力与遗憾

 一、宗教与哲学的光芒

 二、两位科学巨人的“决斗”

 三、与玻尔的旷世大论战

 四、“统一场”的悬念

 五、“宇宙常数”的沉浮

 六、科学双刃剑

第八章 不尽的怀念

 一、大师的中国缘

 二、天才大脑揭秘

 三、物理照亮世界

爱因斯坦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首朴实的诗是谁作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深切地反映了辛酸流浪的犹太人心灵上的重负。

爱因斯坦就来自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却饱受了巨大苦难的犹太民族。

两个“德国”人,确切地说,是有着其先辈“亚当和夏娃”血统的德裔犹太人,在结婚三年之后,于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南部的小城乌尔姆,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这是个和普通的孩子没有多大区别的婴儿,所不同的是,他天生烙上了犹太人的印记。他的名字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德语里,“爱因斯坦”是“一块石头”的意思。多年以后,他果真像坚硬的石头一样,顽强地攻克了一个个坚固的科学堡垒。

爱因斯坦的家庭背景非常普通,在有据可查的几代人中,从未出现过一位教师、作家或艺术家。爱因斯坦的祖父品行端正,精明能干,是做生意的,祖母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他们在爱因斯坦出生前就故去了。爱因斯坦的外祖父是一个面包师傅,外祖母在家操持家务。爱因斯坦的父亲是电气方面的专业人员,母亲是一位平常的家庭妇女。只是这位母亲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对音乐痴迷,琴弹得很好。就是在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几代小业主家庭里酿造出了未来的科学大师。

父亲虽是搞技术工作的,但对文学偏好。他对犹太人钟爱的“训诲文学”——希伯来民族智者留下来的智慧文学,旧约书中的一部分,并不十分感兴趣,只对其中的席勒与海涅的诗篇,赞不绝口。他通过阅读充满道德感的席勒与海涅的戏剧、诗歌,来代替学习《圣经》。他不习惯于遵守犹太社会中特有的饮食法规和风俗习惯,他觉得这些东西束缚人心,仅是一种古老的迷信。尽管在他家中,很难觅到犹太习俗的痕迹,但和这些习俗有关的一些人道习性还是多少保存下来一点。比如,每到星期三,他和全家总是邀请几个俄国的贫穷的犹太学生共进午餐(安息日习俗),这和其他的犹太家庭一样。

爱因斯坦的父亲对普鲁士的掌权者,如宰相俾斯麦、将军莫特柯还有当时不在世的威廉一世都带有矛盾复杂的情感:既心怀畏惧,又暗自钦慕。

爱因斯坦的母亲曾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环境里,因此,对与丈夫结婚后的小康生活颇为知足。她没有正式的工作,但生活过得很充实。她不是艺术家,却有严谨的艺术家气质,而且很富于幽默感。她陶醉在音乐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安慰。她最喜欢德国的音乐,尤其喜欢贝多芬的铿锵激越的钢琴奏鸣曲。有时,家办工厂的工人们会到爱因斯坦的家中小聚,他们会要求爱因斯坦的母亲弹钢琴,在他们眼里,这位女主人就是艺术家。

开始,全家在德国的乌尔姆经营着一家电器作坊,这是爱因斯坦的父亲投资的一个家庭电器化学工业。爱因斯坦出生不久,它就摇摇欲坠,面临困境。父亲舍不得将它丢弃,而叔叔更清醒一些,他劝哥哥赶紧脱身,不要坐以待毙,因为乌尔姆这个弹丸之地几乎一无所有,再待下去,只会越来越糟;并建议搬往不到一百英里远的大城市慕尼黑寻求发展。慕尼黑是德国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雄心勃勃的弟弟给哥哥展现了一幅未来美好生活的画卷:就是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众多市民争先恐后使用煤气灯和各种电器产品,而这些东西就由他们将要经办的工厂来提供。爱因斯坦的父亲最终被说动了。

于是,爱因斯坦出生一年之后,在家庭小作坊入不敷出,生活陷入困顿的情况下,父母和叔叔不得不带着他迁移到德国的大城市慕尼黑。从此,爱因斯坦一家告别了美丽幽静的小城,过上了喧嚣的城市生活。不过,也许是具有尼德兰式的乡土情结,他们没有选择在慕尼黑繁华的城区居住,却将家安在了有一个小花园的慕尼黑郊区。

在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合开了一个电器工厂,工厂主要生产发电机、弧光灯、白炽灯和电话系统,这在电力工业刚刚兴起的时代,都属于“高技术”产品。父亲负责技术工作,叔叔充当技术顾问也兼管工厂的行政事务。

爱因斯坦长到两岁时,她的妹妹玛雅(Maja)降临人世。当小爱因斯坦第一次看到玛雅时,还以为她是一个玩具,甚至在她身上找能滚动的轮子。爱因斯坦一生中,都和这位“玩具”妹妹相处融洽。

爱因斯坦身上除了深深烙着和父母一样的犹太人印记,还集中了他们优秀的品性。对待科学研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作风,这来自于有着工程技术工作背景的父亲;对待生活,率真孤高、敏感多情、幽默潇洒,这遗传了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母亲的基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生不逢时,否则,他的一生会平静许多。尽管他出生时,早已远离了公元73年犹太国被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代,但却因与希特勒这个大独裁者不幸生在同一时代而无限悲哀。命运注定,有一天,他会像他的祖先一样,被这个恶魔驱使着,奔波迁徙,颠沛流离。P7-P10

