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卓越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爱玛》是19世纪具有影响的经典作品之一。
最理性的人也敌不过想象,再优秀的人也要向爱情认输,美丽、聪明、富有的爱玛在经历一系列啼笑因缘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伴侣。爱情与财产,婚姻与地位的相互交织和冲突,使全书构思精巧、妙趣横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简·奥斯丁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国卓越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爱玛》是19世纪具有影响的经典作品之一。 最理性的人也敌不过想象,再优秀的人也要向爱情认输,美丽、聪明、富有的爱玛在经历一系列啼笑因缘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伴侣。爱情与财产,婚姻与地位的相互交织和冲突,使全书构思精巧、妙趣横生。 内容推荐 简·奥斯丁著的《爱玛》堪称世界名著版的“乱点鸳鸯谱”,语言风格轻松幽默,故事引人入胜,是一部匠心独具的天才之作。爱玛性情聪颖,同时也是位十足的幻想家。自从为女教师泰勒小姐成功做媒后,她便爱上了红娘这个职位。当然,由于她的自大与固执,上演了一系列误会和闹剧,但却迎来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作品风格毫不矫揉造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时恰到好处地搔及读者心头的痒处,实为经典。 目录 译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试读章节 爱玛·伍德豪斯,俊俏聪明,家道殷实,家庭舒适,性格又开朗,人生中多种至高无上的幸福,似乎都汇聚在她身上了。她在世上生活了将近二十一年,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她是小女儿,上头有一位姐姐。父亲再慈祥不过,对女儿百依百顺。姐姐出阁时,爱玛年纪虽小,却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女主人。她母亲去世太早,因此母亲的种种爱抚,她只有丁点儿朦朦胧胧的印象。母亲的空缺由一位家庭女教师来填补。这可是位贤德女子,对爱玛关爱有加,丝毫不逊于一位慈母。 泰勒小姐在伍德豪斯先生家中一下子就过了十六年,与其说是一位家庭教师,还不如说是位挚友。两位千金小姐她都十分喜欢,对爱玛感情尤深,两人之间,更多的是一对姐妹似的亲密关系。即使在泰勒小姐名义上仍算是家庭教师时,由于脾气温顺,她几乎就没做出过要管束的架势;如今,师道尊严的影子更是早就荡然无存。两人就像一对贴心朋友般朝夕相处,爱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对泰勒小姐的意见她是十分尊重的,但大主意都由自己来拿。 若说爱玛的处境有什么可虞之处,那就是她有权任意率性而为,并且对自己的估计往往略为偏高。这些毛病自然会对她的许多人生乐趣造成损害,不过目前尚未被她察觉,远没有列为可能给自己带来祸害的根源。 不如意的事还是来了——尽管那来势还不算太凶太狠——也远非以让人憎厌的形式出现。泰勒小姐结婚了。失去泰勒小姐使爱玛初次尝到哀愁的滋味。在好友大喜的日子里,爱玛破天荒第一遭闷闷不乐兀自久久呆坐。婚礼完毕后,一对新人离去,剩下父亲与她共进晚餐,漫漫长夜,绝无指望还会有第三个人来,让气氛可以变得活跃一些。饭后,父亲像往常一样,安定下来,准备就寝。爱玛只能怅然枯坐,默思自己的损失。 这桩婚事,她的好友获得幸福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韦斯顿先生人品出众,家境优裕,年纪相当,举止谦和有礼。当初自己为了促成这门亲事也曾殚精竭虑,没少花气力。想到此处,她多少有些得意,殊不知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呢。从今以后,每一天的每一小时,她都会感到失去泰勒小姐的伤痛。她回想起泰勒小姐的情谊——十六年的仁爱与深情厚谊呀——从自己五岁起泰勒小姐就如何教她,带领她玩耍——在她健康时如何全心全意地爱她,让她快乐——她幼年体弱多病时又如何精心照料,使她痊愈。这上头她欠的情分是还不清的呀。然而,最近七年的交往,紧接着伊莎贝拉的出嫁,只剩下她们俩。两人相依为命,平等相待,开诚相见,这个阶段的大事小事就成了更加温馨、更为亲切的回忆。泰勒小姐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朋友与伴侣:天资聪颖、见多识广,能干且又乐于助人。性情温和,家务事无一不精,对这家人的事还真的很上心,对爱玛更是特别地关怀,包括她的每一种喜好与每一项行动计划。爱玛每生出一个想法都可以推心置腹向她倾诉。她又是这么挚爱自己,对这种爱,你简直是一点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这样的变化叫她怎么能忍受呢?不错,她好友新的住处距离自己家只有半英里;但是爱玛知道,住在不到半英里外的一位韦斯顿太太跟住在自己家的一个泰勒小姐,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尽管自己天生禀赋与家庭条件都算不错,现在却不免要面临精神孤独的苦恼了。她自然是挚爱父亲的,不过他可做不了自己的伴儿,无论是谈正经事还是说笑话,他都跟自己不怎么接得上茬儿。 父女俩年龄上差距太大(伍德豪斯先生结婚相当晚),这一不利条件再加上他体质与生活习惯上的因素,就使问题更显得突出了。父亲从小便体弱多病,身、心双方面都缺乏活力。他暮气沉沉,显得比实际年龄还老上许多。尽管他因为心地善良,脾气和顺,去到哪里都受到欢迎爱戴,却从未因才智出众而为人敬重与称道。 爱玛的姐姐结婚后虽说住得不算很远,就在伦敦,距离不过十六英里,但绝不是天天可以见到的。爱玛得在哈特菲尔德熬过多少个十月、十一月的漫长黄昏,才能等到圣诞节来临呀。只有在那时,伊莎贝拉夫妇才会带着他们的几个小孩回来,使家中充满人气,也让她能享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海伯里是个地盘很大、人口众多的村子,几乎顶得上一个乡镇了。哈特菲尔德尽管有单独的草地、灌木丛和宅第名称,实际上还是海伯里的一部分。而偌大一个海伯里,居然就找不出一个能和爱玛旗鼓相当的角色。伍德豪斯家是那里首屈一指的大户,全村人都敬重他们。她父亲对谁都客客气气。爱玛在本地认识的人不少,但是在她看来,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能替代得了泰勒小姐,哪怕只替代半天也不成。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变化呀。爱玛对此只能唉声叹气,妄想有奇迹发生。一直到父亲睡醒过来,她才赶紧收起愁容,强作欢颜。父亲精神上需要有人支持。他神经脆弱,极易心情沮丧。处熟了的人他就是喜欢,谁走开他都老大不愿意。什么样的变化他都不想见到。结婚必定会带来变化,因此总让他感到不痛快。对自己大女儿的结婚他至今怨气未消,一说起她仍然是一副哀恤悲悯的口气。其实那全然算得上是一场美满姻缘。