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苏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现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一方水土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苏州人对传统风俗的重视和传承,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心愿。吴眉眉著的《民风(传道修身苏州)》是一本介绍苏州岁时风俗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时间为顺序,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苏州的节令民俗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概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风(传道修身苏州)/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吴眉眉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苏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现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一方水土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苏州人对传统风俗的重视和传承,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心愿。吴眉眉著的《民风(传道修身苏州)》是一本介绍苏州岁时风俗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时间为顺序,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苏州的节令民俗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概况。 内容推荐 吴眉眉著的这本《民风(传道修身苏州)》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主要介绍苏州的民间风俗,涵盖了春节、元宵、清明、轧神仙、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冬至及除夕等大大小小主要的风俗。章节体例上按四季分为四大部分,“拜春”、“消夏”、“护秋”、“贺冬”,每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各个风俗。通过其历史源流、仪式变化及活动特色等,全面地呈现了苏州各时节的民间风俗。全书考据严谨,图文古朴,体例清晰,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引子 壹 拜春 开门爆仗,响起新年的祝福 接路头菩萨,祈求新岁富裕吉样 拜天公,求一个风调雨顺好年成 赛猛将,愿新年是个无虫无害的丰收年 闹元宵,灯火里的意兴阑珊 踏雪寻梅,*雅事中*神韵 拜花神,愿姹紫嫣红满人间 支硎山观音院香市,拜佛游春两相宜 虎丘看玉兰,只因此处花先开 三月三,文人雅集,佳人扑蝶 寒食祭逝者,清明插青柳 山塘街一年看“三会” 贰 消夏 浴佛节,一碗“乌米饭”的健康念想 立夏三朝开蚕党,愿一季蚕茧多几筐 桃花坞里轧神仙,去沽点仙气交好运 斗百草,老夫也作少年狂 端午节,龙舟竞渡庆太平 扫晴娘,驱散乌云见太阳 三伏卖凉冰,酷暑中的一丝清凉 六月六,狗惚浴,翻经晒书虫不蛀 火神诞要吃火神素,只因天热宜清淡 六月廿四,雨中赏荷花别有风情 叁 护秋 七夕乞巧,谁不想心灵手巧 七月半,盂兰盆会 七月三十点肉身灯,报亲恩何必如此? 中秋踏月,虎丘听曲 八月十八赏“串月”,一览人间奇观 桂花飘香,秋季里的花市 斗蟋蟀,从民间“斗”到宫廷的娱乐活动 重阳,从登高避祸到游乐思亲 霜降祭旗蠢,威武保平安 肆 贺冬 九九严寒,围炉闲话也成风俗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舂米,可见农家真精明 腊八粥,善良与祝福同行 冬至大如年 送灶君,请把我的爱上奏天庭夕 照田蚕,烧畬田,祈得来年五谷丰 除夕团圆时,一年辛劳终无悔 卖痴呆,哪个儿郎愿傻戆 守岁守岁,岁岁平安 后记 试读章节 接路头菩萨,祈求新岁富裕吉祥 正月初五,俗称五路财神诞日,苏州人有“接路头”的风俗,取无往不利的意思。清代蔡云《吴欲百绝》写道:“五路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为了抢到“路头”,人人争先恐后。 清代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接五路神开市》写道:“今吴俗祭于厅事,参以元坛神,谓神掌天库之财。是时,连街接巷鼓乐爆竹声聒耳,人家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祭祀时,有钱人家铺张一点,穷人家简单一些,均是将鱼肉之类祭品,罗列于几案之上。即使是轿夫马卒,也是如此。就连娼家也拿出脂粉钱,买酒肴,设筵席,弹鸣弦,作迎神、送神曲。人们通宵奔忙,达旦忘眠,焚香肃拜,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获得更多财富。