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孟庆祥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论你读过多少心理学,本书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重大发现,都会让你震撼:一读知人欲,再读知人性!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作者:孟庆祥)这本书是向大家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即剥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即人性研究。

原欲,每个人都差不多,我们却不甚理解!基因,确定了每个人的胚胎,无法改变!自我驯化,是唯一可控的,决定了人最终的命运!

内容推荐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作者:孟庆祥)献给心理学的票友,无论你读过多少心理学,《人性与个性的逻辑》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重大发现,都会让你震撼。

如果你好奇人体的进化原理,请跳转“生命、感官”章节;

对来自金星或者火星的人有兴趣,速翻至“男性、女性”章节;

想读或在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育儿图书,最好先看“发育”再读“认知”;

“家庭”一章让你知晓亲缘关系的生物纽带;个性到底是后天还是先天?请看“个性”一章;个“展望”一章畅想了基因技术对人长期的影响,定制人的普及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如果你是大牛的话,最后留了两页,请你补充!

目录

第一章 生命

混沌中诞生的生命

生命的化学本质

生命的策划师,DNA 的逻辑

蛋白质是执行生命任务的工兵

第二章 感官

感觉--通向心灵,指挥行动的入口

退化的鼻子

“有口福”的嘴巴

肩负重任的耳朵

视觉动物

美丑的本质

第三章 智能

人类智能的迷团

智力的进化

“语言-智能”假说

远古智者如何胜出?

本能、印记与学习

第四章 认知

泰山、闰土、阿甘的成长

模仿是被忽略的本能

归纳是动物应变的思维方式

推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智力

差强人意的记忆力

理性与天性

第五章 发育

心理学家比不上驯兽师

“三字经”错了,弗洛伊德也错了

敏感期

甘特图上的任务

向竞技体育学习

不知不觉的社交剥夺

智能的高峰与衰退

智能的开发

第六章 人性

自然环境塑造人体,群内环境塑造人性

为何群居?

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人性善恶的逻辑

“统御-服从”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通过仪式强化地位

从众是最基础的人性之一

勇攀高位的本能

自负的天性

思维定势

战时心理

羡慕、嫉妒、恨

不适应变化的大脑

第七章 男性

好色的西门

西门的策略

西门的坦白

第八章 女性

露西的困境

露西择偶策略

露西的改变

性与生活

忠诚的女人

第八章 家庭

母系社会的本源

夫妻

母亲不仅喂奶,而且更爱子代

爱儿是本能,敬老是文化

生男还是生女

兄弟姐妹

婆媳冲突

第九章 个性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与差异

先天还是后天

被放大的差异

上瘾塑造差异

自我驯化的人类

第十章 展望

DNA 的秘密

筛选

分化

测定

改造

后记

试读章节

混沌中诞生的生命

我们的故事先从生命的起源讲起,这是理解自身身体和本性的唯一入口。有人想借助宗教、信仰、修行等方式寻找本真的自我,那是南辕北辙。

人们很清楚,四季更替、万物丛生、昼夜轮回等所有的一切与人的存在都毫无关系,自然法则、物理定律、数学逻辑等与人类的存在也毫无关系,人类只是发现了它们的存在,并没有做出改变。正是这些物理、化学规律及数学逻辑决定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运行的轨迹。

达尔文写的《物种起源》虽说叫起源,它的定语是物种,而不是生命,《物种起源》明确地说,它只探讨生物种类的起源而不是生命本身的起源。达尔文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人,对他没有把握的东西不便乱加想象。我不能也不想把这本书写成严谨的科学报告,这样可以忽略细节上的障碍,更容易探讨问题的本质,如同我们可以分辨一个人的胖瘦而不必细到他几斤几两。

