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海渔唱--汕尾渔歌/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罗光钊//林汉齐//钟训成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南海渔唱——汕尾渔歌》分册,具体介绍了: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的歌、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汕尾渔歌的艺术风格等内容。本书由罗光钊、林汉齐、钟训成著。

内容推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南海渔唱——汕尾渔歌》分册,具体介绍了: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的歌、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汕尾渔歌的艺术风格等内容。

从《南海渔唱——汕尾渔歌》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书由罗光钊、林汉齐、钟训成著。

目录

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的歌

 美丽的汕尾渔民的家

 瓯船渔民的身世

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

 濒水而居

 水泊习性

 南下迁徙

汕尾渔歌的人文载体

 群体意识

 传统信仰

 穿戴风格

 命名习惯

 婚嫁习俗

汕尾渔歌的艺术风格

 浓郁的海洋韵味

 丰富的歌唱内容

 独特的演唱形式

 鲜明的音乐特征

汕尾渔歌的传承状

 家族传承与社交传承

 第一代渔歌名师

 第二代渔歌名师

 第三代渔歌名师

汕尾渔歌的采录整理

 钟敬文深入民间录渔歌

 马思周把渔歌编成戏剧

 有“渔歌王”美名的黄琛

变革发展与保护利用

 汕尾渔歌的传承与光大

 让汕尾渔歌唱响明天

汕尾渔歌欣赏

试读章节

自远古开始,汕尾便有先民在沿海的捷胜沙坑、香洲的埔上墩等沿海地区耕海牧渔、繁衍生息。到了西汉、隋唐时期,随着中原南迁居民的到来和中原佛、道文化的渗入以及千百年的碰撞、打拼、磨合,聚居汕尾沿海的渔民群体形成了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

陆上渔民从事浅海作业。船小,每船人数三至五人,当天出海当天回港,或当天下午出海次日上午回港,捕鱼的水域是近海,故人们称之为“浅海渔民”或“掇鸟渔民”。这类渔民人口不多,纯属陆上居民,但以捕鱼为生,其语言与生活习俗与陆上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歌调,平时唱诵的是当地的民歌民谣。

海上渔民分“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

拖船渔民从事深海拖网作业。船大,人数多,每次出海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以上,捕鱼的水域是深海,故又称“深海渔民”。这类渔民原属粤方言区中的流动渔民,抗日战争前后从广东珠江三角洲、广西沿海等地陆续移居汕尾组成了一个粤“方言岛”的生产群体,其语言通用母语“白话”。现有人口约四千三百人。他们按传统生产方式在深海从事拖网作业,其生活习俗与珠三角一带的渔民相同,常唱的歌调是“咸水歌”、“高堂歌”,也唱些粤曲小调等。

瓯船渔民从事中海作业。船比浅海渔民的大而比深海渔民的小,每船人数在十人左右,每次出海半个月左右,捕鱼的海域是中海,故又称“中海渔民”。其家眷或同住在船上,或住在小木船里,泛游于内海之中,形成漂泊不定的“浮水乡”,而后陆续上岸定居于避风港沙滩上的旧船屋里。因为他们没有土地,故家里人口多了,舟船再也载不了之后,只好与渔头说情,在临海极近的沙滩上,用人家舍弃的破船,搭成船寮居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终于送走了一直浮家泛宅或屈居岸边的凄凉窘境,迎来了惠风和畅、安居乐业的崭新渔村。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党和政府划出土地,拨出资金,按各家人口多少,为他们建造住宅,而且建的多是双层楼房。故汕尾渔民,破天荒地先于陆上人住进了楼房。

汕尾的瓯船渔民,现在已有一万八千多人。他们的语言虽与陆上人一样操闽南语,但在服装打扮和生活习俗上却与当地陆上居民截然不同,且与陆上人极少来往。因此,在旧社会,他们被认为是异类,祖祖辈辈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和权利,长期受尽海匪、渔头、湾主、渔霸的折磨、歧视和压迫剥削,更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权利。

那时,渔民最大的欲望,就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这是因其一年到头的修船、更换船上网具等费用,都是向渔头借高利贷,而捕到的鱼虾,就只能全部低价卖给渔头了。这样一来,渔民一年到头劈波斩浪,风里来雨里去,历尽千辛万苦,年年都还需再向渔头借钱过年。若碰上家里人有个“头烧额热”,或患上重病等,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和他们一样备受压迫剥削的极少数陆上人也视他们为异端,称其为“瓯船仔”。他们上岸之后,若穿鞋着屐,谁都可以上前严加指责,或给他们来一番拳打脚踢,真是苦不堪言。尽管如此,但他们还是逆来顺受,尽量吞忍,只有在唱歌时,吐吐苦水而已。因而,“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成了渔歌的内容之一。渔歌《渔家泪》,就是他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歌中这样诉说着:

渔民头上三把刀,

海匪渔霸和把头,

刀刀钊人不见血,

目汁流过又再流。

落海掠鱼三分命,

上岸赤脚低头行,

咽喉好比鱼骨鲠,  哭天哭地哭无声。

过去,瓯船渔民随波逐流,漂泊四海,靠落后的生产工具捕鱼,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精神饱受折磨的贫困日子,为避风、躲债或逃避战乱,而时时出现断炊的境况。

在哭诉无门的情况下,他们便即景即情编词,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或依照当地戏曲、民歌的各种调子唱出来,借以宣泄心中的悲惨激愤之情和倾诉对生活的期待。P4-7

序言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民族就可能面临文化的失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损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