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义编著的《探秘亚马孙(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丛林考察笔记彩图珍藏版)》是一本有趣的、老少皆宜的书。这本书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南美原始森林中许多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味道浓烈的野菠萝,缠绵多变的龟藤,在共生黄蜂帮助下繁殖的神秘的半寄生树;美丽的箭毒蛙,可爱的蜂鸟,浩浩荡荡的切叶蚁群,顽皮的卷尾猴,凶猛的美洲豹……博大精深的亚马孙,精巧无比的大自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秘亚马孙(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丛林考察笔记彩图珍藏版) |
分类 | |
作者 | 张树义 |
出版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树义编著的《探秘亚马孙(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丛林考察笔记彩图珍藏版)》是一本有趣的、老少皆宜的书。这本书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南美原始森林中许多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味道浓烈的野菠萝,缠绵多变的龟藤,在共生黄蜂帮助下繁殖的神秘的半寄生树;美丽的箭毒蛙,可爱的蜂鸟,浩浩荡荡的切叶蚁群,顽皮的卷尾猴,凶猛的美洲豹……博大精深的亚马孙,精巧无比的大自然! 内容推荐 张树义编著的《探秘亚马孙(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丛林考察笔记彩图珍藏版)》是一本美妙的科普书。作者通过趣味丛生也不乏险象环生的描述,向读者们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著的精神、细微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本书也是中国与法国科技合作的硕果。中国与法国有着传统的友谊,中法科技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本书通过对妙趣丛生又险象环生的野性丛林的描述,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着的探索精神、细微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使人体会到“协同进化”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动物之间的生物链关系,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以及动植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协同进化的神奇。书中图文并茂,极富情趣,展现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的美丽图景。 目录 自序那段刻骨铭心的丛林岁月 前言被自然的博大美妙所震撼 再版自序重回努里格 01 奔向法属圭亚那 02 初入丛林,领教雨林的雨 03 热带雨林,难以名状的奇特世界 04 告别现代文明,开始丛林生活 05 第一个丛林之夜,在野兽的咆哮声中度过 06 险些踩到毒蛇 07 与美洲豹捉迷藏 08 我的主要工作:追踪卷尾猴 09 遇到种蘑菇的切叶蚁 10 蜘蛛猴向我进攻 11 食蚁兽造访努里格 12 金刚鹦鹉——美丽的大力士 13 同事玛霞用友善的方式研究箭毒蛙 14 亚马孙食鸟蛛把同事的靴子当成了家 15 曾经难倒博物学家的奇特动物——树懒 16 拍摄小蜂鸟 17 与蟒蛇较量 18 小心吸血蝙蝠 19 丛林里的“丢人”事件 20 我得了奇怪的“几何皮肤病” 21 我的故事成了新闻 22 一只小鸟把我当成妈妈 23 努里格人的科学研究 24 棕色卷尾猴行为生态的新发现 25 植物的繁殖计谋 26 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 27 我有一个希望 后记改变命运的探险之旅 试读章节 [俯瞰] 1991年4月8日早9点35分,天高云淡。从巴黎南郊的奥利机场,乘波音747,我飞往法属圭亚那。靠着机窗俯瞰,蜿蜒的塞纳河变得越来越细小,飞机离开巴黎上空。9个小时后,飞机抵达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首府卡宴。 我在卡宴小憩了几天,并结识了几位在未来的几个月中将同在丛林里生活的朋友、同事。其中一位是长得很帅气、身材适中的法国女孩——阿妮娅,她刚20出头,妈妈是法国人,爸爸是英国人。另外两位是荷兰人,男的叫福朗斯,大约40岁,是瓦格宁根大学的教师。他脸庞红红的,说话略有口吃,接触不到3分钟便会让人感受到这是位不拘小节的好人。女的叫玛霞,30岁出头,金发碧眼,身材苗条,颇为秀气,甚至可以说有几分迷人。她是位业余或者说自由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对两栖和爬行动物情有独钟。 还有一对撒拉马干丛林黑人兄弟——戴斯牟和维牟,他们40多岁,矮个子。由于对热带雨林非常之熟悉,身体又好,兄弟俩长期受生态站的雇用,做一些体力工作。此次航行,他们便是我们的“船长”和“大副”。 [南美洲] 说起撒拉马干人,首先要谈谈南美洲的近代史。15世纪后半期,西欧的封建社会土崩瓦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而商品交换的手段是黄金,故此,这些大西洋沿岸国家渴望开辟通往中国和印度的直接航道,似乎那里有取之不尽的黄金。当时,人们已确信地球是圆的,意大利天文学家认为从欧洲朝西航海比朝东陆行到中国和印度的距离更近。