我深知由于人性固有的弱点和知识的局限性,很容易自以为是。人类在研究自身时,受到文化的遮蔽,大多数的图书要么极为愚蠢和肤浅,要么晦涩难懂。我希望直达要义,不让文化遮蔽了眼睛,看清作为动物的人的本质。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把达尔文缺失的一课补上,粗略地解释一下生命的起源。生命起源现在仍然是一个谜,相对无机物而言,有机物更加有序。早年有机物的定义就是能燃烧的物质,这些物质所以能燃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太阳光中吸收了热量。通常情况下,有机物到无机物易,无机物到有机物难,这是熵的原理。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做耗散理论的原理,即平衡开放系统在外界能量流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有序结构。在无风的天空中,有时天空出现排列非常规则的阶梯云就是耗散结构。生命的起源就是在日光能量的持续关照下,无机物逐渐形成的有序有机体。

从无机物到较为复杂的生命要跨越几个阶段。首先,无机物要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生命的基本成分——最小的有机分子,如氨基酸、核糖等。前者是组成蛋白质的材料,后者则构成了遗传物质。第二,这些基本的有机小分子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大分子,进而形成遗传物质以及蛋白质。遗传物质非常关键,它使得有机物能够在比较普通的情况下具有了复制自身的能力,可以实现有机物到有机物的制造过程,也就是说有了遗传物质,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就容易多了。第三步,形成最简单的生命单位——细胞,最初的细胞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是一种很简单的、尺寸很小的细胞,这种细胞叫做原核细胞,我们常说的细菌就是这种生物。第四步,形成较为复杂的细胞,细胞核由包膜包裹起来,细胞质中有细胞器,这种细胞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称为真核细胞。第五步,由单真核细胞组成多真核细胞。第六步,有性繁殖出现,这样每一代的遗传物质都是混合的,使得子代和亲代之间变异速度大为增加,新物种形成的速度大大加快。

1935年,美国科学家米勒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氢氰酸。氢氰酸可以合成腺嘌呤、鸟嘌呤等,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而核苷酸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遗传物质。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现在有人已经模拟原始环境制造了更为复杂的蛋白质和核酸,虽然和真实生命的蛋白质和核酸有不少的差别。试验已经证实自然环境是具备产生生物的条件的。

形成复杂生命后面的步骤尚不能通过试验证实,甚至没有完整的解释其成因。但是不管怎么说,生命起源于无机界并且通过化学反应维持和发展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接下来,生命的历程交给了达尔文,他发现的进化规律能够解释物种的多样性及其演变规律。进化的神奇之处是逐步改变,假以很长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惊人的效果。在自然界中,你甚至很难找到一个磨砺得非常接近球体的鹅卵石(这可能是最容易自然形成的几何体),却到处遍布着复杂无比的生命。圆形的石头虽然更容易形成,却没有逐步改进的机制,生命虽然复杂无比,却能不断进行微弱的改进,经年日久就塑造了无比复杂和神奇的生命。

在达尔文之前,研究物种的问题已经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博物学家收集的化石让人们已经感觉到生物并非千古不变,而是逐渐变化的,只是在成因上不能完整的解释。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认为生物后天获得的本领是可以遗传到下一代的,这是他的错误,但是他探索到生物是逐渐演变的这个关键问题。作为一个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反而被愚蠢的世人嘲笑,中学时期的一个笑话说拉马克认为后天获得性特征可以被遗传,故事说他给母鸡的脖子上系上红绸子,每一只都如此,他认为将来就可以孵化出系着红绸子的小鸡,拉马克当然不会这么蠢,只是被愚蠢的人取笑而已。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所以成为里程碑式的著作,乃是因为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达尔文进化论暗示了生命法则的遗传——改进——适应机制,这一学说的推论就是每种生物的每个器官、形态、动物的性格形成通常都有它的用途,也就是说外形、行为模式、性格等都是可以解释的。P2-4

序言

对人的科学认识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150年前,一位叫查尔斯·达尔文的人才发现了人是类人猿进化的结果。但大部分人只是勉强地承认这个事实,直到现在,这个事实背后的含义还远未得到发掘。

