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科技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交网络的出现革新了人与人连接的方式,它让互动无处不在;大数据让一切变得可量化,数据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产;云计算改变了人与资源的连接方式,实现了计算资源的共享;物联网让连接一切成为可能;社群的兴起让“中间化”变为现实,企业能直接构建与用户的连接;自媒体和自组织的出现是媒介传播和组织形态的一次变革,品牌传播变得多元化,组织管理变得扁平化;“互联网+”为广大的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化转型和战略升级提供了解决思路;工业4.0和智能制造则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一带一路”为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明确了方向……
这些要素都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它们构成了整个信息时代的基石。由房嘉财著的《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智慧密码)》首先从技术层面对这些要素进行了系统勾勒(宏观)和详细阐述(微观),让我们能对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从商业层面深层分析了这些要素对整个商业社会的变革产生的影响。
★当下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与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有怎样的关系?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扁平而湿润,移动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将带来怎样的变革?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这个日寸代的科技基石,它们在商业和科技上将带来哪些机会?
★交互和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体验经济将对现代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自媒体、自组织和社群兴起,它们会给现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管理乖口品牌传播带来哪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是国家战略,广大传统企业如何理解乖口实现“互联网+”?
由房嘉财著的《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智慧密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面向商业的最好的信息技术读本。它首次从技术的角度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社群经济、自组织、自媒体、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工业4.0、“一带一路”这些推动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系统地、有机地连接在了一起,串成了一条线,梳理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脉络,能让读者从宏观和微观上对这个时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体把握,这是本书与当下所有科技商业书籍的不同之处。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本书通过厘清这些技术驱动力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总结出了它们对整个商业社会的价值和影响,以及这个时代商业活动的规律。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新时代·新特征
第1章 开启数据文明时代
1.1 从狩猎文明到数据文明
1.2 第6次科技革命与数据文明时代
1.2.1 第6次科技革命的5个特征和10个影响
1.2.2 数据文明的7个标签
1.3 数据文明时代的10个特征
1.4 数据文明时代应强化的4个意识
1.5 互动、体验、分享:人类商业智慧密码(DNA)
第二部分 全连接·广互动
第2章 扁平而湿润的新世界
2.1 洞悉互联网的本质
2.1.1 开放:无国界、无边界
2.1.2 分享:人人皆受益
2.1.3 共赢:没有输家
2.2 工业互联网
2.2.1 工业互联网的前景
2.2.2 工业互联网将带动的产业变革
2.2.3 中国如何应对
2.3 拥抱移动互联网
2.3.1 不可阻挡的移动互联
2.3.2 移动互联网不可忽略的6个趋势
2.3.3 移动互联网的四大应用场景
2.4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
2.4.1 组织结构的改变
2.4.2 营销方式的变革
2.4.3 生活方式的变化
2.5 “连接一切”的物联网
2.5.1 什么是物联网
2.5.2 物联网功能解析
2.5.3 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3章 大数据浪潮
3.1 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3.2 大数据的4大特征
3.3 大数据引发的3大变革
3.3.1 大数据引发的思维变革
3.3.2 大数据引发的商业变革
3.3.3 大数据引发的管理变革
3.4 大数据的5个重要应用
3.5 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基石
3.5.1 云计算的4个特征
3.5.2 当大数据遇到云计算
3.5.3 云计算应用和商业价值
第三部分 深体验·泛协同
第4章 体验经济
4.1 体验经济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4.1.1 什么是体验经济
4.1.2 体验经济的5个成因
4.1.3 体验经济的6个特点
4.1.4 体验经济对现代经济的颠覆和影响
4.1.5 体验经济成长的障碍因素
4.2 体验营销
4.2.1 体验营销的内涵
4.2.2 体验式营销的5个特点
4.3 交互时代
4.3.1 交流互动的3层涵义
4.3.2 数字交互
4.3.3 人机交互
4.3.4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数字交互产品
第5章 自组织与协同
5.1 自媒体: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已然来临
5.1.1 自媒体的真正涵义
5.1.2 自媒体VS传统媒体
5.1.3 自媒体与企业营销模式的选择
5.2 自组织: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5.2.1 自组织的内涵
5.2.2 海尔自组织商业模式解析
5.3 自组织状态下的协同
5.4 社群经济
5.4.1 社群经济的内涵
5.4.2 品牌社群
5.4.3 社群经济的巨大杀伤力和影响力
5.4.4 社群经济的趋势与前景
第四部分 重分享·求共赢
第6章 分享经济
6.1 分享经济是未来的大趋势
6.1.1 分享经济的由来
6.1.2 分享经济的3个要素
6.2 分享经济的本质要求:开放免费
6.3 分享经济的本质特征:分享共赢
6.3.1 分享时代
6.3.2 分享经济的典型:“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解析