于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欧洲人的到来给在南美生活的印第安人带来了一系列灾难。苏联作家马吉多维奇在《世界探险史》一书中这样描写道:“印第安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使用的武器是原始的,而且不会打仗,只知道以密集的人群向西班牙人进攻。西班牙部队则分成若干不大的小队展开行动,选定能够发挥骑兵队作用的战地;骑兵队冲进印第安人密集的人群,用马蹄把印第安人踩死;西班牙的猛犬更是把这些可怜的土著吓得胆战心惊。 “占领者带来的传染病,特别是天花,也夺走了成千上万印第安人的生命。没有逃脱出西班牙人手掌的印第安人均沦为奴隶,被迫在种植园和金矿进行劳动。这些侵略者不仅用繁重的劳动把印第安人折磨得精疲力竭,而且还让奴隶们为其捕鱼和狩猎,或者用吊床把他们抬着周游四方。 “他们抓来了女奴给他们干家务活。他们抢夺了许多印第安女人,与她们一起过着无耻的多妻制生活。为了寻欢作乐,他们甚至还把不幸的印第安人作为射箭的活靶子。 “基督教徒们用自己的马队、利剑和标枪对印第安人实行血洗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印第安人也理所当然地杀死几个白人。于是基督教徒们共同商议:如果印第安人杀死一个基督教徒,那么基督教徒一定要杀死一百个印第安人作抵偿。” 于是,一个又一个岛屿上的土著被灭绝了。由于南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骤减,而殖民者又需要奴隶到植物园和金矿干活,于是便从非洲掠了许多黑人到南美充当劳工,撒拉马干丛林黑人就是其中的一族。 今天的撒拉马干人已经无从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非洲的哪一个国家,也不了解他们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来到这块陌生土地的,唯一知道并引以为自豪的是这些先人不甘心做奴隶而从殖民者的庄园里跑入莽莽的原始丛林,流落和发展成南美大陆新的土著。 当历史由残酷的屠杀和奴役演变为和平,撒拉马干人也逐渐走出丛林,定居在与法属圭亚那相毗邻的苏里南。 撒拉马干丛林黑人没有文字,但却有本民族的语言,听起来似乎像是变形和简化的英语,他们的历史便是靠着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记录到今天。撒拉马干人的婚姻和家庭至今还保留着浓重的母系氏族色彩:一个家庭中母亲具有绝对的权威,可以随时放弃与之共同生活的丈夫而接纳新的异性,但每一时期只能有一个异性。孩子出生后通常跟母亲一起生活,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 [兄弟] 戴斯牟与维牟便是同母异父的弟兄,也分别与不同异性生育过儿女。他们哥俩原本生活在苏里南,由于那里的生活水平和工资较法属圭亚那低得多,故此到努里格来打工。 关于苏里南的撒拉马干民族,我在史学资料中查到这样一段相关的文字:这个民族在南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85年,当时,非洲黑人和当地土著的奴隶大逃亡,并形成一个新的社群部落。 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荷兰武装都试图要消灭这个部落,但一直未能如愿。1761年,欧洲白人放弃战争而选择了和平,撒拉马干人从此获得解放。P18-23 序言 17年前,我曾在广漠浩瀚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进行过为期19个月的生态学研究和考察。第一次是独身,度过了7个月;第二次是和妻子王立新一起,共同在丛林里生活了整整一年。每每回想起那一段历史,真可谓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1989年7月,我到法国留学,第一年是在巴黎第十三大学攻读动物行为学专业的“深入研究文凭”。这是一个法国特有、为时一年、介于硕士和博士之间的文凭。这期间,我结识了后来指导我博士论文的沙何勒·多米尼柯教授。沙教授在此之前带人在法属圭亚那原始森林纵深处开创了一个生态站,研究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协同进化。这次的相识使我实现了一个梦想——走进亚马孙。对于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学的人来讲,亚马孙无疑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数月后,我投师沙教授门下,在法属圭亚那热带雨林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及其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第一次进入雨林的时间是1991年4月初,在雨林里停留了7个月。这期间,立新一直在国内做硕±研究生论文。我几乎每天都给她写一点东西,现在翻出来重新看一遍,既像是两地书,又仿佛是科考笔记。 1992年7月,立新获得硕士学位后随我一同进入亚马孙。这一次,我们在丛林里共同度过了整整12个月。一年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长,也不算短。但对我们来讲,哪一年的记忆都可能会被岁月冲淡,而在亚马孙森林中的这一年却永远都不会模糊。2002年5月,我第三次进入亚马孙,不过不再是法属圭亚那热带雨林,而是到了巴西的亚马孙河。我坚信,我今后一定还会再去亚马孙。亚马孙,是我的情结,也是我的见证。 毋庸置疑,许多人对亚马孙的想象可能和我曾经有过的一样:横悬的巨蟒、满口血腥味的鳄鱼、虎视眈眈的美洲豹、狂飞乱舞的吸血蝙蝠,还有头插羽毛、手持毒箭的印第安人。的确,早期的探险者普遍将亚马孙描写得肃杀恐怖,我想这可能有两大原因:一是当时的医学还不发达,不少探险者死于疟疾和黄热病等热带疾病,使人感到亚马孙是个死亡之地;二是活下来的探险者为了提高身价,或者扩大书的发行量,故意夸大了亚马孙的阴森恐怖。