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道德经译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张葆全译解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今译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道),这个本始(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既已领悟了那天地万物之母的道,就可凭借它了解它所生育的天地万物;既已了解它所生育的天地万物,又复坚守那作为生育天地万物之母的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堵塞那激发人之欲望的感官,关闭那追求人之欲望的通道,终身都不会有劳苦和忧虑。如果开通那激发人之欲望的感官,鼓励人对欲望的追求,终身都会无可救药。

能察见细微才叫“明”,能持守柔弱才叫“强”。能用“道”这个无所不照的光去照亮自己,就可以复归心境澄明,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祸殃,这就是永续不断的常道。

解析

这一章讲的是对“道”的持守。老子的观点有三:

一、得其母以知其子,知其子复守其母。母指道,子指天地万物。老子认为,体悟了道(母),就能了解天地万物(子)的本原和规律;而了解了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就更能够也更需要坚定地执守道。

二、要持守道,必须保持心境的澄明。为了使心境澄明,必须无欲无为。“塞其兑”就是无欲,“闭其门”就是无为。在无欲无为中,排除杂念,摆脱物累,就可以做到心境澄明,道才能进入虚静的心中。

三、要持守道,必须贵柔尚弱。“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道,必定是处于贱下的地位。因而体道之人就应当贵柔,尚弱,居下,不争,守雌,无为……

古今妙解

王弼说:“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无事永逸,故终身不穷

也。”(《道德真经注》)

范应元说:“道本无始,此言有始者,谓万物由是始也。母谓道也。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不测,通神达生,故谓之母。在人之身则为神明,不可以言传口授而得之也。静而无欲,道自居矣。非天下之至神,不能得之。既得乎此,则以是而知其子。子者一也,虚而无形,以万物同得,此所以谓之一也。非天下之至明,不能知之,知此则天地人物与我同出而异名也。”(《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奚侗说:“塞兑,闭门,使民无知无欲。”(《老子集解》)

吴澄说:“水镜能照物谓之‘光’,光之体谓之‘明’。用其照外之光,回光照内,复返而归藏于其内体之明也。”(《道德真经注》)

韩非子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说:“句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曰:‘守柔曰强。’”(《韩非子·喻老》)

P166-168

后记

后记

广西师范大学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二十年来,在学生中,普遍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并将有关内容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2009年,更建立了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在校园内和社会上,都引起热烈反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国学典籍的研究与教学,有较长的历史与较丰厚的基础。作为“国家文科基地”的一员,教师们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5年开始,更大力开展“经典进课堂”活动,将国学元典的研读,引入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堂。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明确提出以“至善”为办学理念,精心培育校园文化。近十年来,也开设了不少国学经典研读课程。

最近几年,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乐年学院。都开过和正在开“老子道德经研究”课。现在出版的《老子道德经译解》,就是编撰者在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相信编撰者的研究心得和教学体验对读者会有所帮助。

本书在2012年9月以《老子今读》之名出版时,得到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的经费资助。对漓江学院董事会和学院行政领导,我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在本书组稿及联系出版过程中,沈伟东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深表谢意。本书的出版,还得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冒海燕女士出力尤多。他们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辛勤劳作,不遗馀力,其精神令人感佩。

《老子今读》出版后,受到社会欢迎,曾获读者“一本书读懂老子”的赞誉,初版数干册很快售罄。为“弘扬国学”,2016年7月30日,由广西师范大学王楞书记亲任理事长,总会计师丁静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提出将此书更名为《老子道德经译解》改版扩大发行,经基金会副秘书长(校学工处副处长)罗元同志多方协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决定由社科图书出版分社负责再版事宜。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分社文化普及编辑室主任虞劲松同志、编辑王专同志做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表现出极为可贵的敬业精神,使本书改版得以顺利完成。对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王丹理事长、丁静副理事长、罗元副秘书长,出版社领导及虞劲松主任、王专编辑,我特表崇高的敬意与衷心的感谢!

