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印第安人相比,我们这个民族就要幸运得多,只是出现了朝代更迭,民族却越来越强盛。
中国殷商时代的文化和印第安文化非常接近,也很迷信,而且好喝酒。
据史料记载,商朝人的宗教活动一直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中心,殷商晚期的帝王和贵族都热衷酗酒。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多为含锡的青铜器,因此商朝人饮用了含有锡的酒,中毒的不在少数,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限制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拐点一:那位发明“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只注重生活的享乐,却忘记了自己要于的那些正经事儿,最终导致了自己庞大帝国的覆灭。
拐点二:相反,周朝的兴起,正是接受了殷商亡国的教训,不断发布严厉的禁酒命令,渐渐使我们的民族摆脱了酒精和迷信的控制,重新扶正了历史原有的轨迹,最终使自己的国家走上了更加文明的道路。
写这篇文章,并非是我反对喝酒或者酒文化的存在,而是我对于历史的一种思考:同样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两个民族,为什么印第安走向了衰落,而我们中华民族却得以长期地发展存续,生生不息,并且越来越强大?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里,我们真的还有很多探寻的余地,而这两者间的鲜明的对比,也真的给了我们不少的思考空间。
子贡原名端木赐,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孔子的七十二贤徒中。他的学习成绩不算最好,但是口才却是出类拔萃的,伶牙俐齿,善于雄辩,所以,孔子也很喜欢他,在论文答辩时,特设“言语科”还给了个优秀的评价。那么,一向贤明的孔子为什么会给子贡开“绿灯”呢?除了欣赏他的口才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子贡太能赚钱了。据史书记载,学生时代的子贡就富得流油,经常周济自己的老师与同学。
人家的生意经不是老师教的,完全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子贡赚到钱,连编撰史记的司马迁都跟着高兴,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史记·货殖列传》中都不惜将这位史无前例、富可敌国的赚钱高手浓墨重彩一番。
细细想来,做好另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光要会赚钱,还要有精干的办事能力,否则怎能把手里的那些“小弟”管得服服帖帖。对于子贡的办事能力,他的老师孔子是非常认可的。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出去游历,路经陈、蔡的时候,钱花完了,饭也吃不上,弟子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垂头丧气,毫无办法。这时候,孔子想到了子贡,他太了解这个另类弟子了,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他,天底下就没有子贡办不成的事。于是,他让子贡就近去楚国想办法。
拐点一:本是已经落魄元米下锅的一群人,因为有了子贡这个脑力够用的另类,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笔。他不负老师所托,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昭王亲自带着仪仗队来迎接自己的老师,不光解决了“肚皮”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孔子在楚国的影响力。此后儒家也经常对这一历史上的传奇故事给出相当高的评价,把此事看成是他渐次露出头角的一个关键性转折。
从历史角度看,作为老师的孔子,也许心中时常会有些隐隐的遗憾。为什么呢?因为子贡这个,真的学生不太“类师”。比如,孑L子的某些理论主张就当时而言,是与那个时代需求格格不入的,而作为学生的子贡,却经常把老师的理论进行分解,以求适应环境需要的目的,这真让孔子备感无奈。老师谆谆教诲学生要讲社会道德,而子贡却偏偏总是要反其道而行之。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个在外为奴的同胞,回来后拒绝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这让孔子大为恼火,认为子贡是故意挑战国家法律,无视礼仪法度。可他老人家也不想想,规矩都是人定的,为了彰显自己的仁爱之心,偶尔让我们这位另类叛逆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有了子贡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孔子真的是几多欢喜几多愁,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太会为人处世了,社会声望一度超过了自己的老师。鲁国就有这么个京官名叫孙武,这个人不太有眼力劲儿,居然公开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这让子贡听了很不舒服,这位另类脑袋转弯儿一想:“尊师重道可是时代的主流思想啊,你小子不是明目张胆地离间我和老师的关系吗?心眼太坏了。”于是,子贡赶紧做了谦虚的发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没想到这世界上还有比孙武更实诚的人,这个人也是个官儿,叫陈子禽,听到子贡的发言后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给自己戴上了这么一顶看似光彩实为难受的帽子,让老师知道如何交代?其实,孔子早就对相关信息有所耳闻了,只是有什么办法呢?与其说些什么,不如彰显一下为人师表的风度,树立一下为师者的伟大形象,岂不更在别人心中增添了。几分敬仰之情吗?
