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以其独特的视角,揭露出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触动心理与灵魂的杂文、小说精选,《阿Q与野草--鲁迅精选集》展现了鲁迅方方面面的精神风貌。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文章思想深邃、形象典型、风格独特,充满着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族忧患意识,蕴含着一种深情而热切的希望与召唤。从猛醒到战斗,从批判到建设,鲁迅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刻下了永远的痕迹。他的精神,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化为永恒的民族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阿Q与野草--鲁迅精选集/人生智库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以其独特的视角,揭露出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触动心理与灵魂的杂文、小说精选,《阿Q与野草--鲁迅精选集》展现了鲁迅方方面面的精神风貌。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文章思想深邃、形象典型、风格独特,充满着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族忧患意识,蕴含着一种深情而热切的希望与召唤。从猛醒到战斗,从批判到建设,鲁迅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刻下了永远的痕迹。他的精神,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化为永恒的民族魂。 内容推荐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阿Q与野草--鲁迅精选集》荟萃鲁迅最风趣、最睿智的代表性杂文、小说等,展示他冷眼看社会,柔肠忧中国的方方面面,从而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地展示了鲁迅的独特风采,以便读者发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鲁迅。书中的80余幅插图更增加了阅读乐趣。 目录 诙谐睿智篇 立论 狗的驳诘 “人话” 知了世界 新药 奇怪 说“面子” 崇实 拿破仑与隋那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隐士 小杂感 爬和撞 文学和出汗 谈皇帝 女人未必多说谎 登龙术拾遗 冷眼柔肠篇 中国的奇想 无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别一个窃火者 难行和不信 论“他妈的!” 拿来主义 几乎无事的悲剧 帮闲法发隐 夜颂 关于妇女解放 礼 读书忌 漫谈“漫画” 北人与南人 “滑稽”例解 从帮忙到扯淡 再论“文人相轻” 战士和苍蝇 死 嬉笑怒骂篇 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 二丑艺术 谈蝙蝠 “抄靶子” 查旧账 华德保粹优劣论 流氓的变迁 谈金圣叹 “靠天吃饭” 痛心疾首篇 墓碣文 影的告别 复仇 复仇(其二) 电的利弊 “吃白相饭” 文章与题目 “友邦惊诧”论 略论中国人的脸 关于女人 以脚报国 忧“天乳” 无花的蔷薇之二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言论自由的界限 论讽刺 一思而行 从幽默到正经 观斗 沙 《守常全集》题记 玩具 论“人言可畏” 灯下漫笔 写于深夜里 父亲的病 风波 演讲警世篇 无声的中国——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 离骚与反离骚——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在上海暨南大学会讲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大学第二院会讲 附文 周树那个地方的人 药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老调子已经唱完——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试读章节 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人话” 记得荷兰的作家望·蔼覃(F.Van.Eeden)——可惜他去年死掉了——所做的童话《小约翰》 里,记着小约翰听两种菌类相争论,从旁批评了一句“你们俩都是有毒的”,菌们便惊喊道:“你是人么?这是人话呵!” 从菌类的立场看起来,的确应该惊喊的。人类因为要吃它们,才首先注意于有毒或无毒,但在菌们自己,这却完全没有关系,完全不成问题。虽 是意在给人科学知识的书籍或文章,为要讲得有趣,也往往太说些“人话”。这毛病,是连法布耳(J.H.Fabre)做的大名鼎鼎的《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也是在所不免的。随手抄撮的东西不必说了。