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是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它的教育是世人公认的超一流品质,于是,它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学子渴求深造的学府!然而,通往哈佛的路有多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哈佛梦,一个精英梦,这是一个让自己变得卓越的梦!哈佛离我有多远,也正是扪心自问:卓越离我有多远?
二十几岁,人生中最宝贵的年纪。对这样的一段岁月,我们该如何珍惜?将它深深烙下祖国的印记?或是,勇敢地扬起生命的帆到异国去磨砺?选择了出国留学,人生的轨迹将因此而改变……
该书旨在鼓励人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书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不可能被哈佛录取,但是最终他们成功了,他们敢于踏出“尝试”这一步,然后坚持不懈地为之付出努力……
这是一部申请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的留学指导书,也是一部为梦想而奋斗的超级励志书!讲述了20位中国大学毕业生被哈佛大学录取的留学申请经历。以及他们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的心路历程,不仅仅告诉人们怎样才能申请到世界名校,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走向卓越!
每年申请哈佛的中国学子有成千上万,最后成功的只有几十个,书中人物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他们靠什么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功值得人们反思: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是世界一流的?真正的杰出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与素质?书中用一个个真实的成功案例进行了诠释,并阐述了申请留学的各个环节:考英语,选校,写PS,推荐信,套瓷,面试,奖学金,选offer……这些成功经验对准备申请留学的人们具有极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他们的奋斗精神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走向世界名校!
【朱琳,女,北京人,1983年出生,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大二起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辅修经济学双学位,2005年本科毕业,在投资银行工作两年。200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政府管理硕士(国际发展专业,能源方向)。GMAT-650分(满分800分)。】
在这批2007年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当中,朱琳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她外貌出众,大方精干,能力过人,待人热情而不失谦逊,可谓之完美。见她之前,我就听到几位跟她同去哈佛读书的女生说到她,而且都是溢美之词。
2007年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朱琳赴美留学前夕,我俩约在海淀五道口城铁站旁边的雕刻时光咖啡馆见面,她已经工作了两年,穿着一身职业装,显得端庄、干练。她说话的语速很快,时而响起爽朗的笑声。咖啡馆在二楼,从敞开的窗户望出去能看到城铁列车呼啸而过,让我感到时光飞逝……青春是短暂的,大学时代的奋斗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青春变得更加美丽,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无怨无悔。
朱琳在大学时代怀揣留学的梦想,她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她的留学申请经历,讲到一半时,她的一个朋友来到了咖啡馆,这位朋友姓潘,来自哈佛,暑假在中国做交换生。他在哈佛念本科,是一位高大英俊的男生。我叫他小潘,小潘是浙江人,高中是在新加坡读的,毕业后申请去了哈佛。他的到来让我们多了一个话题,就是哈佛学生是怎么生活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在申请之前都有相同的目标,那就是要去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深造,然而他们所走的路并不一样,朱琳向我讲述了她走过的路——
对于出国留学这一人生的重要决策,我从高中到大学一直都在不断地深入思考,毕竟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了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出国深造,或者正在为出国而准备。在这其中,有来自同龄人的影响,也有来自长辈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一份对自己的期许。虽然大多数人相信,拥有一张洋大学文凭可以确保自己在未来职场上发展得更顺利,但我个人对此的态度依然是谨慎,出国留学不可盲从,而是要带着理智的态度慎重考虑自己人生的发展规划后再作决定。
在我申请成功之后,有很多朋友来向我咨询自己是不是该出国,以及如何申请出国的问题。在我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总是要先反问他们有没有真正为自己的人生仔细地规划过。在你我想到“应不应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问清自己: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我对生活的热情在哪里?而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然,年轻人要有放眼世界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但是在我们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那一刻,想一想自己的祖国,这是一个世界大国,正处于她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处在她自一个世纪以来腾飞崛起的时代。中国年平均超过百分之十的GDP增长速度令世界各国在惊讶与赞叹之余,给予高度的关注。如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亚洲四小龙”的时代,那么二十一世纪便是“中国巨龙”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再三权衡出国与否的得与失、利与弊,为自己的人生设计出最合适的发展道路。为了出国而出国,是下下策;为了人生的扬帆而留学,才是上上策。对于出国的目的,必须再三斟酌。