直到今天,人仍然习惯性地将自己和动物区别来看。在我们的生物教科书上,人是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是唯一的人科动物。事实上,灵长目中的黑猩猩和人的亲缘关系很近,它们和人的基因相似度达98。5%,比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间的亲缘关系还近。从基因学上分析,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分化约1000万~1200万年前,二者基因差异是2。3%,人类作为一个分支的分化约为600万~700万年前。纯粹从基因的百分比上上说,人与黑猩猩之间相似度达98。7%,黑猩猩本应该也是人科。猫和老虎差别那么大都被划分到一个科,为什么黑猩猩和人差别那么小却被划分到不同的科?大概就像富人不愿意认穷亲戚一样。

表面上看,人类的外形和其他灵长类差异较大,人是唯一长期直立行走的猿类,并且身体的大部分区域没有毛发。较高的智力的确让人和其他动物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只有人才是能真正改造自然的动物,其他动物最多不过是做一个漂亮的巢穴,无论是外在的成就还是行为方式,都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人和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人和猴子差异的本质绝没有表面显示的那么大。复杂的语言、文字记录和传承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更重要的特点。试想,一个出生的婴儿如果在原始环境中长大,他们不会有复杂的语言,能够学习的东西也仅仅是获取食物的本领以及与其他同类交往的简单技能,人能比动物强多少呢?换另外一个角度,假定从一万两千年前一个前农业社会的人穿越到现代,他也可以学会开飞机,给计算机编程,设计高楼大厦。而从社会形态上看,一万两千年的人类社会与现在的野生动物差别不大。几十年前,在新几内亚岛和美洲的部分土著保护区还过着原始生活,但从遗传性的智力上看,这些土著人和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是没有多少区别的。

人类之所以像现在这么富于创造性,主要是工具性进步所致,人们开着法拉利跑得很快,但不会因此认为自己跑得快。人类借助语言和文字这样的工具,取得了远大于其他动物的成就,却误认为人和动物的本质差异很大。富人有钱,头领有权,看起来很强,从生物意义上,他们和普通人没有区别,有时差的只是一点运气。人类有工具,工具掩盖了人的动物性,所以看人性时,首先要剥离掉这些工具导致的虚假繁荣。

文字的发明极大地放大了人的能力,它让人的经验累积超越了代代相传的局限性,其他动物子承母业,只能从母亲那里学习一点点东西,不能积累。  有关人类进化的科普著作多如牛毛,三四十年前这类作品非常流行,这些作品几乎都来源于西方,其中的绝大部分都重点强调人的动物性一面,强调人是猿类进化而来。西方很多有关于人的进化科普读物,为了强调人的动物本性,尽情地贬低人类。我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西方有较为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每一本书都要重点否定上帝造人的宗教观念。在中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最大的问题是自古至今人们都缺乏好奇心,好奇心从来都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也从来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激励。实用主义百分之百地充斥于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毛细血管。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断地试错才可能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如果不感兴趣进行之前的试错,则只会一无所有。

这本书是向大家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即剥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即人性研究。对人类本真特性的认识、对大到制度的设计、社会的演进,小到家庭琐事、人际交往都将有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窥测人的本性本身就令人着迷的,从中国的诸子百家到西方哲学再到各种宗教,大多数都是“人学”,每个人也有自己关于“人”的看法和观点。但是,一直到今天,大多数对人的探究仍然不得要领,关于人的认识远未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因为文化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我坚信,只有我们从动物和进化的角度才能看透人体、人欲、人性的真相。文化只是一时的规则,本性则根深蒂固。

早期系统研究人性是宗教和哲学,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和想象,这会因观察者的角度和倾向性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时,人性的学说主要是一种观点。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对人性的研究逐渐走向科学之路,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某种观点。1825年,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巨著问世,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一生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此后一段时间发展较为缓慢,近一百年来,心理学分化出无数分支,心理学这个词前面的定语层出不穷,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众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上也镌刻了无数名字。除了一些流行读物之外,较为严肃的,可以作为教材的心理学主要是以实验和统计为基础。很显然,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比观点要可信得多。但是心理学仍然不是一门科学化程度很高的学问。我认为最主要的标志是心理学实验和统计结果缺乏一个逻辑框架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它的体系结构远比数理化、工程学科要简陋,而且很不完整。

