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分十章,包括160段诗体故事。《蔷薇园》分八章,前七章包括散文故事186段,第八章为箴言警句120则。
从主要思想倾向看,《果园》所反映的是作者理想世界的景象。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善良、圣洁、理想和坦诚。在这座真理与道义的园林中,作者把人表现为他应该具有的样子。萨迪创作了《果园》十章,把那些想在这座精神园林中漫步的人们引导到觉悟和道德的理想的境界。帮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促使他们摈弃卑琐和邪恶的品性,从而达到人性的高度升华。
贯穿在《果园》《蔷薇园》中的主要思想是诗人萨迪对普通人的爱。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
《果园》是萨迪最有名的作品,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书中的散文尾韵自然,对仗工整。作品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原版总序
波斯大诗人萨迪和《果园》《蔷薇园》
序诗
第一章 正义和治世的道理
一、一个贫苦人成了一国的大臣,受到他前任大臣的诽谤
二、达拉国王和他的马夫
三、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变卖宝石戒指救济饥民
四、劝阻国王退位-
五、学者劝说国王不必退位
六、隐士与暴君
七、一个贵人见饥民而心焦如焚
八、一个自私自利者与巴格达大火
九、两个王子一贤一暴
十、一个官吏失足落井
十一、赫加哲·优素福枉杀好人
十二、一个圣徒治愈一个国王的身心疾病
十三、一个远方来客劝诫卡扎尔·阿尔萨兰
十四、古尔的一个国王被一个勇敢的农夫教训一番
十五、一个女奴指明国王马蒙的口臭
十六、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不怕失掉舌头
十七、不得志的拳击手和头骨
十八、一个谨慎的人拒绝谴责一个暴君
第二章 善 行
十九、真主责备哈利尔歧视一个拜火教徒
二十、一个骗子骗了一个信徒
二十一、一个慷慨的人驳斥一个守财奴的劝告
二十二、教长索赫尔瓦尔迪的忠告
二十三、一个顾客埋怨一个杂货商
二十四、一个朝觐者险些误入歧途-
二十五、国王斋戒侍卫受苦
二十六、一个穷人为人作保并甘愿代人服刑
二十七、一个人救了一条狗因而罪行被赦免一
二十八、一个富人和一个乞丐互易地位一
二十九、夏伯里与蚂蚁
三十、仁爱是缚羊的绳索
三十一、信仰真主但要自食其力
三十二、一个徒有其名的善人
三十三、哈台姆牺牲良马待客
三十四、哈台姆愿献出头颅以平息暴君的嫉恨
三十五、哈台姆之女向先知求情
三十六、哈台姆的施舍超过别人所求
三十七、一个国王奖赏骂他的人
三十八、一个盲人因行善而双目复明
三十九、一个儿子花费了父亲所积之财
四十、一个乞丐牺牲性命拯救恩人
四十一、一人生前行善因而在末日享福
四十二、一个怜惜马蜂的妻子
第三章 真正的爱、陶醉与激情
四十三、一个乞丐的儿子想与王子交友
四十四、情人的责备
四十五、一个儿子由于信仰虔诚而离家出走
四十六、一个陷入情网的撒马尔罕恋人
四十七、一个不愿离开清真寺的乞丐
四十八、一个信徒诚心祈祷得到真主嘉许
四十九、有人劝新娘不要与丈夫离异
五十、一个貌美的医生
五十一、一个人力斗猛狮
五十二、堂兄妹结亲
五十三、有人对马杰农提起他的伤心事I
五十四、埃亚兹对玛赫穆德的忠诚
五十五、一个信徒在水上行走
五十六、一个村长被皇家卫队吓倒
五十七、一个诗人回绝了萨德·赞吉的赏赐
五十八、一个无辜的人被劫持
五十九、一个不幸的情人’
六十、一个父亲听了儿子的笛声而改变想法
六十一、灯蛾夸耀它对蜡烛的爱情
六十二、蜡烛表明它比灯蛾更加钟情
第四章 谦虚
六十三、长老吩咐一人打扫清真寺的垃圾
六十四、垃圾倒到巴耶基德头上
六十五、尔撒、圣徒与罪人
六十六、一个虔诚信徒教育一个法官
六十七、一个隐士教育一个王子
六十八、两个卖果汁的人,一个满面春风,一个哭丧着脸
六十九、一个明白人与一个酒鬼
七十、一个流浪人被狗咬了一口
七十一、一个学者和他的恶仆
七十二、玛鲁夫·卡尔希与一个患病的信徒
七十三、一个小人贪图一个正直人的钱财
七十四、萨列赫国王与两个乞丐
七十五、库什亚尔和骄傲的弟子
七十六、一个善于辞令的奴隶获赦
七十七、一个学狗叫的信徒
七十八、哈台姆装聋
七十九、一个信徒和一个小偷
八十、一个情人无心怨恨
八十一、鲁格曼为人误作一年仆人
八十二、朱尼德与狗
八十三、一个酒醉的琴手和一个信徒
八十四、一个瓦赫什的信徒和一个挑剔者
八十五、阿里豁达地接受别人的正确见解
八十六、欧玛尔踩到一个乞丐
八十七、一个善良的人描述他死后如何生活
八十八、贤人佐尔努求雨
第五章 乐天知命
八十九、萨迪忆起一个故人
九十、一个不幸的射手被一个穿毡人打败
九十一、医生预言一个人要死
九十二、一个农夫挂起驴头驱邪
九十三、一个人丢了一枚金币
九十四、一个父亲打了儿子一顿
九十五、要效法巴赫堤亚尔