一旦踏上出国这条路,就是几年的光阴,在这几年里,如何让自己跟上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便成了一大挑战,尤其对于即将学成归国的游子来说。社会环境的不同与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对个人性格与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冲击。当我们逐渐开始适应异国的一切,祖国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开始变得生疏起来。我一向不情愿看到身边发生这样的例子:一些同学出国念本科,甚至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校,却在毕业归国之后,不但对国外的社会没有很深入的体会,而且对中国社会在认知上也出现了断层。如果是这样,我们还不如静下心来让自己在国内的土壤成长,或者是在国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去深入学习该国的体制、模式与经验。
如何将自己在现实状况中正确定位是另一个挑战,外国并非理想国,很多人认为一旦进入了世界名校,毕业后便可轻易谋到高薪职位,有很多人对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或咨询公司月薪10万元(人民币)的机会非常向往,而实际上,对于这样的职位,至少在美国,竞争相当激烈。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未来是否能在国外成功谋到理想职位息息相关。一些国家(如美国)的工作签证配额也在无形中为所有的留学生设置了又一个门槛。
对于出国留学,我们一定要持理性的态度。
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的最后两年里,我一直在保研、留学以及毕业工作这三者之间反复权衡,与家人不断探讨,也曾经多次向国内外的朋友请教。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免经历举棋不定的煎熬。在收集了多方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我最终决定在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一是学以致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二是让自己对中国的商业运作和经济发展模式有更直观而具体的了解;三是在工作中摸索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且发现问题,以便日后出国深造时能够有的放矢。
凭着自己对经济和商业的极大兴趣,在这个领域我努力地逐步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幸运的是,上大四时我赢得了一个宝贵的全职工作机会,为韩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效力,成为了那里唯一的中国雇员。一年多以后,我顺利加盟了一家规模较小但企业运作相对灵活的美国私募资本投资公司,经过几个月在美国工作培训之后,开始带领团队负责公司在中国地区的业务拓展。
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三年,我不仅有幸学习到国际化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而且更深入了解到中国市场经济的规则、环境与趋势,同时,我的商业技能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这些能力包括从商业计划书的甄选,项目评估,投资机制设计,风险管理,到商业与法律咨询,以及市场经济分析。
沿着商业金融这条路走下来,我却最终没有选择商学院,而是进入了在政府与公共管理学领域鼎鼎大名的肯尼迪政府学院,主攻能源与环境科学,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对我这样出人意料的人生转向表示惊诧。
在我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于地理、化学与生物,我总是偏爱有加。从上高中起,全球环境变暖的问题开始吸引了我的注意:上大学时,我专修了环境科学这门课。从学术的角度而言,环境和能源一直以来是我个人兴趣所在。
在投资领域工作的三年里,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有关能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的商业项目,从传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从生态科技到环保材料……这使我逐渐深刻意识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发展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而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以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很快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就要有所行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的启发下,我制订了出国研究能源与环境科学的目标,决定远赴重洋去学习西方国家在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而真正义无反顾的决心,源自于切肤之痛的亲身体会。
P1-4
