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先生是当代文史名家,学术基础深厚。《回家(精)》是其在晋蒙时期的回忆、考察性文章的结集。
李零先生用简练的文笔表达着丰富的内容,感情真挚,抒发了真切的怀乡之情,并由此生发出一些理性的思考,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同时兼具较高的学术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家(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零 |
出版社 | 三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零先生是当代文史名家,学术基础深厚。《回家(精)》是其在晋蒙时期的回忆、考察性文章的结集。 李零先生用简练的文笔表达着丰富的内容,感情真挚,抒发了真切的怀乡之情,并由此生发出一些理性的思考,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同时兼具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回家(精)》为一本充满着乡情的集子,收集了李零教授在晋蒙时期的回忆,亦是其考察性文章的集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蓝天,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在李教授的笔下呈现,熠熠生辉…… “天地悠悠,回家的路很长,每一次在梦中……” 目录 自序 Ⅰ 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大黑天28 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畜生人类学”发微 天下脏话是一家 Ⅱ 读《少年先锋》 上党,我的天堂 武乡访古记 上党从来天下脊——晋东南访古记 上党访古记133 说中国山水——以太行八陉为例 梁侯寺考——兼说涅河两岸的石窟和寺庙 西伯戡黎的再认识——读清华楚简《耆夜》篇 试读章节 启蒙的意思,中国古书的意思,本来就是帮小孩(童蒙)开窍。小孩不幼稚,还叫什么小孩? 很多人说起我们这一代,光是失学失业、受苦受难,特别是含冤抱恨奔美国,专给美国人讲故事的。你要听他们讲,个个都是白毛女。 我不是白毛女,更不是祥林嫂,不想受过一点苦,就没完没了倒苦水。相反,倒是非常怀念那段受苦的年月。怀念的不是苦,而是乐,苦中作乐的乐。 历史上,兵荒马乱,照样有生活,不能说白活。我们也有我们的生活,最最值得怀念的生活。 废物点心 一九六六一一九七六年,是“文化大革命”。对我来说,“文革”很短。中学生在历史舞台上真正风光,破四旧,大串联,满打满算,只有五个月。点火要用火柴,呲拉一划,着了,点完就扔。 我是坏孩子,中学时代,一直是坏孩子。我不喜欢我们那阵儿的学校,觉得当时的教育制度太坏(现在更坏),特别希望“改”。 毛主席的讲话,减轻学生负担,我拥护。四中他们的呼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也令人鼓舞。这是当时的心情。 我甚至有点嫉妒。我想,这样的呼吁,怎么不是由我写。要是由我写,多好。 “文革”初期,我很失望。中学,我们学校,干部子弟云集的人大附中,打手最多。他们批斗“反动老师”,批斗“反动学生”,抄家、打流氓、闹对联,欺负“狗崽子”(骂“出身不好”的同学),光是“斗”、“批”没有“改”。我印象糟透了。 我在北京,只干过两件事,一是反打人,二是反对联,跟陈小农(人大附中的学长,陈伯达之子,一九六五年就到内蒙临河插队,已从社科院退休)、张木生(人大附中的同学,也是一九六五年就到内蒙临河插队,现在是税务杂志社社长)、刘晓军(人大附中的同学,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岳小莲(人大附中的同学,律师)一起,没几个人。我们不属于任何学校的任何派别。 我去过国务院信访处,当时在府右街,一点用都没有;也去过市委大楼,睡吴德的办公室,在那儿堵吴德。最后,他同意接见,在楼上的一间屋子里。 我问吴德,满街打人,中央知道不知道;对联不符合党的阶级路线,中央管不管。他很老练,甭管你说什么,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党的政策很清楚,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十六条,“斗批改”,我盼的是“改”。他们不改,我改。冬天,我上大别山去了,跟木生一起,想在那里办一所新学校。可是,“一月风暴”,上海夺权,我的梦又破灭了。 