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一流人才如何塑造?
畅销书《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博士最新力作《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作者新浪博客火爆点击即将突破3000万!
本书详细分析美国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理念与实践,对比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缺失,告诉我们真实的美国大学是怎样的,告诉我们一流的大学、优秀的人才、一流的领导者是怎样塑造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 |
分类 | |
作者 | 薛涌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流大学、一流人才如何塑造? 畅销书《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博士最新力作《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作者新浪博客火爆点击即将突破3000万! 本书详细分析美国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理念与实践,对比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缺失,告诉我们真实的美国大学是怎样的,告诉我们一流的大学、优秀的人才、一流的领导者是怎样塑造的。 内容推荐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中美文章”的薛涌博士,用委婉动人的笔触,详细分析美国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理念与实践,对比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缺失,告诉我们真实的美国大学是怎样的,告诉我们一流的大学、优秀的人才、一流的领导者是怎样塑造的。《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还教我们如何选择美国的大学和专业,即使你不上美国的大学,也可以自己学习和实践。《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是一本好看又实用的教育经典之作,每一个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目录 序言 一流大学,一流美国人——领导21世纪的核心战略 真实的美国大学 美国的顶尖大学为什么不待见高考状元? 到美国该上什么大学? 给完整的人以生长的空间——美国大学的寄宿热 培养精英要从做义工开始 美国大学的阴盛阳衰 美国的名教授怎样对待学生 教授首先要假设学生比自己聪明 美国有国学吗? 大学为什么要尊文史 从布朗校长的纠纷看企业的廉正透明 美国盛产“克莱登大学”吗? 美国大学里的校漂族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 大学应该怎样竞争? 美国的应试教育之父 金融泡沫后的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是否会成为房市后的另一个泡沫 美国大学还能继续保持一流吗? 哈佛,哈佛 女人领导哈佛 哈佛怎么录取学生 哈佛的“核心” 免费上哈佛? 哈佛的性生活 怎样医治哈佛的富贵病 哈佛能改变美国的大学申请战吗? 哈佛法学院终于扬眉吐气 哈佛教授被捕所引起的种族争议 从哈佛丑闻看媒体对学术的监督 常青藤秘密 常青藤究竟值多少 挑战常青藤 常青藤之间的PK 常青藤能扩招多少? 新常青藤的崛起 美国州立大学的常青藤化 经济危机和常青藤的分数 谁把亚裔子弟挤出名校 对耶鲁校长行使一下“批判性思维” 商学院本科:大学教育的另类? 华尔街的人才泡沫? 最高法院的“常青藤专政” 体育影响一生 美国的大学体育 是什么造就了菲尔普斯——透析美国的体育制度 学校为什么需要体育? 体育与美国的通才教育 创新阶层的时尚 华尔街中的橄榄球 拉拉队的政治 大学体育这门买卖 奥运项目背后的社会阶层 由市长的大学教育想到的 最知名的大学女篮教练 黑人难当教练 美国大学的体育超霸 美国高中橄榄球的崛起 大学橄榄球:生意还是品牌 大学球星怎样成功 美国大学的钱经 要钱的文化 耶鲁财神 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美国大学的热门专业涨价 美国大学通过涨学费竞争 文凭叹——美国“升学女王”的奇异丑闻 一流学者中的非法移民 非法的精英——哈罗德的普林斯顿历险记 美国大学中的贫困生 美国贫困生中介业的兴起 美国大学录取如何查学生的家庭背景 中国大学要向美国学什么? 美国高等教育给中国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中国的大学如何走出“弱智化” 清华应该怎么学习美国的奖学金制度 怎样拓展技工教育的前途 怎样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比比中美的学贷 中国大学缺乏“中产阶级” 试读章节 到美国该上什么大学? 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愈演愈烈,大学已经成为事业成功的敲门砖。以中国、印度为主的亚洲国家,每年也输送大量的子弟留美,希望借此在全球化的时代出人头地。这也难怪,各种媒体每年都公布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成为众多莘莘学子的求学指南。可惜,这类炒作,常常误人子弟。因为大学教育对人生的影响远不止于毕业后找的第一个工作。要衡量大学对人一生事业的影响,就必须有长时间段的指标。美国一家权威的民间机构PayScale Inc.经过一年的努力,调查了至少有10年(平均15年半)工作经验的120万大学本科毕业生,用他们的收入数据为我们衡量大学教育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标准。比如,应该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怎样度过大学的时光?上述这些选择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数据为基础实证性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对美国的学生和家长至关重要,对那些不太了解美国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的亚洲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而言,就更有参考意义了。 