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中的一本。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与宋代包公齐名。他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说超过不少历史上的名人。加上有关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的渲染、塑造,使他的事迹更是带有传奇性的色彩。本书对海瑞为人作了全面评述,剖析他的政治、教育和哲学思想,并对其思想作综合性的评价,刻画出他总的精神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瑞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锦全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中的一本。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与宋代包公齐名。他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说超过不少历史上的名人。加上有关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的渲染、塑造,使他的事迹更是带有传奇性的色彩。本书对海瑞为人作了全面评述,剖析他的政治、教育和哲学思想,并对其思想作综合性的评价,刻画出他总的精神风貌。 内容推荐 明朝后期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政治实干家。以为政清廉与刚直不阿著称。他的政绩当时已广为传播。并为人民群众所爱戴,对后世亦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知人论世,对海瑞为人先是作了全面评述,用以刻画出他总的精神风貌。再分章剖析他的政治、教育和哲学思想。如培养立身行教的致用人才,主张人法兼资的立国政策,固本培元的重民意识,求真求实的认识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都构成为海瑞思想的系列特色,并在明代实学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最后对海瑞思想作综合性的评价,从而论证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取得的成就和局限。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序 第一章 海瑞时代的社会背景 一、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社会变化 1.社会风气的变化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专业城镇的繁荣 3.手工业工场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1.土地买卖的加速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2.工匠人身依附的松弛与农民流入城市 3.明中叶后封建地主阶级应付时局的措施和对策 三、明王朝在衰落过程中出现的内忧外患 1.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 2.内政不修导致外来侵扰的加剧 第二章 生平教养与精神风貌 一、家庭教育与政治抱负 1.家世渊源与少年教养 2.立身处世与生平抱负 二、仕途坎坷与高风亮节 1.狷介自守的教谕生涯 2.不畏上官的强项县令 3.敢骂皇帝的户部主事 4.摧折权贵的巡抚御史 三、被迫引退,仍关心国事 1.遭受诬陷而被迫引退 2.在野之身仍关怀国运 四、勤政爱民,死而后已 1.古稀之年,东山再起 2.廉洁爱民,终生不渝 第三章 政治教育思想 一、培养立身行教的致用人才 1.以身作则,师道为尊 2.培养生徒,德才兼备 3.立身行事,学以致用 二、主张人法兼资的立国政策 1.人法兼资,人治为主的治国方针 2.出处去就,立身行道的用世原则 三、肃清吏治的清官作风 1.为政清廉,居官之本 2.志行高洁,立德为先 四、固本培元的重民思想 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 2.洁己守法,勤政爱民的为官之道 第四章 哲学思想 一、对孟子与陆、王心学的积极发挥 1.抑朱(熹)扬陆(九渊)的思想倾向 2.以心为体,以行为用,对陆、王心学的发展 二、对物质生活决定精神意识的初步理解 1.重视人民物质生活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2.承认物质生活制约精神意识的哲学基本原理 三、内外兼资求真求实的认识方法 四、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五章 海瑞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学问人心合为一道的思想特点 二、躬行实践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 三、死守封建纲常的卫道面目 四、海瑞思想的历史评价 1.