一说起哈佛,人们就会联想到“最好的大学”,是求学者最想去的地方,其神圣的地位好比是穆斯林心中的麦加一样。每年申请哈佛的中国学生多如过江之鲫,而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名额只有几十个,几乎所有申请哈佛的中国学生都不敢说自己肯定会被哈佛录取,而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大多数都说自己没想过会被哈佛录取,哈佛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不曾想过有一天会实现……
在中国人的心中,哈佛的名字在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里是最响亮的,它是美国常春藤名校之一,其实,美国的好大学很多,能提供极佳教育的大学至少有100所,与哈佛齐名的顶尖名校也不少,比如斯坦福大学、MIT、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这七所顶尖名校被誉为“美国七大牛校”!从1999年开始,我一直关注并研究中国大学生的留学现象,经常采访申请世界名校成功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夏天,中国大学校园总有一批毕业生即将出国留学,而能够去世界顶尖名校深造的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一个群体,这个最优秀的群体为什么要出国留学?靠什么优势被世界顶尖名校录取?他们申请学校时采取了什么策略……我作为一个精英教育的研究者,对他们充满了好奇,于是深入采访这个杰出的群体。
2007年的夏天,骄阳似火,我又开始采访这批即将出国留学的大学毕业生,涉及的中国高校有十几所,而被哈佛录取的大学毕业生仅来自六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其他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均与哈佛无缘。这些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大学生所在的学校每年稍微有些变化,北京大学所占的人数比例是最多的,均有10位以上,排在第二的是清华大学。2007年被哈佛录取的四十余个中国学生当中,我通过各种办法逐个联系,想全部采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联系上的有三十多位,最后采访成功的有二十位,其他人有的是直接拒绝,有的是委婉拒绝,有的是没有回音……我非常感谢把自己的成功申请经验讲出来让大家分享的书中人物,没有他们的真诚奉献,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书中的人物在飞往大洋彼岸之前把自己的留学申请经验留了下来,留给后面想出国的中国学生,这是一种珍贵的传承,而我幸运地成为传承的使者,把成功经验传给许许多多的中国学子,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实现自己的哈佛梦……每采访一个哈佛留学生,我心中都会经历一次激荡。每一个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子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五年前我写过一部留学作品《哈佛主义》,五年来一直有这本书的读者给我写信(电子邮件),这本书引起的强烈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哈佛让无数人崇拜,让无数中国学子心驰神往,也让无数失意者望洋兴叹……每年申请哈佛的中国学子有成千上万……但是只有几十人幸运地走入哈佛这座神圣的殿堂。对许许多多的中国学子来说,哈佛永远是一个梦,也许他们从未想过这个梦会变成现实,但是他们愿意去做这样美丽而又激动人心的梦,正如人世间有一种爱,你得不到它,但是你会因为渴望这份爱而感到幸福……
心中有一个哈佛梦,就会有前进的力量。哈佛成了一个接受世界最好教育的符号,而哈佛梦也成了一个追求卓越的符号,学无止境,追求就不会停止,坚持是成功的重要品质,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才有达到人生顶峰的那一天!
在国内上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这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所走的一条路,出国留学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走的一个途径而已,也许不出国留学也可以实现这个人生目标,那就不一定非要出国留学不可,所以想走出国留学这条路的人首先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有的人在准备出国之前就想明白了,有的人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想明白的,有的人拿到了国外大学的。Offer还是没想明白……在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时,确实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这种影响自己一生的选择,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需要参照别人在做跟自己同样的选择时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这本书写的一群最优秀的留学青年正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这些去世界最顶尖大学深造的中国学子不仅讲述了自己选择出国留学的心路历程,而且详细地分析了自己申请成功的各个环节的策略……我想,这本书不仅对想出国留学的人大有帮助,对那些不想出国留学的人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有很多的人生启迪。
很多读者把我写的书称为“超级励志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中国大学生普遍缺少信仰,缺乏一种真正的崇高的追求,把上大学的目的停留在“毕业时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层面上,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说大家不能都抱着这种目的上大学,中国大学校园还是应当有一部分大学生有理想主义的追求。事实上,中国大学生的普遍追求已经变得物质化、庸俗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大学能否培养出真正的精英来?