PayScale Inc.的统计涉及的人数众多,因而比较准确。更重要的是,该统计设定了长时间段的指标:既有毕业生起薪的数据,又有毕业十几年后“事业中程”时期的收入数据。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在35到40岁这个阶段,一生的事业已经能大致看出个气象来。同时,数据又以常青藤盟校、州立大学、私立文理学院、“派对大学”(Party School),以及不同的专业来分门别类。这样就方便人们通过各种角度来衡量大学教育的经济效益。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上名校和上普通院校究竟有多大不同?这一统计表明,名校毕业生在收入上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哈佛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起薪为44500美元,俄亥俄州立大学同专业的学生,起薪仅35000美元。此时哈佛学生的收入高出了27%。十几年后,哈佛学生的年薪涨到了103000美元,要比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生同阶段的收入高出111%!收入差距急剧拉大。总的来说,常青藤的毕业生收入最高,接下来是私立文理学院,著名的州立大学也还不错,但“派对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虽然尚可,收入的后劲则明显不足。 常青藤盟校和私立的文理学院一直是美国精英教育的两大代表,孰优孰劣也并非没有争议。常青藤盟校一个个都势可敌国,不仅资金雄厚、明星教授满堂,而且吸引了最优异的学生,是门槛最高的学校。但是,许多批评者认为,常青藤过分注重研究,轻视教学,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不管有多少明星教授,他们和学生实际上很少交流。这样的学校,名气虽大,但所提供的教育未必有那么好。与之相对的是那些小型的私立文理学院。这种学校以本科教育为核心,很少有研究生课程。教师也全心全意地教学,师生关系密切。比如,学生经常和教授组成项目团队,一起共事。这样由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自然素质较好。 从表面的统计数据上看,常青藤盟校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常青藤毕业生的中等起薪比文理学院高32%,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年薪比文理学院高34%。不过,再认真分析,这里面还是有不少文章可做。比如,常青藤毕业生起薪最高的是普林斯顿,中等年薪为66500美元;哈佛紧追其后,达63400美元;宾夕法尼亚大学排第三,为60900美元。但是,十几年后局面就变了。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毕业时起薪虽然仅仅58000美元,但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收入则为134000美元,高居第一;普林斯顿的学生毕业十几年后的中等收入则为131000美元,屈居第二;第三名是耶鲁,其毕业生的中等收入从刚毕业时的59100美元提高到了126000美元;大名鼎鼎的哈佛跌到第四,为124000美元;宾夕法尼亚大学则沦为第五,为120000美元。 没有人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但是,从常识上不难进行若干推论:小型的文理学院式的教育确实塑造了良好的素质,有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在这几个常青藤盟校中,达特茅斯学院实际上更像是一所文理学院,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不设立大规模的研究设施。博士课程非常少,几乎不为人所知,而且全限于科学领域。文科仅勉强有个人文研究的硕士课程。剩下的就是商学院等职业性学院了。其研究院,甚至无法和普通的州立大学相比。该校被归入常青藤盟校,主要是因为其传统。按性质归入文理学院也无不可。在接下来的几个学校中,普林斯顿规模最小,耶鲁次之。这两个学校虽然有一流的研究院,但比起哈佛来,也都比较注重本科教育。学生刚毕业时,哈佛学生凭借学校的大名而先声夺人,占据了高薪的好位置。但是,达特茅斯这种“小学校”的学生,则可能靠自己的素质后来居上。我认识的一位达特茅斯的毕业生就说:“在哈佛,明星教授如云,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面对这些教授全吓傻了,除了听听大课、领略一下其风采外,很少能与之有个人之间的接触。这就像看戏看电影一样,算什么一流教育?等这些孩子慢慢成熟起来,有勇气和教授交流时,也该毕业了。在达特茅斯则不然。我的教授知道我的兴趣,甚至会到我宿舍来通知我有个我可能感兴趣的讲座。”一位哈佛的毕业生也说:“哈佛有许多资源,这是任何学校无法相比的。但是,这些资源必须你自己去找。一个20岁上下的孩子,一般很难自己去挖掘这些资源。” 小型文理学院的学生,无论是毕业后的中等起薪还是事业中程时的中等年薪都低于常青藤的学生。但是,其薪水的上涨速度和常青藤相差不大。在文理学院中,学生收入排名第一的是Bucknell University,在中文世界几乎不为人知。其毕业生的中等起薪是54100美元,十几年后事业中程时期的中等年薪为110000美元。接下来的四所学校也都差不多,在108000到107000美元之间。而常青藤中排末名的哥伦比亚的学生,事业中程的平均年薪也是107000美元,比Bucknell University要低。可见,常青藤盟校并不都有绝对优势。 在州立大学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唯一一所学生收入超过文理学院的学校,其毕业生的中等起薪为59000美元,十几年后的事业中程的中等年薪达112000美元。但排第二的弗吉尼亚大学,毕业生中等起薪为52700美元,事业中程的中等年薪则为103000美元,明显低于前五所文理学院的水平。这里的道理也是大同小异。伯克利的名气可比常青藤。其学生靠本校的声誉在毕业找工作时可以先声夺人,以后只要维持同样的收入增长率,事业中程时还是高人一头。但普遍而言,重要的州立大学虽然名气大,但教育质量赶不上文理学院,毕业生工作十几年后的收入水平也略低。 