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丑》获1993年美国犹太图书奖。
美国著名中国学家魏斐德先生向中国推荐当代最具天赋、最具独创性、屡获欧美文学大奖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纯粹的东欧作家——诺曼·马内阿。
《论小丑》真实有力地再现了齐奥塞斯库执政时期作者为了保留自己的那份清醒和荣誉而做出的不懈斗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罗)诺曼·马内阿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论小丑》获1993年美国犹太图书奖。 美国著名中国学家魏斐德先生向中国推荐当代最具天赋、最具独创性、屡获欧美文学大奖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纯粹的东欧作家——诺曼·马内阿。 《论小丑》真实有力地再现了齐奥塞斯库执政时期作者为了保留自己的那份清醒和荣誉而做出的不懈斗争。 内容推荐 马内阿著作的叙述范围是历史、现状、未来、民族、个人、生死;他的叙述中心是人作为个体的意义;其叙述特点,是对语言的运用:他的文字本身,便是这些多元的载体。马内阿的叙述,使人认识到:语言使历史成为可能;语言将再现泯灭,使人有了归属,使流亡者有了根基,并将尊严归还给人类。 在本书这些震撼心灵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心理的抗争、唤醒灵魂的嘲讽和道德的基本原则。 目录 作者补记 罗马尼亚 从三句话谈开去 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 读弗里尼文章有感 审查者报告 附被审作者的评注 幸福的罪 一个访谈的故事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罗马尼亚 从三句话谈开去 ……恶魔般的残暴和根深蒂固的愚昧。 如果我们的政府和政治能和艺术保持同一水平的话…… ……一个到处是人和书籍的国家。 一 “在军团组织、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当道的罗马尼亚.我看到恶魔般的残暴和根深蒂固的愚昧在我面前现身。”虽然尤金·伊奥内斯科是在1946年写的这句话,他一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在《现在过去,过去现在》(巴黎,1968)一书中对此进行阐述。 这句话这些年来一直困扰着我。我思考着一个问题:要修改几个字,要修改哪几个字,这句话就可以适用于我们目前的情况了? 孩童时代的我在军团组织、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当道的罗马尼亚饱受了仇恨和战争的煎熬。后来,我看了很多书籍、文件、文学和艺术作品及各种各样的调查报告,为的是要了解不仅存在于德国同时也存在于其他欧洲国家的纳粹现象。我希望从中能够解释为什么历史、社会和人的精神(也可以说,就是人本身)会出现这么可怕的出轨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陷入迷惘和绝望,为什么文明社会在恐怖中逐渐消亡。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陷囹圄,外面的“敌人”成为消灭内部“嫌疑犯”的借口? 但是一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开始了解这个启动无穷灾难的装置。在最残酷、最黑暗的独裁统治下,罗马尼亚遭遇了日益恶化的经济、政治和道德侵蚀,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国家如何崩溃,只是这一次我不像童年时一样充当着试验品,这一次我是一个观察者,甚至是一个尚未被解除怀疑的“嫌疑犯”。 不止一次我想到了伯格曼的电影《蛇蛋》,想到了魏玛共和国过去几年里荒谬的氛围,想到了人们妄想和迷茫混杂的情绪,想到了失望如何让人顺从并最终服从一切,想到了普遍的不满如何急于寻找发泄的目标,想到了在物质匮乏、恐怖盛行的情况下,愚昧和暴力随处可见。 但是,我还是要说,尽管有很多共同点,20世纪80年代的罗马尼亚并不是战前或战争期间那个军团组织、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当道的罗马尼亚。 西方最近有关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相同点的争论忽略了这两种制度之间更为重要的差别,这种忽略也许并不完全是无意的。强调它们的相同点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简单化做法:如果能证明所有的独裁统治同样可怕,那么它们就应该同样得到惩罚。但是这就可能造成罪恶的相对化,最后导致免除罪责。 两种制度的比较并非毫无意义,它们之间的相似点也并非微不足道。布加勒斯特昏暗的街道,寒冷没有暖气的居所,为等待食物排得像长龙一样的队伍,无处不在的警察和他们的帮手,对少数民族的牵制性打击,人际关系的日益恶化,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感受到的官僚强加的可怕压力——所有这些都一次次地让我想到伯格曼关于希特勒掌权前那些岁月的电影,想到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一切都始终悬空在积聚和爆发之间不能动弹。生活里充满了拖延,怀疑和恐惧像肿瘤一样疯长,精神分裂症全面爆发。随着时间不断被国家占用以致最终被彻底剥夺,私人生活被一步步地缩减直至最后消失:除了工作时间、上下班在公共交通上的痛苦奔波、开会、购物,人们还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排队、政治会议和集会上。