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马鞍山市走亲戚活动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鞍山市倡导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戚”。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有106家单位17606名干部职工参与,他们利用节假日,带上爱人和孩子,到“亲戚”家走一走、串串门,给“亲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还把“亲戚”接到自己家来,既密切联系了群众,帮助群众解决了困难,又让自己受到了教育,收获了感动。中共马鞍山市委组织部主编的这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马鞍山市走亲戚活动纪实》就是这些感动的一个集中反映和缩影,37篇文章均选自干部职工在“走亲戚”活动中所写的日记和心得。

内容推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马鞍山市走亲戚活动纪实》是中共马鞍山市委组织部编写的马鞍山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系列丛书之一种,收集了马鞍山市的各类好人好事,以“走亲戚”活动来弘扬身边好人的故事,突出了马鞍山市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教育意义,值得各地借鉴思考。

目录

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对马鞍山市“走亲戚”活动作出重要批示

助人自助 双向受益

 (张晓麟)

【感悟篇】

 有感于“走亲戚”

(含山县检察院林峰)

 “走亲戚”感悟

(含山县滨河新区指挥部郭志华)

 群众是我师

(含山县财政局任立海)

 “亲戚”老丁

(含山县农委刘道琦)

 和“冤家”结“亲戚”

(和县西埠派出所阮立海)

 走“亲戚” 助人助己

(和县督查局韩丽)

 帮助“亲戚”脱贫是我的责任

(和县香泉镇张卫华)

 带着儿子“走亲戚”

(和县县委办范玲丽)

 我的“亲戚”陈正保

(当涂县委组织部左惠琴)

 一位老人多年的夙愿

(当涂县太白镇朱凤财)

 “亲情”如水绵延不绝

(当涂县市容局程春艳)

 善之水滴终能汇聚爱心海洋

(当涂县委办杨桂明)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花山区工商联李芳)

 拥抱一束光

(花山区沙塘街道朱琳)

 一人牵头多方出手 为贫困大学生圆梦

(花山区纪委伍维胜)

 为奋斗的孩子插上翅膀

(花山区直机关工委武霞)

 掏出真心 尽到责任 亲戚才能越走越亲

(雨山区佳山乡印山村王久斌)

 大学生村官与杨杨的故事

(雨山区向山镇向阳村陶慧)

 结群众“亲戚” 走群众路线

(雨山区安民街道车恒芬)

 在相识中相知 在互动中互助

(雨山区雨山街道永泰社区方梅霞)

 和老百姓“亲上加亲”

(博望区纪委张利林)

 亲戚越走越近 感情越攒越亲

(博望区委组织部吴海滨)

 走近困难群众 收获可贵真情

(博望区委政法委朱德胜)

 百峰深处有亲人

(共青团博望区委谢王挽)

 “走亲戚”日志

(市纪委 (监察局)翟瞿)

 走访日志

(市委办高伟)

 “走亲戚”日志

(市人大刘燕)

 太平打油之“走亲戚”日记

(市政府办刘猛生)

 农村“走亲戚”为我补营养增能量

(市政府办吴玲)

 做真正的亲戚

(市委组织部伍万红)

 我和我的“亲戚”石成凤

(市委宣传部王正莉)

 日子会好起来的

(市委政法委吴义文)

 我的小“亲戚”

(市发改委王红)

 接地气方能求真经

(市经信委黄远凯)

 从“老”上访户到“好亲戚”

(市公安局花山分局秦军)

 “走亲戚”日志

(市民政局徐德明)

 走的是“亲戚” 净化的是自己

(市财政局曹蕾)

 用“情”访用“心”暖用“行”帮

(市人社局杨丹)

 我与小舟的心越来越近

(市交运局程媛媛)

 带着真情走“亲戚”

(市环保局夏晓云)

 “走亲戚”日志

(市农委窦辉)

 “走亲戚”日志

(市文化委汪水华)

 亲戚越走心越近

(市卫生局周衡安)

 “走亲戚”散记

(市粮食局夏明初)

 心有坚持守着希望

(市市容局汪群)

 “走亲戚”给我带来的心灵触动

(市物价局王玲)

 “走亲戚”日志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徐民宏)

 真情实意 “千里”访亲

(市科协丁咸文)

 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

(市国税局赵志华)