而店家都争相在这一天开门做买卖,尘涨百廛,人喧万瓦,十分热闹。袁学澜又有《接五路》诗:“送穷迎富乐新春,里俗争酬五路神。终夜有声锣鼓沸,一年随例酒觳陈。” 五路财神,苏州人俗称“路头菩萨”。“路头菩萨,得罪勿起”是苏州人的谚语。试想,又有谁会和钱财过不去呢? 所谓五路财神,本是五祀,即东、西、南、北、中五路中的行神,并非财神。清代顾惺《接路头》乐府咏道:“行神非财神,路字义可绎。财神即行神,何必分两职。今之钱文书日泉,百脉流通如百川。积产不学鸱夷子,坐守铜山亦饿死。俗儒但识门户灶,纷纷送穷足可笑。我不需财需用财,惟恐路头接不到。”清代吴江黎里汝秋士一首诗中也说“路头菩萨”是行神,诗中有“人为利所昏,所见无非利。路头古行神,今作财神例”之句。 经济的因素,改变了具有宗教意义的祭祀活动,“五路行神”就糊里糊涂地变身为“五路财神”。据记载,苏州五路财神庙曾建于芝草营桥,本在桥上,明初建,仅丈许小屋。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官绅捐购其西首民房改建。道光十九年(1839),士绅又捐募重建。其中奉祀的五路财神,有种种说法:一说是杜平兄弟五人,唐初人,掌天下财源,正月初五为神诞日,其五人即五祀中的行神;二说是南朝时期顾野王之子盛南、鸿南、夏南、周南、允南五人;三说是何五路,元末御寇牺牲而奉祭祀;四说是杜定,元时人,其部属有财帛、财库、寒山、拾得、催扛诸神,左右有招财乔有明、利市姚从益两神,并祀玄妙观内。 另外,与五路财神关系密切的上方山五显灵顺庙,初建于南宋咸淳年间,顾名思义,祀奉五显,故又称五显庙或五圣祠。至明初,朱元璋代以奉祀阵亡兵卒,也就有五通庙之说。其实朱元璋此举难以为苏州百姓所接受,清代毛祥麟《对山馀墨》所谓“兵卒奸淫,乃其生前故智,故死犹扰及民间”,就是这种社会情结的反映。巫觋也就推波助澜,编造邪说,抛出财色两说:一是五通好色淫邪;二是五通为五路财神,阴间之财也归其管辖,便可以“借阴债”。“借阴债”,实则巫觋借以敛财。相传农历八月十七为五通生日,庙中供桌上堆满锡箔元宝之类,香客取用,便是“借阴债”;以后每月初一、十五都须在家中烧香化纸,第二年八月十七再来庙中“解钱粮”,也就是还本付息。如果本人死了,子孙还要继续还。因此苏州有句“上方山的阴债还勿清”的谚语。人们原本想借祭祀五珞财神达到发财目的,不想反而欠了上方山“还勿清”的阴债。难怪明代王樨登《吴社编》说:“吴风淫靡,喜讹尚俗,轻人道而重鬼神,舍医药而崇巫觋,毁宗庙而建淫祠,黜祖祢而尊野厉。” 不过话说回来,财神只是傀儡,操纵他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拿财神说事,避债之人也把财神当作挡箭牌。清末点石斋人出版的《苏州旧闻·晚清社会新闻图录》中,有一则《财神示梦》的新闻,说的是元和县一位李生,为避债而躲入财神庙。庙虽破,神道有灵,托梦告诉他,下月去买吕宋票,也即彩票。这样的梦,大概也是如今想靠彩票发财的人常常做的,恐怕大多数人最终落得“偷鸡不着蚀把米”的下场。又有一则《财神募捐》,说吴县署西有座财神庙,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初二,署中差役竟借庙中搭戏台之便,抬出财神去募捐。这分明是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敲竹杠的恶劣行为。 另外,还有一则苏州旧闻《财神请客》,颇为传奇、有趣。据传苏州任蒋桥财神庙很是灵验,在庙诸人设酒款神,并拟大放焰火来答谢神灵保佑。有好事者还发放请柬,邀请“猛将尊神”同庆升平。经猛将堂司事回帖应允,遂于傍晚,先用全副执事将财神抬到空阔平地,安置妥帖,然后排齐仪仗,恭迎猛将。不一会,“神”也乘轿而来,分宾主东西而坐,献茶既毕,上菜宴客。随即放焰火八出,并燃流星花炮等。如此这般闹到半夜三更,猛将堂轿役众人,开始排道来接“刘天王”大驾返署。财神送客后,也即呵殿而归。如此煞有介事、闻所未闻的酬神掌故,当日居然轰动苏城,红男绿女结伴往观。 近年来,人们对于正月初五接财神也是投入极大的热情。可以说,“接路头”是苏州岁时风俗中,人们祀之极为虔诚的一项。初四、初五交替的一刹那,爆竹声响彻云霄,此起彼伏,以迎财神,祈求新岁富裕吉祥。 P16-22 序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美,不仅美在她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也不仅美在她繁荣富庶的物质生活条件,更美在她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共同造就了这座得天独厚的“人间天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她的历史和文化。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吴地文化。苏州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厚性,体现在名城古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小桥流水人家等特色鲜明的物化形态上,体现在昆曲、评弹、苏剧、吴门书画、诗文、丝绸、刺绣、雕刻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上,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文化精神的彰显等诸多方面。