九十六、兀鹰与乌鸦
九十七、一个织工的学徒
九十八、一个幼驼对它妈妈诉说
九十九、一个孩子斋戒I
一○○、一个从梯子上掉下来的人
第六章 知足常乐
一○一、我退还了一个信徒赠的发梳
一○二、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被儿子诘问
一○三、一个人濒死也不去乞讨
一○四、一个贪吃的人因吃枣致死
一○五、一个欲望很强的信徒
一○六、一个信徒不愿赊买甘蔗
一○七、和田国王与一个信徒
一○八、人应自食其力
一○九、一只猫学会知足
一一○、目光短浅的男人和见解高超的女人
一一一、一个人造了一所朴素的宅院
一一二、一个达尔维什成了国王
一一三、一个貌美的少年被剃光了头
第七章 论教育
一一四、塔克什和他的奴仆们
一一五、一个贤哲多言自失
一一六、一个人开口骂人
一一七、阿泽德生病的儿子和被关在笼子里的
夜莺
一一八、一个人打扰了别人的家宴
一一九、不要干预情人幽会
一二○、一个信徒因提到一人酒醉而受到指责
一二一、萨迪与一个嫉妒的同伴
一二二、让真主惩罚他
一二三、一个信徒与一少年玩笑
一二四、一个虚伪的信徒的行止
一二五、有人劝说一个教徒向异教徒发泄不满
一二六、贼和奸商
一二七、一个苏菲主义者不愿听别人对他的背后
议论
一二八、法里东国王与放债的大臣
一二九、一个姑娘不应邀参加聚会
一三○、一个商人因侮辱一个男孩而被打
一三一、希波克拉底责备一个钟情人
一三二、不要只见人缺点不见人长处
第八章 感恩
一三三、一个母亲教育不孝之子
一三四、一个希腊医生治好一个王子的病
一三五、突格拉尔与印度更夫
一三六、贫汉毕竟比被囚的小偷幸运
一三七、一个比一个更加不幸
一三八、一个圣徒被误认作犹太人
一三九、一个穆斯林和一个异教徒
一四○、苏姆纳特的偶像
第九章 悔过与正道
一四一、一个老人与一群无忧无虑的青年
一四二、一个医生从精神上对病人开导
一四三、一个赶骆驼的人责备萨迪
一四四、一些哀悼者受到指责
一四五、贾姆席德一个近臣的丝绸寿衣
一四六、一个信徒与一锭黄金
一四七、两个仇敌
一四八、一个满脸灰尘的商队向导
一四九、萨迪被人骗走一枚戒指
一五○、一个骗子咒骂魔鬼
一五一、幼年的萨迪在节日人群中与父亲走失
一五二、一个醉鬼烧毁了自己的存粮
一五三、一个人谴责一个犯罪的人
一五四、佐里哈在佛像前感到害羞
一五五、萨迪见到埃塞俄比亚监狱
一五六、一个人用球杆打人
一五七、萨迪丧子
第十章 向主祈祷与结束语
一五八、人的相貌无法改变
一五九、一个偶像崇拜者得到真主关怀
一六○、清真寺中倒卧的醉客
波斯大诗人萨迪和《果园》《蔷薇园》
张鸿年
一、萨迪生平和《果园》《蔷薇园》的特点
《果园》与《蔷薇园》是波斯诗人萨迪(公元1208—1292年)的两部蜚声文坛的名著。萨迪的全名是谢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依。萨迪的诗文不仅在他的祖国伊朗广为流传,而且早已被译成世界各主要文字,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诗人萨迪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化名人。
萨迪生于伊朗南方文化名城设拉子的一个宗教世家,他出生时正当乱世,花剌子模人入侵伊朗,推翻了塞尔柱王朝(公元1037—1194年)。之后蒙古人于1219年和1256年两次入侵,1256年在伊朗建立了旭烈兀王朝(伊尔汗国)。
萨迪幼年丧父,他在故乡完成初级学业后,由人资助到巴格达著名的“内扎米耶”学院深造。但是他似乎不喜欢宗教学院的循规蹈矩的学习生活,没有完成学业就开始云游天下,他的足迹触及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地区,如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印度、阿富汗及我国新疆重镇喀什。他的旅居生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少小离家老大回”,1257年回归家乡时,萨迪已经是个老人了。
萨迪在《蔷薇园》中提到,人不应困守家门,而应去闯荡世界。他说,出游可以“开阔心胸,获取教益,增长见识,了解奇闻,游览名城,结识才俊,提高身份,增加财富,结交朋友,学习礼节,积累经验”。这可能就是他30年云游生活的切身感受。
前半生的云游生涯为他后半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旅途中接触到各种人物,观察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扩大了视野,增加了经验。他的经历与经验完全熔铸在他的两部名著《果园》(完成于1257年)和《蔷薇园》(完成于1258年)中,在波斯诗人中,萨迪的作品是最直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现实世态的。
他在《蔷薇园》的序诗中说:“所以我利用自己宝贵生命的一段时间,在此简略写下这些奇闻轶事、寓言传闻、故事诗歌以及往昔的帝王行止。”
