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研究之目的在于以《说文》学为视角来讨论乾嘉时期的篆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一个相对近真的乾嘉篆书创作之图景,借以发掘出相应的篆书创作理论,昭之世人。 本书在整体构架上,采用纪事本末体和以事系人的手法相结合来贯串全篇,将若干问题点分系于具体的人和事来讨论。 本书不以堆砌史料为能事,不作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对于前人未讨论的问题,则详细说,已讨论过的问题,则深入讲,换角度讲,旨在史料的分析中求得新义新论。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术语释义 第二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总体构想 第一章 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 第一节 顾炎武对《说文》的先导性研究 第二节 《说文》毛氏汲古阁本的刊行与篆文风格 第三节 王澍篆书创作论 第二章 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 第一节 戴震的影响与启示 第二节 段玉裁的研究及其影响 第三节 桂馥的研究及其影响 第四节 《说文解字》的校刊 第五节 《说文》检字法的研究 第六节 篆书创作论对《说文》学之回应 第三章 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 第一节 孙星衍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守成 第二节 洪亮吉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探索 第三节 钱坫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新创 第四节 《说文》学者篆书创作之检讨 第四章 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 第一节 博涉群碑与手写《说文》 第二节 “隶笔作篆”辨析 第三节 篆法“不合六书”议 第四节 延誉与不遇 第五章 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 第一节 杨法的奇篆 第二节 朱为弼的商周铭文篆书 结论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论证 第二节 关于篆书创作及研究方法的省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 附录二 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 后记 序言 作为研究清乾嘉时期 书法创作之成果,吾弟杨 帆之博士论文《清乾嘉时 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 作》可谓一部里程碑式著 作。而其论文选题之设定 ,又缘于吾所设立之“书 法创作理论”之博士生研 究方向。此文之成功,正 可体现其学术思维之敏锐 ,学术功底之扎实。予对 博士生之要求,强调培养 其问题意识,并着力加以 引导。而对学位论文要求 有三:或发前人所未发, 即填补空白;或推翻旧说 ,创立新说;或对前人之 成论有所补益,而尤其看 重前二者。此文三者兼得 ,甚具独到处与学术价值 ,其在当代书学研究中之 地位必当日益彰显。 清代乾嘉时期,是金 石学、文字学以至相关考 据学蔚为风气之时,“《 说文》学”则是此学问之 基础功夫。其功力深浅, 乃是检验当时学人之学问 根基之试金石。而书法与 金石文字之学,正有着天 生难解难分之关系。故不 仅对其专门家而言,即对 书法家尤其是热衷于篆书 者,“《说文》学”亦是平 生重要功课。因此杨帆弟 以其时“《说文》学”风气 之考察,作为研究其时篆 书风尚及其成就之起点与 依据,实为智者作为。该 文亦由此占据学术高度。 当然,难度亦同时呈现。 作者于金石文字考据学问 之钻研,并旁及训诂、音 韵等相关学问。综合其在 书法、篆刻艺术史论研究 之积累,及篆书、篆刻艺 术创作之切身体会与经验 ,得以纵横捭阖,游刃于 艺术与考据之间,此乃两 种思维方式与理念之并举 与互参,故其所得,亦超 乎往昔之研究者,至为可 贵! 纵观历来耽于考据之 学者,一般皆不善书。因 其长年养成考据之习,不 自觉间束缚其审美之想象 力。又由于斤斤计较于所 谓笔笔有出处,故作书时 则难以进发激情与灵感。 邓石如以篆隶书法活跃其 时,尤其深研汉碑额篆, 以之变钱坫之流所标榜之 玉箸古法而为新体。清末 康南海赞之日:“完白既 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 笔,皆能为篆。”在当时 真具革命性之历史意义也 !然邓氏当时却常蒙乾嘉 学者之讥评。今日杨帆弟 之论文,对乾嘉时期“《 说文》学”之成就及其对 当时篆书艺术之影响,以 史学立场、艺术学眼光, 参之以金石考据学之手段 ,给予客观公允之评议, 出于独立思考之独到见解 与发现叠出,成就此篇具 真知灼见之大文,为乾嘉 时期书法之研究开一新生 面。 值此著即将付梓之际 ,遵嘱为缀数语于其前, 聊为序也。辛丑夏,徐利 明于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