 “走亲戚”日志

(市地税局谈自成)

【宣传篇】

 开展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走亲戚”活动

(刊载于2014年第08期中组部《党建研究》)

 安徽马鞍山市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我到农村走亲戚”活动

(刊载于2013年09月13日中组部信息刊物)

 这门“亲戚”走了四十

(刊载于2014年06月20日《人民日报》)

 安徽马鞍山:万名干部进村入户“走亲戚”

新华社2014年07月23日电讯稿

 安徽马鞍山党员干部走进村请进城结“亲戚” 双向来往亲情溢

(刊载于2014年04月2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安徽马鞍山市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刊载于2014年03月23日《组织人事报》)

 安徽马鞍山市: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走亲戚”活动

(刊载于2013年11月15日《人民网·共产党新闻网》)

 马鞍山开展万名党员干部与群众“走亲戚”活动

(刊载于2014年03月31日《安徽日报》)

试读章节

和“冤家”结“亲戚”

我的“亲戚”是西埠镇范桥小尹村的孟兴生,他家有4口人,老妈、妻子及儿子小顺。

我和孟大哥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下认识的。2013年9月的一天,孟兴生带着母亲、妻子在西埠中学大吵大闹,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在这之后,孟兴生带着母亲和妻子多次到学校吵闹。原因是开学以来,学校发现小顺上课不听老师讲课,到处乱跑,影响别的学生读书,学校反映该生成绩非常差,部分行为和正常孩子不一样,怀疑其精神可能有问题。而孟兴生认为儿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5月份和同学打架造成的,要求学校给一个说法。为此,孟兴生多次到西埠镇政府和西埠中学吵闹并扬言上访,极大地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第一次出警时,我把他一家人劝离到学校操场了解情况,看到孟兴生蹲下说话,我蹲下来陪着他说话。我询问他家的一些情况后,和他拉家常。聊了许久,看看孟兴生一家人情绪缓和了一些,对我有了一定的信任。我说:“孟大哥!你和我哥哥一样大,大妈和我父母差不多大,我也是农村人,我知道你们的苦衷。你听我的话,先带着孩子到大医院检查,如果是学生之间打架造成孩子精神问题,我会认真调查给你一个说法。”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解,孟兴生说:“所长,我听你的,我们先回家。你如果处理得不满意,我就不会再来的!”

第二天我到范桥村委会了解,小顺小时候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反应能力备方面都比其他的孩子要慢一点。大约一周后,我得知孟兴生带着孩子到南京检查回来了。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庄。来到孟兴生家,孟兴生75岁的老母和15岁的儿子都在家,因为是唯一的独子又常常发病,家里人不放心,妻子常年在家照看,只有孟兴生一人下地并在农闲时打工贴补家用,一台90年代的彩色电视和两台电风扇是唯一像样的电器。看见我来,孟兴生很是热情。我认真查看了南京儿童医院的病历,医院诊断属于精神发育迟缓,我心中有数了,我一边针对孟兴生几次到学校的情况,摆事实、讲道理,以法说话,孟兴生一直低头不语。说到最后,一直站在旁边的孟嫂说:“阮所长,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也是个好人。我们也不想这样,害得你们不得安宁,我们是本本分分的农民,可只有一个孩子,现在又这样,我们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又没人管,我们不找政府找谁?”看到此情,我有点心酸,我对孟兴生说:“孟大哥,我回去找政府看看能不能给你家办低保。”

随后的一段时间,我奔波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和镇党委陈书记汇报后,得到了陈书记的肯定答复:可以办。西埠中学黄校长也答应给他家捐助1000元。当我把钱和相关低保手续交给孟兴生的时候,孟兴生说:“大哥,你就是我的亲戚了。”(其实孟兴生比我大,“大哥”在农村来说是尊称。)  2013年11月份,县局要求每位民警都要在辖区结一位“亲戚”,实现“困难群众得帮扶、干部职工得锻炼、千群关系得升华”的主题,在我看来这个“亲戚”是非结不可了。每每想到孟大哥的家庭状况,我心里也不好受。晚上值班无事,我在网上搜索,看看精神发育迟缓能不能治疗。搜索到北京和上海都有专门的医院治疗,我在线和两家医院咨询了相关隋况和费用。上海鸿慈儿童医院费用最少,且距离最近。我打印了医院的相关资料送到孟大哥家,孟大哥先是高兴转而面带愁容,欲言又止,我知道他为钱发愁。