后记

自童年开始,便对爱因斯坦产生了兴趣,这得益于做电机与水利工程师的父亲的启蒙。

记得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的两个小故事都是小时从父亲那儿听来的,一个是“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传说,一个是“姑娘与火炉”的妙谈。当时,就被这奇妙的时间对比吸引住了,从此,脑海里便有了“时间是相对的”的萌芽。

至今,那动人的故事,还留存在脑海里:

一个砍柴人到深山砍柴,不知怎么走进了一个仙境。在一个仙人洞里看到两位长髯老者坐在里面下棋。看着看着就入迷了,等天黑了,好不容易从仙境返回家乡时,却发现家乡已经过去了几百年,早就改朝换代了。他的亲朋好友已不知去向了。于是,他发出了感叹“洞中一日,世间千年”。这说明仙界和凡问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时间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看你站在什么参考系上。仙界就好像一个封闭的速度接近于光速的“超级宇宙飞船”,凡界就是地球,由于速度的巨大差异,两者的时间在地面上的人看来是截然不同的。

“姑娘和火炉”是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的经典之谈,即“坐在漂亮姑娘身旁,感觉一个小时像几分钟,坐在火炉旁,几分钟犹如一个小时那样长”。

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爱因斯坦的理论与人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了解,也对爱因斯坦偏爱的数学和物理钟爱有加。在中学时代,数学、物理一直是我的最爱,报考大学时,也是非“数理”专业不报。虽然后来国家根据需要未能采纳我的志愿,先后在两所大学里学的都不是纯粹的数学和物理专业,但都是大量应用数学、物理的建筑类和同体力学专业,期间研习通过了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动力学、振动学和张量分析等几十门与数学物理息息相关的课程。

多年来,翻遍了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果和生活经历的书籍,渐渐地有了写写“我心目中的爱因斯坦”的冲动。正好,机会来了:东方出版社在编辑一套——“飞扬与落寞”名人传记系列,其中就有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无论是在科学生涯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是既表现出辉煌耀眼、豪情飞扬的一面,又展现出曲折坎坷、伤感落寞的另一面。“飞扬与落寞”这简单的几个字,正好高度凝练地概括了爱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

自从开始撰写《飞扬与落寞——爱因斯坦的人生方程》以来,就深陷于有关爱因斯坦的中英文资料中(少部分为德文),几乎被浩瀚的书海所淹没。正因为描写爱因斯坦的书籍汗牛充栋,能堆起一座高山,才有大山压顶、恐慌畏惧之感。

最难处理的环节不是如何写出新意,而是对旧有资料的甄别与筛选。

尽管各种语种的资料在反映爱因斯坦的大事上都没有大的偏差,但在一些小事或细节问题上却总是出现张冠李戴或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一些书籍、文章出现了时空方面的混乱。如,1933年秋天,他已经背井离乡,站在了北美的土地上,可有文章还描述他在德国柏林的行踪。再有,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玛雅,被人称为爱因斯坦的姐姐。而比他大三岁的表姐变成了他的表妹。此外,他的继女儿伊尔丝被说成是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第一个女儿。此类误差,还可举出不少。至于年月的错位,更是不胜枚举。

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最初年薪有两种说法:3900法郎和3500法郎,为了不让爱因斯坦多拿或少拿400法郎,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最后,确认爱因斯坦拿的是3500法郎。

写传记类作品,必须充分尊重事实和史实,不可像小说一样任意驰骋想象力,这也是传记内容核实起来花时间最多的地方。

对于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个人生活,以前的传记重在写实,以正面捕写为主;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戏说”、“野史”之类的作品,以写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为宗旨。来博取大众的注意力,来满足凡人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是世界伟人,不是神仙,是人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弱点和缺点,但他对科学对人类对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相对于他人生的瑕疵,实在是泰山之于鸿毛、皓月之于萤火,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揪住伟人的一点不足之处,添油加醋,大肆渲染,对爱因斯坦本人乃至对他辉煌的科学成果都是不公平的。在本书中,我力避这种现象的发生。

爱因斯坦已经离开让我们重新认识的世界半个多世纪了,然而,他的杰出成就、他的伟大思想,却一直在影响人类的生活,促进科技的进步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名伟大的思想者,更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他对于和平事业、教育制度、思想自由、国际问题的思考和言论,其价值并不逊于他在科学方面的贡献。

爱因斯坦的人生意义决不只是“相对论”,尽管“相对论”是无与伦比、极其伟大的。他的人生价值还在于对人类命运,对社会环境的关注、思考和投入。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无疑,爱因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的旋涡里,搏风击浪,勇于抗争,不但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而且在社会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的奋斗的一生真正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他那种终生追求真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激励和鞭策着后人不断奋进。

爱因斯坦一生活得多姿多彩,不同凡响。他的胸怀容纳百川,他的思想玄妙精深,他的成果丰硕无比,他的经历曲折传奇,他的传记决不像有的人说得那样简单: “他的故事就好像一个美国梦,而这个故事往往讲述的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本书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探讨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和人生追求,力求展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爱因斯坦的光辉形象,而不是一个落了俗套的“美国梦”的故事。

尽管在写作此书时,已是尽力而为,但因才疏学浅,难免会在书中留有一些遗憾之处,对此,还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万方正先生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东方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也对美国友人和诺福克市图书馆热心提供爱因斯坦的资料一表谢意。

作者

2007年12月于美国弗吉尼亚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