孔子的毕生愿望就是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治国思想。为了哄老师高兴,子贡拿出许多钱来,为老师置办了华丽的车马、行头,一大帮学生前呼后拥,热热闹闹,声势浩大,好像是国君出游一样,害得一路上所到小国的国君们无不惶恐,纷纷抬出接待国君的礼仪来接待孔子,这多有面子啊。
拐点二:同学关系作为裙带关系之一,在此得到确认。子贡这个人,另类确实是另出大名堂的。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中,唯有子贡的官做得最大,身居鲁、卫两国的相国之位。看到弟子如此有出息,做老师的当然得意,孔子还特别送给子贡一个“达”字作为评语,这比送给子路的“果”字和冉求的“艺”字级别都要高。这位另类另到后来,老师和各位同窗都需要他的关照,谁生活上有困难,就找他,谁想混个一官半职,还找他。结果,子贡就慢慢成为了鲁、卫的国君认可、老师认可、同学认可的三好男人,而这历史上第一另类的身份也就板上钉钉地非他莫属了。P3-6
人在旅途,会遭遇岔路;经营企业,会遇到危机;历史发展,同样不会循规蹈矩、尽如人意。这就面临如何选择正确方向继续前行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称为拐点。如何正确面对拐点、分析拐点、利用拐点,化不利为有利,是当事者的根,也是历史走向及文化发展的根。岔路与根的缠绵纠结,大抵可以做如下概括。
历史说到底是人写就的,人,创造了历史,也决定着历史。通过改变人的意志和行为来调整人的情绪状态,就可以改变历史。比如,商纣王好酒贪色,性情暴躁,以致亡国于周。好酒算是商纣王的拐点,可惜他未找到属于他的根来改变、调整自己,是个遗憾。之后周王朝共传30代37王,存791年,应拜商纣所赐。
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如果商纣是个琴棋书画爱好者,或者还会太极气功(当时没有),总之做到动静有所相宜,情操得以陶冶,从而使心境变得平和,专心于江山社稷.,小小的西周姬氏可能有东向的机会吗?恬淡、,平和的人,会带来恬淡、平和的环境,人如此,历史亦然。
国人的历史热,如今是一种很“酷”的时尚,专家学者爱写,平头百姓爱读,这种“热”的背后,隐藏了人们怎样的心理需求呢?赵炎以为是“身份认同”之心理在驱使,或称寻根。
对国人而言,历史是祖先的故事,可以强化“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并体现对中华民族“根”的眷恋。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历史文化既代表了中国人的独特之处,又体现了我们和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当全球化的大潮使得各个民族的界限逐渐模糊时,历史就成为一条纽带,把每个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拥有一份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这个心理需求中,历史上的每一个拐点所产生的或恶劣或华美的后果,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与惊人的感染力,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刘邦是个市井无赖,朱元璋曾是癞头和尚,但这二人在国人心目中的历史地位无人可比,原因何在?正是因为他们在民族面临岔路时选择了正确的路,为我们找到了根。
不知别人怎样,反正我读历史,常常能读出哲理来。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小而化之,亦可具体体现到每个人的身上。成败得失、待人接物、修身养性,解读出人生的普遍见解,贯通了生活的智慧,具非常醒世的价值。每一个历史的拐点,仿佛荒漠夜中亮起的几星烛光,能给漫行者以醍醐灌顶般的导引。
四
能够把握历史拐点的人,都是伟人,不是等闲之辈。历史不好写,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要以血与火为底色,堆积如山的白骨为架构,权谋机变来涂彩,是历史人综合素养的表现。
我说陈圆圆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其中涉及了包括崇祯皇帝在内的许多人物,却没有一个能与伟人划等号。陈圆圆可以是一个利用的棋子,但无人用她,她也不自用。同为女性,崇祯皇帝之嫂张嫣,却能积极与魏忠贤斗法,最终终结了明代太监乱政的历史,值得圈点。明末历史总带着家国之叹、故园之憾、怜物之鸣、惋世之思,就是因为无人能利用“岔路法则”来背书存根。
五
一个繁华的时代,民众衣食无忧之后,还需要什么?赵炎以为,不外乎需要一种更持久、更长期的精神寄托,或称“心灵的港湾”。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必然会去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为此,人们求助于某种可以一生作为立身之本的思想体系。比如,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儒释道等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如今历史重新受到推崇,可能与此有关。
读历史,离不开文化的淘汰和提炼,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需要来阅读与吸收,好比妇人选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选择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心中才会美滋滋的。但愿我的小书中200余个拐点,会有某一个拐点适合读者的选择,尽管它还不成体系。在你伏案而随意翻动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放闲的感觉,会心默默一笑,那么,我笔下的这扇小窗,就算没白开。
一些文史研究者一谈到中国历史文化就尽说好听的,而且说得那么美,反之,则把世界说得那么差劲,好像中国不在这个世界之列似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中国历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味地歌功颂德”显然是不全面的,否则阿Q精神、酱缸精神等又-应该归属到哪儿去呢?
