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卷)(精)
分类
作者 李楠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卷》。

内容推荐

严独鹤先生,名桢,字子材,别号知我、槟芳馆主、老卒、晚晴。清咸丰年间翰林严辰的侄孙。“独鹤”是他早年丧偶后所取笔名。严氏在新闻报最快意之事,是从1929年起在所编《快活林》上刊发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小说一出,使张恨水名满天下,成为南北妇孺皆知的作家,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异数。

郑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

姚苏凤是个多面手。如果说一般的报章作家都能写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姚还多了个电影编剧,编剧不算还能导演,对于评弹也能编能评。

本书将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三位合编一卷,是因为他们都曾是活跃在上海的著名报人。他们为文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路数,但均是有名望的上海报章作家。

目录

凡例

前言

严独鹤

人海梦

第一回

 人海浮沉惊涛骇浪梦魂颠倒骤雨狂风

第二回

 掉酸文腐儒谈女教装阔气画轴署官衔

第三回

 办学堂科举变形 听演说官僚献丑

第四回

 开礼堂大人审溺器 闹笑话呆客碎茶杯

第五回

 家庭革命父子绝交 结婚自由友朋集款

第六回

 夺金刚阖座腾欢 打妖精当场出丑

第七回

 谓它人父频翻花样 彼其之子别缔良缘

第八回

 闹讲堂学生翻本 理讼案义父破财

第九回

 翻旧恨刺破博士头 宴新郎快试仙人掌

第十回

 喧呶终夕丑态般般 剧病中宵深情款款

第十一回

 玉笑珠香几番心事 蛇神牛鬼一纸情书

第十二回

 穷形极相痴汉追车 重币甘言大王入彀

第十三回

 搜革命书暗地斗机心 披行乐图赫然呈妙相

第十四回

 葵忱向日公使逞雄谈 花气袭人私衷传密语

第十五回

 爱情摄影园林藏春色、庆功开宴樽酒赏秋红

第十六回

 聊遣老怀绛帷收弟子 略施小计绣闼锁先生

第十七回

 两行巾语临别情怀 一曲笙歌当场戏谑

第十八回

 竹杠随心钱来开笑口 荷珠溅泪粉褪认啼痕

第十九回

 舌剑唇枪包围老叟 天空海阔邂逅佳人

第二十回

 单面相思落花空有意 三方合作小李太无聊

第二十一回

 灰冷烬残情书悲浩劫 花香人语隽侣快游踪

第二十二回

 謻台高筑良友通财 块垒难消穷儒毕命

第二十三回

 多愁多病药灶困才媛 有色有声蒲包擒妖魅

第二十四回

 破浪乘风克酬壮志 飘篷断梗难觅芳踪

第二十五回

 飞竹箸壮怀试绝技 赠绒衣小语寄深情

第二十六回

 鱼沉雁杳梦醒更添愁 燕叱莺嗔酒消还泼醋

第二十七回

 布帆归去密意寄相思 锦帐梦回痴心空设计

笫二十八回

 称药量水诊室调情 启箧开缄书斋斗智

第二十九回

 斗角钩心诡谋迭出 惊魂动魄幻象纷呈

第三十回

 火焰熊熊官衙生奇变 水花点点客舍起纷争

第三十一回

 引杯看剑皓月流辉 堕溷飘茵名花历劫

第三十二回

 同气相求佳人得所 异军突起公使失踪

第三十三回

 灯昏露冷半夜钻狗栏 月黑风高深宵入虎穴

郑逸梅

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

夏瑞芳、鲍成恩创办“商务”略记

中华书局是怎样创始的

“红屋”——世界书局

章锡琛创办“开明”的经过

点石斋石印书局和吴友如其人

