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好休斯敦--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家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后举家定居美国。书中主要记叙其一家二十多年来在努力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施展才华并获得成功的故事:作者本人成为大学终身教授,并在当地华人社团中享有令誉;其先生自强不息,热心公益;她的儿子是美国名牌中学的状元,世界著名的WHARTON商学院的优等毕业生,获得过布什总统奖……他们的经历,恰好涉及许多中国人所关心的话题,教育、医疗、工作、车子、购房、养老、宗教团体、华人社团、休闲生活……

内容推荐

我们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前后陆续到美国来的这一批。这批人当中,有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有自费留学以及中美合资企业的代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带着资金到美国创业的投资移民……

这当中的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断学业到农村或是工厂劳动。这些表面上苦不堪言的经历成了这批人独有的财富,这种财富使得我们在踏入美国这块陌生的土地以后能上能下,既不怕到最底层去打工挣钱,又能在高等学府里名列前茅。这种财富持续地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而自强不息的成果就是二十年后在美华人今天的现状许多人已经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领域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某些部门的领军人物。这些人好似中国人精心挑选撒到美国生根开花的炎黄后代。

如果说我们尚有遗憾,那就是我们这批人还没有闯入美国高层政府部门承担更重的义务和责任,真正成为这个第二故乡的主人。

这个愿望就留给子孙们来实现吧!

目录

磨合——艰辛的开始

 求学

你好,休斯敦

难忘的第一个学期(一)

难忘的第一个学期(二)

 生活

小家团聚

科罗拉多滑雪记

做客新泽西

平安夜

打冰

车祸与法庭

姐弟情

弟弟的音乐故事

艾利夫乐团指挥

面试

 教育

在蒙特梭利小学里成长

《野性的呼唤》

Teenager

比弗利山庄90210

申请大学

莱斯一角

杨俊卖刀

磊磊

Peanut

融合——让我感动或感触的人和事

 五分钱硬币的故事

 米洛和他的母亲

 尴尬的辩论比赛评判员

 克劳斯女士班里的中国学生

 阿金

 聋哑学生和她的哑语翻译

 提前来到的人事变动

 一位中国学生的口试引起的风波

 中英文口音

 产妇教练

 普丽西娜家的派队

 亨利和他的中国妻子

 生存的勇气

 我的学生和朋友周宏宇

 胥奶

 玛姬

发展——中国人在美国

 中文学校

 专协

 迎接香港回归

 海外咨询报告团

 知青大联欢

 卡特妮娜飓风中的义工

 购房札记

 篮球明星巴克利

 火箭队拼搏男篮冠军的日子

 文艺复兴游园节

后记

试读章节

求学

你好,休斯敦

出发

1986年初。

一辆深红色的雪佛莱旧轿车在美国南部10号高速公路上向休斯敦的方向行驶着。驾车的人就是我。我决定回到学校去读书。我是从中国大陆来的,起初在美国东北部马里兰大学做研究,后来因为我所合作的教授一门心思要将研究成果转为产品,办起了计算机软件公司。有一天,这位教授向员工们宣布,说人们预测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市即将成为世界高科技的中心,他决定搬到那儿去。就这样,我随着教授来到了美国的南方。

教授是一位世界著名的软件工程科学家,我所参与的项目是实现一个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系统,与十年以后大牌软件公司微软推出的VB是同一个思路。人的一辈子是很有意思的,多年以后有人很认真地跟我说,如果那会儿不去读书,也许在后来美国那场计算机大发展的泡沫年代中我就成为富翁了。我听了以后只是笑笑,因为我对自己很清楚:那个“如果”是不可能成立的。我相信一个人需要在岔道口选择的时候,只要他的心境是平和的,他所选择的道路只可能是其中的一条。

我到了能源之都

不怕别人笑话,我的雪佛莱轿车是为了读书的需要刚刚从一位老美邻居手中转户的,我的驾照也是在公司的停车场上火线学习考取的,所以实在说不上会开车。为此,我的一位美国同事泰德先生(也是教我如何发动车子的好友)还特别表示了他的不满。他说我们这样做是对社会交通不负责任的表现。他批评得对!那天,我坐上驾驶位跟公司同事们说再见的时候,两条腿就突然不听使唤地哆嗦起来。

那当儿,如果不是因为那么多送行的同事等着我把车子发动起来才肯离开,我真没有勇气踩油门。依照我的性格,以往我不时地喜欢干些没有十成把握的事,可那一次的玩笑开得大了一点儿。幸亏待到车子真的开上路,胆子便渐渐大起来。我的雪佛莱是一辆已经跑了七万多哩的十年老车,八百五十美元成的交。车子虽然旧了一些,但是除了刹车有一点儿不灵以外,状况还不错。这辆雪佛莱轿车后来伴随着我风风雨雨,磕磕碰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它没有等到我戴上博士的桂冠就在一天夜里不辞而别了。

10号公路是一条贯穿美国东西海岸的州际公路。从加利福利亚州的洛杉矶到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威尔,路经凤凰城、圣安东尼奥、休斯敦、新奥良等南部大城市,长达两千三百多哩。

车子开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我靠着眼中的余光发现路边加油站的标价跟奥斯汀的相比明显低了很多,我知道休斯敦就要到了。公司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一座靠地底的石油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他们说得不错,这不,我还没有下车就从油价上闻到了能源之都的味道。

我来休斯敦以前就把房子租好了。它是我在奥斯汀认识的一位美籍华人置的家当,位于休斯敦的西北区。房东太太告诉我,三年前听说这个城市发现了大油田,人们便一窝蜂地拥了进来。结果房子建得太多了,而石油业的发展却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快。所以,她的房子一直空着租不出去。