例如,全球的教育制度都没有建立在对人的认识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迄今都不知道哪个年龄段该学什么东西;在面对社会伦理和人本性冲突时,只是采取了简单的妥协,并未深究本因;全球的股市都是基于理性人的错误假设,事实上人更多的是生物人而非理性人……我相信,假以时日,人类社会必将掀起重新认识自己的高潮。心理学的成熟必将改写教育、社会制度、公司制度等等,它的影响会波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是一个个的实验和统计,最缺的是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必须从达尔文哲学中汲取营养。达尔文揭示了生物身体、性格、器官、外形等形成原理,他并没有把整座大厦盖好,他的进化论就像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五个基本公理一样,整个体系还需要后人添砖加瓦不断探索。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总结成下面几条公理:

第一原理,优势生存原理。很多人把这个原理简单的理解成弱肉强食,这是对适者生存通俗的曲解。猎豹强,羚羊弱,后者是前者的食物,弱肉强食只是在搏斗中的表现,从进化论的角度上看,羚羊不见得比猎豹弱,有一天猎豹灭绝了,羚羊可能还很繁盛。生物学上的优势是生存并繁衍后代的能力。无论是身体的某个器官还是某种习性、性格偏好,从长期的效果来看都是优势取胜,所有的特性、无论体格还是性格(这一点容易被人们忽视)都有一定的遗传率。比如,好色的男人如果确实比相对不好色的留下更多的后代,好色就是一种优势,由于我们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不好色的男人现在存在的概率就很低了。

第二原理,代谢保守原理。穴居动物在穴居之前视力曾经很好,穴居之后,由于视力发挥不了作用,视力就慢慢地退化了。这不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而是代谢保守原理。这一原理说的是消耗能量的东西不可能进化得富富有余。长期地看,无论体能还是智力亦或是某个器官,刚好能够顶住进化压力,刚刚够用,如果多余了或者压力被解除一定趋于退化。远古的人类也曾经有粗壮、有力的手臂,像猴子一样,在树上攀援如飞,后来用得越来越少。现在,即使顶尖的体操运动员也比不上猴群中普通的一员。这条原理暗示进化不会创造多余的器官,也不会形成多余的个性,这些东西如果不能产生生存和繁殖的竞争优势就会形成多余的能量浪费。

第三原理,近前动力。生物的唯一使命就是生存和繁殖,这也是它存于世的理由。但是,要生存和繁殖要处理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策略可供选择。比如,什么样的方式让动物进行交配呢?是让它“想”到留下后代这一目的吗?当然不是!那样的实现手法太“绕”了,实现起来有困难。最直接、简单的方案是让它在发情期有性欲,有交配的冲动。性欲就是为了繁衍后代的近前动力。为了实现长远的目的,必须通过近前的动力实现,这是一切行为进化的基础原理。再比如,两个人面对一只老虎,跑得快比智商高更现实,跑得快就成了一个近前优势。假如这样的场景比较多,智力的进化就会落后于奔跑速度的进化,智力的进化就要依赖于其他场景。近前动力,有的书叫做引导性原因,也比较贴切,还有的叫近因等等,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已经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含义了。

有了这三个定理,就可以推导出人的性格、欲望、禀赋等一切推论。

对于人而言,关于人性和行为的认识要比对人体的认识复杂。进化只会留下有形的化石,不会留下行为化石。比如,所有的生物书上都推测说远古时期经历过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他们还说原始人的生活模式是男人狩猎,女人采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不可能有证据。我发现,这样的说法甚至缺乏起码的逻辑支撑。有人可能从男性更好打斗、体格更强壮这一现象就推测到男人狩猎这种行为模式。而实际上,男性区别于女性这种特征更大的可能性不是为了与其他物种斗争,而是与同伴争夺交配权形成的。因为我们从很多动物身上都观察到同样的特征,食草的家畜雄性也比雌性好斗得多。雄狮外形威武,捕猎的基本上都是雌狮。如果从现代人的行为模式上进行推演,即便是高大的男性也很难拿着原始工具与野兽搏斗,如果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环境中,就另当别论。

