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隆美尔(精)/和平万岁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辉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郭辉编著的《隆美尔(精)》作为一部纪实作品,严格做到尊重史实,在文风上则力求朴实无华,以便使读者能够在阅读当中更加真切地把握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且这也是对那些妄图否定侵略历史、美化战犯者的观点的一种有力的抨击。

隆美尔是纳粹德国军队公认的天才战术大师,在北非的戈壁沙漠中成就其一世英名。他一身兼备“虎”威与“狐”气,当他率军冲锋陷阵时,像一只下山猛虎。当他施展各种诡计蒙骗对手时,又似一只狡猾的狐狸。丘吉尔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内容推荐

由郭辉编著的《隆美尔(精)》作为一部纪实作品,艾尔温·隆美尔(El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1910年7月从军。一战时随部队开赴法国,后又在东线与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作战,先后获得德皇威廉二世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和功勋奖章。一战结束后担任过步兵营长和陆军学院教官。1936年9月任希特勒警卫部队指挥官。

目录

第1章 来之不易的功勋奖章

“体格相当糟糕”的军人

走进第一次世界大战

伤痕与勋章

最高荣誉

第2章 一个“一流的教官”

浑身不自在的小上尉

初逢希特勒

走进希特勒的视线

炎热的夏天

第3章 跟着希特勒走进战争

大战之前

入侵波兰

有争议的装甲师师长

时刻准备着

第4章 魔鬼:第7装甲师

突破马其诺防线

希特勒下令停止前进

魔鬼之前

隆美尔的本性

第5章 远赴非洲

电影导演隆美尔

最合适的人选

隆美尔决定违背希特勒的命令

攻克梅基利

第6章 大沙漠里的托卜鲁克

初遇挫折

陷入僵局

短促的转机

第7章 折断丘吉尔的战斧

折戟沉沙

年仅49岁的上将

仲夏夜之梦

第8章 血红色的冬季

杀机四伏

死亡星期日

孤注一掷

破灭的梦

第9章 平生第一次撤退

暂别了,昔兰尼加

反咬一口的狐狸

春天重回到了大沙漠

暴风雨之前的平静

第10章 风云再起

最暗淡的日子

“我又回来了”

谁也拯救不了托卜鲁克

戴着元帅桂冠杀进埃及

第11章 挥师阿拉曼

无能的意大利人

为英军安排的“绝妙困境”

狐狸在大战葥病倒

第12章 命运的关键

命运敲响了蒙哥马利的门

离开非洲的32天

英军捷足先登

撤退是唯一的选择

第13章 千里大撤军

“不胜利,毋宁死”

隆美尔要求撤出非洲

拿什么守住阿盖拉

英军把瓶盖盖在了空瓶上

第14章 退入突尼斯

装满了咖啡的汽油罐

隆美尔被免职

入非两周年纪念

第15章 非洲的最后一抹余晖

痛击艾森豪威尔

蒙哥马利不给隆美尔复仇的机会

黄鹤已去空余楼

第16章 重返意大利

西西里危急

被监禁的人

正在倾倒的破屋

煮熟的鸭子飞了

第17章 沉默着的大西洋壁垒

奔赴法兰西

初至诺曼底

索命鬼登门了

希特勒的预见

第18章 暴雨将至

一切都是骗局

诺曼底静悄悄

露西的生日

海王登陆

第19章 兵败诺曼底

等待并不存在的第二次进攻

节节败退

希特勒亲临前线

瑟堡陷落

第20章 被希特勒赶出会场

太多的最后一次

密谋分子在活动

我们赢不了这场战争

遭受重创

第21章 黑色“7·20”

代号“伐尔克里”

隆美尔必须死去

“我不会轻而易举就死的!”

第22章 死在陷阱里的沙漠之狐

死神在悄然走近

缺席的审判

一切都没什么关系了

隆美尔的身后

附录 隆美尔年表

试读章节

五月的阳光满带笑意,慷慨地洒落在阿伦城外的这片田野上。一条不算宽广的土路将田野一分为二,蜿蜒曲折地向远方游去,一直游向远方的另一座更为有名的城市——乌尔姆,它地处德国南部、邻近斯图加特的交通要塞。

田野里百花盛开,芬芳四溢,引得蜜蜂和蝴蝶悠闲自在地在这片点缀着五颜六色的绿地里飞舞。忽然它们被什么惊动了,不约而同地慌忙向远方逃走了。一阵沙沙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一前一后地跑了过来,二人脚步忙乱,眼睛紧盯着天空。原来,在他们头顶几米高的低空中,一个长着翅膀的盒子似的东西正在慢慢地滑翔着向地上落下来。