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晚清小说的宝库《绣像小说》

竞立社的《小说月报》和亚东破佛

报纸登载长篇小说的创始者蔡尔康

上海《时报》和有正书局

辛亥革命时期的号角——《民立报》

上海的画报潮

大报中的小型报——《立报》

商务两耆宿——高梦旦和张元济

具有悠久历史的星社

林纾译《茶花女遗事》及其他

《海上繁华梦》揭发骗局

关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颇多真人真事

《小说林》和《孽海花》

王韬的《蘅华馆日记》手稿

章太炎迁居苏州的曲折

回忆老报人邵飘萍

徐卓呆种种

漱六山房主人张春帆

琐记包天笑

严独鹤的斋名及其他

恽铁樵奖掖后进

平襟亚的早年生活

向恺然熟习武术

汪优游演戏撰小说

先悲后乐的陈大悲

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

张恨水是怎样写《啼笑因缘》的

顾明道的最后一部书

姚苏凤

杂文

《某夫人信箱》小序

家庭的笑料

十二个问题

婚姻的学校

夫妇问口角

你错抑他错

得陇而望蜀

婚后的朋友

异性的诫条

代跋

渔女之歌

故镜及其他

风筝

中篇评弹

搜书院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茫茫的大海,滚滚的怒涛,猎猎的狂风,哗哗的大雨,还加着是黑漫漫的深夜,冷飕飕的天气。在这个当儿,却有一只海船,急急的鼓轮疾驶。船中都是些老于航行的海客,乘风破浪的生涯,经得惯了。日间辛苦,到了夜里便安然入睡,并没有什么恐怖忧虑。

如今单说房舱里面一个客人,年纪只得十七岁,自幼儿在父母手里娇生惯养,从不会出门一步。这回是因为他父妾望子成名,看见儿子也到了成人的时候了,在家乡找不出什么好学校来,恐怕伏处里闸,白耽误了好光阴,便命他跟着一个表兄,特地由宁波到上海去求学。从宁波趁海轮到上海,原只不过一夜的海程,但是十七岁的人,还和小孩子一般,这回刚刚出门,他口里已经念过几十遍的远适异国,昔人所悲了。到了船上,逢着这般风浪,又着实的提心吊胆。听听船上的人鼾声四起,自己却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好容易捱到了半夜,才有些倦意。刚朦胧的合上眼,忽然觉得船身晃动,接着便有人喊道:“大浪头来了!”那只船便平空的往上一抛,又着实的往下一沉,登时人声鼎沸的大闹起来。都嚷道:“不好了,船要翻了”他这一惊非同小可,急忙从榻上跃起,推开舱门抢将出去。只见满船上的人都往甲板上乱跑,他也便跟着他们逃去,跑到甲板上,船已渐渐的倾侧了。那时候船主也赶了过来,便一叠连声的喊着:“放舢板”,舢板才放下去,那些人逃命要紧,就一拥而上,向舢板上乱跳。那里知道风狂浪急,船小人多,舢板还没有开,早沉了下去。一连放了二三只,都是如此。那只大船,却又倾斜得格外利害,大半只已没在水里了。

正在万分危急的当儿,忽见一只小船,冲波逐浪直驶过来。这些人都大喊:“救命。”那小船上只有一个人掌着舵,口里说道:“我这船小,救不得你们许多人,我是特来找我的小朋友华国雄的。”这些人又嚷道:“华国雄是谁呀?”我想阅书诸君看到此处,必定也急于要问道:“华国雄是谁呀?”为什么就有人晓得他这时候要遭难,特地放只小船来救他呢?原来这华国雄不是别人,就是书中所说那十七岁的少年客人。听见有人来救,登时喜出望外,便从人缝里钻将出去,喊道:“只我便是华国雄。救我的是谁?快请拢过船来。”当下那小船便移近大船旁边,华国雄也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就直跳上小船去。其余这些人也想趁势下船,那小船上的人,早拔出一支手枪来喝道:“那个要下来的,就请他先吃一颗卫生丸,再逃命不迟。”说着已拨转船头扯起风篷,箭一般的去得飞快。

