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狼》收入杨崇德小小说80多篇,所选之作,以多元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质朴的倾诉,帮你审视和还味人世间所载负的情与爱、承与转、求与诉。既有先辈们折射下来的希望踪影,也有同代人相依相随的艰难脚印,更有为师者言行并出的良苦用心,还有初学者人生探源的聪明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丛林狼/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崇德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丛林狼》收入杨崇德小小说80多篇,所选之作,以多元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质朴的倾诉,帮你审视和还味人世间所载负的情与爱、承与转、求与诉。既有先辈们折射下来的希望踪影,也有同代人相依相随的艰难脚印,更有为师者言行并出的良苦用心,还有初学者人生探源的聪明智慧。 内容推荐 《丛林狼》收入杨崇德小小说80多篇。 《丛林狼》文字典雅秀丽,语言畅达明快,蕴藉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味。文章短小精悍,意蕴悠长,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解读,无不透出智慧与机敏。品读本书,让读者在轻松中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心空被洗涤和陶冶后的清亮。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辑 丛林狼 我爷/002 梅娘/004 儿子/006 传统教育/008 高等教育/010 丛林狼/011 富贵之子/014 第二辑 失语症 肖鸿伟的一天/018 杀猪/021 失语症/024 打狗/028 打工仔/031 担子/033 幸福的丧事/035 第三辑 真实的谎言 大姐的婚事/038 七娃/040 设计/043 村戏/044 钱·权·心/046 真实的谎言/047 骗局/049 鲁冰花/051 第四辑 运算法则 解释/054 味道/055 客气/057 童言/059 运算法则/061 重泪/064 日子/066 第五辑 季节人生 好人/070 坏种/072 人性/073 季节人生/075 善报/077 信/079 乡音/080 晚上/083 第六辑 和平的勇气 送礼/086 神经病/087 拖鱼尾鞋的人/090 和平的勇气/092 退化7094 准备/096 祝寿/095 乾隆与村妇/101 借贷者/103 第七辑 严重失控 获奖新闻/106 荫路/107 胃/109 经济人/112 电梯口/114 一单元二楼/116 综合征/118 严重失控/121 病退/124 女奸/126 第八辑 沉甸甸的节日 老人与小孩/130 启蒙老师和他的女朋友/132 沉甸甸的节日/135 高考/137 宰牛/139 乡下表叔/143 第九辑 寻找父亲 寻找父亲/148 莽山仙遇/150 1973年的病/153 直肠癌/156 试读章节 我爷 我爷未成我爷之前,是湘西匪王“龙卷风”手下的一员战将。 匪王“龙卷风”姓龙名洪彪,铜岭人氏,1938年给铜岭财主易有财看牛,牛被摔死,惹了大祸,出逃后,拉帮结派,上山为伍,纵横铜岭。先是杀死铜岭财主易有财,后将易有财的三个妾捆上山来,封为压寨夫人。龙洪彪每到一处,当地财主闻风丧胆,拱手奉上些银两,算是买个性命。龙洪彪自然不肯放过,马叶子刀一横,大吼:要么全家死光光,要么就倾家荡产!财主们往往选择了后者。因此,凡是龙洪彪走过的地方,财主们都会变成穷光蛋。