6.3.3 “共赢”是终极目标
第7章 数据驱动的经济
7.1 互联网思维VS移动互联网思维
7.1.1 互联网思维的四个角度
7.1.2 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四个方面
7.2 互联网经济
7.2.1 互联网经济的5个特征
7.2.2 互联网经济的影响
7.3 互联网金融
7.3.1 互联网金融的3个特和4大功能
7.3.2 互联网金融的6种类型
7.3.3 互联网金融VS传统金融行业
7.4 互联网+
7.4.1 “互联网+”的由来
7.4.2 “互联网+”的权威解读
7.4.3 “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意义
7.4.4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变革
7.4.5 如何实现“互联网+”
第1章 开启数据文明时代
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却未因此改变,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速,美国梦想并未实现,一个多中心的世界正在形成,世界多极了;伴随现代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范围越来越广,但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变小了;伴随工业化的日益深入,全球每天生产的物品越来越多,但真正成交销售出去的商品越来越少,产能过剩了;伴随人类出生高峰的到来,世界每天新出生婴儿越来越多,但由于科技医疗水平进步和防控能力增强,因疾病和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越来越少,人口爆炸了;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GDP连续数年、数十年的两位数增长,世界GDP总量越来越大,但人类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并未随之线性增加,幸福感缺失了;随着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对自然资源开发、使用、耗费得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的副作用越来越大,但人类自身对这种副作用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小,环境恶化了;以中美两国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激烈,但真正能够为全球普遍接受的文化价值观尚未形成,文化多元了。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特征。我们每一个体都应该从这一现实出发,来看待今天的世界,思考人类的未来。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拥有“文明”。从科技哲学角度说,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史、创造史。工具制造革命使人有别于动物,使人类进入原始“工具文化”发展时期;农业革命使人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使人类进入到农耕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使人类从手工生产者变为机械化生产者,使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期:知识革命使人从物质消费追求者变为精神消费追求者,使人类进入到知识文明时期;当下正在发生的数据信息革命使人类从精神消费的追求者变为灵魂的慰藉者,使人类进入到数据信息文明时期,或许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跨越。从远古时代的狩猎文明,到农耕时代的农业文明,到以制造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文明,到现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数据信息文明,文明变迁的脚步,总是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相伴随。同样,不同时期的商业活动、商业模式的干差万别也总能从这些文明历史足迹中找到答案。
人类商业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终极密码只有一个:“互动、体验、分享”。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开放、透明、协同、创新、分享和共赢”。“互动、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开放、透明”带动了世界的腾飞:“分享、体验”促进了人类和谐;“协同、共赢”让世界走向大同。 “互动,体验,分享”,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未来将是“互动,体验,分享”的时代,这不仅是商业文明的智慧密码,或许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
1.1从狩猎文明到数据文明
人类诞生至今,已有超过三百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5次重大的变革,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内容,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
1.狩猎文明
早在三四百万年以前,人类就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为食而求得生存。狩猎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习俗,曾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人类曾经为了解决食物不足的问题,制造并使用各种工具,改进捕杀猎物工作方式,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在长期实践当中,形成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产生生产、禁忌、规范等相关文化传统,并不断传承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食物变得富足,这种文化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原始的血腥文化色彩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新的文明的出现,这就是农业文明。
P2-3
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世界各国都从各自实际出发提出本国的数据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一个由数据驱动、支撑的“扁平”新世界已经到来。
当下全球有识之士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这个充满无限机遇与挑战的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给出不同的描绘。