缺乏化石证据,让关于人类行为模式、人性的学说裹足不前。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普通学生,关于物理的知识远比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正确得多。但是,即便是现在一个顶尖的伦理学者也无法证明他的伦理学比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更优秀,因为双方都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缺乏证据,也让绝大部分严肃的学者避免研究这个不太容易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的学说。这给我这种满怀好奇心的“非学者”留下了空挡,所以,我有机会提出前人所不曾提出的概念和见解。

在这里,我要请求读者给我一次狂妄的机会。我提出的关于人类行为模式和人性的许多见解,绝非众多突发奇想之中的一种而已,我尽力将这些见解构筑于比较可靠的逻辑基础之上。

我所采用以下方法。

以外形推测行为:例如现在恐龙只留下了化石,人们会根据它的牙齿、骨骼、头脑的大小推测它大体上的行为模式。狮子和老虎是近亲,染色体数目相等,它们之间可以交配。狮子和老虎的不同在于狮子雄雌之间有明显的外形差异(生物学上叫做二太性),老虎没有。因此,可以大体上推断老虎的交配竞争要弱于狮子,狮子交配的集中度要高于老虎,进而可以推断狮子是群居的,老虎可能是独处的。人类的某些外貌特征也会暗示人性演化的轨迹。

近亲类比法:人的行为模式已经被社会习俗、文化等遮蔽起来。而我们的近亲猴子、猩猩等没有文化束缚,按照它们的生物本性行事。二者之间具有某些可类比的特征。尽管这种方法没有十分可靠的逻辑推断,如果总结的够多,考虑的维度足够丰富,也会逼近真实的结果。这些比较对象并不限于灵长目,我们饲养、驯化了很多家畜,马戏团驯化很多用于表演的动物,人对这些动物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律都有较为确实的评估方法。那么这些经验为什么就不能用于人本身呢?有人可能会想到他们和人的亲缘关系太远了,所以没有可比性。从逻辑层面来看,马戏团驯化兽类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和技能,人类驯化自身,也不断地学习。兽类要在长到成年之前学会基本的生存技巧,于是,幼小时期是最利于驯化的,因为它在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力最强。而人为了应对生存挑战,也会建立同样的学习机制。物种差异虽大,逻辑基础相同,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见解。

观察,总结,逻辑验证:每个人都在观察、总结他周围的世界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既然我要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的理论,就会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观察、总结。这种方法和古代哲学家无异。区别在于,我要把观察的结果放在生物的逻辑中去评估,所以,就会有更多去伪存真的方法。1900年,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写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提出了潜意识学说以及恋父、恋母等心理学概念。当然,这个学说一定是建立在他的观察和医疗案例基础之上,然而,他的结论如恋父、恋母和生物规律是违背的,所以,这一定是错误的学说。

这些方法并不是什么新的方法,严肃的生物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科普作者都部分的采用过其中一些方法。我的目标则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提出更加靠谱的见解。

这不是一本漫无边际的畅谈人生、谈论个人主张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论及孔子的贡献时说,在中国,无论是锅炉工还是一个普通农民,人人说话都带有哲理。我决不能认为我畅谈人生就值得其他人阅读。这本书基本回避价值主张,重点是“看”,客观地看,解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什么少儿学习外语更合适?为什么全世界的性服务行业绝大多数都是为男性服务的?为什么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选择标准?为什么婆媳容易不合?学习和认知最主要的规律是什么?所有的东西立足于科学的解释,面向一个普通读者感到好奇和关心的问题。

