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信篇》共60句,主要是教导孩子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要说到做到,不可失信于人,更不可欺骗别人。只有从小养成诚信、踏实的品德,长大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恐怖的鬼鸟屋》中,朱良燕共选取了《弟子规·信篇》中的16句,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这些良好的品格。
通过阅读本书中的一个个幽默有趣的故事,与书中的小主人公们一起快乐健康地成长,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像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一样,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宽容别人,提高修养,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在《恐怖的鬼鸟屋》中,朱良燕共选取了《弟子规·信篇》中的16句,分别为“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篇目,通过在咕嘟乐、嘎嘎超、叮当儿等几个可爱的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些风趣幽默而又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信”的意义和重要性。其中,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中,讲述了咕嘟乐妈妈的朋友因打死一只鸟儿而被“乌鬼”缠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坏事,否则就会遭到良心的谴责;在“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中,通过咕嘟乐从粗心的马大哈变成未卜先知的小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敌人,也可能会成为促使我们进步的恩人;在“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中,通过咕嘟乐帮助被烫坏脸的嘎嘎超走出阴影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注重一个人的外表,内在的品德和修养比外表更重要;在“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中,通过咕嘟乐遇到的一件倒霉事,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如果太在乎外表衣着,就会令心灵变得扭曲。
大家看见,大笑起来:“咕嘟乐,我们看见你了!”
咕嘟乐在下面一听说好朋友们看见自己了,便故意扮出各种各样的鬼脸来,那张鬼脸出现在可视屏里,大家笑得都要喘不过气来了。
笑够了,大家又争抢着往楼下跑去,好像大门口是一个小舞台似的,每个人都要去展露一下头脸。
典典也跟着跑下了楼。
可是,再好的戏剧要是没了观众,还能演得起来吗?
于是,刚刚做完演员的咕嘟乐便被大家轰进了楼道。
咕嘟乐只好跑上楼,冲进肖阿姨的家里。
可视屏里,嘎嘎超、叮当儿、哈哈贝、嘻嘻风和典典五个人挤来挤去,大喊、大叫又大笑着挤出各种各样的鬼脸。
孩子们的欢呼声要把房子给震颠了。
肖阿姨夫妇再也坐不住了,也走过来,在可视屏里,看见孩子们一个个张牙舞爪,挤着怪脸,他们也忍俊不禁地跟着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
咕嘟乐看见有大人做观众,拔腿就往楼下冲下去,加入到表演的队伍里。
孩子们再也摆不出新的姿势了,大家也笑够了,这才上楼,来到肖阿姨家里。
一进家门,六个孩子立刻分成两派。男孩子跟着典典的爸爸玩弄猎枪,女孩子则跟着典典进了“芭比玻璃屋”。
典典打开彩灯,芭比玻璃屋立刻成了水晶屋。三个女孩子一会儿进玻璃小屋里和芭比公主说话,一会儿又出来,关上玻璃门,贴着玻璃在外面看芭比。
叮当儿和嘻嘻风还把芭比娃娃抱起来,打开粉红色的马桶盖,坐在上面,没尿硬是挤出了点儿尿水。
嘎嘎超、咕嘟乐和哈哈贝跟着典典的爸爸拿着猎枪来到那个弧形的阳台上,先是看典典的爸爸放枪,接着,就一个一个轮着在典典爸爸的指导下也分别放了两枪没上子弹的空枪。
典典爸爸把猎枪收起来了,三个男孩子还意犹未尽。
典典爸爸爽朗地说:“你们要是真的喜欢玩枪,这个周末,叔叔带你们去乡下实地实战一次吧。”
“还打鸟儿吗?”咕嘟乐有些紧张地问。 典典爸爸哈哈一笑:“你们要是爱护鸟儿不敢打也行,不过,我是要打的。”
咕嘟乐还想劝劝典典爸爸不要打鸟儿,可又怕话一多,人家不高兴,就不让他们去乡下玩猎枪,便把话忍住了。
这时,叮当儿和嘻嘻风在典典的房间里玩够了芭比小屋,也出来了。
肖阿姨早就备好了许多孩子们吃的水果、点心。
大家便坐下来放开肚皮大吃特吃了一顿。
时间不早了,大家要回家去了。
肖阿姨一家送到门口,向大家热情地—边挥手—边说:“孩子们,有空还来玩啊!”