不过,亚马孙也的确有其特殊的野性。具体是什么?读了这本书,您便会知道。 后记 写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读,而且作者很在意读者的感觉。生活在网络时代,很容易便能查到读者对《探秘亚马孙》(原名《野性亚马孙》)的评语。 网名叫“北海365”的读者写道:“《探秘亚马孙》所展示的亚马孙雨林是一个散发着无限魅力的世界,让人看了不自禁地就向往起它!理性中,那是一个充满了危险和不可预知的恐怖地方,但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美妙地方!尤其是对于一个喜欢大自然的人,那书中的世界,轻易就可点燃他梦想的火焰!想想,假如自己能在那样的一个世界杲上一段时间,好好体味一下跟目前截然不同的生活,那种滋味,又该是怎样的?即使只是作为白日梦,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之余,感觉一下梦想燃烧的激情,那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是最好的心理调节!这本书并不深奥,也没有什么说教,只是淡淡地述说曾经的经历,聊聊雨林里可爱或可怕的生物。这样的书,最适合在夜里静静地欣赏,慢慢地体会!” 网名叫“故园无此声”的读者写了一篇《爱上亚马孙》的推荐性文章:“我给朋友们介绍一本有关自然的书!这是一个中国科学家在亚马孙雨林的考察笔记。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妙的世界!亚马孙雨林,那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那是动植物的天堂,对人类来说,充满了许多不可知的神秘与诱惑,走进它,是许多探险家和科学家的梦想!走进《探秘亚马孙》,就仿如走进了亚马孙,它掀开了亚马孙神秘面纱的一角,让你窥见那个充满了活力与独特魅力的世界。喜欢大自然的朋友,翻开这本书,它就能轻易地点燃你心中对亚马孙的向往与激情!” 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还是最喜欢我的博士研究生张劲硕写的题为《改变我命运的(探秘亚马孙)》的文章:“1997年,《科学时报》以《来自努里格生态站的报告》为题,连载了张树义老师的野外考察故事。这些文章,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我!毫不夸张地讲,它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坐标。我自幼喜爱动物,喜欢阅读这些动物学家的考察散记,也盼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大江南北无所不至,研究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当时给我的震撼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有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并且取得了这么丰富而有趣的成果。我从中获得了诸多新知,比如动植物间的协同进化是怎么一回事、动植物在演化过程中是如何实施最优生存策略的、什么是动物之间的博弈等等,众多前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如醍醐灌顶般不断涌入我的脑海中。我读到这些生动的故事,感到自己宛若身临其境,跟随科学家一道探秘一个未知的世界,极大地激发了我投身这一科学事业的热情,坚定了我为此奋斗一生的决心。当这一系列的文章刊载完毕,我毫不犹豫地给张树义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当时只是想抒发感情,没有指望一位忙碌的教授会给我回音。但信寄出没多久,我便收到了张老师的回复,不仅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还鼓励我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今后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于是,在大一的时候,我便加入了张老师的研究团队,与张老师及其研究生跑野外、钻山洞、寻蝙蝠。在这支队伍中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后来,我又考上张老师的硕博连读生,继续追随他研究蝙蝠至今。毋庸置疑,当年的亚马孙文章,是促使我改变人生和命运的原动力。”劲硕是一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我们2007年一起在美国的《兽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蝙蝠新物种—一匕京宽耳蝠的文章。我真的希望《探秘亚马孙》能启蒙出更多优秀的动物学者和环保人士。 《探秘亚马孙》(原名《野性亚马孙》)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评语这样写道:“《探秘亚马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南美洲亚马孙热带原始森林,以及野生动物和植物协同进化的科普图书。该书将科学考察与科普创作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图书的出版与发行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的热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感激这样高的评价,也真的盼望这本书能被读者喜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