“成功了,成功了!”两个孩子喊着。

这一年是1906年,两个孩子正在试验他们自己亲手设计并制作的滑翔机。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试验算不了什么,但想一想当时的年代,莱特兄弟在1900年才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架滑翔机,到1903年短距离载人飞行实验才首获成功。这样看来,这两个孩子当时做的实验的确是紧随着科学发展的步伐了。

在迈入20世纪最初的这几年里,世界正在飞速地发展着,除了莱特兄弟的飞机技术正走向成熟,居里夫妇于1903年因发现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以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著名的巴甫洛夫第一次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规律。在政治领域内,德国已在1905年制定了旨在发动大战的“施利芬计划”,欧美强国正大肆地在东方地区拓展殖民地,而俄国与日本则刚刚在中国的旅顺打了一场大仗。

在世界如此风起云涌的变化中,这两个少年却狂热地爱上了机械学,但后来他们谁也没成为科学家。尽管走在前面的那个少年还与他们制作的这架盒式滑翔机合了一张影,并一直将其保留到他离开这个世界,而且后来他还经常向别人夸耀他少年时的这项发明。

这两个少年都是阿伦一所拉丁学校三年级的学生。落在后面的那个较高一点的少年名叫汉斯·凯特尔,跑在前面那个面色苍白、看起来体弱多病的少年名叫约翰尼斯·埃尔温。尤金·隆美尔,这是他的全名,平时人们称他为埃尔温·隆美尔,就是后来那个叱咤非洲的“沙漠之狐”。  通过对待滑翔机这件事,隆美尔性格中的很多主要特点已经体现出来了。对新奇的东西兴趣强烈,勇于创新,大胆摸索,一旦做出成绩,就会不断地向别人炫耀,更为要命的是,喜欢将别人的功劳忽略不计,统统地算在自己的身上。当然,凯特尔对这些却并不太在意,尽管他是这架滑翔机的更主要的设计者。

年少时的共同爱好使这两个人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虽然隆美尔年少时对做一名飞艇技师曾抱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渴望,而且他多病的身体使得他从未曾下定决心走上军旅生涯,可他父亲一次固执的决定却让世人记住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有过一位军事奇才,名叫隆美尔。

隆美尔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一个叫海登海姆的地方,受到的教育很少,在他七岁那年本来应该上小学,却由于他父亲由海登海姆的小学校长提升为阿伦的中学校长而取消了当地小学,隆美尔不得不从私人教师那里学习必要的知识,直到两年后才考进一所拉丁学校并在那里读了五年书。1908年起,他进人格蒙登皇家现代中学又读了两年。这就是他终生所受的全部教育。由于1907年他在跳过一条小溪时不幸摔断了右脚踝骨,便不再喜欢任何运动了,他把空闲时间全都用在做家庭作业和读书上,他最感兴趣的学科是数学和科学。

就隆美尔的家庭来说,他的父亲毫无显赫背景,与他祖父一样,都是中学的校长。倒是隆美尔的母亲海伦还算是有点地位,是曾任符腾堡州州长的冯·鲁斯的女儿,隆美尔家的四个孩子对家庭的感觉基本一致:喜欢他们的母亲,讨厌他们的父亲。

隆美尔在家里排行第二,最小的孩子名叫海伦,与他母亲同名,是个女孩,后来步其家族的后尘成了一名教师,终生未嫁。他的哥哥名叫卡尔,因对学校的考试极为恐惧而自愿参了军,后来成了一名陆军侦察机领航员,曾到过埃及、北非等地,后因染上疟疾,很年轻时就去世了,这也是隆美尔家第一个走进军旅的成员。他的弟弟名叫杰哈德,自幼喜爱音乐,后来成了一名歌剧演唱家,去世于1977年。

而那个遭到他们一致讨厌的父亲,总是留着一头短发,并时髦地在脑瓜顶来个中分,光滑地垂向两边,一副夹鼻眼镜总是紧紧地架在高耸的鼻梁上,一见到几个孩子就抓住时机问他们一些偏僻怪诞的问题,如这个建筑物叫什么名字?那种花是属于什么科目的?那种讨厌劲谁见谁烦,甚至有一次气得最害怕考试的卡尔用椅子砸了他。

好在这个烦人的父亲活得并不长,在1913年就去世了。但在去世前,他却做了一件大事,以一位校长的身份将隆美尔推荐给了附近的伍尔登堡军队。他在推荐信中极尽胡说八道之能事,说隆美尔“健壮、可靠,是一个很好的体操运动员”。他的这番做假之举连遭炮兵和工兵的拒绝,最后还是伍尔登堡的第124步兵团心地善良一些,同意接收隆美尔。可在体检过程中,医生却发现隆美尔患有腹股疝,隆美尔的父亲无奈,只得答应给隆美尔做一次必要的手术。1910年7月19日,18岁的隆美尔在离开医院后的第六天,终于挤进了军人的队伍。根据当时德国的军制,隆美尔在3个月后理所当然地被提升为下士,6个月后又成为军士。1911年3月,他被送进了德国东北部的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进修。