这是一种两卧室、两洗手间,与邻居共墙的房子。客厅厨房都。很宽敞,还有一片小院子。环境很幽静,房前的冬青树修剪得整整齐齐。只是因为没有住人,屋子里除了冷水,电路煤气什么都没有接通。

好在客厅的地上有两本电话簿在欢迎我。于是,我就开始了跟这座城市的对话。  我徒步找到一家超市的公用电话亭,打了几个电话。电话公司很爽快,当时就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说二十四小时以后就可以启用;煤气公司说会派专人来;只有电力公司要先缴九十美元的押金才给通电,说是因为新户,没有信用记录。

因为是年初,商场里呈现出一片圣诞节后的萧条。大多节日用品架上都标着“半价出售”的红招牌,零乱的圣诞卡堆在一张台子上。我算了算日子,离中国的春节还有余地,于是挑了一张原价5.99美元带音乐的贺年片,准备给远在地球另一边读小学的儿子杨俊寄去。

蜡烛也削价。这是美国人圣诞节必购的物品,跟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倒很相似。也许,烛光在全世界人的心目中都象征着希望?

早就听说有一种火柴,火柴壳上有降价券。将那降价券剥下来,附上一张1.99美元的支票,就会收到几百张不同国家的邮票。我先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所以我去商场总会瞄一眼火柴盒,可惜的是一直没有那个运气。

可能是因为高度紧张了一天,从商场回到家的时候思想一放松突然感到很累很累。于是,我赶紧铺床,胡乱洗了个冷水澡。蜡烛吹灭时天已经黑透了。

休斯敦的中国城

我特别想在开学前到中国城去一趟。一来是因为要帮房东在报纸上登一则招租广告,把另一间房给租出去。第二,我想看看休斯敦的中国城到底是个啥样。在奥斯汀的时候我家附近只有一个很小的中国店,那个店星期一不营业,原因是老板娘要到休斯敦进货。这位老板娘一说到休斯敦的中国城,眼睛都会亮起来。高兴的时候还会说,等她的生意做大了,她会让我们觉得光顾她的商场就像到了休斯敦的“顶好超市”一样。

于是,我的眼睛首先搜索的就是“顶好超市”。它在一个大广场内。广场在百利大道的一边,有很大的停车场。除了超市,那儿还有中餐馆、银行、书店、旅行社、保险公司、电影院……这与我以前去过的美国东北部纽约和费城的中国城很类似,所不同的就是那个免费大停车场。“方便!”这两个字眼马上从我脑子里迸出来,因为它马上让我联想起当年去纽约和费城的中国城参观时到处找停车位的那种痛苦和以十五分钟为计时单位的昂贵的停车收费标准。

超市门口有一个报纸架,放着当天的日报,免费供大家取阅。食品架上基本都是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干货、鲜货、调料、罐头等。国内买得到的,好像都可以找到。国内难买到的,这里也有。而且,非常明显,大陆同类产品比香港台湾产的要便宜一些。

P3-6

序言

我的先生和我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们的孩子九岁时来美国,在这里读小学、中学和大学。我们所经历过的许多事恰好也是中国人所关心的话题,教育、医疗、工作、车子、吃饭、购房、生育、养老、宗教团体、华人社团、休闲生活……所以,我将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写了出来。

我以《你好,休斯敦》为名,是因为书中的许多故事是在休斯敦发生的,我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一开始的走马观花,到后来下马看花,现在说我是养花人行列中的一员也不为过。我的孩子给这本书建议了一个英文名,叫做《A score in America》。“in America”是“在美国”的意思;“score”有多重含义,包括“二十”和“刻痕”等等。孩子是针对书中的内容而言的,所以我把它意译成《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作为副标题。

书的总体分为三部分,磨合、融合和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结构提供给读者一个过程,一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包括他们的子女在美国努力的过程,一个东西方文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交融的过程,和这块土地因为我们的出现而变化的过程。

后记

文章写到这里,我对这些文字可能起到的作用又有了新的奢望。这个奢望起源于脑子里的一个遐想。它慢慢滋生却在一天突然成形:美国这么年轻,那么千年以后我们不就都成了美国历史上的早期移民了吗?如果真是这样,也许这本书能够为未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一点儿资料。相信他们会记下一笔我们这一批中国大陆到美国的移民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追寻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第一代是早年的华工。他们被当着奴隶使用,干的是美国人不愿意干的诸如筑铁路这样的苦活。然后是李政道、杨振宁他们,中国的精英。他们让西方世界不敢小瞧中国人的智慧,只可惜这批人凤毛麟角。

我们是第三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前后陆续到美国来的这一批。这批入当中,有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有自费留学以及中美合资企业的代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开始出现了带着资金到美国创业的投资移民……

这当中的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经历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然后又中断学业到农村或是工厂劳动。这些表面上苦不堪言的经历成了这批人独有的财富。这种财富使得我们在踏入美国这块陌生的土地以后能上能下,既不怕到最底层去打工挣钱,又能在高等学府里名列前茅。这种财富持续地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而自强不息的成果就是二十年后美国今天的现状:华人已经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领域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某些部门的领军人物。这些人好似中国人精心挑选撒到美国生根开花的炎黄后代。

如果说我们尚有遗憾,那就是我们这批人还没有闯入美国高层政府部门承担更重的义务和责任,真正成为这个第二故乡的主人。

这个愿望就留给子孙们来实现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