回来玩?还让他们回来玩?
好玩、有趣还有许多吃的,孩子们恨不能住在这栋有趣的房子里哩。
不过,这儿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再有趣,再喜欢,也是不可能住在这里的。
在回家的路上,大家商量好了,到这个周末,典典爸爸邀请他们去乡下打猎回来,他们还要像今晚一样再玩一次。
有了期盼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好不容易,终于挨到星期五了。
孩子们担心典典爸爸把去乡下打猎的事儿忘记了,放学后,大家拥到咕嘟乐的家里,要亲自看着咕嘟乐给典典爸爸打电话确定一下。
电话一拨通,典典爸爸就在那边呵呵地笑了:“咕嘟乐,你是来问明天打猎的事情吗?你们放心好了,我什么都准备了,你们吃过早饭只管到我家来就是了!”P16-18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物质文明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受其影响,自私、狭隘、偏执、无礼,也在时时腐蚀着人们的心灵。
人生成败一世,不可重来,所以人生需要智慧,需要谨慎的态度,走好每一步。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正确的行动方向,也就需要有良好的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孩子的品行和德育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导孩子,应懂得启蒙养正。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懂得在孩子幼小、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孩子以最好的教育。所以,教师和家长们要把握好孩子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孩子以圣贤的经典,让孩子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出很多良好贤明的智慧德行来。那么,孩子未来的人生也定会是幸福的人生、造福人类的人生。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都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孩子年少时,就应牢记前辈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并烂熟于心。尽管此时他们还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理解能力也在增强,到了一定年龄便自然酝酿发酵,从而对年少时熟记的经验和智慧产生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为日后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我国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弟子规》可谓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贤德学问的根基,其中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等更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由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所改编,后来经过清代儒生贾存仁认真修订,遂改名为《弟子规》。
全文分为“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几部分,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很实用,三言成句,合辙押韵。
《弟子规》中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因此,这本书也是教导为人子弟者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启蒙教材。故而作为一种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对启蒙儿童的智慧和品德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在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教育的时候,教育更应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这也让学习经典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对自身产生影响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孩子背诵《弟子规》很容易,但要真正使其对孩子产生有益的影响,还需要将《弟子规》中的内容和内涵贯彻到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到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和品行。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理解,并能真正体会《弟子规》中的规范、礼仪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我们特精心创作了这套《<弟子规>国学今读现代德育故事》。
《<弟子规>国学今读现代德育故事》是根据《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篇章内容,以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校园、家庭及日常生活所发生的琐事为原型,塑造了以咕嘟乐、嘎嘎超、叮当儿、哈哈贝和嘻嘻风等性格不同的孩子为主的故事形象,将《弟子规》的内容编写拓展成为一个个幽默、风趣而又感人的小故事。
本套丛书共20册,其中1—3册为孝篇故事,4—6册为悌篇故事,7—10册为谨篇故事,11—14册为信篇故事,15—17册为泛爱众篇故事,18为仁篇故事,19—20为余力学文篇故事。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篇,故事内容更是妙趣横生,既充满生活乐趣,又将《弟子规》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内容融汇其中。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心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洗涤与升华,从而深入浅出地领悟到《弟子规》中的精华,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另外,为了便于更准确地为孩子们阐明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我们在每个故事的开头都将该故事所要阐述的《弟子规》中的内容列举并给出注释;在每个故事的结尾还设置了“小启示”,用通俗简练的语言揭示了故事所阐述的深刻道理,让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愿这套凝聚我们辛勤汗水的《<弟子规>国学今读现代德育故事》能够让孩子们发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家长解决启蒙教育中遇到的难题;更愿《<弟子规>国学今读现代德育故事》能够成为孩子与家长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