P2-4

序言

规模惊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一把锋利的巨刃,无情地从亚非欧三大洲的土地上重重划过,给人类的历史留下了深刻且惨痛的疤痕。在那场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的大厮杀中,9000多万人化作亡魂,40000多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付之流水。熊熊战火将无数的城市、住宅、公路和桥梁烧成灰烬,人们的家园被践踏和毁灭,人类的文明被蹂躏和摧残。

如今,风沙已止,硝烟四散。但人们却无法忘记由法西斯侵略者强加在世界人民头上的那场巨大悲剧,也无法忘记战争中那些较力较勇的壮阔场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给人类留下了深远的启迪。

当时光如流水一般在历史的表面冲刷而过,那些经典的战争、那些曾叱咤一时的军事将领,却已一一沉淀到了史书的字里行间。

苏联的朱可夫和崔可夫、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和巴顿、英国的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等,都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炫目人物。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指挥才能和拼搏勇气在那场规模罕见的战争中为自己留下了威名,但常言道:孤掌难鸣。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也无以显示出他们的高明之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之所以能够逆历史潮流而上、以非正义的战争与世人对抗,绝离不开个别真正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在这场对他们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埃尔温·隆美尔就是在军事上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典型代表。

隆美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名将,深得希特勒的器重。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之家,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军校教官、希特勒警卫部队的指挥官、装甲师师长、集团军和集团军群司令。在德国入侵法国时,他指挥的第七装甲师进展神速、挺进最远,被称为“魔鬼之师”;在北非战场上,他指挥德国的非洲军团在兵力相差悬殊、战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屡败英军,并一度进抵阿拉曼、逼近埃及的开罗城;在盟军大规模反攻时,他又成功地组织了千里大撤退,被称为“沙漠之狐”;在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时,他主持修筑了著名的”大西洋壁垒”,并指挥了诺曼底抗登陆作战。作为希特勒的心腹爱将,他为纳粹德国付出了犬马之劳,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德国国防军26位元帅之一。后因对德国的政治前途和军事前途丧失了信心,与希特勒在政治和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又因无意中卷入了反希特勒的密谋活动,被迫于1944年10月服毒自杀。

从某种意义上说,隆美尔是历史上的幸运儿。他不仅在生前就已红遍德国、妇孺皆知,而且在希特勒纳粹政权覆灭后,其他法西斯帮凶一个个变得臭名昭著,被世人所唾弃的情况下,隆美尔的名声反而扶摇直上,很多史学家和小说家都把隆美尔作为描写的对象,美国人更是别出心裁,拍摄了一部大力吹捧他的电影《沙漠之狐》,德国也先后用隆美尔的名字命名了一些军舰、兵营和大街。甚至有一些人利用希特勒赐死隆美尔一事,不惜编造事实,谒力把隆美尔塑造成反纳粹的英雄。

隆美尔的确在军事方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他是个出色的战术家。在进攻中,他善于集中兵力,对敌人的侧翼发起猛攻,一旦突破后,则迅速卷击,断敌后路,常把对手打得惊惶失措,而在追击时,他又迅如疾风,马不停蹄,从不给对手留下任何喘息之机。在防御时,他善于将机动部队和非机动部队适当地配合在一起,奇正结合,并巧妙地利用地形、外物等增强防御的稳固性,善于布防地雷带等各种人工障碍。无论在进攻、追击、防御甚至撤退时,隆美尔都善于很好地利用手中的各种武器,精心组织诸兵种间的密切协同,并经常伴有别出心裁的新发明、新创造。中国的《孙子兵法》日:“兵者,诡道也。”隆美尔就是玩弄阴谋诡计的高手,他善于设置疑兵计,或以假乱真,或声东击西,或以退为进,或假攻实守。有时他用汽车伪装成坦克,制造实力强大的假象,有时他让车辆扬起沙尘,编导队伍浩荡的气势。

隆美尔不仅在实战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斗经历而写成的军事著作《步兵进攻》,甫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并深得一些军事家的青睐。美国人曾从这本书中提取出了十五句话作为军事名言:盟军名将蒙哥马利也曾将这本书读得滚瓜烂熟。