P4-6 序言 一流大学,一流美国人——领导21世纪的核心战略 一流的大国必须有一流的国民。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主流战略家仍然认为美国将领导21世纪,并且不停地在为巩固这种领导地位作准备。他们设计未来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塑造一流的美国人,保证美国人是世界最优异的民族。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核心措施,就是保持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不久前由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领衔对美国大学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评估。这一充满忧患意识的调查评估,虽然指出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所面临的深重危机,但最后的结论还是认为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的美国大学甚至可能被低估了。 美国人真会比别人优异吗?美国的大学,是否足以保证美国人的优异?作为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美国在这方面的一系列作为对中国提供了什么启示?中国应该怎样来应对?更为实际的问题是,现在不仅许多中国的大学以美国模式为范本,甚至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直接送到美国去读大学。那么,中国的大学和学子们从美国教育中能够获得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本书所讨论的核心。 其实,作为一个世界帝国,要保持其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都非常艰难。美国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比如,最近美国出版界有一股“帝国热”,特别是讨论罗马帝国的书籍汗牛充栋。从人口上看,罗马帝国对当今的美国都提供了许多警示:在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盛期,人口高达6500万,占当时世界3亿左右总人口的21%。甚至有学者大胆估计,当时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人口高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0%!不管怎么说,罗马帝国当时的人口恐怕已经超过了公元初年西汉极盛期五六千万的人口数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帝国。但是,也正是从这个世纪开始,罗马帝国的人口随着战争和瘟疫开始大幅度下降。到6世纪中期,东西罗马帝国境内人口相加也不过在百万左右(此时西罗马帝国业已灭亡)。更有历史学家指出,罗马的富人喜欢在烹调中使用铅锅提取和掺加糖分,导致了慢性的铅中毒。考古发现证明罗马人的遗体中含铅确实过高,特别是贵族阶层的铅摄入量明显高于平民和奴隶。这就导致了统治阶级健康质量和智商的下降。总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统治阶层的人口质量)的下降,使罗马帝国在对付内外危机时缺兵少将、领导无方,最终被“野蛮人”所征服。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就被比之为当今的罗马帝国。那么,美国会不会重蹈罗马帝国之覆辙?这是举世都在追问的问题。从人的素质上看,这种盛极而衰的历史宿命是从来没有人能避免的。20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就讨论过这一问题:任何伟大的文明,都有着崛起期、极盛期和衰落期这三个阶段。这就像人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一样自然,像植物开花结果最终枯萎一样不可避免。古代希腊、罗马以来的所有文明都是如此。在崛起期的后半段是最有创造力的。进入盛期不久就像人到中年,然后步步走下坡路。 美国在18世纪诞生,自19世纪崛起,在20世纪带领自由世界战胜了希特勒,打赢了冷战,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极盛时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3,至今仍然是世界的独霸。经过这么长的荣耀,我们已经很难说美国还在崛起的青年期。特别是面对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的崛起,美国已经显示出中年状。从社会层面看,美国人的素质也确实有下降的趋势。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McKinsey等权威机构的调查评估,在2006年30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的学生中,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排第25,科学排第24。在40年前,美国在高中毕业率上还领先于世,如今在28个工业国家中排第18。在1995年,美国的大学生在适龄青年中的比率还是世界并列第一,10g后跌到第14。还有更令人忧虑的两点:美国中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世界最高的,美国学生是自我感觉最好的。尽管他们的能力很差,但在被问及自己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对比时,美国学生回答自己属于最好的或者自己拿了最好的分数的人的比例最高。 我在波士顿的一所地方大学中教书,总发现那些操着外国口音的学生表现比较好一些。我曾经两次以不同的方式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外国子弟表,现比较好?每一次都引起公愤。许多学生听了我的话后张大了嘴巴难以置信地看着我,似乎一辈子没有人和他们讲过这种话。后来我干脆拿出了波士顿的例子,终于让他们哑口无言:2005年,波士顿34所公立高中的第一名(即为师生选为毕业典礼代表学生致辞的人),有20名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孩子,有的13岁来美国时一句英语不会,有一个还在等待遣返。