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交往之道/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想龙编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天地人”的含义是什么?在古代的智者看来,“天”主要指大气与气候;“地”主要指地质地理,包括岩石土壤与矿产资源;“人”主要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广义上包括一切生命体。天地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天地人”能否和谐相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否进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呢?

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来看,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中庸圆通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则是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治理天下的基本思路,总体上是大同思想,和而不同。儒家讲究中和,中庸调和;道家讲究天和,道法自然;佛家讲究圆通,圆融无碍。虽然主张不一,但思考是相通的。

在天人关系上,老子明确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要“天人合一”,不要天人对立。在此影响下先后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交胜”“人定胜天”等思想主张,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天人关系的问题。然而,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还是“天人合一”这一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天、地与人”三者共生共荣,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和,认为天生万物都是为了人,即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或兵家,都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寄予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倡导天地人和谐之道,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自然哲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要求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老子积极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不停地运动着的,正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要顺应事物自己生长变化的原则,不要生硬勉强去做。甚至明确提出“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是自然规律,追溯的是天地万物的总和及根本,讲的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观,有助于人们克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在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求得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孔子以“知天命”敬畏苍天,并躬身行之,而不曾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他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在“君子有三畏”的思想中,明确地把“畏天命”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对于天命的敬畏。在此基础上,孟子则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把宇宙看作是人性之源,把天命与人性合二为一。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来表明对天道的敬畏之情。由此可见,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心存敬畏,抑制浮躁,胸中自然生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人虽渺小,但心存敬畏,灵魂深处即可清澄而庄严。仰望“天道”,我们不得不敬畏人性的崇高,敬畏生命的神圣,敬畏心灵的纯洁。

然而,上文中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来源于子思。子思最先提出“诚”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诚”就是天道,努力去把握“诚”的过程,则是行“人道”的过程。只有达到“诚”的人,他们是不需要“思”和“勉”,就能够“从容中道”成为圣人。圣人就是具有“诚”的人.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在此基础上孟子又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可见,孟子直接继承了子思的观点,并且又进一步提出了“思诚”的思想主张。

相比起来,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子,与主张“天人合一”的孟子,他们在哲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荀子同孟子一样,也极力地弘扬“诚”的思想,并将其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他说:“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期诚者也。”又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不荀》)然而,荀子高扬天地之“诚”的目的,在于确证人道之“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荀子认为在以“诚”养心的基础上,更极力强调“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此基础上,荀子十分向往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他认为在这种氛围中,即使朋友与你争论什么,那也是相互信任的表现。即使对方站出来批评你,只要他批评得正确,你就应该尊他为师。正所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子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修身》)同样,社会主体或政治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必须遵守诚信的原则,所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反之,“己诺不信则兵弱”,“权谋立而亡”。(《王霸》)荀子从形而上的拷问到形而下的落实,表明了他将诚信广泛地运用于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从而拓宽了孔、孟所提出的诚实交往的内容。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首先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提出书写历史是为了“稽其成败兴坏之道”,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无神论者王充则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物,是因为人有知识和智慧。从他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中,我们能感受到“人在自然界并不是完全消极无为的”这一思想。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主张,强调天与人各有长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刘过、刘祁、王廷相等人先后也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认为通过人的努力,人的意志和力量是完全可以战胜自然的。

无论怎样,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就是世界,天地就是社会。人可以包藏天地,天地虽大,可是人心比天地更大。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既要懂规矩,又要学法纪,更不能无法无天。人要对天、地、人怀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对身边的人,不可轻言污蔑。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服务社会。如果我们无视天地,不尊重事物、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调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那么,就不仅不利于人与天地的和谐,而且还会面临着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惩罚。P248-251

目录

第一章 认识自己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不患”

二 孔子论“自省”

三 各言其志

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五 人性本善

六 自暴自弃

七 人不可以无耻

八 操心虑患,多能通达

九 知其所止

十 王积薪闻棋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交友之道

 文化典籍

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二 交友无绝

三 友其德也,不可有挟

四 知人论世

五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六 与人不争

七 曲突徙薪

八 泽人网雁

九 陈太丘与友期

十 管宁割席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处世之道

 文化典籍

一 吾道一以贯之

二 君子务本

三 行已有六本

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 田子方侍坐

六 齐家先修身

七 工之侨献琴

八 刘宽仁恕

九 王安石待客

十 刘凝之处世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君子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士相见礼

