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四季(华德福学校的植物课)》提供了在季节更迭的生动旅程中观察与了解自然的清新方法。它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可以如艺术般实践,而艺术则可通过运用歌德的整体途径来帮助科学。
书中配有大量的手绘图片,作者玛格丽特·科洪和阿克塞尔·埃瓦尔德邀请我们踏上一趟植物旅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命的四季(华德福学校的植物课)/善生悦教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英)玛格丽特·科洪//阿克塞尔·埃瓦尔德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命的四季(华德福学校的植物课)》提供了在季节更迭的生动旅程中观察与了解自然的清新方法。它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可以如艺术般实践,而艺术则可通过运用歌德的整体途径来帮助科学。 书中配有大量的手绘图片,作者玛格丽特·科洪和阿克塞尔·埃瓦尔德邀请我们踏上一趟植物旅程。 内容推荐 《生命的四季》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书中配有大量的手绘图片,作者玛格丽特·科洪和阿克塞尔·埃瓦尔德邀请我们踏上一趟旅程,通过外部植物世界的发现之旅引导读者揭开植物的“内在秘密”,这同时也存在于外在世界的岁月循环之中,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内在的“季节转换”之旅。 《生命的四季》不仅仅是想象力之旅,更是行动与转化之旅。通过观察和实操与身边的生命形态重新联结,从而把视角向植物生命的本质打开。由此也用一种新途径推开了以艺术实践科学之门。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生命的追问 第二章 始终之辨 第三章 它来了 第四章 从春到夏 第五章 夏花 第六章 秋实 第七章 从新视角看植物 附录 保存植物标本及制作叶序 试读章节 石头与土豆 假设现在是秋季——十月下旬或十一月。树叶大多已经变黄,甚至飘落。浓郁的金黄色树叶带着夏日的温暖覆盖了大地。山毛榉的灰色枝杈笼罩在薄雾中,潮湿的地面上混杂着正在腐烂的树叶和植物茎秆。你弯着腰,双手沾满黏糊糊的泥土,正在聚精会神地收获土豆。有些土豆可以很轻松地拔出来,个别的却需要用铲子来挖。循着轻柔的节奏,土豆从地下到了篮子里。这里有块石头——扔到一边去——哎哟,不对!——可能是个土豆!应该怎么分辨是石头还是土豆呢?问得好!咱们不妨稍事休息,直起腰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如何区分石头和土豆呢(图2)?二者都是又圆又滑,又硬又重。如果撒手,石头和土豆都会落在地上,在地上产生类似的冲击力,扔到篮子里也会发出类似的声音。两者都不透光,会投射出阴影,有坚硬的表面,用手指捏不动。但是,石头的内外大致相同——至少土豆地里那些沾满沙子的碎石是这样的——而土豆的内部和外部却大不相同!野兔咀嚼土豆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闪耀着白光,有些土豆里面甚至还黏糊糊的。这不由让我想起我们在春季种下的那些土豆,这个腐烂的土豆可能就是当时种下的。但是新的土豆、这些我们在冬季食用的又硬又圆的宝贝来自何方呢? 请回想一下我们在春天种下的土豆,那些表层干瘪、个别地方生了白色根须和紫绿色嫩芽的土豆(图3)和现在收获的土豆有天壤之别。种植的时候,你必须非常小心,要把生了根须的部位朝下、嫩芽朝上;当然,还要拔掉其他嫩芽,只留下最大的那棵。就凭这么一个皱巴巴的老玩意儿,怎么会带来这么多金黄色的果实呢?(在有些国家,人们甚至称土豆是“地里的苹果”!)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土豆要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绿色植物(图4),但这就能解释新土豆的诞生吗? 不妨思考一下,落叶当中那些小小的山毛榉果是怎样成长为田野中的那些大树的呢(图5)?出现这种情况好像确实不太可能——然而这种情况的确出现了! 到现在为止,石头和土豆的其中一个差别已经开始很明显了:如果放手不管,土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不管是放在水槽下还是地窖里,每年春天的时候,北半球各地的土豆都会开始枯萎,长出白色的根须,发芽。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到了地窖里,石头也不会枯萎或发芽。不管从外面碰撞还是敲击,石头都不会生长。生长是一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单单通过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无法解释。外界因素可能会加速或放缓生长速度,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生长本身是独立于外部因素的。它就是发生了! 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地判断出石头和土豆之间的区别。双手拿一块石头和一个土豆,我们甚至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一个是“有生命”的,另一个却没有。但这又意味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开始探讨土豆具备,石头却不具备的这种能够变化、生长、有生命的特质呢? 开展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活动就是为了追求知识。这并不仅仅是其他人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代表我们做的事情,当我们每天都比昨天有新的发现时,我们自己就在做了。科学是属于每个人的日常基本活动,实际上科学就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我们孩提时代感到疑惑、开始凭兴趣探究周围环境的时候,科学研究也就开始了。我们或许可以说,疑惑或兴趣带来了问题,而寻找答案,就是科学研究。 我们不妨从简单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开始,然后思考弄清事物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拿一根蜡烛,在光线不怎么充足的房间里,把它放在一块白色桌布或类似的浅色的平滑表面上,拿一盒火柴,点燃蜡烛。