近来在杂志上偶然看见一篇教青年以生物学上的知识的文章,内有这样的叙述—— “鸟粪蜘蛛……形体既似鸟粪,又能伏着不动,自己假做鸟粪的样子。” “动物界中,要残食自己亲丈夫的很多,但最有名的,要算前面所说的蜘蛛和现今要说的螳螂了。……” 这也未免太说了“人话”。鸟粪蜘蛛只是形体原像鸟粪,性又不大走动罢了,并非它故意装作鸟粪模样,意在欺骗小虫豸。螳螂界中也尚无五伦之说,它在交尾中吃掉雄的,只是肚子饿了,在吃东西,何尝知道这东西就是自己的家主公。但经用“人话”一写,一个就成了阴谋害命的凶犯,一个是谋死亲夫的毒妇了。实则都是冤枉的。 “人话”之中,又有各种的“人话”:有英人话,有华人话。华人话中又有各种:有“高等华人话”,有“下等华人话”。浙西有一个讥笑乡下女人之无知的笑话—— “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然而这并不是“下等华人话”,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是“高等华人话”。在下等华人自己,那时也许未必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也并不以为笑话的。再说下去,就要引起阶级文学的麻烦来了,“带住”。 现在很有些人做书,格式是写给青年或少年的信。自然,说的一定是“人话”了。但不知道是那一种“人话”?为什么不写给年龄更大的人们?年龄大了就不屑教诲么?还是青年和少年比较的纯厚,容易诓骗呢? 三月二十一日P4-11 序言 代序 鲁迅是一道什么菜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家之中,鲁迅先生高居榜首。从前,鲁迅被奉为至高无上的革命文化斗士,因此他入选的作品远远多于其他作家。而现在呢,人们离革命远了,鲁迅的作品似乎也成了一道吃久了、腻味了的菜。这不,有些省市的中学语文课本已开始削减鲁迅作品所占的份额了。 假如鲁迅是一道菜,那么是一道什么菜呢?跃入笔者脑海的第一个词是辛辣。鲁迅是一道辣菜,类似于甘辣的湘菜、酸辣的黔菜或麻辣的川菜。大凡辣味之菜,喜之者为之痴迷成瘾,恶之者避之唯恐不及。鲁迅先生在世时的遭遇,和辣菜的遭遇颇有几分相似。 鲁迅的辛辣,除了表现在嬉笑怒骂的文风中,还表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他的小品文《立论》,写的是一个孩子满月时的情形,全文仅三百来字,却精辟地揭示了说真话而遭殃的恐怖,实在发人深省: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说真话的人遭了殃!鲁迅让我们既看到了真话的“可怕”,又看到了人类对虚假的喜爱。他揭示了人们爱打哈哈、明哲保身的深层原因,也让我们思考与人相处是否真需要那么认真,或者思考什么场合可以打哈哈,什么时候必须认真。初入社会之人读点鲁迅的作品,有助于加深对人性的认识。 鲁迅无疑是一位极具中国特色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以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物与事件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和中国人,非中国人达不到他那样的深度与广度。相比之下,有些作家的作品,篇幅是鲁迅《阿Q正传》的几十倍,但深度与广度却很难望其项背。小薄本胜过大部头,这就是鲁迅作品的奇特之处,正如鲁迅其人,个子很矮,但在人格上却远远高于无数牛高马大的人。 鲁迅有某种悖论色彩。一方面,他是地道的中国作家,另一方面他又极不像中国作家。传统的中国文人绝大多数都依附权贵,基本上是弄臣。而鲁迅却远离权贵而保持人格独立,而且他不是“独善其身”。他的《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表现了他前所未有的批判精神。在这两点上,鲁迅更像西方作家。假如继续以菜作比,鲁迅像一道中餐与西餐混合的辛辣的杂烩。 然而鲁迅又是多味的,既有痛心疾首,也有诙谐睿智;既有嬉笑怒骂,也有冷眼柔肠。集其味道之大成的是小说《阿Q正传》,该作品对中国人的劣根性做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揭露,至今无人能够超越。鲁迅为阿Q这么一个小人物立传,字里行间对阿Q表达了深切的同情。鲁迅同情弱者,说明他并不总是辛辣的,他也有温情的一面。 阿Q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受尽压迫的可怜人。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他属于“被吃”的那类。由于处在食物链的下端,他自卑是当然的,而自卑者禁忌必多。阿Q头上有个癞疮疤,因此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的这种禁忌,有深刻的心理学依据,更有深远的历史学依据——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避讳”之礼何其众多! 癞疤之讳很可笑,同样可笑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被别人痛打之后,他会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么一说,他就心满意足了,精神上得胜了。由自欺达到自乐,这是一种自我麻醉。这样的胜利法,看似很喜剧,其实富有悲剧意味。按中国封建礼教,父为子纲,儿子打老子是犯上作乱。阿Q之所以累累被欺负,是因为他社会地位低下。他本是等级制度的受害者,而在被打之后他用以取得“胜利”的,恰恰是那迫害他的制度! 除了可怜、可笑,阿Q还有可恶的一面。他作为弱小者受到欺凌,但同时他自己也欺压比他更弱小的人。