因为龙洪彪对财主们的家财毫不客气,一扫而光,如龙卷风,便得了个外号“龙卷风”。 不过,“龙卷风”也有他自己的个性:不抢穷人,不抢故人。一次,“龙卷风”带领五十多个弟兄,路过青州村,村里百姓正围在一丘水田外,呼的呼,喊的喊。“龙卷风”扒开人群,只见两头大水牛,挺在水田中央鏖战,牛角掰牛角,红眼对红眼。“龙卷风”立即下令:快给我把牛拉开!部下一时无音,个个在想:偌大的两头水牛,正斗得发狂,莫说去劝,就是去看,也得留个神,弄不好就会被牛踩死。此时,一年轻部下手执一根碗口粗的长木棒,走进水田,惊得围观者倒退三丈。年轻部下将木棒往牛角上一栅,用力一搬,一头牛便倒在水田里,另一头惊得鼓着红眼对视了一番,接下来,便呼呼地往外逃窜。 围观的人群一个个惊得发怔。 年轻部下的胆量和智慧深得“龙卷风”赏识。不出两天,“龙卷风”便把那位年轻部下提为副官,权力仅在自己之下,领导百来号人,七十多把刀,四十多杆枪。 那个年轻部下便是后来的我爷。 我爷真正成为我爷,是在鸡公坡劫事以后。 那天,—名手下慌忙禀报:山下发现花轿一顶,许是婚事一桩,要不要下手? “龙卷风”大悦,摩拳擦掌之时,却被压寨夫人来了几耳光,打乱了“龙卷风”脑海里的计划。“龙卷风”摸着脸,瞟了一眼副官。副官心领神会,带领几十号人冲下山来,一阵吆喝,山下那行人一见势,丢了花轿,拔腿就逃。部下将花轿严严实实围了好几层。副官小心走近花轿,掀开摭帘,里面坐了个如花似玉的妹子。妹子一巴掌扇过来,被副官紧紧握住,动弹不得。副官命令部下暂且上山去,自个儿则抱了妹子往树林深处钻。 妹子拼命挣扎,可是不得解脱。妹子大骂:土匪!魔王! 副官任其打,任其骂,拉开裤头,像个老虎,骚动在林间。 从此,副官便成了我爷。那妹子也便是我奶。 我爷要我奶跟着上山。我奶不肯,说,要我上山,除非一死。 我爷便派人送我奶回到赤毛冲,并放了狠话:谁敢动我的女人,全家死光光! 之后,我爷便在山上继续做他的副官,我奶则在赤毛冲的娘家做她的未婚媳妇。我爷经常下山到我奶身边去。日子长了,我奶就软了心。我奶说,我已经怀娃子了,你就下山吧。我爷说,真的要我下山?当初不是不肯吗?我奶说,你这个死鬼,我这辈子栽到你手里了,你是土匪,为娃子的以后着想,你就不能洗手不干吗?我爷说,你懂个卵,人在黑道,身不由己。我爷每次上山时都要对我奶说,你给我好好养着,把娃儿生出来! 1949年,解放军开进湘西。我爷东躲西藏。一个雾蒙蒙的天,我奶捧着大肚子上山找我爷,说:快下山吧,解放军还能宽大处理哩。你要为我肚子里的娃娃着想,将来我可不希望他背什么黑锅。我爷听了,一言不发,最’后摸了摸我奶的大肚子,派人将我奶强行送回赤毛冲。 八月的一天,我爷和“龙卷风”带着二百多号人躲进老鸦沟。我爷暗暗对部下五柱、雷石等人说:你们回去吧,政府还会给你们一条生路。 不料,我爷这话被五柱传到“龙卷风”耳朵里,“龙卷风”把桌子拍得当当响,咬着牙根说:反了,狗日的毛胡子要反了! 依照“龙卷风”的吩咐,一天夜里,五柱到我爷住的地方说龙爷子叫他去一趟,有要事相商。我爷刚跨进“龙卷风”屋里的门槛,就被几个人按倒在地。 次日,“龙卷风”召集两百多个弟兄,将我爷推到一个小山头上,大声骂道:谁敢反老子,就要他人头落地! 说完,“龙卷风”给我爷倒上一碗酒,说:有话快快讲,否则,就没机会了。 我爷用嘴巴咬住碗口,脖子一仰,满脸酒水,然后又将头一甩,酒碗横飞出去。 我爷说:兄弟们,为了后代,快快下山,还来得——及…… 我爷还没把“及”字说得明白,头已落地。 那时,我爹离出生还有一百多天。 因了我爷的功德,我爹后来被划为中农。 P2-4 序言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高长梅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入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人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