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薛涛的三部长篇小说:《小城池》、《正午的植物园》和《打开天窗》。
薛涛的作品实属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上乘之作,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笔,幽默风趣的语言,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情怀,使得其作品无论从文学性、艺术性,还是从趣味性上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薛涛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在诗意洋溢的故事中,作品将儿童文学之美诠释得非常到位。让小读者在对作品的阅读与感受中美的熏陶与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城池/盛世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大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薛涛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薛涛的三部长篇小说:《小城池》、《正午的植物园》和《打开天窗》。 薛涛的作品实属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上乘之作,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笔,幽默风趣的语言,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情怀,使得其作品无论从文学性、艺术性,还是从趣味性上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薛涛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在诗意洋溢的故事中,作品将儿童文学之美诠释得非常到位。让小读者在对作品的阅读与感受中美的熏陶与启迪。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小城池》讲述了: 父母离异后,女孩沙漏跟着父亲长大,她坚强、执着但又孤独、执拗。她帮助孤寡老人五爷拾荒,并帮五爷守护着随时都可能被拆迁的老屋,于是这老屋成了沙漏精神寄托的小城池。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薛涛的另外两部作品:《正午的植物园》和《打开天窗》。 目录 小城池 正午的植物园 打开天窗 试读章节 一 沙漏肯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用树皮写信的人。 沙漏的信全部寄给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小僧。小僧不是庙里念经的小和尚,是在城里念书的普通女生。小僧距离沙漏二十公里左右,一封信三天时间才能到达。 沙漏和小僧的往来信函常常只是几行字,很像手机短信。可是为那两行字,邮递员就要为她俩跑来跑去。 沙漏写道:今天晚上,太阳是5点13分落下地平线的。 小僧回信:知道了。现在城里看不到地平线。 沙漏又写:我这里也不妙,新盖的高楼在吃掉地平线。 邮递员汗津津地出现在学校传达室,又疲惫地离开,如此反反复复。有一天小僧打电话跟沙漏商量:“花八毛钱邮费就让邮递员跑一趟,我俩是不是不善良啊,要不以后改发电子邮件吧。”沙漏大声说:“你愿意的话可以啊,你以为我愿意写吗?”小僧沉默一下,声音小小地从话机里爬过来:“别,我还是喜欢桦树皮上的文字。” 于是小僧继续收到沙漏寄来的桦树皮。 小僧小心地抽出那片桦树皮,光洁的树皮中间鼓出一个疤节,那分明是一只“眼睛”长在一张光洁的脸上。小僧喜欢读从前的诗歌,便想起顾城的那句写白桦树的诗来。 “眼睛”下面有一行小字: 珍惜吧,再过一阵子,桦树皮也难找到了。它们在吃掉桦树林。 小僧回信: 它们通吃啊。 沙漏的太阳镇,北、东、南三面被白桦林护着,朝西一面开着口子。一条河穿越白桦林从开口流出去,浇灌西面的大平原。沙漏信里写的地平线就是在大平原的尽头。 它们先吃掉东面一片白桦林,然后胃口便大了起来。 沙漏长大,太阳镇也长大。它的大街长得最快,大街一路朝东边伸过去,一直跟城里的街道连在一起。就这样,大街先吃掉东面一片白桦林。没有白桦林的阻挡,大街另一头的城市如潮水般向太阳镇蔓延。太阳镇也遥相呼应,吃掉一片又一片旧房子,端着几片新新鲜鲜的楼房迎着城市而去。有一片楼大概错了方向,竟然朝北面疯长而去,吃掉北面一整片白桦。沙漏听见桦树被连根拔起的声音。 沙漏蹲在屋顶,她认不出太阳镇了。她感到很落寞,连续十天没给小僧写信。现在桦树皮要节省着用,不能随随便便就拿来写信了。要是没有重要的事情,不写也罢。沙漏一消失,邮递员便不怎么去小僧的学校了。小僧放学遇见那个瘦瘦的邮递员,邮递员有点感激地看了她一眼。小僧受了感染,赶紧给沙漏打电话。 “嘿,五秒钟以前我还想求你给我写信呢。现在我改主意了。” 沙漏只回赠小僧两个字:“同意。” 二 其实,太阳镇已经悄悄改了名字,现在叫太阳街道办事处。沙漏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在沙漏看来,这个修改没有道理。大人们说这么一改太阳镇就变成城市的一部分,我们都算城里人了。沙漏心想,它终于被东边的城市吃掉了。叫了几天新名字,人们还是习惯叫它从前的名字:太阳镇。这名字简短,也深入人心。 P2-4 序言 自然、乡愁与童年 方卫平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年轻的薜涛提笔开始儿童文学写作不久,即成为了儿童文学界一位引人瞩目的作家;在当时被誉为“东北小虎队”的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中,他是最年轻的代表作家之一。 薜涛是带着坚实的微型小说写作经验进入到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这使他早期的一些短篇儿童小说写作在构思、语言和叙事技法上都显出一种难得的成熟感,其作品也很快在儿童文学界引起关注。近二十年来,薜涛的写作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点在于,从起始到现在,他似乎一直在尝试变换他的儿童文学写作的步法。这一变换既涉及文体,更多地则指向题材和手法,它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追新逐异,而是出于对一种更为开阔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可能的自觉探寻。