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由张雪、宫辉力主编的《特级教师成长叙事——首都师范大学优秀校友访谈录》选取了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或在首师大附属教育集团工作过的67位特级教师为访谈对象,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叙事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些特级教师有年逾古稀的智者,也有正值壮年的基础教育领跑者;有20世纪50年代毕业生代表,还有六七十年代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更多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首师大的优秀毕业生和在首师大附属教育集团工作的教师。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精彩的教育人生。通过对这些特级教师的访谈,我们获取了200余万字的口述史资料。经过整理分析,最后形成了这本60余万字的书稿。 内容推荐 《特级教师成长叙事——首都师范大学优秀校友访谈录》由首师大党委书记张雪、校长宫辉力主编,是一部对首师大优秀校友的访谈录,汇集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历史、政治、幼儿教育等各学科特级教师在首师大的学习经历以及日后从事教学的感悟和体会,对各学科师范生教育和各学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录 成长感悟 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师——音乐特级教师祁德渊 麦田的守望者——英语特级教师赵科 阅读者之歌——语文特级教师刘长明 用坚持抓住机遇——语文特级教师田福春 用“心”治教——语文特级教师郭铁良 向上的人生路——数学特级教师赵美荣 踏遍青山人未老——语文特级教师郑晓龙 享受语文美丽,品味教育幸福——语文特级教师阮翠莲 笑谈成长路——地理特级教师杨红 从农民到特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何乃忠 教育路上永不止步——物理特级教师孟卫东 自强不息攀高峰,厚积薄发立人师——化学特级教师周业虹 投身教育义无反顾,一身潇洒立功德——地理特级教师张兵 单纯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地理特级教师唐桂春 实践出困惑,探索得真知——生物特级教师周静 坚持不懈的教育理想——地理特级教师白洁 灌注爱的力量——生物特级教师张华 “生命进行曲”:生物教学永恒的旋律——生物特级教师荆林海 学生心中的“老爹”——数学特级教师韩新生 薪火相传: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生物特级教师乔秀芹 用爱滋润的数学教育人生——数学特级教师张文娣 不甘平庸,英华方可自现——化学特级教师白无瑕 坚定理想的耕耘者——科技特级教师周又红 勇于不断尝试——幼儿特级教师卢珊珊 梅香自苦,业精于勤——幼儿特级教师梅永勤 一位优秀幼儿园园长的成长经历——幼儿特级教师冯惠燕 以德育人,以品塑人,以爱铸魂——英语特级教师苑3i-台 育人之道 育人有道——地理特级教师夏芳 师爱无痕,掷地有声——语文特级教师张红 一片“苹”心在教坛——政治特级教师王苹 教育路上挥就艺术人生——美术特级教师何大齐 执着真诚的育人之路——语文特级教师刘铁铮 人生追求需坚持——地理特级教师许鑫 将教育作为一生执着的追求——语文特级教师李贺武 情意涌动,温暖无边——政治特级教师李英姿 质朴显真情,平实铸奇功——物理特级教师宁成 让爱在教育中细水长流——语文特级教师马红民 博古通今的教育先行者——历史特级教师孟广恒 在责任和使命的召唤下前行——化学特级教师黄明建 一辈子学做教师——数学特级教师童嘉森 用智慧和孩子相处——幼儿特级教师琚贻桐 感受职业的魅力,享受工作的幸福——幼儿特级教师沈心燕 平凡又伟大的爱——幼儿特级教师李玉英 辛勤园丁路,桃李满芬芳——幼儿特级教师王继芬 学科素养 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历史教育者——历史特级教师张增强 美丽人生——语文特级教师杨红兵 爱,是教育的基础——历史特级教师谷玉荣 朴实无华,追求卓越——物理特级教师张福林 用爱灌溉,用心追随——政治特级教师崔占国 用爱灌溉希望——化学特级教师李佳 科学教育三十载,细微之处显真知——科学特级教师曹春浩 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数学特级教师刘国刚 求知路不忘初心,教坛上绽放华彩——数学特级教师王文杰 为学为师,不忘初心——数学特级教师王燕春 为孩子插上科学思维方式的翅膀——生物特级教师高付元 琴音童心静水流深——幼儿特级教师林静华 山肤水豢的艺术人生——职教特级教师赵子余 名师引领 立足基础教育,做一名辛勤耕耘的教师——物理特级教师苏明义 “一扑纳心儿”——政治特级教师董晨 广泛涉猎的“杂家”——语文特级教师刘德水 这些人,那些事——语文特级教师黎松龄 甘做人梯,无怨无悔——生物特级教师裘伯川 与中学教育事业的一生情缘——数学特级教师郭立昌 生长中的红烛——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幼儿特级教师康德瑛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工作——幼儿特级教师田毅然 攀科研高峰,育祖国幼苗——幼儿特级教师李培美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我是首师大音乐系第一届的学生” 祁德渊出身教师世家,“家里基本都是当教师的,四代人,爷爷、姥姥、姥爷、父亲、母亲、叔叔、四个舅舅、老姨、姨父,加上祁德渊老师和他的老伴儿、儿子,一家子一共有二十多个教师”,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祁德渊自小就萌生了当教师的理想,高考报名时,在当时就读首师大中文系姐姐的劝说下,热爱音乐的祁德渊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首师大音乐系的招生考试,成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第一届学生。 首师大1954年建校,1964年,也就是其建校的十年后,首师大音乐系建立了。由于这是首师大音乐系第一届招生,受到了国家和北京市的特别重视,不仅配备了中国音乐学院调来的40多个教师来教导这新招来的24个学生,还基本做到了一人一间琴房,“那时候有声乐教研室,有钢琴教研室,有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一共24个学生,一个老师也就教三四个学生”,“像学音乐理论,学基本乐理等理论是大课。