我终于明白,“斗批改”的“斗”、“批”还只是刚刚开始,毛主席心里想什么,我怎么知道,紧跟跟不上,算了。 我们又被送回到原地,我最讨厌的学校。 毛主席不需要这帮小孩了,我们是废物点心。 接下来是“复课闹革命”,接下来是逍遥,接下来是上山下乡。 对我来说,七十年代,主要就是上山下乡。 一九六八年,北京的中学生全都当了工农兵,除少数留城或上三线当工人,少数参军(主要是军队子弟,他们有特权),绝大多数都被派去修地球,不是山西、陕西、内蒙、东北的农村,就是东北、内蒙的兵团,还有云南的农场。 车站送行 俗话说,生离死别。古人多少诗歌,全是写送行。“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就是这种画面。出门不容易,出去一趟,不定回来回不来。生离和死别,其实差不多。掉眼泪,那是难免的。 一九六八年,大批知青在北京站和前门车站出发,场面很壮观。郭路生(后面会讲)写过一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很经典。火车开动的一刹那,气氛和心情什么样,他写得最好。 我记性不好,但哪天走的,绝对不会错。那天,车窗外,一轮明月亮晃晃。同行的王志敏(插友,后来在某警官大学当教授,已经去世)跟对面的中年人说,你知道吗?“八月十五杀鞑子”,蒙古人不过中秋节。他是借中秋的月亮找话茬。谁知道,对面是个蒙古族。人家说不对,中秋是各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不是你们才过。 我走,是在大批人马后面,晚了点。当时特高兴,一点难过的心情都没有。学校,我不留恋。当兵有铁的纪律,可怕。工人围着机器转,紧张。我都不羡慕。这些地方,哪有农村好,广阔天地,漫长冬闲,更适合自由散漫的我。当时我这么想。 记得刚回学校那阵儿,大家乱掐,以为把别人掐下去,自己可以上大学。我实在看不下去,索性躲家里。解放军派王长安(高六七五班的同学)叫我,我不去。 P7-P9 序言 今年回过两次山西,一次最南(1月15-17日),一次最北(4月24-27日)。 最南是去运城,在平陆走虞阪古道(运城去三门峡的道,假虞伐虢的道),在运城看盐神庙、泛舟禅师塔,在芮城看古魏城、永乐宫、广仁王庙,在夏县看安邑古城、司马光墓。 最北是去大同,在大同看大同火山群、云冈石窟、助马堡、方山永固陵,在朔州看崇福寺,在五台看南禅寺、佛光寺,在灵丘看北魏南巡碑和射御台,在唐县看倒马关和大茂山。 快哉快哉!中国的四个唐代建筑,中国的五岳五镇,总算看全了。 后来,我回过一趟内蒙古(6月4日一7日),在呼和浩特看内蒙古博物院(特意在库房看了广衍矛)、赵长城遗址、将军衙署、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在和林格尔看盛乐博物馆、盛乐古城,在托克托看托克托博物馆和云中古城,在土默特右旗看美岱召,在包头看包头市博物馆、九原古城(麻池古城),在固阳看冯湾城址,在巴彦淖尔看巴盟博物馆。 内蒙古之行,我的目标是一个从前叫小召公社光明六队的地方,我插队的地方。 沿着乌拉山北侧,一路狂奔,天上的云,时卷时舒,地上的雨,时下时停。我们兜了很大一个圈子,才看到当年爬过的两狼山。木生说的柏油路已经被大车轧烂,往南走,一路颠簸。 我的好朋友杨润雨在小召他弟弟家等我,用羊肉和西瓜款待我们,邱校长也在。我们看了当年的小学,现在卖给什么人,里面盖了楼。 村里很少看到人,一切都悄无声息,听不到鸡鸣狗叫。有一对夫妇在地里动弹。男的上来打招呼,他说他记得我,当年他才十岁。还有一位当年的“铁姑娘”,路上碰见,她说她也记得我。 老韩和老韩住的庙不在了,姜雄基照看的饲养院不在了,我们住的房子不在了,下放的劳改犯全家回了广东 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白,在阳光的轰炸下,一切都那么耀眼。 地上的枳芨草依然茂盛,我在《大黑天》中描述的水渠和水渠边的树还在,可惜志敏不在了。 王队长已经去世,他妻子一头银发,使劲跟我说,回家哇。她的声音是hui jia wa。 我还记得,1970年底,我决定回家,回我山西的老家。队里套了一辆马车送我,车倌身披羊皮袄,脚蹬毡疙瘩。那天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漫天皆白,人的脸上,头发眉毛眼睫毛全都是白的,就连鼻孔都挂着冰渣。志敏送我,我们在车上冻得坐不住,颠颠儿地在地上疾走。 6月12号,我67岁生日,继红特意来看我,在人大1958。 他问,你是不是能把你对山西的回忆和有关山西的文章编个集子交我们出版? 我说,行,但最好加上我对临河的回忆。 我在临河两年,在武乡五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天地悠悠,回家的路很长,每一次在梦中。 2015年7月14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