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芳编著的这本《弟子规解读》是对《弟子规》的今解今译,以白话文的方式,用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讲了《弟子规》中许多通俗易懂的大道理。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衍生出本书的篇章,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章,详细地讲解了《弟子规》中崇尚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初衷是弘扬国学,弘扬孝心,在社会中形成崇尚道德、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的风气,让美德传播得更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弟子规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王晓芳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晓芳编著的这本《弟子规解读》是对《弟子规》的今解今译,以白话文的方式,用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讲了《弟子规》中许多通俗易懂的大道理。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衍生出本书的篇章,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章,详细地讲解了《弟子规》中崇尚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初衷是弘扬国学,弘扬孝心,在社会中形成崇尚道德、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的风气,让美德传播得更远。 内容推荐 《弟子规》采用适宜孩子们朗诵的三字一句的韵语形式,从孝敬父母、敬爱师长,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明确是非观念,到日常行为规范、待人处世和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在价值观失衡、道德品质严重滑坡的当下,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有必要重温一下《弟子规》。王晓芳女士是一位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她在所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弟子规》讲座,很受学生的欢迎。《弟子规解读》一书便是她在讲稿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加工整理而成的一本关于青少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书。 目录 总叙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 附:《弟子规》原文 试读章节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注释】应:应答。 命:指派,差遣。 【译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今解】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够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 子游问孔子:以很丰厚的生活奉养父母,这算不算是尽孝呢?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哪能叫尽孝呢?所以孝首先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恭敬心为基础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联系起来。当一个人在家里养成了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与恭敬心,就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这种修养一定会得到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尊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吩咐做的事,答应得要快,做得也要快。有的孩子听到父母让他写作业,立刻答应,马上进了书房,可是过了一二十分钟父母去看他,摊开的作业本一个字没写,还在那儿抠弄手指头玩呢!有的孩子听到大人吩咐他做一件事,也是答应得很痛快,可过一两天去问他干完没有,他倒一脸迷茫地问你:“你让我干啥了?”这都是缺少教养的表现。 【故事】 母子感应 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阵抽痛,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他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阵抽痛,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了手指盼你回来。”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根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孟宗官至司空,成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物欲呼,应勿缓” 一个星期天。我到公园去玩,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得很开心,年轻的母亲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宝贝,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回去。这时候这个妈妈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住妈妈手上的这块巧克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然后就听见这个妈妈问:“宝贝,想不想吃巧克力?”孩子说:“想。”妈妈跟孩子说:“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就看见这个孩子乖乖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这位妈妈可以用巧克力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妈妈的呼唤孩子却充耳不闻,在这个三四岁孩子的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妈妈已给她的心里种下了功利的种子。孩子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欲望也会逐渐增长。长大以后,这孩子很可能会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这是不正常的。最后,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儿女很可能会把父母丢弃在一边。种种的人间悲剧都是由教育失误引发的。 P5-7 序言 至今。还记得上初中时在报纸上读到的一条名言:“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条名言对我影响很大。从那一刻我才知道,细小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居然是那么重要!自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注意自身的修炼。这种“慎独”意识一直保持到现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看多了纷纭世事,我愈益相信这条名言的真理性。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弟子规》便是这样一部教育儿童的好书。《弟子规》采用适宜孩子们朗诵的三字一句的韵语形式,从孝敬父母、敬爱师长,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明确是非观念,到日常行为规范、待人处世和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在价值观失衡、道德品质严重滑坡的当下,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有必要重温一下《弟子规》。王晓芳女士是一位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她在所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弟子规》讲座,很受学生的欢迎。《<弟子规>解读》,便是她在讲稿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加工整理而成的一本关于青少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书。 《<弟子规>解读》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通俗性。《<弟子规>解读》根据书的性质,在注释和翻译之后,又站在儿童本位的角度,进行了谈心式的通俗的“今解”。它虽然是一部教育人的书,却丝毫没有高高在上进行训诫的意思,倒像是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 二是趣味性。《<弟子规>解读》的每一则今解之后都有2至4个对应的小故事,对“今解”作进一步形象的论证。这些故事以中国经典历史人物为主,也有少量外国人物故事。故事以正面形象为主,也有一些反面事例。生动活泼、趣味无穷,使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三是辩证性。《弟子规》毕竟是封建社会里的蒙学读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中某些规范并不适合今天的儿童教育。在这一方面,本书的作者进行了适当剔除或变通性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基本做到了既与时俱进,又学古而不泥古,维护了教育的科学性。 四是现实性。针对当下我国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的误区,作者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结合生活中司空见惯但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事象,进行了纠谬性质的解剖和评析,从中可以看出著者深切的忧患情怀和崇高的担当意识。 遵守规矩和发展个性,在人才成长中是一对矛盾,但又统一于人才培养这一成才教育的目标之下。如何使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而身体、心智和个性又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努力践行的,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 王晓芳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县市中学和中专做语文老师,《<弟子规>解读》就是她学习、体悟、研究《弟子规》的初步收获,也融进了她二十多年教书育人的宝贵经验。在此,我谨向她表示祝贺,并向教育界同行、家长和青少年朋友们推荐这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2014年春于西北师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