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北大走出的文学家/名家视界书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晓亮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走进北大清华,走近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手不释卷的阅读中把握人生。从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品悟、奋斗和超越。

本书不仅是讲述文学家的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

内容推荐

本丛书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在科学、教育、文化三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本书介绍的是文学家,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

目录

刘师培

钱玄同

季羡林

胡适

徐志摩

冯沅君

刘半农

尚钺

沈从文

试读章节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盒,曾用名光汉。江苏仪征人,世居扬州,家学渊源深厚。

清末民初,刘师培是个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不断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这样一位横跨政、学两界的声名显赫之人,其生命里程的最后三年(1917~1919)是在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度过的。此时的北大,正处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刘师培在校本以讲学育人为主,且取得垂范后世的成就,但在这一时代大潮的裹挟之下,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考察刘师培的生平尤其是他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显然有益于我们系统了解这位国学大师的方方面面。

卓越的学术贡献

刘师培自幼濡染家学,开蒙便从母读经书,8岁学《易》,12岁读毕四书、五经,15岁前后治《晏子春秋》和学《毛诗》郑笺、《尔雅》、《说文解字》诸书,并大量阅读周秦典籍,打下非常好的国学基础,加之聪颖过人,勤奋刻苦,随着年龄增长,功力愈益深厚,“未冠即耽思著述,服膺汉学,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可以说,到1903年(20岁)大量写作和发表著述前,他已经对家学风格颇有了解,知晓《左传》旧注旧疏的源流和古文经学的传承,于经、子、史皆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并认同扬州学风,欲负起弘扬家学乃至扬州学术的大任。

从1903年到1919年去世,是刘师培从事学术研究的17年。钱玄同认为,刘师培之学“因前后见解之不同,可别为二期:癸卯至戊申(1903~1908)凡六年为前期,己酉至己未(1909~1919)凡十一年为后期。嫜较言之,前期以实事求是为鹄,近于戴学,后期以笃信古义为鹄,近于惠学;又前期趋于革新,后期趋于循旧。”(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排印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第28页)。综观刘之著述,确有钱说之特征,钱之分期应属不易之论。

刘师培著述所及,涉猎甚广,方面甚多,但最能体现其国学研究成就的,当为小学、经学和校勘学,其余政治思想和论古今学术思想则为具有时代特色之作。

小学系语言文字之学,清人将其视为研究经学的基础,故经学家大都精通小学,不过他们多集中精力专治一二部书,如研究训诂者,以《尔雅》为主;研究文字者,以《说文》为主;研究声韵者,以《广韵》为主。刘师培的小学研究则不像前人这样狭窄,他强调:“训诂者,研究字义之学也;文字者,研究字形之学也;声韵者,研究字音之学也。必三者俱备,然后可以言小学。”(刘师培:《正名隅论》,《左盒外集》卷六,《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17页)。可见他从事小学研究是主张汇合义、形、声三者来探讨的。

刘师培的经学研究前后期差别较大。前期以实事求是之精神解经,阐发经中粹言,故虽偏重古文,偏重汉儒经说,但不专以此自限。刘氏世传《左传》,自然以古文为宗,刘师培也不例外,但他并非那种一味拘泥固守的经师,而是倡为“通儒之学”。需指出的是,他不排斥今文经说,仅只限于经说本身,认为可与古文经说并行不悖,而对今文家视古文经为伪造以及孔子托古改制之说则持反对立场。他曾撰《汉代古文学辨诬》、《论孔子无改制之事》等文,批驳廖平之《今古学考》和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除了兼采今文说外,他对宋元明人之经说也不一笔抹杀,能看到它们的长处。刘师培后期的经学研究与前期相比较颇有不同,基本特点是转向笃信汉儒经说。他曾言及惠栋之学是“确宗汉诂,所学以掇拾为主,扶植微学,笃信而不疑。”这句话恰可概括其后期的经学著述。在这些著述中,《左传》和《周礼》之研究是重点。《左传》研究自是秉承家学,但他并未继父祖之业去完成《左传旧注疏证》,而是转而研究自身所曾提倡过的一个课题——《左传》之“例”,撰成《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春秋左氏传例略》等一系列专著,把家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之看重《周礼》,除因《周礼》与《左传》相关且在古文经上极其重要外,还因在四川讲学时受到廖平的一些影响。

刘师培之校勘学前后没什么变化,以后期为主。他校书的范围较广泛,遍及四部,但以校订诸子为最多,这些古书主要有《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贾子新书》、《春秋繁露》、《法言》、《白虎通义》、《周书》、《穆天子传》、《楚辞》等。他所校订各书,或名《补释》,或名《斟补》,大致前期所校名《补释》,后期所校名《斟补》,部分《斟补》是在《补释》基础上修改而成。他校书的方法基本同于先贤,即根据古人用字属辞的一般规律,结合自身的小学功力(如运用由字音推求字义原则)来进行。他也试图发展前人总结出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曾写出《古书疑义举例补》,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有所补充,以此方便其他校勘学者。

上述刘师培的国学研究成就可以看出,刘师培是国学研究的多面手,他的贡献是在古典学术的几个方面,非专攻一经或一学的所谓经学家或小学家可比,称其为国学大师似不为过。

P1-3

序言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在科学、教育、文化三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讲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我们如此多元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