2014年3月6日,我到西埠镇华安粮油公司检查暂住人口时,和该公司负责人王浩谈到孟兴生家情况时,王浩当场表态资助5000元。当日下午我们将钱送到孟兴生家,孟大哥接到钱后眼眶湿润了,连声说:“兄弟,谢谢你了!你比我的真亲戚还要亲!”后来的一段时间,西埠镇晶晶玻璃厂倪总、前锦矿业杨总分别资助了3000元和2000元。孟大哥带着孩子到上海治疗了2个疗程,孩子明显有了好转。那天电视台来采访,小顺知道情况后,拿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些瓜子给大家吃,并对我说:“叔叔,我特意买给你吃的。我要好好看病,准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孟大哥和大嫂听了很高兴,看到孟大哥一家开心的样子,我也开心。

在这次“走亲戚”活动中让我感受到,“走亲戚”就是群众路线的升华,贵在一个字“走”,越走越亲,只有走入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才会把你当成“亲戚”。从孟兴生对我的称呼就能看出,他也是一步步地对我信任,从喊“所长”到“大哥”再喊“兄弟”,逐步接纳我这个“亲戚”。“走亲戚”也是双向的,是一个交心的过程,只有真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他们才会把你当成知心人。孟大哥每次到上海带孩子看病都和我商量,在医院治疗的情况也通过电话和我沟通。春节时,他带着妻弟来认我这个哥哥。这说明通过“走亲戚”这个活动,让他们在亲戚之间宣传,起到辐射作用。“走亲戚”活动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让群众了解我们,让群众更加理解公安工作。

我的“亲戚”之路还将继续走下去,孟大哥缺口5万元左右的医疗费用还需要我和他共同想办法解决,他儿子小顺的慢性病卡需要我帮助办理,大病救助我还需要向相关部门反映。想一想我的“亲戚”家境,我还有些许的担心,因为我的“亲戚”路还任重道远。

P12-14

序言

助人自助 双向受益

十多年前,我在合肥工作时,倡导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戚”。做这件事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少数群众的生活确实很困难,迫切需要帮助,给困难群众的帮助,能让有限的钱物发挥最大价值;另一方面,机关干部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一些城里的干部去农村之前,以为辣椒是长在土里的、花生是结在树上的,对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是缺乏切身感受,还有的干部心态浮躁,身在福中不知福。通过结“穷亲戚”,可以让干部到基层经受锻炼,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和自身品德修养。

到马鞍山工作后,在市政府机关继续倡导开展“走亲戚”活动。去年以来,我们把这一活动扩展到全市的机关和机关事业单位,并把“亲戚”从困难群众扩大到信访老户、拆迁户等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救济帮扶和心得交流活动,在让基层群众得到物质帮助的同时,让广大干部精神上受到启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有106家单位17606名干部职工参与,他们利用节假日,带上爱人和孩子,到“亲戚”家走一走、串串门,给“亲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还把“亲戚”接到自己家来,既密切联系了群众,帮助群众解决了困难,又让自己受到了教育,收获了感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马鞍山市“走亲戚”活动纪实》一书就是这些感动的一个集中反映和缩影,37篇文章均选自干部职工在“走亲戚”活动中所写的日记和心得。一位年轻干部在日记中写道:“初到‘亲戚’家不知道站好还是坐好,不知道说什么,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有的干部写道:“离开农村多年已经逐渐忘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通过‘走亲戚’活动让我回到了自己的原点,对照前后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对目前的一切还有什么抱怨?还有什么浮躁?要知道满足。”这些真切的话语告诉我们,“走亲戚”帮助的不仅是群众,更是干部职工,干部职工在把自己的点滴帮助给了最需要的人的同时,接到了地气,平衡了心态,陶冶了情操;“走亲戚”活动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是接地气的有效途径,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干部受教育的平台,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些故事,分享这些感动,在一次次的感动和启发中提升自己、激发动力,把“走亲戚”活动开展得更好。

有句俗语说得好,“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走亲戚”不能只走一阵子,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让其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变成一家人的事、几代人的事,进入自然自觉的状态,实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

2014年7月

(作者系中共马鞍山市委书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