他凌辱小尼姑,因为她比他更弱;他欺压小D,也因为小D更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预见,小D长大后将是另一个阿Q。阿Q既是受压迫者,又是压迫者,他成了迫害他的制度的一部分。这是何等的悲剧!正如鲁迅的《灯下漫笔》所言:“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个个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 小说的背景是辛亥革命,鲁迅通过阿Q的“革命”以及民众的看客心态,反映了中国民众的愚昧,也表现了那场革命的肤浅。《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用文学形式写就的辛亥革命断代史。而鲁迅对阿Q作为受害者兼迫害者的刻画,又浓缩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迫害史,显示了罕见的历史纵深。可以说,《阿Q正传》是一部中国沉痛史,鲁迅则是一道带苦味的中国大菜。 鲁迅的苦涩,隐含在他众多的小说与杂文里。他发现,中国汉族的历史时代不外乎“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灯下漫笔》)而封建社会的野蛮与落后何止于此!受过进化论影响的鲁迅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们: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摘自《电的利弊》) 鲁迅洞彻了封建中国的黑暗,他要砸碎中国黑屋。最能反映其困境的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个奴才向一个聪明人诉说其悲惨境况,聪明人说了些同情和安慰的话,仅此而已。奴才又向傻子诉苦,傻子莽撞地去砸奴才的主人的屋子,他要给奴才开一个窗。奴才说:“这不行!主人要骂的!”傻子根本不管,继续砸。奴才开始哭嚷:“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结果,一大群奴才出来,把傻子赶走了。鲁迅有聪明人的清醒,同时又有傻子的莽撞,这两者决定了他必然是痛苦的、孤独的。 不过,切莫以为鲁迅这道菜里只有辣味和苦味,其实其中还有甜味什么的。鲁迅针砭中国人的愚昧落后,他的《呐喊》旨在促使中国人猛醒。他期盼的是中国将来的强大,这便是他骨子里的柔情,这便是鲁迅这道菜本质上的甜。至于表象上的甜,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为针砭“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鲁迅在杂文《奇怪》中写道: 以此类推,防止男女同吸空气就可以用防毒面具,各背一个箱,将养气由管子通到自己的鼻孔里,既免抛头露面,又兼防空演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凯末尔将军治国以前的土耳其女人的面幕,这回可也万万比不上了。 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幽默绝顶,让人忍俊不禁,何其畅快!其中对女人的深切同情,让人倍感温暖,而诙谐睿智的表达方式,又让人感到鲁迅是一个多么好玩的人,像一个稳重而风趣的老朋友。 知道鲁迅真味道的人不多,以后弄不好会更少,因为很多人在远离鲁迅。这不,现在又有很多人在用“王祥卧冰”、“割股疗亲”之类来教化孩子了。这些正是鲁迅当年针砭过的《二十四孝》中的封建礼教故事。“王祥卧冰”说的是王祥为孝敬继母卧冰得鱼的故事,“割股疗亲”说的是周得闻割自己的大腿肉给母亲作药的故事。用虚假且不人道的故事,向孩子灌输真诚的人道,结果可想而知。借腐旧的封建礼教之尸,还新时代衰微的道德之魂,恐怕是南辕北辙。 如今鲁迅这道菜不太受欢迎了。鲁迅在九泉之下要是得知自己输给了一条鱼或一块大腿肉,不知道会发出一声什么样的笑。他会怀疑自己已过时吗?笔者认为鲁迅没有过时。现在的某些领导,不是仍在马屁精的簇拥下乐陶陶吗?他们希望下属像哈巴狗一样,因为他们在更大的领导面前也像哈巴狗。他们对不驯服的下属极尽欺压之能事,因为他们在更大的领导那里受到过类似的羞辱。这一切与鲁迅当年所嘲讽的,没有本质的区别。 鲁迅这道菜被远离,同时“奶酪”在走俏。《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关于生计的书。中国人如今关心生计,当然也不是坏事。但只关心生计,甚至只关心自己个人的生计,便值得深思了。毕竟我们是和很多其他中国人生活在这个叫中国的地方,中国还存在很多需要我们思考或解决的问题,尤其在精神层面。比如,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桑拿店、洗脚店和卡拉OK店之类,要比书店多得多,这的确发人深省。 以思想的深度与力度卓立于中国文坛的鲁迅,正在被很多日渐富裕的中国人遗忘,这是一种悲哀,让人怀疑很多中国人是一种容量有限的容器,装下的酒肉太多,于是便没有空间容纳思想了。在天天说革命的年代,鲁迅的“革命”色彩被过多地强调,这使很多人误以为鲁迅就等同于“战斗”,等同于“暴烈”。其实鲁迅绝不是古板的人,他有很多方面,其诙谐、睿智与温情,丝毫不亚于其苦涩、辛辣与冷峻。鲁迅有很多回味悠长的滋味,是一道值得细细品味的中国大菜。因此,在有人削减鲁迅这道菜的分量的时候,我要模仿《谁动了我的奶酪?》,呐喊一声:“谁动了我的鲁迅?” 莫雅平 书评(媒体评论) 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法捷耶夫(苏联著名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