毫无疑问,一位作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创作自信和发自内心的创造欲望,是很难变换和适应这样的步法的。 晨光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薜涛心灵成长小说珍藏本》,从一个角度记录和呈现了作家的上述创作探寻所留下的足迹。它选录了作家开始写作至今的八个中篇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叙事在当下与历史、幻想与现实的不同文学区间里展开,从现实的《我家的月光电影院》到幻想的《蒲公英收购站》,从描写当下童年生活的《小城池》到由历史演绎而来的《庚子红巾》,还有穿行在真幻之间的《正午的植物园》、《打开天窗》等,有的作品之间甚至在叙事语言上都形成了十分相异的风格。显然,薜涛的创作笔意延伸得很开,这使得对于其作品的集中阅读并不容易引发我们文学审美上的倦怠感(这种倦怠感在类似的童书阅读之中常常不难遇见),相反,我在阅读或重新阅读他的这一组作品时,却时常会为作家所展示的丰沛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暗自抚掌。 不过,无论文学的体式如何变换,薜涛的写作似乎始终被一个意象所牢牢牵引,或者说,他的写作总是无法放下对这个意象的系念。它是《小城池》的主角沙漏所心心记挂着的那棵白桦树和树下的小屋,是《正午的植物园》里作为生命来去的通道并与之相融合的花草和水滴,是《护林员的春天》中吞没了护林员杨木林的孩子却更令他一步也离不开的林场,也是《打开天窗》中给残疾女孩单单带来快乐的“小飞人”小烟所来自的那片林木以及单单的老木椅所牵挂的那个绿色的故乡……的确,自然的意象仿佛是刻写在薜涛的写作灵魂之中的一个记号,它不仅仅形构了充满故事各处的许多物事,也不仅在故事中被赋予了各样的叙事功能,而且沉淀为了故事基本精神的一部分——沙漏的“小城池”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太阳镇上留下的一抹与自然有关的记忆,也是自然以其无力之力与现代城市的吞噬相抗衡的最后一个证明。 实际上,类似的隐喻在薜涛早期的短篇儿童小说中就已初现端倪。比如他较早的短篇作品《稻田童话》,以不到千字的篇幅浓缩了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命运:能够带给女孩“美好开阔的感觉”的“稻田”最终被城市的垃圾吞没,成为了一个虚幻的“童话”。多年来,这样的精神隐喻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在薜涛的书写中,并越来越渗透入他的叙事动机深处。作家似乎想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为现代童年挽留住一些正在不断逝去的美好的东西。 这一“挽留”的努力,使我们常能从薜涛的作品中读出一份特别的“乡愁”。 如果说自然的意象在薜涛的儿童文学写作中扮演了某种精神“绿洲”的角色,那么它所最终指向的是现代生活和现代童年所亟需的一种家园感。乡愁正起于这一对家园感的渴求。显然,沙漏的“城池”不只是一个悲壮的抵抗符号,它还是被学校和家庭所误解和“遗弃”的女孩沙漏寻求精神安宁和庇护的所在。这座“孤城”是沙漏可以把“精神世界搬到这里”的地方,是女孩心中真正的家园。同样,《打开天窗》里的那个装下了星光、鸟鸣和友情的红顶小楼,让女孩单单真正体会到了“家”的感觉,并在与老木椅和棉布娃的分离中,学会了从心理上接受与母亲的诀别。正是红顶小楼上的这个“家”给孤寂中的单单带来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修复。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薜涛的作品,一定会感受到,这种通常被寄寓在自然意象之上的家园感和乡愁感,构成了作家迄今为止的全部儿童文学写作最为重要的一个精神向度。 激荡在薜涛文字之间的这样一份精神,给他笔下的许多童年文本带来了开阔的艺术气象和有力的精神脉息,阅读《小城池》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部小说意在描绘外表叛逆、灵魂丰满的青春期女孩沙漏的“精神城池”,在特殊的成长阶段里,似乎没有人走得近这个城池,而在沙漏所面临的生活境遇中,事实上也没有人在意它的存在。小说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青春期少年与整个世界对峙的那种精神感觉。 另外,我个人特别欣赏收入这套作品集的《我家的月光电影院》。这部中篇有一个充满诗意同时又浸透了日常生活感觉的中心意象——“月光”,它为小说中发生的一切故事铺开了基本的背景,也为它们涂抹着情感和氛围的基础色调,我们甚至可以说,整篇小说所意在表现的题旨,就是一种月光般澄澈素朴而又俏皮可爱的生活气息、童年感觉以及人间的温情。但在小说中,这样的题旨并没有借任何符号的象征来急切地显示自身,而是如月光般消散、弥漫在文本的各个角落。在张罗自家院子里的“月光电影院”生意的过程中,由父亲、母亲、“我”和好朋友李小蝉分头行事的“画”票、揽票、倒票、查票、“打假”、捉贼等情节,既有不无夸张的戏剧性设计,又全在自然的故事逻辑情理之中,并且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质感和情味,乃至小说中许多普通的生活对白,读来也常令人回味。小说的叙事对于童年真切的生活感觉和趣味的专注落实到了最小的细节里,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记动作、一个表情。所有这一切看似轻悄悄地缺乏重量,然而,在我们一家三口为了补贴家用而齐心奔忙的喜剧场景中,在我与李小蝉的铁杆友情中,在我们和杨棵木、宋朝之间因看电影而发生的“恩怨”中,却饱含了日常生活中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关切、理解和无言的善意。尽管小说中放映“老电影”的场景与当下童年生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但它所传达的那种自然的生活情趣和童年韵味,恰恰赋予它一种超越时空的隽永美感。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真的会感到一种精神寻找到家园的怡悦和满足。 我很期待薜涛在他的为童年而筑的文学城池里,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这样的“回家”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我们能够向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提出的最奢侈的要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