二 和而不同

三 子路初见

四 君子之交淡若水

五 君子中庸之道

六 君子不患

七 晋人好利

八 范元琰遇盗

九 中山君飨都士

十 不偏不党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布衣之交

 文化典籍

一 好生

二 孟尝君舍人

三 苏代为燕说齐

四 章台见相如

五 布衣之侠

六 孙权劝学

七 疏广归乡设酒食

八 伯牙与钟子期

九 贾岛推敲

十 三 顾茅庐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生死之交

 文化典籍

一 朋友之馈

二 成子高寝疾

三 死而冠不免

四 刎颈之交

五 管仲与鲍叔牙

六 荀巨伯看友人疾

七 钱金玉舍生取义

八 范巨卿与张元伯

九 李勉为书生埋金

十 情同朱张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交往以诚

 文化典籍

一 交往以诚

二 子路辞于孔子

三 以德服人

四 自欺欺人

五 自我完善

六 季札挂剑

七 包惊几笃于友谊

八 鲁宗道为人刚直

九 涸辙之鲋

十 曾子烹彘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交往以慎

 文化典籍

一 君子慎其处

二 交往不可不慎

三 择师长不可不慎

四 以慎接于物

五 孙叔敖为楚令尹

六 直为人廉慎

七 圣人之所慎也

八 曾子衣敝衣以耕

九 晏子御者之妻

十 母贤子清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九章 交往以礼

 文化典籍

一 不学礼,无以立

二 孔子观乡射

三 孟子欲休妻

四 良能良知

五 礼起于何也

六 晋献公之丧

七 曾子避席

八 礼贤下士

九 圣人知礼而有勇

十 知己而无礼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十章 天地人之道

 文化典籍

一 问津

二 孟子三乐

三 天之道

四 天地虽大

五 大道之行也

六 王者何贵

七 齐大饥

八 天人之分

九 尧让天下于许由

十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序言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寻找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抗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努力提升自己作为公民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牢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书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的第八本,主题是“交往之道”。我们都知道:人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场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交际之道,方能掌控取胜之道。青年人要学一点交际之道,然而对于交际之道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对话与情景。本书正是以中国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为切入点,试图从这些人物身上提炼出相对成熟而又完整的交际术,并揭示其义理,这些思想内容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认识、提升道德情操、开拓理想境界,都大有裨益。

本书共分为十章,围绕“交往之道”这一主题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懂得交往的意义,进而成就自我,融入社会,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二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明了交往和处世等,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怎样传递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两章的内容。三是具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呈现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传递出入际交往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内容。四是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发扬和传承的诚信、谨慎、礼仪等几种优秀品质,并引导我们共同思考交往的意义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五是指出了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告诉我们天地人之道是人类共同的法则,主要是第十章的内容。

因此,本书既注重对“交往”这一概念和能力的认识与发展,更关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于“道”的体认与反思,尤其是在“义理揭示”中,非常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强调和突出这一人物或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的核心要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阐发,力争让读者有更多的触动、思考与启发。基于此,我们在编写的时候,特别注重对“原文选读”的筛选与整合,在关注学生阅读的已知与未知的同时,尤其注重选文的普适性和核心价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有兴趣地且富于创造性地走进阅读文本。如果能做到这样,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衷心期待广大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生活、知识和情感积累,在阅读与体验中更好地懂得与人交往,不断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学会了解、包容他人,主动摒弃功利色彩,努力追求至高无上的交往境界,不断收获更多更好的情谊,成就美好的人生。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有许多不足与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和指正。

内容推荐

王想龙编著的《交往之道》共分为十章,围绕“交往之道”这一主题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懂得交往的意义,进而成就自我,融入社会,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二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明了交往和处世等,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怎样传递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两章的内容。三是具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呈现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传递出入际交往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内容。四是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发扬和传承的诚信、谨慎、礼仪等几种优秀品质,并引导我们共同思考交往的意义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五是指出了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告诉我们天地人之道是人类共同的法则,主要是第十章的内容。

编辑推荐

王想龙编著的《交往之道》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的第八本,主题是“交往之道”。本书正是以中国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为切入点,试图从这些人物身上提炼出相对成熟而又完整的交际术,并揭示其义理,这些思想内容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认识、提升道德情操、开拓理想境界,都大有裨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