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天下”丛书是西湖申遗成功后由浙江摄影出版社第一时间推出的全面介绍两湖的全新读本,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西湖三十景》、《西湖民间故事》、《西湖诗词》、《西湖亭阁》、《西湖寺观》、《西湖旧影》、《西湖楹联》十本分册。
断桥残雪、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这里有西湖最经典的一面;白居易、苏东坡、岳飞……这里有西湖最深重的篇章;灵隐寺、净慈寺、三天竺……这里还有西湖最神秘的一页。自然山水、名人故事、经典诗文、亭台楼阁、特色风物,在“西湖天下”丛书中都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西湖山水》为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以西湖山水为主题,带着你按区域进行“环湖游”,既有自然风光的美景呈现,也有人文景点的客观评析。
西湖山水,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所以苏轼那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让无数人记住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依偎着杭州城的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山围湖,湖映山,山水相依。《西湖山水》以西湖山水为主题,带着你按区域进行“环湖游”,既有自然风光的美景呈现,也有人文景点的客观评析。断桥残雪、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原有的“西湖十景”有不少在《西湖山水》中得到了体现。龙井、九溪、三天竺……郊外的美景也精彩纷呈。在精美的图片和通俗的言语中,来一场西湖山水的纸上行旅吧。
江南一带向来被认为红粉心浓、儿女情长,是适合生发浪漫情怀和诗情画意的地方。西湖作为江南地区世人皆知的风景区,留在世人心底的形象也常常是诗意的,似乎与侠义行径、英雄气概绝缘,然事实并非如此。岳飞、于谦、秋瑾等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后,都归葬于西湖,与这里的青山绿水长伴。
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其反叛朝廷,陷害至死。遇害前,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关于这段历史,张岱在《西湖梦寻》里也有记载:“岳鄂王死,狱卒隗顺负其尸,逾城至北山以葬。后朝廷购求葬处,顺之子以告。及启棺如生,乃以礼服殓焉。隗顺,史失载。”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横遭屈杀的民族英雄岳飞,被刚刚登基的宋孝宗赵奋诏令平反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杭州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迄今,岳元帅铿锵忠烈的英魂,与湖山长相厮守,已历经八百四十多个春秋。
岳庙又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现存格局于清代重修后基本形成,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墓园坐西向东,忠烈祠和启忠祠坐北朝南。岳王庙大门正对西湖五大水面之一的岳湖,这里是张艺谋“印象西湖”的表演地。大门是一座清式重檐歇山顶门楼建筑,檐角飞翘,雕梁画栋,基本面貌于1897年岳王庙重建以后得到保留,只是某些细部的装饰曾略有变化,如顶部正脊两头原先饰有龙吻鸱尾,而今则改为比较简洁的几何纹方形鸱尾。岳庙与岳湖之间,高耸着“碧血丹心”石坊,寄托着炎黄子孙对爱国英雄的敬仰之情。原先立在“碧血丹心”石坊前的两只石狮子,如今移至大门门楼前台阶下的两旁。
忠烈祠中轴线上的正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正殿重檐中间悬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是叶剑英的手笔。殿中有岳飞坐像,20世纪初重建岳王庙后,岳飞像为古代帝王形象,头戴冕旒,手持笏板,端坐在饰有盘龙柱和其他大量雕刻饰件的宝龛中,龛前陈列有一口大鼎炉。后重塑雕像,岳飞坐像左手按剑,右手握拳,威武凝重。坐像上面悬着一块“还我河山”的横匾,是岳飞手迹,左右两边各悬一块“碧血丹心”与“浩气长存”横匾,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写的。正殿后面两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展示了岳飞保卫国家的英雄业绩。
启忠祠是奉祀岳飞父母的地方,它最早出现在明代,现存的一殿两庑建筑为清代康熙年问重建。正殿为歇山顶建筑,面积和气势略逊于忠烈祠正殿,天花板也采用彩绘百鹤图,共有一百八十七只姿态各异的丹顶鹤。1961年,启忠祠正殿开辟为“岳飞抗金史迹陈列室”。东、西两厢则分别陈列着介绍明、清英雄于谦和张苍水的史迹。现启忠祠辟为岳飞纪念馆,陈列岳飞的生平事迹。
