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柏树
父亲曾经在院子里种了两株柏树,一株南,一株北。因为树苗又细又长,便用棒扶着它们。
院子的土地原来是旧屋基,很坚硬,不利于树木生长。南株正好种在原来的墙沟里,土质比较疏松,又靠近一个水池,池里的淤泥积水时间长了便腐熟了,正好作为肥料,所以生长很茂盛。过了一年,树干粗了二三倍,树枝苍翠,又浓又密。北株种在旧屋基中间,根须伸展不开,又没有肥料催发,不见长大多少,然而也渐渐老练了。不久,同时种植的树,大小便很分明了。
夏日的一天,我突然发现南株下面的枝叶有些发黄,晓得有病,但又不知是什么原因。过了几天,黄叶由下至上渐渐蔓延,全树几乎一半枯死。我以为是虫害,寻遍树身又不见虫子。赶紧挖出,只见树根已发黑,表皮一触即落,方知是腐水溃烂根系所致。然而为时已晚,无可救药了。腐水烂泥,可为肥料,柏树开始受益,欣欣向荣,不想现在反为所害,过“度”所致啊。
北株临池稍远,幸免死亡,只是树叶黄绿,像人患了痨病,始终不见长大多少。一次,北风夹着雪片呼呼地刮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去看,这株柏树的主干被风雪压断了,只剩下端二三个枝丫。全家都以为它没有希望了,便听其自然。我外出求学回来,没有想到这棵树的新枝茁壮成长,已将折断的伤口掩盖起来,不留心观察已看不出来了,树茎也长粗了好几倍。看来,树根历尽沧桑,穿透厚厚的屋基,已到达自然之境了。
两株柏树有如此不同的经历,如此不同的结局,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路边菊
深秋,我漫步荒野,小径上的草儿已开始枯败,远方树的华盖在瓦解,风萧萧,草瑟瑟,颇有点肃杀凄凉的感觉。忽然,我眼前一亮,那羊肠小道旁,开着一丛金黄的野菊,在灰色的原野上显得那样耀眼夺目。哦,在那荒冢的边上,在那路边的石缝里,不也盛开着丛丛黄花吗?怪不得呼呼的北风里,有着那样浓烈的清冽的苦香!
我一下子清醒了许多,多半是那苦香的熏陶,我一下子精神了许多,多半是那黄花的激励。我隐隐地喜欢起这无人过问的、被遗弃路旁的野花了,要知道我一向是崇拜亭亭立于精致的花盆、需要无微不至抚爱的家菊的。我甚至有点奇怪,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变化。野菊——没有家菊飘逸的风姿、硕大的形态、纷繁的色彩。
我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起一丛丛黄花来,只觉得一股更强烈的浓香直冲我的鼻咽。大自然经过霜打、风吹、雨浇而赋予这小花的清香,不正是花儿的本色?不正是深居简出的家菊所不具备的吗?我又发现,那小花儿,虽然每朵不足铜钱大,但每株顶端必三五成簇,而株与株必成丛,连成一片,蔚为可观。它的色彩没有苍白的,也没有灰暗的,永远是金黄灿烂,奔放热情。当百花凋零,百草枯萎,当你在最感寂寞与苍凉的季节,它不择地而出:荒芜的山地,瘦瘠的路边,陡峭的山岩……只要有土、有水,哪怕是极少量的土和水,它便顽强地生长、开花,一直陪伴着你,走完深秋寂寞的路,给你温暖,提你精神,促你奋发,使你永不感孤独。这或许正是因为它是野生的,可以自然地生长,没有人为的矫饰,也不受花盆的束缚,所以不矫揉造作,是自然的。自然和朴实是真的高贵!