视唱练耳课、基本乐理课、排练课、合唱课,都是大课,一块儿上。技能技巧课基本上都是分开上,根据每个人的声音条件,你是男高音、女高音,你是男中音,各种条件来决定你学什么,由不同的老师来教。学乐器的、学民乐的、学二胡的、学笛子的、学琵琶的、学三弦的,都有不同老师教,这都是小课。”正如祁德渊老师所说“那个时候钢琴是很了不得的。24个学生对着40来个教职工,所以我们这拨还是挺幸福的”。 1964年的首都师范大学,可以说是竭尽所能为这一届的学生们提供了最为优良的教育条件,为其前期知识的积累奠定了坚定厚实的基础。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们,“自进入首师大便接受了其深厚底蕴的熏陶,使得他们时刻想到,我是要做教师的,那我就要用教师这个概念去规范自己,这是潜移默化的”。 用知识与“教师梦”装点的四年光阴,构成了祁德渊老师一生当中最为珍贵的学生时期,这里有祁德渊老师尊敬的教师、热爱的知识以及珍贵的回忆,“如果有机会能重回校园,继续读研究生,我一定去”,祁德渊老师激动地说道。 二、“毕业后在山西部队锻炼了一年零八个月” 1968年,祁德渊老师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了,他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了山西野战军的学生连。“那个连队有一个营,一个营带一个学生连。生活也跟野战军一样,但不算正式军人。那时候很艰苦,我们1969年1月坐火车到洪洞县,住在老乡家,住了一年。第二年备战备荒,中苏关系紧张,我们就到了山西的朔县,现在叫朔州,那是最苦的一个地方。我们住在监狱,犯人往南走,部队往北走。刚去的时候打扫卫生就打扫了三天,监狱都是大通铺,一个大炕挤上好几十人。” 虽然“艰苦奋斗”四个字基本涵盖了祁德渊老师的一年零八个月军旅生涯,然而,正如祁德渊老师所说“这段经历虽然艰苦,但是对人这一辈子非常有好处。你经历过什么叫艰苦,所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就不怕吃苦。”正是这一段艰苦的岁月造就了祁德渊老师“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性格,“那时候在整个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有一种很高的责任感,所以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是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政策”,为其之后成长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教育专家奠定了坚实的性格基础。 三、“从事了一辈子教师培养工作” 一年零八个月的山西军旅生涯后,祁德渊老师终于获得了回京的机会,分到了当时的西城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从事教师再教育的老师。工作后的他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奋斗在教师教育的第一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祁德渊老师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于1988年成为北京市首批高级音乐教师,并于1998年获得“特级音乐教师”的称号。然而,年纪轻轻就获得如此成就的他,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依然不忘初衷,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即使在后来相继担任了学校的教务主任、副院长、院长,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教学职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们。即使是退休年龄的到来,也没有阻碍祁德渊老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2007年退休后的他又被返聘回学校,一直干到2011年,才彻底退下来。退休后的祁德渊老师也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学校的《读写知识报》当了几年社长。正如祁德渊老师所说“我40年在这个学校就没动,搞了一辈子的教师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 P4-5 序言 特级教师成长的摇篮(代序) 张雪 宫辉力 值此学校六十华诞,我们选取了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或在首师大附属教育集团工作过的67位特级教师为访谈对象,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叙事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些特级教师有年逾古稀的智者,也有正值壮年的基础教育领跑者;有20世纪50年代毕业生代表,还有六七十年代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更多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首师大的优秀毕业生和在首师大附属教育集团工作的教师。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精彩的教育人生。通过对这些特级教师的访谈,我们获取了200余万字的口述史资料。经过整理分析,最后形成了这本60余万字的书稿。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力求做到工作逻辑和研究逻辑的统一、生命历程和集体记忆研究视角的结合。通过追踪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分析这个优秀群体如何在现实中讲述过去,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教育人生和教育世界。我们的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基于教师教育取向开展研究。首都师范大学肩负着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重任。建校60年来,我们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培养了近一半的师资。