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是当代世界公认的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时代》杂志将克里希那穆提与特丽莎修女并提,称他为20世纪五大圣人之一。
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与他人、家人、世界、地球、宇宙都息息相关。因为世间万物皆离不开交往,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交往,交往的一切活动——与爱人、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意味着什么。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交友和处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系的真谛--做人交友处世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是当代世界公认的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时代》杂志将克里希那穆提与特丽莎修女并提,称他为20世纪五大圣人之一。 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与他人、家人、世界、地球、宇宙都息息相关。因为世间万物皆离不开交往,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交往,交往的一切活动——与爱人、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意味着什么。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交友和处世。 内容推荐 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与他人、家人、世界、地球、宇宙都息息相关。因为世间万物皆离不开交往,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交往,交往的一切活动——与爱人、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意味着什么。将所有个人的交往关系拼接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社会是我们的写照,由我们在交往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组成。如果交往时气恼妒忌、野心勃勃、顾影自怜、压抑狭隘、独占欲强,社会就会变得疯狂。如何交往会影响我们身边所有其他事物——人、动物、地球,甚至生物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世方法不同,结果亦会不同。 试着把这本书读下去吧,看看你的内心世界何时会发生变化。 目录 第一部分 人与人 第一章 什么是交往关系 1.世间万物皆交往关系 2.交往是发现自我的途径 3.摆脱印象羁绊,方能真正交往 4.只有在交往中,才能逐渐发现我是谁 5.认识自己带你走出交往误区 6.交往与安全感、依赖感 7.交往方式创造了社会 8.交往不只为求得安全感、愉悦感和感激 9.只想不做,会让你陷入交往困境 10.爱不是感激 11.交往和依赖 12.只要有依附,爱便无存留
第二章 爱、性和交往 1.困扰我们的两个问题 2.什么是爱? 3.什么不是爱? 4.为什么性被搞得一团糟? 5.什么是欲望? 6.欲望不是爱 7.欲望本身没有错 8.“我必须拥有”的想法惹祸端 9.能否彼此相爱却不想着占有对方? 10.欲望是爱的开始 11.激情从何而来? 12.欲念丛生,烦恼将至 13.邪念使性沦为淫欲 14.爱的缺失让性偏离正轨 15.性为何让我们放不下?
第三章 恋人的交往 1.恋人之间为何相互依赖? 2.为何渴望与人相恋? 3.我们把它叫做爱 4.激情还是淫欲?何为性之美? 5.为何性如此重要? 6.爱不仅仅是性 7.同性恋、异性恋都客观存在 8.何必对性取向耿耿于怀? 9.分享和交流思想的意义 10.不应理所当然地利用朋友和情人 11.被爱与去爱
第四章 禁欲和纯洁 1.禁欲仅仅是控制而已 2.发誓禁欲是在徒劳浪费精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纵情声色 3.禁欲是控制,贞洁才是爱 4.有爱在,性便自得其所
第五章 婚姻和友谊 1.囿于个人成见,我们从未向人敞开心扉 2.关系意味着接触 3.恋人关系就如绽放的花儿般美妙 4.习惯只能戕害爱 5.是爱促使你与恋人性接触,因此不会噩梦相随
第六章 你和教师、学校及教育的关系 1.你为什么接受教育? 2.真正的教育不只助你建功立业,还能帮你理解人生 3.正确的教育方式 4.发现自己的兴趣 5.自由源自脱离旧有环境,不再遵从条条框框 第七章 你与父母、社会的关系 1.父母究竟需要什么? 2.教育的社会意图 3.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4.父母因爱子女而改变,孩子亦然 5.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亦应接受教育 6.不应指责受教育的年青一代 7.有人教我们如何思考或思考些什么吗? 8.我们真的爱孩子吗? 9.唤醒父母和孩子的智慧 第八章 与自己的关系 1.你在寻找什么? 2.了解心中所思、认识自己、追寻目标 3.认识自己是通向自由的关键 4.交往与隔绝 5.若没有交往,还有自我吗? 6.冲突和痛苦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7.是否有不受约束的心理状态? 8.认识自己是解决心理、社会和经济问题的通途 9.人性皆相通,了解你的本性,你就会了解整个世界的问题所在 10.我们寻找恒久的安全感 11.世上有无安全感? 12.透彻理解安全感的问题 第二部分 你和社会的关系 第九章 你和社会 1.社会是谁? 2.你是社会的写照 3.社会是我们所有关系的总和 4.该如何理智地反抗? 5.创造新社会 6.盲从他人会毁掉自己 7.即使曾耳濡目染的事物,也不应顶礼膜拜 8.心理安全感好比神话
第十章 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1.宗教还没有改变人类的行为 2.信仰都跟宗教有关吗? 3.宗教和信仰让我们彼此疏离 4.思想和对宗教的敬畏能创造真正的宗教吗? 5.全情投入会消除恐惧 6.思想未受洗礼,能否领悟圣洁的爱?