张居正与海瑞的思想异同 2.何心隐、李贽与海瑞的思想比较 3.海瑞思想的评价及其历史地位 结束语 海瑞年表(公元1514—1587年) 参考文献及有关论著目录 索引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2 立身处世与生平抱负 海瑞幼年时,母亲是他的启蒙教师,“教之诲之”,并亲口教他读《孝经》、《大学》、《中庸》等书,而海瑞“辄能成诵”,可见从小就是个用功读书的孩子。母亲送他“出就外傅,必择严师托之”,所以称“其成就大器,良非偶然”。 海瑞母亲对他的影响,除亲口授书外,海瑞后来还讲了三条,谓其“持家有纪法,教子有义方,律身以正义”。这就不但教读一些儒家经典,而且在实际行事中言传身教。当海瑞年纪稍长后,则为之择严师外出就读,据说是送到海口镇靠东的一家私塾去攻书。他在那里日常表现,和同学相处,从不高声谈笑;在路上遇到长者,总是让长者先行;长者有所指教和吩咐,就恭谨静听并遵命办理,他这种遵守礼法的态度,曾经得到同学、长者和塾师的称赞。 关于海瑞的精神风貌,据说他是“生而颀秀挺拔,风神迥异”,这种赞词可能是有点抽象,但又说他“稍知识即欲学为圣贤,谓圣贤干言万语,只是欲人识其真心。率其真而终身行之,便是圣贤。其自少操修已如此”②。这里说的“稍知识”,他当时才14岁,不过是书塾中一童子,但其立身处世,已经有“必为圣贤,不为乡原”@的崇高抱负了。 海瑞在青少年时,已很注意对个人的身心修养,加上他入学就读的时间比较长,到嘉靖十九年(1560年),他从私塾转到郡学读书,时年28岁,在做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他也考虑得比较成熟,适逢郡学考试,他写了一篇叫《严师教戒》,也题作《自警词》,假借召神对自身进行教诲,其实是通过这些质询以自警,从而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一旦召神立腔干下,诲之日:瑞,女(即汝,指海瑞,下同)知女之得生于天地之间者乎?有此生不求无忝此生而后可。无忝者,圣人我师,——放而行之,非今所竞跻巍科、陟?仕之谓也。女今亦小寓于其间矣。入府县而得钱易易焉,宫室妻妾,无宁一动其心于此乎?昔有所操,今或为恂恂者一易之乎?财帛世界,无能石乞中流之砥柱乎?将言者而不能行,抑行则愧影,寝则愧衾,徒对人口语以自雄乎?质冕裳而有媚心焉,无能以义自亢乎?参之衣狐貉而有耻心焉,忘我之为重乎?或疚中而气馁焉,不能长江大河浩浩焉而莫御矣乎?讳己之疾,凡百所事,不免于私己乎?穷天地、亘古今而不顾者,终亦不然乎?夫人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德之难。于此有一焉,下亏尔形,上辱尔先矣。天以完节付女,而女不能以全体将之,亦奚颜以立于天地间耶?俯首索气,纵其一举而跻己于卿相之列,天下为之奔趋焉,无足齿也。呜呼!瑞有一于此,不如速死。 这段引文可能长了一些,但很重要,从这里可以看出海瑞一生中所要立定的志向。他认为人生在世上,不能白活着,而要按照圣人的教导来要求自己。人活着不一定要中科举,做大官。比如做府、县官容易弄钱,还有华堂美女,对此是否动心?在金钱世界中,能否不受影响?做人是否言行一致,还是只说空话,不干实事?自己有没有趋炎附势或欺世盗名,有没有文过饰非和存在各种私心杂念?他认为人穷不值得羞愧,品德不好才是污点。上面那些只要占上一条,既亏待自己,更有辱祖先。如果只会低头叹气,无所作为,即使爬上卿相高位,也不值得羡慕。他发誓说,自己若是犯上了任何一条,不如早死为好。……P57-29 序言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与宋代包公齐名。他们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说超过不少历史上的名人。加上有关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的渲染、塑造,使他们的事迹更是带有传奇性的色彩。包青天、海青天的名声。即使在穷乡僻壤,知道的人也不少。特别是希望有个清官、好官的平民百姓,更为之津津乐道。但是在学术界来说,研究海瑞的人并不多,在思想史等一类书中,对他也是没有提及,即并未将他作为思想家来看待。 但是海瑞这个政治实干家,生前在仕途上历尽坎坷,想不到死后几百年,又成为政治斗争的导火索。建国后对海瑞的研究原是近似空白,但到1959年却突然热闹起来。如蒋星煜写的《南包公——海瑞》一文,《解放日报》曾加上按语:肯定海瑞“这种正直无私、敢说敢为的精神,仍然值得后人学习。”接着史纪言、张天林、冯俊、陈崇桥等陆续撰文,歌颂海瑞“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明史专家吴晗也写出《海瑞骂皇帝》。这些文章都是1959年5、6月间发表的,总的是称赞刚直不阿的海瑞精神。 为什么一下子发表那些文章且调子一致,据说大跃进时讲假话多,有浮夸风,所以领导上说要提倡海瑞精神,海瑞敢讲真话。 但就在这个时候,彭德怀庐山会议上敢讲真话的精神却受到批判,反而被说成是“反党”,于是产生了真假海瑞问题。冯兵、立康写了一篇《真假海瑞辨》,文章虽然肯定海瑞精神,同时又说“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是冒牌的海瑞,右派的海瑞”,与c。