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铁班底(第2版)》由谢继东所著,究其本质,企业的竞争就在于——领导与领导的竞争、班底与班班底的竞争、模式与模式的竞争,而班底则是企业竞争胜利的关键。
班底有三个层级:核心层、紧密层和中坚层,它们构成的人、从众结构,是一个目标、利益一致的共同体。
大格局的班底应该是和谐,企业的和谐就是人与企业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和谐的,领导与部属是和谐的,领导与领导是和谐的。
对于企业而言,强的班底要具备三个力,即领导力、执行力和协同力缺一不可。
企业班底成员要优化,就要不断吸引一些合格的人才、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人才,选择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了实现班底的“合心求铁”,企业上下必须目标一致,有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而且,每个阶层的人员都愿意为此而努力,这样,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员工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
《构建铁班底(第2版)》由谢继东所著,在无情的商海,一个企业到底在竞争什么?是产品?是服务?是品牌?还是资金……?究其本质,企业的竞争就在于——领导与领导的竞争、班底与班底的竞争、模式与模式的竞争,而班底则是企业竞争胜利的关键。
《构建铁班底(第2版)》将阐述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班底概述,要在这个专题当中讲什么叫铁的班底,给铁班底做一个轮廓的素描;以下五个专题分别讲构建铁班底的思路和操作方法,即大、和、强、优、铁,也就是整个班底构建的操作步骤,具体就是如何做大的班底、做和的班底、做强的班底、做优的班底、做铁的班底。
一、班子是主仆型
也许有人会说,我手下也有几个人跟着我做事业,怎么能说我没有班底呢?
这就需要分析一下班子和班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班子和班底是两回事。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它:
第一,班子是简单的组合,而班底则是有机的组合;
第二,班子有时是行政意义上的组合,班底则是科学、有序的整合。班底就是企业的领导团队、决策团队。
所以班底能够发挥1加1大于2的效应。张三和李四在一起可能就是简单的组合,就等于两个人。那么张三和王五在一起可能就是1加1大于2的组合,它就是一个团队,所以要发挥团队的效应,人和人在一起要有一个协同化的效应。
为什么说班子是简单的组合呢?我认为,班子内部一般是主仆型的关系。领军人物是主人,其他的人则是跟班。在这类团队中主要有三大显著的特点。
一是干部任命时主要取决于干部和领导之间的亲疏关系。离领导近一些他的职位就会高一些,离领导远一些他的职位就会低一些。干部任命亲疏有别,干部权责弹性很大,随意扩大管理职责权限,并且主要考虑的谁是自己人、谁是我的人以及谁不是我的人,因为他信任跟班。
二是大家工作起来就会一切围绕着领导转。即领导满意皆大欢喜。所以不管做的事情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对公司有利的,但是我有一点要考虑,就是领导是不是很满意,只要领导满意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计。
我曾经在一个企业见过这样的领导,他口口声声在讲,我们公司发展到今天,我喜欢听到员工一些反面的意见,所以有些问题大家可以直来直去地问我,可以跟我谈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是,在他的实际工作中却完全走了样。后来他公司很多人在了解他以后跟大家讲,尤其是跟一些后来人讲:“我们领导确实喜欢听反面意见,但是你千万不要说,因为你一旦说了领导就会整你,就会给你穿小鞋。”这种“叶公好龙”的领导不会换取员工的真心相拥。
三是这样的领导和领军人物有个根深蒂固的封建帝王思想。因为他觉得他在企业中就是天,实际上在民营企业,甚至是改制后的企业,领导就是企业的天。领导是天这不假,权力集中也很正常,但是,作为领军人物绝对不能有一些帝王的思想,不能把领导和员工简单地看作主和仆的关系。这样,大家就一切围绕着领导的思路转。不管真话、假话,只要让领导高兴的话大家就敢说;不管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只要领导高兴大家就会做。这种唯我独尊的主仆型班子,把下属全当作跟班,其他的副职人员也就有职无权。
在《哈佛商业评论》一篇关于“中国企业领导人素描”的调查中,研究人员用类分法将中国的领导者分为4种类型,即先进型领导、成长型领导、威权型领导和隐匿型领导。主仆型班子显然属于“威权型领导”——由领导者发号施令,追随者遵照执行。“威权型领导”在“展示权威”上得分高于平均分,而在远景描述、监控运营、创新拓展、联络沟通、体恤关怀上得分肯定低于平均分。
目前,沉积多年的“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家长式领导,还是我们国内组织领导的一种普遍形式。对国内企业而言,采用恩威并重、恩德同行的领导方式,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选择什么样的领导作风,就会折射出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一个领导构建什么样的班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力,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经营成果。如果你是一个威权型领导,肯定强调其权威是绝对、不容挑战的,对部下则会实施更加严密的控制,而且要求部下也是毫不保留地服从。 领导是在用专权来树立他的威权的,他不太愿意授权,只是更多地进行着自上而下的沟通,对信息加以控制而不愿公开,并对部属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威权领导来源于中国传统遵循“尊尊法则”的父权主义,也就是依据一套角色关系(如父子、君臣、夫妇)来限定其权力与服从的行为。
这种个人化的父权制形式,大多来自于这样的信念:所有人都必须服从领导角色的要求,来维系企业整体的和谐。企业领导人就如同在扮演着类似父亲的角色,而部下们则苦苦地扮演着类似子女的角色。其结果是由于领导核心的闭塞导致整个企业经营程序的短路,最终钻进企业文化的死区。
P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