第十一章 政府、军队和法律 1.权威会改变人的头脑吗? 2.政府法令、军队和杀戮 3.人类选择了战争的方式 4.多宗教和多民族导致战争 5.我们能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谋生吗? 6.什么是错误的职业选择? 7.你必须自己制定一套法规 8.责任属于每个人
第十二章 种族、文化、国家 1.只有一个人类,你和它是什么关系? 2.文明可能改变,不变的是人类基本生存环境 3.寻求不同利益集团庇护并不能真正给你安全感 4.如果你作出改变,世界也会改变 5.立法终止不了犯罪 6.解放自我,你将解放整个世界 第十三章 你和世界 1.你和世界是什么关系? 2.你就是世界,是世界的写照 3.凡重大社会变革皆始自少数人,始自你、我 4.帮助并服务他人 5.战争的祸根在于人,而非科技 6.自己好比多卷长书,应细细品读 7.人类能作出改变吗? 8.人与人之间恰当的交往关系 9.基于外在形象的交往并非真正的交往 10.必先毁弃已有形象,才能恰当交往 11.形象由记忆碎片拼接而成 12.思考者,即“自我”是形象的制造者 13.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自有恰当的位置 14.对彼此各有评判则无法开展交往
第三部分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第十四章 什么是生活? 1.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需要目的? 3.欲发现生活目的,必先除却个人偏见 4.心灵自由方可发现真理 5.是否只想逃避苦痛,并非了解人际关系? 6.是想了解生活,还是逃离生活?
第十五章 你与自然界、动物和整个地球的关系 1.你与大自然是什么关系? 2.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已不再和谐 3.这是我们的世界——不是你的或我的 4.政治变革不能保证人类共享地球资源,必须掀起心灵的革命 5.心中的爱和大地之美能化解所有问题 6.透过宰杀动物看世界 7.让自己融入整体
第十六章 上帝、宇宙和未知 1.什么是宗教思维? 2.语言和信仰都与上帝无关 3.摆脱已知 4.冥想与颂歌、祈祷、仪式或药物所带给你的状态全然不同 5.生活没有答案 6.真理乞求不来 7.进入超我状态并非冥想 8.停止思考,让大脑保持空白 9.冥想绝非仅仅属于几个人,人人皆可进入 10.我们无法俘获和控制上帝 11.人人都有责任接近上帝 12.宗教是感受到美德 试读章节 3 摆脱印象羁绊,方能真正交往 我们怎样理解交往这个词呢?交往是指我们与人有联系,还是交往只发生在我们创造的形象之间?你、我的形象都在各自心里。我有把你当作妻子或丈夫或其他角色的形象设定,你对我也有相应的形象期待。这时,交往实际在两个形象之间进行。但是,若真正开展交往,必须去除已有的形象。只有你、我能彼此面对,之间没有横亘记忆中让人感觉侮辱或其他的形象,交往方能开始。可是,若交往双方同为观察者,其真正本质不也是形象吗?若形象可以观察,我的形象观察你的,这样被称作交往,这种介于两个形象间的交往显然很荒谬,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交往意味着相互接触,接触必须亲身体验,不可能存在于两个形象之间。抹去他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在记忆深处的形象——忘掉他如何侮辱过我、讨过我欢心、给过我快乐等等,需要极度专注,并且具有这样的意识才行。只有摒弃对方在心中固有的形象,交往才能真正开始。 4 只有在交往中,才能逐渐发现我是谁 的确,只有在交往中,才能逐渐发现我是什么,不是吗?交往是一面镜子,从中可照见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我们对真我性情大都不太喜欢,便开始借鉴自己在实际交往中所觉察到的,积极或消极地约束自己。也就是说,对于交往中表现出的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倾向,我们会设法改变。想改变,就说明我们已经认同了某种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在心中确立,自己究竟是谁便很难认清。因为如果作了自我规划,告诉自己应成为什么样的人,该不该成为那样的人,订立了参照标准——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交往中的自己。 了解这点真的很重要,我认为这也是大部分人都糊涂的地方。其实,在交往的特定时刻,我们并不在乎自己是谁。如果只关心自我提高,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 5 认识自己带你走出交往误区 既然问题来自个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反映在对待事物、思想或他人的方式方法中,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思考即失去了真正根基。 6 交往与安全感、依赖感 交往难免痛苦,这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颇有感触。但是,若交往时没有压力,仿佛进入舒服的睡眠状态,又好似吸食了鸦片烟,这样的感觉虽为多数人渴求,却不是真正的交往。对安逸的向往、对虚幻的追求总和事实相冲突。如果你承认这种幻觉,能毅然抛开幻觉,就会一心一意去了解什么是交往。但是,如果你在交往中追求安全感,这种对安逸和虚幻的变相追求只能让你白费力气——交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从不会给人以安全感。