在北京市现任5万多名中学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55%;北京市现职幼儿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94%;在北京市特级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到一半以上,部分学科达到90%。我们选取其中的67位特级教师开展研究,一方面是基于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分析职前和职后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大学和基础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总结和提炼,将其升华为教师教育理论,同时依托优秀案例开发课程资源,反哺大学的教师教育,推动和深化我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坚持个人成长取向讲述历史。历史是过去与现实的对话,特级教师向我们讲述的个人成长史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的,有时代的旋律,也有个人的伴奏。我们将特级教师的成长放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视域之中,通过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活,分析他们的生命事件,发现他们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感受和理解他们在特定时空中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包括个人教育信念的形成、教育智慧的产生以及教育意义的实现和达成。 第三,选择教育成就取向分享经验。“特级教师”是一种荣誉,代表着教育界对一名教师的最高认可,也意味着一名教师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肯定。春华秋实,这些特级教师用持之以恒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用智慧和爱构筑了一道最亮丽的教育风景线。阅读这些鲜活的文字,我们看到了脸上绽放出幸福笑靥的学生,看到了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看到了温暖馨香的学校,看到了教育的阳光和美好。我们希望和读者分享教育经验,传播教育智慧,成就教育人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教育改革需要引领者,更需要行动者。 2014年12月 后记 我们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特级教师群体成长的故事。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您能看到讲述者的教育智慧和精彩人生;也能感受到访谈者在访谈以及资料整理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我们要感谢为这本书结集成册做了大量工作的老师、研究生,还有编辑人员。 首先要感谢接受我们访谈的67位特级教师,他们是: 祁德渊、赵科、刘长明、田福春、郭铁良、赵美荣、郑晓龙、阮翠莲、杨红、何乃忠、孟卫东、周业虹、张兵、唐桂春、周静、白洁、张华、荆林海、韩新生、乔秀芹、张文娣、白无瑕、周又红、卢珊珊、梅永勤、冯惠燕、苑玉台、夏芳、张红、王苹、何大齐、刘铁铮、许鑫、李贺武、李英姿、宁成、马红民、孟广恒、黄明建、童嘉森、琚贻桐、沈心燕、李玉英、王继芬、张增强、杨红兵、谷玉荣、张福林、崔占国、李佳、曹春浩、刘国刚、王文杰、王燕春、高付元、林静华、赵子余、苏明义、董晨、刘德水、黎松龄、裘伯川、郭立昌、张思明、康德瑛、田毅然、李培美。 这些老师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间隙接受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叨扰,他们在办公室,甚至在家里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并安排了后期的资料整理和商讨工作。这个过程非常温暖、温馨,让人愉悦和感动。我们由此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特级教师的教育成就,还有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收获。 我们还要感谢参加访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的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和高教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是: 教育学院的老师:王东、林伟、刘帆、何颖、王瑞霖、丁永为、罗爽、马蕊、胡萨、张倩、张燕华。 教育学院的研究生:王海平、谢立里、杨海龙、李枫、崔涵、赵胜男、曹雪芹、徐梦晗、段惠贤、史保杰、王鑫媛、刘一婷、孙静漪、孙婧、董艳、赵丹青、陈然、田武媚、陈进美、刘萌、张薇薇、张尚雅、郭庶、彭帅、艾琴琴、许芳杰、赵利丽、刘亚琴、刚荣、徐丹、刘芳、张待利、孟席、曹宇轩。 学前教育学院的老师:沈珺、张晓敏。 学前教育学院的研究生:王先妹、王娟。 初等教育学院的老师:刘峻杉。 初等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周静、李泽龙。 高教研究所的老师:王天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系研究生焦琪、弓正、王芳同学也参加了资料整理工作。 教务处处长王德胜教授、副处长李学文老师,还有唐霞老师、谭敏老师负责协调和联系特级教师工作,为访谈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育学院副院长康丽颖教授负责了整个研究过程的设计、组织协调工作,包括资料收集整理的组织和培训,以及书稿的内容审核和栏目编辑。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院院长孟繁华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教授、副院长刘慧教授,学前教育学院院长王建平教授、副院长张征副教授、副院长李莉副教授也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表示敬意和谢意。 201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