聆听寂静
独自安然躺倒在万顷翠竹织成的葱茏间,躺倒在密密的青草铺就的温柔上,躺倒在大山怀抱着的静穆里,躺倒在翠鸟啼出的清幽中,面对无边翠绿的缝隙里高而且青蓝的苍穹,可以无限地松懈骨骼,松懈肌体,让感觉渐渐地沉入温馨的土地里去。漠然注视那挺拔的竹的崛起,我宁愿做一株阳光下自由生长的小草。
在这万籁俱寂、幽婉滴翠的氛围中,闭上眼睛,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思绪自由地放牧,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它忽而踯躅漫步,忽而纵横驰骋,忽而安眠于繁花绿草之间。
就这样静静地躺倒在这寂静的氛围中,放松在这温馨的土地上,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等待灵感的悄然而至……
一支神奇的弦乐渐渐从遥远的天国走来,静默无语的大地万物开始轻柔地协奏起美妙的乐曲:斑斓的鲜花盛开在无垠的山坡上,清澈的泉水淙淙地流淌,流向前方那望不到尽头的花的海洋,一切生命都在欢快地自由自在地生长……
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温馨的土地上,聆听寂静,心脏与大地的脉息一起搏动,思维无羁无绊地随风飘荡,如沐浴在凝脂般润滑的青雾之间。P67-71
这是1996年我在任宜兴市太华镇党委书记时参加无锡市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经验交流会的一份交流材料,虽然是公文格式、官样文章的腔调,但却真实地记录了我人生中华丽的一段。当时我是无锡市最年轻的镇党委书记。翻开这份尘封近20年的总结,许多往事浮现眼前,少年壮志如在昨天,不免生“醉里挑灯看剑”之慨。
编完这本杂烩式的小书,似意犹未尽,但又不知想再说些什么,就让这篇总结代作后记吧。在此特别要感谢江苏大学出版社的芮月英总编和朱汇慧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贡献。感谢我的同学诸荣会兄为本书题写书名,他在当今散文届取得的不俗成绩,是对我的激励。
我今年31岁。198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宜兴市政府办公室和两个乡镇工作过,曾任政府办公室秘书、副科长、主任助理,新芳乡党委副书记,太华镇党委副书记兼镇长、党委书记兼镇长等职,现任太华镇党委书记。我能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无不凝结着党的雨露、组织的心血、领导的关怀、同事的支持。回顾成长历程,我的主要体会是:
一、自觉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在工作变换中拓展知识领域
到宜兴市政府办公室工作,是我告别校门踏上社会的第一站。在办公室的秘书中,我是分工调整最多的一位,先后在文教卫生,工业、外经,农业、财贸等条线上工作过。第一次调整分工的时候,我也有过一些患得患失的想法:是不是原来工作不称职?是不是领导对自己有看法?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有什么影响……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感到服从组织安排,做好组织交办的工作,是一名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最终愉快地接受了新的分工。根据分工的调整,我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新的知识,时时处处争做有心人,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以后的每次分工调整,我都能愉快地接受,迅即投入新的工作中去。我感到,新的工作领域,不仅是对我一次次新的考验,也是对我一次次新的鞭策,更是自己不断拓展知识领域的极好机遇,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领导的领导风格。
1992年初,市委选派第三批市机关中青年干部下乡挂职锻炼,我在被选之列。当时,我的女儿刚满周岁,父母年近七旬,家人与亲友都劝我向组织要求能到离城近一点、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乡镇。但我自觉做好说服工作,克服家庭实际困难,愉快地无条件接受组织安排,到离城较远且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差的新芳乡挂职。在新芳乡工作时间虽短,却是我农村基层实践的第一站,不仅与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使我对农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受益匪浅。
1992年11月,组织上决定我提前结束挂职,调任太华镇党委副书记,并提名为镇长候选人。太华是宜兴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镇,但也是离市区最远的一个偏僻山区镇。尽管当时市机关房改在即,而我的住房还没有着落;尽管我也深知到太华工作的压力不小,我还是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迅速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注重实践锻炼,不断自我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实战能力
几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使我感到,正规的学历教育对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整体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书本知识就像人类自身需要不断补充营养一样不可缺少;而作为一名受过良好学历教育的青年干部,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抓紧时间补上一名领导者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课。实践才是最好的课堂,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只有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办事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回报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决策能力来自于实践中的认知判断。去年初,我镇掀起了一股重复投资“小造漆热”。借鉴以前“小绢纺热”的教训,我及时深入基层,掌握情况,并召开党委会研究商量。通过综合分析宏观形势和我镇行业布局的实际,统一了党委一班人的认识,做出了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决策。同时,做好正面引导工作,保护好村企求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决策,为我镇现有企业上规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预计今年全镇油漆产品销售可突破6亿元,有3家企业销售可超亿元,其中一家可超2亿元。