华国雄上得小船,惊魂略定,仔细看那驾船的人,原来是个长大的汉子,粗眉巨眼,满面英雄气概,却是素不相识。便开言问道:“承长兄救我,再生之德自然是感深肺腑。但素昧平生,何以得蒙援手?还望将此中原由详细见示。并请将尊姓大名告我,自当牢记在心,以便日后图报。”那人听罢,哈哈大笑道:“我和你曾在会场中觌面,密室里谈心,虽非志同道合,却也殊途同归。怎说是素昧平生?又问起我的姓名来,真是好笑,难道刘光汉三个大字你就不记得了?人说贵人多忘事,你现在年纪很轻,离着贵人的地位还远哩,倘然有朝一日做了贵人,恐怕连你自己的名姓都要忘怀了。照这样说起来,你原是个没心肠的人,倒枉了我救你一场。”说罢,又冷笑了一阵,露出很不自在的样子来。国雄听了他的话全然摸不着头脑,见他态度离奇,言语闪烁,竟猜不透是什么来历,转默默的不敢多言。隔了好久,刘光汉忽然又笑道:“你们的大轮船反失了事,我这小小的一叶扁舟,倒在风浪中来去自如,你看着我的手段,佩服不佩服?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出奇,只因我在这大海当中,会顺着潮流行船,顺着风势使帆,就觉得风利水利所向无阻了。”道言末了,一阵狂风吹起一个大浪,直打过来。那只船便上下簸荡,刘光汉也慌了手脚,把握不住,尽着那船在旋涡里的溜溜的乱转。好半天才定。国雄是惊弓之鸟,忍不住又说道:“我看长兄的驾驶手段果然十分高明。但是这风篷太扯足了总不免危险,还是落下来些的好。”光汉因这一阵风浪把他刚吹的法螺就给打破了,心里正没好气,又听着国雄的话,十分扫兴。便大怒道:“你原来是个无用的懦夫,才经了些风浪,就说出这样丧气的话来。你这话算奚落我?还是教训我?我是个翻脸不认得人的,可容不得你了,你有本事离了我这船,自己想法去渡登彼岸罢。”于是不由分说,就将国雄的身体直提起来望海里一掷。

国雄被他抛在海中,便昏昏的不知人事,也不知飘流了多少时候,忽地碰在一块大石上,觉得异常疼痛,“啊呀”一声,醒了转来。只见自己的身体,就搁在一处海滩上,浑身衣服透湿,手臂上又有好几处磕碰的伤痕,便慢慢的挣扎着立起身来。四面一看,原来这里却是孤悬海中的一座荒岛。但不知道有无居人,就一步一跌的想走上前去探觅一番。走了半天,只见沿路树木茂盛,风景秀美,却总遇不着一个人,也没看见什么禽兽。心下十分奇怪,后来走到一处,夹道都是修竹,有几股清泉从竹根下直泻出来,微风过处,吹得那些竹枝簌簌作响,国雄觉得心旷神怡如人仙境。就在这竹径尽头,却发见了一所茅屋,国雄大喜。想屋中必有人居住,便忙忙的推进门去,见里面竹榻上斜卧着一个人。仔细一看,反是惊喜交集,大叫道:“你不是温如么?如何一个人住在这里?”那人也直跳起来道:“咦,原来是刚甫。我一个人避嚣来此,已不知经了几许岁月了。你为何不好好的读书上进,却寻到此地来?”国雄叹道:“一言难尽”。当下便把那轮船失事的情形,细说了一遍。温如道:“这也罢了,你得到此地总算还是造化。P3-5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将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三位合编一卷,是因为他们都曾是活跃在上海的著名报人。他们为文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路数,但均是有名望的上海报章作家。

严独鹤是在办报中形成的通俗小说家。1889年生于沪,原籍是浙江桐乡乌镇,是茅盾的同乡。其名桢,字子材,别号知我、槟芳馆主,笔名独鹤。青年时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这是维新运动中南方最知名的翻译教育机构,他习的是英文和工科。本已准备好毕业后留日的,却因父遽然去世而作罢。1913年他人中华书局任编译员。次年应聘进人《新闻报》,很快升迁至该报的副总编辑。以后严独鹤尽管做过无数报刊的编辑,兼职再多,如1923年参与创办著名小报《金刚钻》,先后编过《红杂志》、《红玫瑰》、《侦探世界》、《月亮》、《中华》、《上海生活》等刊,但他的根子都在《新闻报》。至于在《新闻报》做的最有名声的一件事,便是约请当时在北京的张恨水为他编的“快活林”副刊写一连载长篇《啼笑因缘》。后来《啼笑因缘》改成电影,也是由他编剧。“快活林”因连载《啼笑因缘》名声大振,他也与编《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周瘦鹃,被人誉为“一鹃一鹤”。上海沦陷期间,严独鹤坚守民族气节。报纸被日本人强力控制,他就弃文从教。直到胜利,才重回《新闻报》。在1950年代,他任过上海新闻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副馆长。“文革”中受尽迫害,在1968年便含冤逝世了。