历史都是在矛盾中展开的,有美的一面,也就有不美的一面。二者发生碰撞,便不知不觉地拐了弯儿,期间不得不好好谈一谈那些改变预期轨道的拐点。所谓拐点,一开始不过是数学中的名词,之所以将它用于历史走向的剖析,意在遵循一定轨迹和曲线的基础上,完成历史发展、朝代更替、时移势易等诸多N的简略勾划。这是拙著的大体脉络,每一个拐点都、是一次机会,在种种冲撞的矛盾中,我们更容易透彻地陈述、分析历史。认清整个进程中的每一个拐弯儿处,是历史辩证法所推崇的精华。
其实,历史文化本溲有“优劣”之分,但我认为,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历史总有着自己的“先后”次序,而这次序早已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事实。纵观大局,“先后”首先是历史阶段习题,但这不代表着历史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如果说经济是基础,那么文化就是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程度往往是与当时文化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的。我们悄悄绕到这个潜藏的“规律”背后,就会发现一只无形的手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拐点。
拐点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问题,超越或者跳过它,都是行不通的。但作为后人,我们却可以走出来再回头去将其好好地审视一番。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那些远去故事中被人忽略的矛盾冲突,以及那些形色各异的人物在面对这些矛盾冲突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而在一刹那影响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本应直线前行的历史车轮,就这样在.他们不经意的冲突和抉择影响下拐了弯儿,向着另一个方向渐行渐远。
就本人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万历皇帝这个人,拙著中有一个章节几乎都在说他。作为明代历史盛衰分水岭式的人物,他无论是规划人生,还是规划政局,其实都有意无意地规划了历史。他的一句话、一个决策、一个失误,随随便便地就让历史的走向拐了好几道弯儿,整个国家的前进方向就这样让他来来回回地鞭策了无数个拐点。
唐朝的李世民是我钦敬的一代伟人,但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在于他制造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拐点,这就是尽人皆知的“玄武门之变”。但谁料到他晚年信奉炼丹术,最终中毒身亡,留给儿子李治一个难以规整的烂摊子,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武周的形成,对历史的走向来说,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拐点。
在拙著中,我为读者们逐一分析了200多个类似的拐点,意在为大家开辟一个全新的历史审阅视角。也许以这种方式来解读中国历史,会让我们更加贴近历史真相,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也更容易走近我们的心里,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看清些东西妄图把历史抽空,因为抽空历史并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应该干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古今之事混为一谈,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用当代入们的精神去改铸古人的思想的资本。这种行为对古人而言也许是无所谓的,可对于现今问题的探讨和认识却影响巨大。与其在今夕中顿足,不如坦然走出历史,带着怀疑的目光去审视历史中的点点滴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理论这个东西,作者姑妄写之,而阅读的人差不多也是姑妄信之。它就好比今天众人关注的炒股一般,若是书架上的各种宝典、窍门管用,那些作者干吗还要辛苦地写书?我就曾在自己的文字中对其深感质疑,到今天我依然觉得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误,因为它符合“二分法”的原理——积极面与消极面并存。如同“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如果局部的观感是积极的,那么整体上看必然会备感消极;倘若你能够跳出此山看此山,局部就成为消极的模糊,而整体却变身为积极的恢弘。理解了这层意思,再去看每一个历史拐弯儿处产生的影响,就会更觉形象生动了。
另外,由于中国古人的思维比较讲究整体性,是一种集合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记录的历史,应该是一种组合结构,我把它称之为“阴阳组合结构”。所谓阴阳,就是有两个命题同时互相对应或者对立。这也是历史拐点之形成原因。研究历史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发现,我们很难用一个拐点来诠释一段历史,只要揪出一个必然还要引出更多的焦点和转折点。只要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汉末后党、宦官与皇帝的三方权力斗争,更不能不提及司马氏缔造的三国归晋大结局,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组合结构。倘若你只妄图抓住其中的一点就可以把握整个历史进程脉络,那绝对是一种空洞无为的妄想。想要真正地看清历史规律、走势,以及期间事件、人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绝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拐点。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跳出历史回看历史的目的。
就我有限的知识和对历史文化的短暂研究而言,真的还不敢自吹是一个勇于跳出历史、敢于质疑历史的人,我只能说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已意识到从历史中走出来而不是拘泥于白话历史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始终是我备感骄傲的地方。
《就在历史拐弯处》内容介绍:历史记录的是不同时代的风情,是过往之人的悲欢离合,潮起潮落。它像一个沉默的老者,默默记载着一段一段的王朝更替,爱恨情仇。在那无数的历史拐点中,无数英雄闪亮登场却未必能够华美收尾;几位帝王昏庸无度却各有所长,多少女人被誉为祸水红颜而多少女人却因为刚烈贤良名留青史。尽管历史没有详细地记录下他们每天部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却记录下了他们左右那个时代的有效政绩。尽管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可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鲜活的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无数人的脑海中。
历史无法左右历史,它只是一个代笔者而不是一个杜撰者,可一个人的人生尚且有些许选择的余地把握在自己手中,阅读历史,领悟拐点,以史为鉴,必然会止我们这些活在当下的人活得更加理智更加从容。
《就在历史拐弯处》的作者是赵炎。
历史都是在矛盾中展开的,有美的一面,也就有不美的一面。二者发生碰撞,便不知不觉地拐了弯儿,期间不得不好好谈一谈那些改变预期轨道的拐点……
《史上第一所文艺学院诞生的背景》、《跋扈将军遭遇河东狮吼》……《就在历史拐弯处》(作者赵炎):一个拐点众多悲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