在桌布上较靠近蜡烛的地方摆放一个物体——那盒火柴就行(图6)。你会在桌子上看到什么?然后再把火柴盒前后挪动,或者保持火柴盒不动,挪动蜡烛。仔细观察整个过程,看看你能否发现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的规律,而且这条规律应该可以准确地预测各种移动方式带来的结果。 现在拿一根山毛榉树枝,观察一下上面的幼芽(图7)。有没有可能发现一条规律,可以判断明年树枝上的叶子会如何生长?到了春天,你可以看到叶子舒展开来,新的枝条在生长(图8)。你可以非常确切地看到枝叶的生长顺序和叶子形状的变化,但是你能预测会有多少树叶,它们是在什么时间生长,如何生长,甚至哪些幼芽会长大而哪些不会吗? 或者你可能愿意播下一粒种子,观察随后的幼苗生长、开花和结果,比如种下这株千里光草,你或许可以描述并画下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开花等环节的整个过程,但是,就像我们能够描述影子“发展”的规律那样,你能找到植物发展的规律吗?二者有何区别? 我们又回到了石头和土豆的问题。石头和土豆都会投射影子,山毛榉嫩芽和千里光草种子也是如此。但是土豆、植物嫩芽和种子有着石头和火柴盒所缺少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仅用外部原因是无法解释的。以我们理解影子实验的认知层面,这种自我推动的发展是无法解释的。不管我们付出多少努力通过原子、分子、植物激素等类似的观点去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有自尊心的科学家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明白或能够解释生命的奥秘,虽然大家都可以完全清楚地明白从某个光源产生影子的因果关系。根不是植物抽条的原因,太阳也没有创造出花朵。然而,关于我们描述的一系列事件却似乎有一种内在的法则,因为春天里每棵千里光草的生长、每个山毛榉幼芽的舒展、每个土豆的发芽都是大致相同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加确切地研究这种现象?我们该怎样开始研究生命有机体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研究出一种观察、思考事物的方式才能正确地看待生命过程,从而让我们可以研究令土豆不同于石头、促使千里光草生长的“东西”呢?如果想要如同理解投影原理那样清楚地掌握有机自然界的情况,我们就需要这种方式的帮助。P2-11 序言 本书将邀请我们踏上一趟旅程,不仅仅是想象力之旅,更是行动与转化之旅。作者邀请我们通过观察和实操与身边的生命形态重新联结,从而把视角向植物生命的本质打开。此中体现的生命本质既有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又有创造性艺术的美感,所以我们在体验植物时既能看到其原型,又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它们,由此用一种新途径推开以艺术实践科学之门。通过引入审美体验或感觉、意志活动作为我们理解过程中主要的意识组成部分,从而可以避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研究自然时的麻木状态。 这趟旅程的导游是这门新科学的两位践行者:玛格丽特·科洪具有传统科学的教育背景,阿克塞尔·埃瓦尔德则是一位艺术家。本书源自他们多年的共同探索、研究和教学经历,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相映成趣。书中的绘图体现出了激发艺术家安迪·高兹沃斯(Andy Goldswcxmy)和戴维·纳什(David Nash)创作灵感的那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而书中的文字则达到了双方真正理解时亲密对话的那种简洁明了。由这本工作手记给读者引发的观察、描绘、体验身边植物的冲动实在难以抗拒。 这种结合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以歌德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反对康德的科学与艺术分离观,也不认同他的不可能存在“创作出《草叶集》的牛顿”这一观点。康德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人类的生活不能用牛顿科学机械地加以描述。正如我们现在看到当代生物学家用基因和分子来描述生命过程,然而,这样做法的后果就是,在生物学中有机体已经不再被看做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一个个基因和分子。生命从我们的指间流逝,剩下的只有残骸。因此,我们需要回归先前那种让我们真正触碰周围生活实相的传统,我们不仅依赖它生存,而且还要理解和表达我们的本陛。这一理念在本书中一再重复,比如后面对植物叶序发展——此后才会开花——意义的描写就是如此。叶片发生的种种奇妙变化大都令人费解(或者无人留意),可是等到花朵绽放之际,略加回味,其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同样,知人识物的过程一般也与此类似。我们内心一再感知某人或某事物,然后在某个特定时刻,体验到内在的结合与交融。这是一种存在状态,是一个亲密交融的过程,艺术家、情侣和神秘主义者都曾体会过、描述过,科学家也是如此: 促使人做出如此成就的情感状态与教徒或恋人的情感状态大同小异。 ——爱因斯坦 由于纠结于分子结构、假设的故事,并且客观地把生命变成可操纵、有销路的商品,当代生物学已经迷失了方向,因此一门新的生物学正在悄然兴起。它在完整保留现有科学发现的同时还将恢复它的整体性,通过修正我们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呈现生命的完整性。这本工作手记可以引导我们去发现如何达到这个目的。 密尔顿·凯因斯公开大学生物系 布莱恩·古德温(Brian Goodwin)博士 书评(媒体评论) 万物均为生命的形变,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甚至于它自己也如是。 ——歌德 我们从最初的简单形式发展到复杂形式,然后在发展的中间达到 最复杂的阶段,随后再次变得简单,同时也更完美。 ——鲁道夫·斯坦纳 此时我成为一只透明的眼球,什么都不是,却瞥见了一切…… ——爱默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