追求安全感只能掩盖交往的功能,必然导致言行乖僻、厄运连连。 的确,交往可以展现一个人的身心状态,是一个人表露本性、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个揭示自己的过程很痛苦,要求当事人不断调整心态、平复思绪,其间有挣扎的痛苦,但却能不断启迪心智,让人心态平和…… 可是,我们大都躲避或者绕开交往中的痛苦和压力,转而选择令人满意、轻松、舒适的依赖感,没有挑战的安全感和没有危险的避风港。这样一来,对于不为他人着想的人来说,家人和其他交往对象就只是可以依赖的避难所。 当安全感在依赖中渐失,那段特殊的交往也走到了终点,人们开始建立新的关系,希冀找到持久安全感。但是,哪有什么安全感?依赖只能衍生恐惧。不理解安全感和恐惧因何而来,交往就会成为彼此的束缚,暴露无知。除非认识自己并调整思维,否则,活着就是挣扎和痛苦,满是苦闷却无法排解。 P6-9 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当代世界公认的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印度南部,在英国接受教育,之后环游世界作公共演说,访谈各界名人、著书、创办学校,直至90岁高龄辞世前一直在不停地奔波。他自称不属于任何阶层、任何国家或宗教,不受任何传统的束缚。 《时代》杂志将克里希那穆提与特丽莎修女并提,称他为20世纪五大圣人之一。 克里希那穆提的学说共被汇编成75本书,(包括700盘录音带,1200盘录像带)。截至目前,这些作品己被印制成400多万册图书,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均有销售。“既不接受任何精神和心理权威,也不标榜自己,”是这些作品的唯一主题。克里希那穆提说,人要摆脱恐惧,习惯、权威和教条的束缚,首先必须认识自我,唯有这样,才能重建社会秩序并真正进行心灵变革。我们的社会充满暴力和冲突,任何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都无法将它变得美好,无法让人们彼此关爱、相互同情。人,唯有自己深入观察,而是不追随什么导师或有组织的宗教,才能在内心发生改变,进而变革这个社会。 作为一名具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学说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这些人有的思想传统,有的则思维创新,既有国家元首、杰出的科学家、联合国政要、各种宗教组织首领,也包括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大学教授,这些人无一不愿意同他倾心交谈。教师、学生和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阅读他的书籍或聆听他的演说。克里希那穆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科学和宗教联系起来,因此,他关于时间、思维、洞察力和死亡等主题的探讨,无论科学家和平民百姓都能领会。 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印度、英国、加拿大和西班牙都社立了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宗旨很明确,都是继承并传播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但不借助权威阐释,也不神话他的学说和个人。 此外,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英国和美国还建立了多所学校。他认识到,教育不应只是让学生掌握学术和知识技能,而应致力于让他们理解整个人类、理解人类的头脑和心灵;教育不仅应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还必须让他们在领悟生活艺术中掌握学习的技能。 克里希那穆提说,“学校当然是人们全面了解生活各个层面的地方。学术优异绝对是必要的,但学校所承载的内涵要远多于这些。在学校,广大师生不仅要探索外部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还要理解我们自身的思想及言行。” 谈及他所致力的事业,克里希那穆提说:“信仰要求不得,也请求不来。我们唯有抛开个人崇拜意识,没有追随者,不以任何形式、不带任何目的地说服他人,才能和他人站在同一平台、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开展对话和沟通。”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他告诉我们要自己学会思考,而不应被外在的宗教和精神领袖所左右。” ——凡·英里森音乐家 “聆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或阅读他的作品,就如同置身晨曦笼罩的世界里一样,让我尽享清新和朝气。” ——安妮·莫柔·林德伯格,诗人,作家 “纵观我的人生,是克里希那穆提深深影响了我并帮我解开了自缚的枷锁。” ——狄巴克·乔布拉,医学博士 “听克里希那穆提谈话,仿佛聆听佛音一般——如此令人震撼,如此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阿道斯·赫胥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