办事能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磨炼锤打。我刚到新芳乡挂职不久,有一个村办石矿爆炸的飞石砸破了农户的屋顶,飞石掉入农田影响了耕作,几十名群众到乡政府上访。当时只有书记和乡长在办公室研究工作。我主动请缨到现场处理,当场作出了修复房屋、加强矿山安全措施等决定,使事态得到了平息。从中我学到了处理突发事件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这是任何教科书上难以学到的。平时,我还注重以解剖“麻雀”、抓点促面的办法指导工作。太华镇楼下村在80年代中期曾是全市的先进村,到了90年代已落伍为全市的经济薄弱村。我主动深入该村,摸清情况、对症下药,调整班子、调整产品,协调关系,使负债累累、亏损停产的村办企业顺利复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刚到太华镇工作的时候,正值我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茂竹木业有限公司因资金缺乏、行情变化、成本剧增而无法启动的关键时刻,镇党委把到该公司定企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迅速深入企业,并会同经营集团和董事会成员一起,分析形势,调整思路。跑科研院校寻求技术依托,跑部、跑省寻求上级政策支持,跑金融部门寻求资金支持,终于使该企业逐步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并已成为我镇一家很有潜力的骨干企业。从一村一企的典型中,我对什么是村企发展的关键这个问题,有了切身的感受。
协调能力来自于实践中的关系把握。1994年10月初,我镇原党委书记在党委换届选举中意外落选。当时我正在无锡市委党校中青班学习,组织上通知我中断学习,回镇主持工作。面对当时的复杂局面,我找每位党委成员谈心,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团结、稳定、发展”的思路;统一党委一班人的思想,并迅速召开全镇决战四季度动员大会,要求全镇上下顾全大局,稳定发展,把各级的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淡化对人际关系的议论,强化对发展问题的思索,较快理清了部分同志头脑中的混乱思想,稳定了局势,全镇上下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指标,夺取了全市乡镇综合考评第一名的桂冠。在协调乡镇与市机关部门、村企与村企、村企与部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时,我首先力求摸准关系的“结”在哪里,然后再寻求“解结”的办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尽量避免在不明情况下贸然处事而使“关系”复杂化。
三、始终摆正位置。认真履行职责。在不同岗位上坚持尽心尽责
我们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原则,作为一名从政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十分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色意识”要强。我的体会是: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是目标,“守土有责”、干好本职是立足点。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作为一名刚跨出校门的机关新兵,年纪轻、资历浅,领导和老同志对我也很关心,位置比较好摆。后来担任了秘书科副科长和主任助理,上有市领导、办公室领导,下有一班年龄、资历、学历、能力各不相同的秘书和工作人员,“角色”的定位就稍为复杂一些了。我从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和工作特点出发,把“三服务”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既服从办公室的统一调度,又在自己分工的范围内发挥主导作用,在当时秘书人手较少、领导要求高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办文、办事的任务。不仅市领导比较满意,办公室领导比较满意,而且同事们在一起也心情舒畅、气氛融洽。在新芳乡工作期间,我感到,作为一名挂职副书记,既要虚心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基层情况,又要力戒“镀金”思想,发挥好一名党委领导成员的应有作用。为此,我按照市委对挂职干部“了解熟悉基层情况,广泛密切联系群众,千方百计多办实事”的三点要求,确定了“多提决策建议,勇挑工作重担”的工作思路,在尽可能多学习、全面熟悉情况的同时,努力利用自身优势,帮助村企协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党委、政府多挑担。
调任太华镇镇长后,岗位和职务的变化要求自己必须调整好角色,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作为镇长,既是党委的“副班长”,必须维护和执行好党委的正确决策;又是政府的“班长”,必须带好一班人认真把政府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根据分工负责的原则,我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工作上,突出做好为企业排忧解难、改善环境等方面的工作。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我镇蝉联宜兴市乡镇工业、外经工作考核第一名。
主持党委工作后,工作的性质又有了新的变化。为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理清思路及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和做好人的工作上,对具体事务放手,让其他领导同志去做,做到“操心不操作,过问不越位,督促不代庖”,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了一班人的积极性。