进入岳飞墓园,墓道两侧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马、石虎和石羊,石俑三对正中便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边是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两墓保持宋代的式样。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道阶下有陷害岳飞的四个奸臣秦桧、王氏、万俟呙、张俊跪像,反剪双手,长跪于地,供人唾骂,遗臭万年。墓阙门框上镌有石刻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关于岳飞忠烈事迹及岳庙,古时有很多诗文,张岱《岳王坟》诗:
西泠烟雨岳王宫,鬼气阴森碧树丛。
函谷金人长堕泪,昭陵石马自嘶风。
半天雷电金牌冷,一族风波夜壑红。
泥塑岳侯铁铸桧,只令千载骂奸雄。 赵孟頫《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高启《岳王坟》诗: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成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雾中。
如今的岳庙,节假日时游客或者从苏堤漫步而来,或者沿着北山路抵达,这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不知有多少是为缅怀忠烈而来,可能更多的只是到此一游,“我来过了”而已。P23-28
“西湖”,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字,但是只要一提起,很多人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各种美丽的画面,也许不尽相同,但大多离不开“可亲可近的山水”这样一个总体形象,而非仅仅停留于字面之意。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时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世人的直观感受和专家委员会的认定出奇地一致。
作为一个自然与文化兼备的名湖,西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万千游客,自2002年以来,就以免费的方式向世人开放。四季更迭,这里总是美景无限。春有如烟绿柳,碧桃相问;夏有万亩荷叶田田;秋有三潭印月、似火红叶;冬有红梅疏影横斜。在这个湖边,有过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有过文人雅士的丹青吟咏,有过志士仁人的碧血衷肠,有过奸佞小人的负国奇耻。所以,同一个总体形象下的西湖,却有着丰富的侧面,“面面有情”。
西湖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山围湖、湖映山,“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格局中,还有长堤卧波以及岛屿镶嵌,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曲院风荷、雷峰夕照,等等,“西湖十景”让来此旅游的人流连忘返。西湖有悠久的名人文化。白居易、苏东坡疏浚西湖,铸就美丽的长堤。林逋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岳飞精忠报国,长眠于湖畔。秋瑾巾帼不让须眉,革命一生,埋骨西泠。所有这些,让喜好西湖人文的客人,忍不住去追寻。西湖还有深厚的佛道文化。始创于东晋的江南名刹灵隐寺,庙宇恢宏,影响深远。环境清幽的三天竺,谷深林幽,岩壑奇绝。紧临湖畔的净慈寺,南屏拥其后,雷峰立于前,晚钟悠悠。栖居葛岭的抱朴道院,香火缭绕,于此俯瞰西湖,波光潋滟。众多的寺庙、道观,让来此祈祷进香的信众一一寻觅。所以,西湖有赏不完的景,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正因为如此,关于西湖的著述浩如烟海,无论是深入的研究性著作还是浅显的旅游导游词,都层出不穷。作为西湖申遗成功之后最新推出的丛书,“西湖天下”丛书不求最全、不求最深,却希望以通俗明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自然与人文并重的丰饶之湖。丛书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等十本分册,西湖的自然山水、名人故事、经典诗文、亭台楼阁、特色风物、昔日影踪,在这里都有着清晰的展现。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雨雪,一张张精美的照片,留住了两湖扣人心弦的刹那,它们与通俗畅晓的文字相得益彰。也许读完这些书,不能像旅游攻略那样,告诉你哪里住得好、哪里吃得好、哪里玩得好,但是关于西湖的山、水、亭、阁、塔、桥、堤、岛,会让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两湖之旅变得丰盈而有质感。
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自居易在离开杭州之后,曾用《忆江南》词来描绘西湖之美,并表达出重游的愿望:“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口更重游。”也许,当你游过西湖,阅读过“西湖天下”丛书,会觉得一次真的不够。
“西湖天下”丛书编辑部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