张葆全

2016年10月,桂林

目录

老子道德经上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老子道德经下篇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十问

后记

序言

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据魏代王弼注本,全书八十一章,分上下经(篇)。上经(道经)三十七章,下经(德经)四十四章,总计五千多字。

《老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集中反映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在研读《老子》文本之前,可先来了解一些老子其人其书的有关情况。

一、其人与其书

老子这个人,写了《老子》这部书,似乎是很明确的。其实不然,自古及今,谁是老子?谁写了《老子》这部书?众说纷纭,难见定论。

先来看看汉代司马迁的说法吧。《老子》一书的作者,《史记》有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这篇传记,说得迷离恍惚。按司马迁所说,《老子》的作者是李耳(字聃),但也可能是老莱子,或者是周太史儋。这个连司马迁都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自然引起后人不少疑窦。

对老子其人其书最早致疑的是宋代陈师道(见《后山集?理究》)。宋代叶适(见《习学记言》)以及李觏、王十朋、朱熹(均见他们的《策问》)都曾提出过疑问。从清代迄于现代,不少学者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

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至少有如下说法:春秋末年老聃作;战国初年太史儋作;战国时李耳作;战国时关尹或环渊作;战国时杨朱作;战国末年或秦汉间人作。

具体地说,对老子其人其书的看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认为老子是春秋末年的老聃,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长一些。《老子》一书是老聃所著,或是老聃遗说的发挥,在战国初年成书。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马叙伦(《老子核诂》)、唐兰(《老子时代新考》)、郭沫若(《青铜时代?〈老聃?关尹?环渊〉》)、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高亨(《老子正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等。

(二)认为《老子》一书成书在战国前期,在孟子、庄子之前。作者是老子,但这个老子是《史记》本传所说的周太史儋。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汪中(《述学补遗?老子考异》)、罗根泽(《诸子考索》)。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则认为作者老子是魏将段干宗之父李耳,比孔子晚一百多年。

(三)认为《老子》一书成书在战国后期,在孟子、庄子之后。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四)认为《老子》成书更晚,在秦、汉之间。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刘节(《古史考存?老子考》)、(日)武内义雄(《老子原始》)。但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本,不避刘邦讳,当抄写于秦末之前,说《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间,这一看法已难成立。

经过多年来学者们的考辨探讨,当今多数学者的看法是:《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老子。根据《史记》等有关典籍所载,老子生平可疏理如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即柱下史)。生于春秋末年,约与孔子同时,稍长于孔子,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老子见周室衰微,就西出关而去。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但据说老子很长寿,《史记》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又说活了二百多岁。《老子》一书,思想是老子的,原稿也是他写的,但定稿成书并在社会上开始流传却在战国时代。

……

四、本书编撰宗旨

今人也十分尊崇老子。《老子》全书仅五千多字,但古今中外研究《老子》的著作和论文总字数多达五千多万字,相当于原文的一万倍。研究的范围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美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军事学、文化学、语言学、养生学等许多学科。

当今许多大学开办国学讲堂,老子道德经都是讲授或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中外的企业界,喜爱和推崇老子思想的人也非常多。许多企业家、商界人士以老子为师,用老子的思想来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通过自身的参悟,多方面地汲取老子的智慧,处理商务,在商场上常常得心应手,游刃有馀。

今天,老子思想与道家学说已引起人们越来越浓的兴趣。除学者们从事不同学科的研究外,人们最感兴趣的可能是《老子》书中所蕴涵潜藏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以及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编写这本《老子道德经译解》,旨在通过最精要简明的“注”、“译”、“解”,帮助人们了解《老子道德经》文本的原义,在了解文本原义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感悟,并把自己的感悟,不断融入自己的学科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充满睿智,更为充实,更有乐趣。

在“老子道德经上、下篇”中除“注”、“译”、“解”外,每一章都集录了不少“古今妙解”,这大量的“信息”,必有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学说的领会感悟。“古今妙解”所引述的各家解说不尽相同,与本书“注”、“译”、“解”也不尽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尽可择善而从。

“老子道德经上、下篇”之后,是“老子道德经十问”,回答了人们普遍感兴趣的十个问题。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感悟”,肯定是不深刻的;就《老子》全书而言,“十问”所涉及的内容也是不全面的。这“十问”就算是一次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吧。

张葆全2012年夏初稿

2016年秋修改

内容推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其思想学说从古至今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当今时代仍熠熠生辉。张葆全译解的《老子道德经译解》旨在对《老子》进行全方位深入浅出的解读,正文按八十一章顺序编排,每章分“原文”“注释”“今译”“解析”“古今妙解”五个部分。“原文”采自通行最广的王弼注本,“注释”聚焦重点字词,“今译”准确简明,“解析”钩玄提要、融会贯通,“古今妙解”集录古今名家论述精华。书后所附“老子道德经十问”,就学习《老子》的十个普遍问题做交流,集中揭示《老子》思想的真谛和魅力,阐明学习的意义和路径。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廓清对《老子》望文生义的误解,将《老子》原文放到历史语境中准确释析,从而真正读懂《老子》;二是重视阐述《老子》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让人学有所悟,更睿智、快乐地生活。

编辑推荐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

本书为张葆全译解的《老子道德经译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