四、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广大干群中树立良好形象
一是严以责己,宽以待人。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自身正,才能做到不令而行。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勇于挑担,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尊重、理解和关心同志,承认人的个性差异,不苛求于人。由于我家在市区,离太华镇较远,往返要两个小时的车程,所以一般我较少回家。党委其他同志看到我经常住在镇里,有些离家不远的也不回家。对此,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建议他们尽可能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
二是以诚待人,以信服人。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待人一定要诚恳,说话一定要算数,这不仅关系到领导的威信,而且事关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比较注重与同志们常谈心、勤沟通,有长说长、有短说短,绝不当面说好,背后给小鞋穿。做人要讲信用,做领导干部尤其要讲信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的话要算数,表的态要兑现,没有把握就不轻易表态。要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切忌好大喜功,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三是坚持原则,维护团结。团结一致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对此,主要领导要起主导作用。要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对喜好搬弄是非的人要敢于严肃批评。要带头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既不能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又不能一团和气,搞无原则、和稀泥。要提倡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班子内部违反原则的人和事要敢于批评教育,防微杜渐,保持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在和基层的交往中,既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其积极性,又要维护党的组织原则、法律原则和行政原则,要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恩深似海,我为党和人民所做的工作只是沧海一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实践还很粗浅,工作中的失误还很多。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刻苦工作,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党的事业作出自己更多的贡献。
日月如梭,时光如流。在蹉跎了不知多少个24小时之后,蓦然回首,不觉已是两鬓斑白。似乎还沉浸在孩童时的嬉闹中,倏忽间就到了“奔五”的年龄。不知道是否还保留了“愤青”的那份率真和冲动,但岁月的风霜无疑销蚀着我的躯体,不能矫情地说遍体鳞伤,却实实在在地打磨着我的棱角,而我的心灵,更不知是充盈还是枯瘦。
这是一本自费出版的书。必须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它的渐渐开放与个人财富的增长,不然就不会有这些文字与大家见面。我不需要考虑它的销量,正因为如此,我尽量避免它的功利性,力求保持它的真实。尽管现在看来,许多文字显得那样稚嫩,我依然不羞于把它们呈现出来,一方面给自己一份纪念,另一方面给关心我的人一份真实、一份真诚。在将近知天命之年,我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人可以不成熟,但不能不真实。”
在青少年时代,我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浪漫的诗人。那时,十个青年大概有九个在做着文学梦,缪斯真是我们心中的女神。但是才气的不济和命运的安排让我成了一名基层“小吏”。在文学已经逐渐被边缘化的现在,竞争的激烈、物欲的汹涌,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也面临生源的危机,难得有几个年轻人会以文学作为人生的理想,更不要说虚无缥缈的诗歌意境了。
我知道自己的弱点,如果我在行动上更加勤奋一点,这本书将会更早面世。那样的话,因为年轻,我会对这些文字的稚嫩少些羞愧,而现在我已失去了那样的机会。但我仍然要如实地呈现,岁月的磨炼已使我有了这样的勇气。这些文字,在每个章节中都按写作的时间顺序排列,从十几岁到近50岁,跨越了将近30年。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些文字,这是我的幸,也是我的不幸。
但它们是真实的,真实的情感总是值得纪念,可以使自己,也可以使读到此书的人们看到我的成长。只是正如我的一首诗中所写,这样的成长“不知是悲是喜”。
《且吟且书》属于个人文集,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且吟且书(诗歌)、且行且书(散文、随笔)、且思且书(议论文)。这些文字,在每个章节都是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从十几岁到近五十岁,跨越了将近三十年。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些文字,记录了作者的幸,也记录了作者的不幸。该书稿语言优美,文笔个性,富有意境。
《且吟且书》由许兴城编著。
许兴城,江苏宜兴人。毕业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江苏教育学院政教专业、江苏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曾任机关文员、乡镇领导、教育管理机关负责人等职。
《且吟且书》属于作者的个人文集,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且吟且书(诗歌)、且行且书(散文、随笔)、且思且书(议论文)。这些文字,在每个章节都是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从十几岁到近五十岁,跨越了将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