畅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美国作家里夫金,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提出人类已进入以能源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舍恩伯格,则认为伴随海量数据的出现,数据将成为人类的重要资产,堪比工业时代的石油,人类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和《人人时代》的作者克来·舍基,从自组织与协同入手,提出“自组织时代”、“分享时代”等。
事实上,伴随新一代科技产业革命的脚步声,人类已跨入一个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数据信息为主要资源,以“互动、体验、分享”为智慧密码(DNA)的数据文明新时代。
如果说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使人类告别“地心说”确立“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和人类宇宙观上的重大变革;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消除了人类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次疑虑,为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那么,1989年万维网(互联网)的命名,2000年以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我们当下智慧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产业支撑,也给数据文明时代带来巨大的正能量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类商业活动的信息不对称将消失,传统商业管理模式将被颠覆,商业营销的中间环节将不复存在,一个去中心化、去渠道化、自组织、扁平化、分布式管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万物互联、互动体验、分享共赢的时代已经来临,一个人人、物物、时时、处处无缝连接的“连接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万事从本质上都是互相联系的,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作为互联网延伸的物联网,其本质特征是“连接一切”,二者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据信息资源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使原本椭圆的地球变“扁平”了,原本干燥的“未来”变湿润了(人类自身富有同理心和人情味),使任何人或物体,无论何时、身处何处,一切沟通的障碍化为乌有。只有“连接”这个词汇最能全面反映数据文明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未来走向。这就是我把本书命名为“连接”的原因。
人类在宇宙时空中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四大基本要素:物质、能量(能源)、信息和数据。互动(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连接互动”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也是一切商业行为赖以进行的前提。“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增强用户黏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商业本质。“体验协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个特点;“分享”是数据文明时代一切商业活动得以进行的保障,也是一切文明传承的基础。数据,是一切连接的终极对象,无论是人人连接还是物物连接,最终都是连接数据,或通过数据达到其目的,数据或许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正本源。互联网的诞生,已将人类带到了一个“人人相依”、万物相连、人人、物物“互动、体验、分享”的智能商业经济新时代。“互动、体验、分享”是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和本质。
这是一个连接时代,也是一个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时代,或曰“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和一切传统产业、行业渗透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本书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出发,站在数据文明发展的前沿高度,在简要回顾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体验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等做了深度解析,对人类未来商业文明走向做出判断和预测,特别是对“互联网+”和“一带一路”做了剖析,每一章节都是紧紧围绕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如何融合渗透来展开的。
全书共七章,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新时代·新特征(第1章)作为全书的总论,主要介绍了我们身处的这个“连接时代”的几大特征,昭示一个互动、体验、分享的智慧商业文明时代已经到来;第二部分为全连接·广互动(第2、3章),重点讲述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特点和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第三部分为深体验·泛协同(第4、5章),全面剖析自组织、自媒体时代商业活动的特征和体验经济的创新发展;第四部分为重分享·求共赢(第6、7章),侧重介绍了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
本书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没有这些好朋友的关心、关爱和支持,本书不可能如期出版。首先要感谢的是国内知名微云营销专家于久贺老师,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远千里与我沟通,给予指导,使我增强了写作信心。同时要感谢我的同事、好朋友于晓黎、沈明玉、付秀丽,是她们花费宝贵时间帮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其次,要感谢我的好朋友杨四维、杨靖伟、申延、程毅敏、赵艳娟、张雷、石瑾娜、刘艳伟、王利和房氏宗亲,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增添了写作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再次,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杨福川、孙海亮两位老师,他们对本书的认真审阅和对本书的框架及具体章节提出的很多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最后,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和远在香港读书的女儿。“互动、体验、分享”六个字原本是我18年来的育女心得,最早出现在我为女儿的书《见微知萌》写的序言中,没有她们母女的支持、鼓励和默默付出,就不会有本书的问世。
房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