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中的智慧名言故事(学生版)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刘加临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几千年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智慧。

刘加临编著的《道德经中的智慧名言故事(学生版)》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古代巨著《道德经》进行解读,对现在的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粗粗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让他们明白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立身行事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学习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在刘加临编著的《道德经中的智慧名言故事(学生版)》中,详细为您阐述了《道德经》中的宇宙观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朋友们能对老子的思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目录

超然宇宙之观

 顺其自然,一帆风顺

 施法自然,可以成道

 遵循自然,无拘无束

 出生入死,顺其自然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修身立命之道

 不自矜,故长

 圣人被褐而怀玉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功成身遂,谓我自然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和其光,同其尘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安邦治国之法

 圣人之治,则无不治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百川之王,善处低下

 心怀天下,得到天下

 善士不武,善哉不怒

 各得其所,大者谦下

 无信不立,有信则成

 无为而治,清净治国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亡吾宝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治理大国,若烹小鲜

 强作妄为,失于治理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世入世之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至柔驰骋之至坚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曲则全,枉则直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与友相处之术

 不自见,故明

 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妄言自损,守中多做

 忠言多逆耳,美言常害人

 明道若昧,质真若渝

淡泊静远之心

 少思寡欲,心无烦忧

 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

 众人熙熙,我独泊泊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知常容,没身不殆

 知足常乐,贪得招祸

 荣辱不惊,名士风流

 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之而后得,不治而后失

试读章节

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40篇》

释义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箩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故事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就是说,从一开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征着有,死代表着无,而这个有是从无开始的。而我们经常说无中生有,就是这个意思。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俗士右肩背着香袋,左肩背着葫芦,看样子是一个虔诚的香客。

他一见智藏禅师便急切地问:“有天堂和地狱吗?”智藏回答:“有。”“有佛法僧三宝吗?”“有。”

这俗士一连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俗士不由得摸摸脑袋:“和尚,你这样回答问题恐怕错了吧!”智藏装作很认真的样子,把俗士打量一番:“你大概拜见过哪一位高僧了?”“是的,我曾拜见过径山和尚。”俗士欠了欠身。“那么,径山是怎么跟你说的?”“径山和尚说一切都无。”“你看看这些吧,”智藏指着满山景色,“世俗的人说有,谈佛的人说无,到底是有还是无呢?”俗士答不上话来。

智藏又问他:“你有妻子吗?”

“有。”俗士回应着,揭开葫芦盖喝水,口中“咕咚”一声,心中也“咕咚”一声:这老和尚关心这有何用意?

智藏再问:“径山和尚有妻子吗?”

“无!”

俗士的目光直勾勾地盯着智藏,你这话问得可有些出格了!

智藏顺手摘下一片树叶,接着用嘴吹去:“这样说来,径山和尚说无就对了。”

俗士终于明白过来,朝智藏拜谢而去。

“有”与“无”就是这么对立统一的,原来如此!

我们都见到过蛇蜕皮,蛇在每一次长大的时候都会蜕一次皮,皮留在地上或树梢上,而蛇却无影无踪了。我们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一条蛇蜕皮,那我们根本无法知道是哪一条蛇留下的。不管是哪条蛇留下的,都是一样的,蛇蜕皮代表一条蛇在长大,也表明那条蛇就要死了。蛇也是万物中的一员,也是道的载体。它秉承道而生,而又秉承道而死,它生的开端也是死的开始!所以它的每一次长大都是向死亡迈进。人类也是一样。从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不仅证明了自己的生,也证明了我们即将死去。如果我们不出生,也就不会有死亡。所以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单是一个结果。就像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已经预示着它将在西方隐没,而从东到西的这一段时间里,就是一个从有到无、从生到死的过程。但太阳在第二天又会由东方升起,表明它的继续;人在死前也留下了自己的后代,来继续我们人类的存在。世界就是这样,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之中循环往复,无穷尽地运转着。

启示

由老子的“有生于无,无生育有”,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就是说,从一开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征着有,死代表着无,而这个有是从无开始的。我们经常说无中生有,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使我们明白了大道也是有运动方式的,它体现在万物的生生死死上,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人是这样,自然界的万物也是这样,包括一草一木,都显现着道的循环。所以也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由此我们看到了大道的德行,像一只没有开端也没有完结的圆环,转动不止,永不停息,并且无欲无求柔软自然,不受任何事物的左右,也不左右任何事物。所以我们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在延续生死循环的过程中,应效法大道的延续,顺应大道的自然柔顺,才会平安顺利,无灾无难。

也就是说,我们是顺道而生,也应顺道而死。在这一生中,名利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又何苦去争夺不休,徒劳神伤呢?而往往就是在争夺这些背离道德的东西时,会有许多祸端生出来,导致自己的烦恼,甚至危及生命,即使争夺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至多还是一具臭皮囊而已。曾有一位名人说的话很符合大道的德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这句话是这样的:人一生下来,就是相互牵着手一路奔向死亡,那么在路上又何苦互相残杀呢?和平无争的相伴总要好过你争我夺的拼斗吧?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就易招来别人的嫉恨。上古的时候人们砍伐树木,只选择那些杆直圆粗的树木,而那些长得弱小的树木就能免遭砍伐。所以,在复杂的社会之中,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要锋芒毕露,而应藏头露尾,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P29-31

序言

老子,名耳,字聃。是我国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几千年来,道家思想深深地嵌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智慧。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道德经》中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几千年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学习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学习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故此,这本《<道德经>中的智慧名言故事》应运而生。在本书中,详细为您阐述了《道德经》中的宇宙观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朋友们能对老子的思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