隆美尔的成绩跟他的勤奋努力有着重要的关系。他天生体弱、个子不高、相貌不扬,而且受过的教育极为有限。但他不贪图享乐,勤于自勉,终生恪守禁欲主义原则,把时间都用到了强化自身方面。他坚持每天的体能锻炼,以克服天生体质不好的弱点,并热衷于对相关事物的钻研。他远离社交界,从不出入酒楼饭店,即使在他成名后、崇拜者来函如雪片的情况下,也没对任何一个狂热的女子动过心。相反,他却先后研究过重机枪、内燃机的原理,拉过小提琴,频繁地拆装摩托车,阅读过很多军事书籍,熟背过数学对数表,能够心算出任意抽出的十七位根数。

但由于他目光狭窄、不重战略,其军事建树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无以成为军事大家。德国因其战事不断,曾出现过许多军事大家,如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毛奇、史蒂芬等。隆美尔却无法与他们并肩而立。他缺少敏锐的战略眼光,基本没有什么战略素养,为了赢得局部战斗的胜利,他甚至可以违抗命令、一意孤行,体现出很浓的战斗机器的色彩。对于北非,希特勒本来将之视为次要战场,派隆美尔去那里不过是想帮助意大利稳定北非战局,牵制英军,以便集中力量进攻苏联,但隆美尔到了那里却穷追猛打,并要求希特勒一再增兵,使得德国扩张野心与实力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尖锐。隆美尔这种缺乏战略眼光的做法注定了他在北非的最终失败。他不但自己不重战略,甚至在任教官时,也不容许他的学生过多地涉猎《战争论》,他对学生们说:不要去考虑克劳塞维茨怎么想、怎么说,你自己到底是什么看法7战略上的缺陷成了他致命的弱点。所以,英国陆军元帅迈克尔·卡弗曾经这样评价他:“隆美尔之所以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他在战场上获得了成功,但这种成功更多的是出于他的战术天才,而非战略创见。”

当然,隆美尔之所以能够名声远扬,甚至几乎成了神话英雄似的人物,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军事才能,舆论的宣传也是个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宣传不仅来自于德国内部,盟军对他的宣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42年6月,由于英军在北非的战场上连连失利,英国首相丘吉尔为抵挡来自议院的压力,不得不以夸大隆美尔的方式出招,他说:“我们是在与一位非常大胆、机智的对手作战。在战争的浩劫中,请允许我说,他(隆美尔)是位伟大的将军。”受其影响,尾随而来的美国也把对隆美尔的关注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指挥高层时刻追随着隆美尔的行踪,将北非战场的中心牢牢地锁定在隆美尔身上。在此期间,英国先后进行的两次暗杀隆美尔的行动更加提升了他的知名度。盟军上级军事机构对隆美尔的夸大无疑也加强了下级战斗部门包括普通士兵们对他的恐惧感。1942年,英军的中东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就曾经说过:“对我们的士兵来说,真正的危险是我们的朋友已将隆美尔变成了一个怪物,因为我们对他谈论得太多了。他不是一个超人,尽管他精力旺盛,富有才干,即使是个超人,也丝毫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士兵把他看成是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物。”

这还只是盟军方面的宣传力量,而来自德国内部的、对隆美尔的夸大宣传更是无以复加。为了增强德国对外侵略的必胜信心,德国的媒体舆论每天都在大肆吹捧这个希特勒宠将在北非的光辉业绩,电台、报纸、照片、讲话……隆美尔的战绩无所不在。而就隆美尔自身来说,他也是个爱荣耀高于爱生命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就因为在进攻蒙特山时没拿到功勋奖章而要求史学家修改历史,并要求政府发表声明来肯定他的成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他更是只要没有私人摄影师跟在身后,就很少到什么地方去。他的多数战场上的照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摆好姿势,专为宣传而拍摄的,这种照片数以千计。与隆美尔同时为希特勒冲杀,正战斗在苏联战场上的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就曾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把我吹嘘成隆美尔那样,我只能让你们增强信心,以杜绝类似的情况在我身上发生。”但隆美尔喜欢别人吹嘘他,他喜欢人群为他欢呼的场面,也喜欢听到“隆美尔必胜”的口号,但喜欢仅仅是喜欢,宣传也永远是宣传,违背事实的编造只能欺骗一时,却无法欺骗历史。

尽管隆美尔对希特勒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为其卖命,后终因二人意见相左,不可调和,希特勒便借隆美尔涉嫌暗杀行动之机而令其服毒自杀。纵观隆美尔这一生,我们不能否认他是个军事奇才,在战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在军事领域内有着特殊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和在战术领域的创造是为德国法西斯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而服务的,帮助法西斯将侵略推向更高点。因此,他的才干,不仅没有造福人类,反而阻碍和延缓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不可避免地成了千古罪人,并且无法逃脱最终失败的命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