等到你总算回到了鸟笼一般的家时,你发现自己迷失了,你一言不发,两眼茫然地盯着空气,在那里你看到的是无尽的绝望。 茫然的凝视、空虚的心灵,人们在迷惑不解:他们所经历的厄运只是一次不幸的事故,是历史自身的错误,因此不能怪罪于某个人的精神错乱?抑或是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暗藏着的某种邪恶力量现在爆发了,导致了这种可怕的集体命运? 到处都可以看到那个被称为权力的恶魔在阴险地不断扩张。在家里,在思想里,在婚床上,到处是黑暗的权力。在这个黑洞里,是恶魔般的残暴和根深蒂固的愚昧。独裁者通过镇压证明自己的权力,人们在对独裁者的偶像崇拜中不断丧失自我。无尽的空虚。邪恶的能量在两极分化。他、她:“他人”。任人唯亲成为独裁的工具。权力、愚昧和堕落滋长泛滥着。可怕的集体病症。恐惧,无情,人性的丧失,人的动物化(借用伊奥内斯科的提法)。恶魔般的残暴和根深蒂固的愚昧。 人们能怎样自我保护?他们还能承受多少?他们准备接受怎样的转变——自愿或是被迫?恐惧、疲惫、厌恶——工作、排队、一遍遍地阅读愚蠢的报纸、每天看两个小时令人作呕的电视新闻。人们要到警察局登记自己的打字机,到设备不足人满为患的诊所看病,感觉自己会在任何一个时刻死去,每小时的生存只是拖延了缓慢的垂死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会渐渐不再拜访朋友,因为公共汽车运行毫无规律而且拥挤不堪,从城市的一头到另一头简直不可能。你一无所有,没有食物,没有饮料,甚至没有香烟,朋友来访你没有一点可以招待他们的东西。你厌倦了重复相同的悲伤,你不想看到别人的失败,每一次失败都会增加新的皱纹,你会意识到那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失败。 谎言变得越来越猖狂。绝望伴随着疯狂,顺从夹杂着愤世嫉俗。这些只是一个多面社会中最明显的表现,任何符合逻辑的解释都不可能。那些用作传记素材的个人经历杂乱无章地构成了一幅社会全景。 1986年的上半年我和审查者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消耗战,他们禁止印刷我的小说《黑信封》。这些人不断地提出可笑的新要求,整整半年我每天都在为某些章节、某些句子或是某个单词和他们争执。 那年5月,我参加了在特兰西瓦尼亚镇举行的一个学术报告会(名为“当代罗马尼亚小说”)。由于和主办这次报告会的文学杂志有着非常友好的关系,我接受了他们的邀请。自1981年那次极具争议的作家会议召开之后,所有作家会议的官方程序是这样的:所有和公众的接触被取消(即使是有关会议的简要新闻报道都是隐晦而且虚假的),所有发言被录音,所有的要求都被否决,所有的提议都会受到安全部门的“检查”,每一个与会者的档案都要接受审查。P1-6 序言 罗马尼亚著名的犹太作家诺曼·马内阿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克维纳省。1941年纳粹执政时期,他与全家一起被遣送到乌克兰的一个集中营。1945年春,二战结束时死里逃生地返回罗马尼亚。从集中营回到罗马尼亚,马内阿万分珍惜正常环境的生活,他以无比的激情拥抱当时普遍宣传的共产主义理想,热烈地响应各种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他拼命学习,发奋把被掠夺的生命补偿回来,整个青少年时代都在努力学习奋斗中度过,并一直保持了最优等生和共产主义青少年积极分子的地位。高中毕业后,他上了布加勒斯特的建筑学院,1959年获工程硕士学位。1966年,马内阿开始在当时罗马尼亚最有影响的文学先锋杂志上发表作品。1974年起弃理工从文学。从1974年到1986年他第二次离开罗马尼亚时,他已经发表了十部集子(小说、散文、短篇故事等)。 1986年,他离开罗马尼亚,那年他在西柏林获得一个德国文学基金后,便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1988年因获美国富尔布赖特奖学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去了华盛顿特区,从此在美国定居,并以执教、写作为生。自那时起,马内阿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其中有意大利诺尼诺(Nonino)文学奖、美国全国犹太图书奖(National JewishBook Award)、西班牙2005年最佳外文著作奖(La Vanguardia)、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Award)。2006年,他的故事性回忆录《流氓的归来》获得了法国图书的最高奖美蒂奇奖外国图书奖(Prix Medicis Etranger)。他的著作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高度受重视。马内阿被翻译成英文和其他文字的著作有:《十月,八点钟》(Octombrie,ora opt),短篇故事集(1992,1993);《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Despre Clovni:Dictatorul si Artistul),随笔集(1992,1993);《必须幸福》(Fericfrea obligatotfe),短篇小说集(1993,1994);《黑信封》(Plicul negru),长篇小说(1995,1996);《流氓的归来》(Zntoarcerea Huliganului),故事性回忆录(2003,2005)。在创作的同时,他还在世界各家重要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大量的文章和评论。