而现在呢,他又不得不与泰勒小姐分手作别了。出于自己多少有些自私的脾性,而且又压根儿想不到别人没准会有跟他不一样的考虑,他一门心思认定泰勒小姐做了件对自己对他们都是可悲的事情,若是她这一辈子都在哈特菲尔德度过肯定会幸福得多。爱玛尽力现出笑容,尽可能快活地说东说西,不让父亲往这上头想;可是到了用茶时分,父亲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午饭时说过的话照样说了一遍: “可怜的泰勒小姐!我真希望她能回到这儿来。韦斯顿先生居然会注意到她,这真是糟糕之至呀!” P3-6 序言 译序 简·奥斯丁(JaneAusten,1775—1817)是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一个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电影早已为大家所熟悉。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但法国人在他们所编的《理想藏书》中,却把《爱玛》列为英国文学类前十本最好的书里的第一本。由此可见,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爱玛》在奥斯丁作品中的突出地位。 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在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奥斯丁的启蒙教育更多地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时,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遗体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年仅四十二岁。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以中文计,总共不过二百万字,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作家当中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则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麦考莱、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人。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却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最难捕捉到了。”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了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八世纪末)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它们已使人们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较广泛地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简短结论最为准确。但内中未能突出强调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与分析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正是这一点,使她直到今天,仍然显得毫不过时。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的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的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修道院》第五章末段)奥斯丁自己的几部作品无疑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奥斯丁的语言确实出色,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准上起着极大的作用。她的对话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唇枪舌剑,暗藏机锋。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讽话,使得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作者还常常像侦探小说作家似的在作品中故布疑阵,对此,书中次要人物(甚至包括读者)都不糊涂,唯独聪明过人的女主人反倒仍然(常常是被自己)蒙在鼓里。她之所以如此,又莫不与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自身条件有关,许多可笑之处亦由此产生。这种种精巧之处,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有位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地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益处无非就是通过这一智力活动,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认识社会与这个世界。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还多少有点势利眼,有点自私(虽然自己认识不到),这种种性格上的毛病,岂不是在我们自己与周围人的身上,依旧存在着吗?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人,这是人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正因这样,古希腊人才在德尔斐神庙门廊上刻上“认识自己”这几个字。我们只能说奥斯丁的小说未触及拿破仑战争这类历史大事件大题材,却不能断言没有反映人生中的重大主题。 《爱玛》是奥斯丁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的,1815年3月底写完,并于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页上标明的是1816年)。出版人约翰·默里曾将手稿交给《评论季刊》的编辑威廉·吉福德审阅。他的评语是:“好得没的说。”《爱玛》刚出版,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评论》上即刊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热情赞赏奥斯丁作品特别是《爱玛》的长文。1817年7月18日,奥斯丁溘然去世,《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李文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