我问学生:外国移民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怎么你们人多势众,却让条件差得多的外国人拿第一?最近还有一些研究,调查亚裔和拉美裔移民,发现第一代移民学术表现最好,第二代则稍弱,但到了第三代就明显下降,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学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越是美国化,学术表现就越差。 这种现象,是典型的盛极而衰的征候。这就如同罗马帝国一样,空前的繁荣腐蚀了公民的品性,滋长了其傲慢和虚荣。许多美国人觉得上大学、拿高薪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从不觉得这一切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得来。这些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听不得一点不顺耳的话。美国的教育制度,也不鼓励老师警告他们,生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这样,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泡沫中,甚至不知道自己落后。上述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表明:美国学生的落后,并不能归结为贫富分化。事实上,美国比较富裕阶层的子弟,在学术表现上都比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孩子要落后。 尽管如此,美国的大学仍然雄踞世界一流,而且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领导地位至今还无人能够挑战。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美国的义务教育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末流,高等教育却能雄踞第一?这是我还无法回答的问题。本书所集中讨论的,主要是美国的大学在面对上述种种危机和挑战中的挣扎与奋斗。如今许多中国人把美国视为中国在21世纪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和赶超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竞争的结果就要看两国的教育体制哪个更能有效地培养人才。所以,美国的大学这些年如何运作,值得中国的读者拿来和中国的现实进行对照。 我在1979—1983年间在北大完成了4年的本科,在1994—2004年间在耶鲁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波士顿市中心的萨福克大学任教。也就是说,我在中国大学里读了4年书,在美国大学里则泡了16年。同时,自2002年以来,一直把个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观察向中国读者进行介绍。这些介绍,大都收集在《培养精英》、《北大批判》等著作中。如今回顾一下,我在这方面的写作一直以描述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异之处为核心,对其存在的问题触及不多。这一来是因为美国高等教育确实有许多值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习之处,二来美国大学的问题多来源于其社会文化的因素,比如根植于种族问题的认同政治等等,和中国国情并不衔接,谈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中国也缺乏意义。简单地说,我试图描绘的主要是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什么,把人家的好处讲清楚。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以此为核心。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内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留美学生人数不断地创纪录,并成为美国外国学生中最大的一个地域或国家集团,美国大学的问题,也不再是和中国不相干的事情了。可惜,在这方面,国内还很少有人留意。我自己也做得相当不够。不过,在本书的一些章节中,我多少开始了对美国大学的批判。希望给国内的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图景。 本书写作时间,大约跨越了五六年的时间。这五六年,世界天翻地覆。特别是最近遍及全球的经济“大衰退”,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打击很重。在此之前写的文章,自然带有那个已经消失的繁荣时代的印记。不过,大学是目前西方最古老、最有持续性的制度,已经有了八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核心的制度框架并没有变动。从如此漫长的历史眼光看,这次“大衰退”对美国大学的影响不过是个小小的涟漪而已。当今美国的大学,和五年前、十年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那时写的文章,今天读来也没有过时之感,照样能帮助读者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只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有一些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事件,乃是几年前的背景。当然,书中的另一些篇章,则是最近两年的作品。总之,读者如果能以2005—2010年的历史为背景,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书中的具体描述。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博大精深,我个人的观察和分析,也永远处于进行时态中。本书和《培养精英》等著作一样,只不过反映了片段的印象。日后在这方面。还当不断地写下去,不断地和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