想成为精英,就要上精英名校!放眼世界,海外发达国家有许许多多的精英名校提供极佳的教育,与其挤破了头往清华北大等仅有的几所国内精英名校里挤,还不如出国留学上世界名校。入读名校的好处在哪里?哈佛经济学家卡罗琳·豪克拜斯的一项研究表明,精英名校毕业生与那些能力相当但进入其他学校就读的学生相比,收入的确要高一些。她说:“排名前50的大学有明显的优势,在顶尖大学建立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倒不是指你结识了富有银行家的儿子,他的父亲会给你一份工作,而在于你有幸遇到在校园开会演讲的专家。”据卡罗琳估计,一位学生接受教育的受益,其中的四分之三由他的努力和能力决定,在任何好大学或多或少都相似。剩余的四分之一由学校的地位决定——地位高的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关系网,让一些顶尖学生周围也全是顶尖学生。卡罗琳解释说:“现在大量学校拥有优良的教职员,因此教职员恐怕不足以解释顶尖名校的优势,或许普林斯顿大学和Rutgers大学的教职员工的质量并没有很大差别,但是两所学校的学生差别很大,每个人的部分教育其实来自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
卡罗琳表示,一些中等公立大学建立内部的“名誉学院”以吸引那些有资格入读最佳名校的学生,在“名誉学院”的学生做得也不错,但未必如他们进入精英名校做得那么好。她认为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与其他顶尖学生为伍。
一位去哈佛留学的北大学生跟我说,他去哈佛的最大原因是可以跟世界上杰出的学生在一起。清华北大的学生有一个共识,在清华北大读书最重要的是可以跟最优秀的人在一起。这说明上大学受教育有很大一部分从周围的同学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清华北大正是给大家提供了这么一个跟最优秀的人在一起的平台,哈佛更是如此,它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
在中国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下,上大学之前,中国孩子为了考高分为了考上重点大学或者名牌大学,绝对是以学习为主,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上了大学之后,中国孩子为了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做法往往是急功近利,比如什么专业好找工作就读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好出国就读什么……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个连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不管他学习的成绩有多高,也很难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因为他连自己的人生方向都找不着,他怎么能肩负起引领社会前进的重担呢?这种大学生的GPA即使是满分,走进社会后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拿着高薪的“高级打工者”,没有思想没有抱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社会精英,即使他是名校毕业的!
我一直坚信: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有那么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大学生,他们的人生带着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在中国两千多万的在校大学生中显得卓尔不群,他们是我深入研究的对象,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我的书之所以能震撼许许多多大学生的心灵,之所以能让他们感到自惭形秽,甚至痛心疾首……是因为我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恍若一面镜子,让他们照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追求卓越,是我写“超级励志书”的初衷。怎么样让自己变得卓越,是我研究的核心问题。接受国内或者世界最好的精英大学的教育,绝对是一条让自己变得卓越的捷径!哈佛是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它的教育是世人公认的超一流品质,于是,它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学子渴求深造的学府!然而,通往哈佛的路有多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哈佛梦,一个精英梦,这是一个让自己变得卓越的梦!哈佛离我有多远,也正是扪心自问:卓越离我有多远?
二十几岁,人生中最宝贵的年纪。对这样的一段岁月,我们该如何珍惜?将它深深烙下祖国的印记?或是,勇敢地扬起生命的帆到异国去磨砺?选择了出国留学,人生的轨迹将因此而改变……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意义,鼓励人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书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不可能被哈佛录取,但是最终他们成功了,他们敢于踏出“尝试”这一步,然后坚持不懈地为之付出努力……
你有上哈佛的实力,不一定能上哈佛,因为在申请的某个环节中掉以轻心就有可能让你功亏一篑;你没有上哈佛的实力,一定上不了哈佛,因为历年来的事实证明没有人可以蒙混过关。
张宏杰
2008年7月18日于北京
哈佛并不是只录取“状元”,“状元”的身份也不是进入哈佛的保票。作为一所有着“为世界培养未来领袖”精神的顶尖高校,哈佛考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很多“哈佛人”也以他们的现身说法证实了我的这个观点。
——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硕士生 朱琳
我上大一的时候连想都没想过自己本科毕业后会去哈佛,就像上小学时没想到自己将来能上北大一样。在人生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你应该去拼搏一把。你应该去试一试。其实我没有那么重的哈佛情结,不是说非哈佛不上。我只是想试一试。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 唐昆
我觉得年轻人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敢想敢拼!一定要敢想,一定要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你要敢去想别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就是要有梦想,要敢去走跟别人不一样的路。
——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生 汤一乔
我不是天才,而是靠勤奋才有今天的成绩。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我敢说自己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然后靠自己的勤奋去努力,而且是一直努力!
——哈佛大学生物科学与生物医学博士生 许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