最后,我要说明一下这种研究的价值。大的方面来看,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制度的设计和演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把人区分为区分为牛逼人和普通人,他们设计了精英统治制度。亚当·斯密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而这种自私却可以通过交换让大家都受益,于是产生了对市场经济的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认为只要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好人站上历史舞台,就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幸福。30年前的中国一直信奉人的自私自利是可以驯服和改造的。现在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自私自利不仅应该被承认,而且应该被强化和鼓励,所以,我们都看到了这些结果,各自有不同的评判。

擅于思考的读者会认为我如此轻描淡写地谈论历史未免过于幼稚和轻浮,而我坚信最复杂的、影响力深远的思想往往都是简单的假设推论。数理化等科学基本上都建立在简单的原理之上。社会科学也是如此,社会科学凌乱的原因是它不够科学。我想阅读本书的人大都读过一些心理学书籍,事实上,现代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主要就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特点是比较繁杂,心理学家今天做这样一个实验,明天发现了另外一个理论,但是,他们从未统一在一个简洁的框架之中,这也是本书要实现的野心的一部分,我认为人类所有的本质行为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简洁的逻辑框架之内。就像麦克斯韦方程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一样简单、有效。

本书的最后一章畅想了DNA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人自身、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读者不妨把它当作一篇充满激情的科幻作品来读。我认为这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它预测,长远地看,对人性公式般科学、准确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基因学的基础之上。由观点到公式是哲学走向科学的途径,其中间的过渡形态则是逻辑。公式比逻辑强,而逻辑比观点要好得多。本书的目标就是达到中间状态。

后记

即便是经典的电影也很少有人回顾,人们总是在看新电影。书的寿命通常也是短暂的,即便是那些探讨恒久问题而不是临时问题的书籍也像生鲜食品一样过期作废,只有少量著述能够幸运地被长期传承。

本书显然不是讨论时兴问题的,而是恒久问题的。这样的书1880年出版或者2050年出版其真实价值差异不大,但我悲观地意识到它被长期传阅的概率不大。

同时我也意识到由于人类糟糕的记忆力只是为原始场景设计的,谁都不可能记住多少书中的内容,读完之后,必高束焉,庋藏焉。那么,为了让读者收获更大一点,让这本书的生命力更顽强一点,我对本书做一个简略总结。

由于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存在各种可能性就存在浩瀚的著述。在如此浩瀚的领域,我当然不可能全面阅读,但我感觉本书有六个最重要的发现,这六个发现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的增量部分,它们分别是:

1.人类智力的起源。本书认为人类较高的智力水平是语言进化的副产品,而语言进化则是很自然的。

2.人类智力的分类。它指的不是传统上的数理逻辑、语言能力等分类方法,而是指人类智力可以分成本能、印记、学习等能力。在这些智能之中,我们又分成原始场景下需要的智能和只有文明社会才需要的智能。这种划分方法并非给诸多的划分方法增加一种用来添乱,而是,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下面的一点。

3.智力发育的甘特图。每个人都知道三岁顽童、十多岁的少年和成人是不同的,但我们从未试图精确地分析过这一问题。在我看来,仅从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而言,人们研究的实在太少,没有很好的用于教育系统,以至于数十亿人受其所累,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发人类每个成员的潜质。

4.人类母系社会的本源。人类社会并非是很显著的父系社会或者母系社会,如果是很显著的话,就轮不到我来发现这个问题了。但是,我认为较为倾向于母系社会塑造的人类性格将来必将改变整个世界的结构,人类还会回到母系主导的本源中去。

5.战时心理和平时心理。我从未见到有人提出过相似的说法,这个提法有力地解释了群体状态下一些特别的心理、行为模式。人们已经清楚人类并非总是理性的,但是并未从理论上清晰地界定这个问题。战时心理这个概念的提出会成为群体心理学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6.挑选自身。自古人类就有意无意地挑选家养动植物的种子,于是它们被驯化。基因技术的发展必将使这种挑选应用于人类自身。其深远的影响难以估量。

以上六点,任何一点为真,并产生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影响力。所以,本书绝不是一些鸡零狗碎的论证和堆砌。既然它已经出版,那么它也像生命体一样接受了自然选择的淘汰和挑选,是为总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