真正的海瑞、左派的海瑞毫无共同之处”。对海瑞的学术研究,居然被牵进现代政治斗争的漩涡。《人民日报))1959年9月21日发表吴晗重头文章《论海瑞》,全文仍肯定海瑞刚直不阿的精神,可是却骂“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结尾,为的是要划清海瑞与彭德怀的界线。 过了两年,吴晗在马连良等人的催促下,“破门而出”,1961年写出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公开演出,当时得到繁星、方三、曲六乙、邓允建等人的好评和肯定。可是又有谁能料得到,《海瑞罢官》这部历史剧,到1965年底,却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和突破口。 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回顾起来似乎亦不奇怪,因为政治形势变了。在批判浮夸风时也许需要一点讲真话的海瑞精神,但当真有人用真话刺到痛处时,就有点受不了。吴晗等人尽管声明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划清界线,但人家并不理会这一套,在姚文元、戚本禹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发表后,海瑞精神变成“反党”的精神武器,吴晗在“文革”中终被迫害致死,学术研究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用影射史学来制造文字狱,在封建时代早有这种手法,“文革”中更是变本加厉。但这样一来,海瑞精神被扼杀和歪曲了,并且连历史上的清官也受到株连。当时有种奇怪的逻辑,清官比贪官更坏,因为清官给人民以小恩小惠,人民就不会起来斗争;贪官对人民压迫愈甚,则反抗力愈大,人民就会起来革命。正是这种是非颠倒的年代,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难有可能,海瑞不幸身后几百年却遭逢这场政治劫难。 我这里回顾历史,并非为翻旧账,但历史的经验还是值得注意。建国以来进行过多次的学术思想批判,看来还是“左”的倾向多了一些,用影射史学从政治上上纲,不但是厚诬古人,而且是歪曲现实。匡老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从书》总序中,提出“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原则,作为写作《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对此我是完全同意。但对社会上的干扰,既警惕右,也要注意防“左”,看来仍有必要。对历史上的人物,我们要做到知人论世是不容易的,特别对深层思想的分析,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指导,从而正确说明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 以上是我写作本书时的一点体会,对海瑞这样一个既是备受赞扬,又是屡遭非议,并且生前死后,都曾为人所诬陷和歪曲的人物,写成评传实属不易。但海瑞刚直不阿和恶乡原的精神,我认为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奇葩。中华民族虽然屡经忧患,但能坚贞不屈、自强不息,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海瑞精神在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未尝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弘扬海瑞精神,并不是任意吹捧,当然也要看到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至于能否做到这一点,还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以匡不逮。 李锦全 1992年11月1日 后记 我承担“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海瑞评传》一书的写作任务,由于工作安排不当,自身努力不够,以至时间、精力分散等主客观原因,没有能按期交稿,延误了出版计划,对此谨向主编匡老及编委会同人深切致歉。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审稿人潘群同志认真负责,指出拙稿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修正提高,对此至为感谢。由于海瑞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但要从思想家的角度加以评述,感到难度很大。本书的写作只能是一种尝试,其中错误与不当的地方,敬请学术界同人及读者诸君,不吝教正。 李锦全 1993年2月19日补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