四十多年的报业生涯,严独鹤写作的文字无数。散文都见报刊,从没有结集。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另外在《红杂志》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相较之下,长篇《人海梦》的艺术价值较高。近代谴责小说的手法在这里各处都在,但喜剧味道浓厚,讽刺已显得比较高明。严独鹤当年自翻译学校毕业本也是要出国的,他对此类题材比较熟悉。通俗作家新旧道德观的冲突,在此也隐约可见。

郑逸梅,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已很边缘。他生于1895年的上海,卒于1992年,晚年在上海90岁时仍能每年编写50万字以上的东西,其“报刊补白大王”的名声,远扬四海。他原名鞠愿宗,号逸梅,笔名冷香。祖籍安徽,只因父亲早逝,幼年依苏州的外祖父长大,便改姓为郑。他毕业于苏州草桥中学,后人江南高等学堂。1913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前后到上海开辟自己的生活。入过南社。做过上海影戏公司的文案。编辑上海著名小报《金刚钻》,写“梅龛散记”专栏。抗战期间先后在六七个学校谋职,课余笔耕不辍。这时候渐渐形成了他的文字风格:用简洁的文言、白话,把亲历的清末、民国的近代人物逸闻和文化事件,加以回忆、追索,并辅以其他历史材料,写成知识性、趣味性皆备的文章。文字短的仅几十、几百字,常做报纸补白用。于是,能如他那样长期写作的人,一时无两。1966年退休前仍在各学校任教。“文革”结束后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等,反而忙碌起来。现有三卷本《郑逸梅选集》行世。这里的郑逸梅选文,割爱了文言部分,见他的《书报话旧》、《清娱漫笔》、《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坛轶事》、《艺坛百影》各书,很能显示他的文字体式。他极少回忆“五四”后的新派作家,偶尔涉及也是从他自己圈子的角度来提及的,也算是他的特色。

姚苏凤是个多面手。如果说一般的报章作家都能写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姚还多了个电影编剧,编剧不算还能导演,对于评弹也能编能评。他生于1905年,苏州人氏,毕业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8年前后少年执文,在地方上已有名气,是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团体星社的发起人之一。1928年代到上海发展,任过教育局的督学,人明星影片公司。二十年间为十几部电影编剧,无声片末期的著名电影《残春》(1933)、《路柳墙花》(1934)都是他写的,进入有声片初期,他参与导演了著名电影《女儿经》(1934)、编导了《青春线》(1934),是《夜会》(1936)的编剧。在“明星”的电影活动,使他受到左翼电影家的影响,有很好的交往。他编辑的《每日电影》很有地位。抗战期间姚苏凤漂泊至香港,编辑《星报》。他的通俗话剧剧本《之子于归》以喜剧形式表现严肃的抗战内容。胜利后回沪编《世界晨报》,任总编辑。解放后任职于《新民晚报》。进入1950年代后,他像许多通俗文学作家一样,致力于大众化的写作,为著名评弹演员量身创作脚本。古典题材方面有改编的《琵琶记》、《搜书院》等,成为保留节目;新编的《邻家夫妇》,是支持“抗美援朝”的现实题材。他在1974年逝世。

本书所选姚苏凤的《某夫人信箱》是通俗作家假托一个角色,与读者沟通,亲切交谈切身问题的报章方式,是有传统的写法。姚苏凤的香港《星报》“某夫人”,力图用现代观点来谈婚恋家庭问题,而且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来谈,现在从成书的集子里选出若干则来,以窥全豹;也有诗歌创作,选了几首。最后的中篇评弹《搜书院》对于年轻读者,其戏曲故事估计也已陌生,作者所做的细小的改动,可看出那一代老作家的认真。

李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