近年来,马内阿在巴德学院(纽约州)任欧洲学基金教授,也是那里的驻校作家。 到了西方以后,马内阿进入他所生活过的第三种社会制度,他的创作主题也从犹太人被大屠杀的创痛、集权社会下的日常生活,扩展到对现代化世界的探索,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寻求,对自我的追究。关于放逐作家属性问题,也是他写作的主题之一。马内阿生活在英文世界里,但一直坚持用罗马尼亚文写作。他认为:语言代表了人的根基,也是人的社会性归属的体现。罗马尼亚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母土,他已经在那里起死回生过一次。放弃罗马尼亚文,那他在整个地球上就没有根基了,从而成为真正的流亡者。显然,对于一个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对于一个移居他国的作家,语言的意义非同一般。 马内阿著作的叙述范围是历史、现状、未来、民族、个人、生死;他的叙述中心是人作为个体的意义;其叙述特点,是对语言的运用:他的文字本身,便是这些多元的载体。马内阿的叙述,使人认识到:语言使历史成为可能;语言将再现泯灭,使人有了归属,使流亡者有了根基,并将尊严归还给人类。 马内阿因此常常被比做历史上的各位名作家,比如果戈理和布尔加科夫等,更有评论者将他比做卡夫卡的继承者。1983年,诺贝尔文学夺冠者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促成了他的作品在西欧的首次翻译和出版。伯尔曾说:“我不知道当今在西方有哪位作家比诺曼·马内阿更值得被翻译和了解。”文学评论家克劳迪奥·马格利斯(Claudio Magris)这么描述马内阿:“他是那种能够在完全的沙漠中成长的伟大作家。在他杰出的篇章中,他叙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驱逐和流放,那里所有的人都懂得无望是什么,正如摩西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到达那许诺领地那样。这位伟大作家刻入肌肤和纸张的文字,形似庞然怪物的图腾,是一种巨型的伤疤。” 意大利评论界说:“马内阿的语言勇敢地保持了孤独。这是一个不再寻求同盟、舆论支持者的语言,是历史的见证。它无畏地代表了一个内在的宇宙——对恐怖的记忆,然而它并没有放弃希望,哪怕再微弱的希望。这份希望并非指‘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希望是语言本身,是一位纯真作家的无可比拟的语言。” 在国外,马内阿的文字流播广泛,嘉评如云,被认为不仅是近半个世纪东南欧文学的骄傲,也是当代世界文学罕有的精品。然而,当下中国国内文学界,对于马内阿知之甚少,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我们组织出版了马内阿的三部主要的作品:《论小丑》、《黑信封》和《流氓的归来》。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引进的尝试,为国内的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道世界文学的盛宴,也为国内文学评论界了解和洞察东南欧当代文学状况提供一个窗口。 但是,我们也要郑重地说明,对马内阿作品的介绍是基于文学上的意义,由于马内阿个人的特殊人生遭际,使他在世界观和价值判断上有着明显的畸见和认识偏差,所以,马内阿在作品中有时流露出的意识形态的意见,往往是错误的、不全面的,他在部分文字的表达上,有着强烈的非客观色彩和政治错误。这些问题表现了马内阿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进行了部分修改工作,但是,过于频繁和大量的修改,无疑又将大大损害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作者语言艺术的完整性,所以,我们不得不保留部分带有个人偏见的文字。对于这些文字,我们作为编者是持反对和不赞成态度的,同时,我们也相信读者的判断能力,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以一种纯粹文学审美的角度对待作者的部分文字,而对其中错误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加以批判,从而既能领略到马内阿的文学语言魅力,又能保持审慎批评意识,做到去伪存真和“拿来主义”。 这些书的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已故著名中国学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先生和他的夫人梁禾女士的热情推荐,尤其是梁禾女士几年如一日地积极支持和推进这项出版的安排和翻译,使得像马内阿这样重要的世界性作家终于能被介绍给国内读者,使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学的精神。 书评(媒体评论) 诺曼·马内阿让我们看到了超出我们二十世纪想象力的东西。他对历史的深刻见证,使他不会把笔墨浪费在记录耸人听闻的故事上,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在这个奇怪而又恐怖的统治下整个民族的命运。 ——《新共和》 与其说《论小丑》是一本关于专制统治的书(虽然它也会让你冒汗),不如说它讨论的是一颗勇敢追求内心自由的灵魂。在这些震撼心灵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心理的抗争、唤醒灵魂的嘲讽和道德的基本原则。 ——辛西娅·奥兹克(Cynthia Ozick)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