明清两代,苏州更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苏州,因其文化的历史悠久、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特别是她的综合实力优势而成为中华文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成为中华文化的典范城市和渊薮之区。 文化是根,是魂,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凝结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未来。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情操、修身益智、凝聚共识、励志图强等特殊价值。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科学精神,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文化蕴含着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苏州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开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使苏州文化日益根深叶茂、绚丽多彩,使苏州大地始终生机盎然、繁荣昌盛。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为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苏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古吴轩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这套《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运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手法宣传普及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可谓适逢其时,很有意义,值得祝贺。 是为序。 后记 这本小书,按四季分《拜春》、《消夏》、《护秋》、《贺冬》,分别以范成大“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幅,号四时田园杂兴”的《春日田园杂兴十二首》、《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秋日田园杂兴十二首》、《冬日田园杂兴十二首》为章前按语,再根据节俗配以明清等旧时图画,个人认为,旧事旧诗旧图,才格外相宜。当然,再插入一些现今拍摄的高清风俗彩照,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每篇小文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顺序书写。过去,即追根溯源,追溯每条岁时风俗产生的本源;现在,即对至今尚存的岁时风俗加以叙述及古今对比;未来,即正确引导,一些内容积极向上、具有现实意义的岁时风俗提议恢复。由于字数限制,虽说面向苏州大市范围,但许多地方只能点到为止,无法一一展开。又因为丛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故而撷取耳熟能详、具有代表性的风俗而已。当然,苏州的岁时风俗远不止这四十一条。 如今,尽管大部分岁时风俗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过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食无忧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一年四季的岁时风俗。随着时代的进步,政府的倡导,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又充满正能量的岁时节日,采取放假的举措,使一些久违了的风俗重又回到我们的生活中。现在依然流行的风俗有拜年、迎财神、拜天公、灯会、探梅、赛猛将、扫墓踏青、浴佛吃乌米饭、放生、轧神仙、赛龙舟吃粽子、赏荷、看串月吃月饼、登高吃撑腰糕、闻桂、吃腊八粥、放爆竹烟花等,虽然种类和规模已与往昔不可相提并论,却令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放慢了些许。但愿人人从自我做起,自觉吸取其中的精华,弃其糟粕,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追求生活中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寄托,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同时,与一切众生和平共处,使人间充满爱悯的关怀,处处洋溢真善美的温暖,令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自认才疏学浅,苏州风俗写到第三本也终究未能写出多少新意来,惭愧至极。赘述数语,以为后记。 吴眉眉 二○一四年重阳于苏州光福紫雨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