《果园》分十章,包括160段诗体故事。《蔷薇园》分八章,前七章包括散文故事186段,第八章为箴言警句120则。
从主要思想倾向看,萨迪的这两部名著大体相同,但就其创作风格来看,又有明显区别:《果园》带有伊斯兰理想主义色彩,《蔷薇园》则是中世纪穆斯林现实世界的逼真画面。就此伊朗玛什哈德大学拉兹姆朱教授有一段准确而精彩的评述:“毫无疑问,《蔷薇园》是波斯散文中关于社会道德的最出色的作品。这部书所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画图。人的感情和道德面貌是什么样,就清晰真实地被表现为什么样。作者把自己时代各个社会阶层的形形色色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以及相互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都如实地表现出来,把那个时代的美与丑都如实地描绘出来。萨迪在《蔷薇园》中以极其优美流畅的语言写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配以大量《古兰经》和《圣训》的语句和波斯文、阿拉伯文诗歌。这的确是一座长青不败的园林,园中的花瓣不会因秋风乍起而凋残,时序的轮换也不会使它春的明媚变为秋的凄凉。《果园》所反映的仍是作者理想世界的景象。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善良、圣洁、理想和坦诚。在这座真理与道义的园林中,作者把人表现为他应该具有的样子。萨迪创作了《果园》十章,把那些想在这座精神园林中漫步的人们引导到觉悟和道德的理想的境界。帮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促使他们摈弃卑琐和邪恶的品性,从而达到人性的高度升华。”
二、《果园》《蔷薇园》的思想内涵
贯穿在《果园》《蔷薇园》中的主要思想是诗人萨迪对普通人的爱。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这种对平民百姓的关怀和对他们不幸境遇的同情是萨迪这两部名著的基调。被用来阐述联合国宗旨的诗句,集中地体现了萨迪的深厚的仁爱胸怀:
阿丹子孙皆兄弟,
兄弟犹如手足亲。
造物之初本一体,
一肢罹病染全身。
为人不恤他人苦.
活在世上枉为人。
——《蔷薇园》第一章10
……
在个人修养上,他们都提倡人要重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两位东方的思想家,在各自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几乎也是一样,伊朗人民称萨迪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人则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萨迪的两部名著早已在东方各国流传,欧洲人开始知道萨迪的名字约在17世纪初。他的作品走向西方,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有关。17世纪,英国人到印度后才发现印度北方通用的不是印地语,而是波斯语。他们为了推行殖民政策,便组织力量学习波斯语。这样,《蔷薇园》自然成了首选教材。
1634年《蔷薇园》的法文译本在巴黎出版(译者为安德列·杜里尔,Andre du Reyer),1651年德国东方学家晋兹(Georgio Gentio)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蔷薇园》的拉丁文译本(载《萨迪全集》第一卷,译者为海伦顿J.H.Hanngton)。《蔷薇园》的拉丁文和英文译本是这部名著走向西方的起点。
萨迪在《果园》的“写书缘起”中说:
如若你在本书中发现尚有不足,
也请宽大为怀,效法造物真主。
哪怕一千联诗中有一联可取,
也请笑纳,万勿过于挑剔。 其实,诗人的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他为后人留下了这么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全世界各族人民将永远怀着感激的心情忆起萨迪这个光辉的名字。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1803—1882年)在19世纪对萨迪的评价说明了萨迪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萨迪是对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人们发言的,他的作品像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蒙田的作品一样永不过时,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