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闵泽平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维在安禄山的刀剑之下出任过“伪官”;李白被笑称为当代的“古惑仔”,对打打杀杀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严肃的诗圣杜甫在十五岁前还是个精力充沛的顽皮小淘气;白居易成名之前也曾面对过今天高中生一样的巨大考试压力……这些才是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你们都了解吗?本书挖掘唐宋以来历代史料,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内容推荐

唐、宋两朝,才子林立,佳作如云。对那些经典名篇,你也许能闭目成诵,但对隐藏其后的才子们的真实生活又到底了解多少?你是否知道:王维在安禄山的刀剑之下出任过“伪官”;李白被笑称为当代的“古惑仔”,对打打杀杀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严肃的诗圣杜甫在十五岁前还是个精力充沛的顽皮小淘气;白居易成名之前也曾面对过今天高中生一样的巨大考试压力;绝代女才子李清照好酒、嗜赌、闹离婚;爱国词人辛弃疾有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嫌疑……本书挖掘唐宋以来历代史料,钩沉索隐,上下考索,去伪存真,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目录

王维

1.交游

2.被俘

3.归隐

李白

1.金枝玉叶

2.仙风道骨

3.闹市杀人

4.痛饮狂歌

杜甫

1.童年

2.豪饮

3.壮游

4.李杜

5.困顿

6.潜逃

7.流离

韩愈

1.饥寒

2.漂泊

3.稿费

白居易

1.苦读

2.纯真

3.家伎

元稹

1.花蝴蝶

2.自诉状

3.痴情人

刘禹锡

1.友谊

2.沉浮

3.倔强

贾岛

1.撞到了谁

2.无官受贬

3.有多穷

柳宗元

1.柳河东

2.柳八

3.柳司马

4.柳柳州

李贺

1.鬼才

2.相貌

3.流言

杜牧

1.小杜

2.盛名

3.风流

李商隐

1.恋情

2.误会

3.无题

4.窘困

温庭筠

1.温钟馗

2.救数人

3.傲慢

欧阳修

1.人格

2.绯闻

3.艳词

苏轼

1.求仁得仁

2.见微知著

3.风波

4.黄州

5.天涯海角

柳永

1.名字

2.功名

3.格调

晏几道

1.歌女

2.残梦

3.倨傲

秦观

1.拜师

2.牵连

3.凄厉

李清照

1.美酒

2.爱情

3.再嫁

周邦彦

1.旖旎

2.飘零

3.风行

辛弃疾

1.少年英雄

2.杀人如草芥

3.横征暴敛

陆游

1.抗战就是爱国

2.受挫于考场

3.爱是不能忘记的

4.在边区的岁月

5.他没有变节

陈亮

1.梦想

2.执着

3.入狱

试读章节

王维是大才子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论才气,在大唐才子中他鲜有敌手。他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家,这种全面发展的态势是其他才子所望尘莫及的。但把王维归属为才子,似乎又有些别扭,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才子除了有才,还要有个性、有气质、有怪癖、有风流逸事等等。而王维除了才气多一点,脾气不大,性格不怪异,为人处事与寻常人没有差别。大哲学家康德说才子们都是不可理喻的,杨格说才子们都不走寻常路,这些说法都对王维不适用。在那些风流倜傥、性格张扬的才子当中,王维显得太文静了,实在不像才子。

1.交游

王维的文静,在他自己看来,或许是有修养的体现,因为他是一个贵族,贵族子弟自然要时刻爱惜自己的羽毛,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王维的籍贯,目前存在着一些争论,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说王维本来是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他的父亲,曾任汾州司马的王处廉,把家搬到蒲州(山西永济),即后来的河东郡,所以他成了河东人。还有人说王维是京兆人或琅邪人。为什么大家对王维的籍贯这样在意,至今喋喋不休呢?因为籍贯对王维太重要了。

《隋唐嘉话》说,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平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只有三件事情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没有进士及第,没有机会修国史,没有能够娶五姓女。前两件事情努把力或许可能实现,只是这娶五姓女比较麻烦。因为李、王、郑、卢、崔氏这五姓自恃身份高贵、血统纯正,对皇帝的女儿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估计对寻常的宰相也不会中意。唐文宗嫁女儿的时候,发现贵族们你推我让、十分谦虚,就大发雷霆,说我老李家当了二百年的天子,还比不上崔、卢这些家族吗?

大唐皇帝也在“五姓”之列,为什么还得不到有关士族的认可呢?因为并非普天下的这五姓都是尊贵的,只有清河或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或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才是正宗的。大唐皇帝号称陇西李氏,但有人认为他们胡化严重,有人说他们是大家族中的“破落户”(陈寅恪就如是说),总之,山东(崤山以东)士族对他们的血统抱以怀疑的态度。王维若是河东人或京兆人、琅邪人,虽然可能还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但毕竟不如太原王氏正统。王维的母亲,史书明确说明是博陵崔氏,而当时五姓多内部通婚,这也证明王维确实血统纯正。

出身名门,好处甚多,首先能受到良好而系统的教育。《新唐书》说,王维九岁就会写文章了。九岁就能舞文弄墨的神童很多,但长大后能够进一步成为成功人士的却很少。神童可以靠天分,成功则需要良好的素质,素质则要靠教育与培养。王维和王安石口中的那个仲永一样自幼聪颖过人,而家庭环境远远好过仲永,所以综合素质就更好更高。仲永只会写诗这一招,其他方面的潜能没有机会挖掘与培养,所以只能“环谒于邑人”,即在乡里面转来转去,在土财主那里混口饭吃,没有能够进入上层社会的交际圈。

王维的综合素质好,诗文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样他就能“环谒于贵人”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大约在十五岁,王维就离开家乡来到长安,游走在权贵之门。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里这样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这段话意思就是说,王维还相当年轻的时候,文章就很出名了,而且还精通音律,琵琶弹得好,经常在那些皇族诸王家里表演,尤其得到了歧王的眷顾与看重。薛用弱并非捕风捉影为了提高点击率而信口开河,他的说法得到了大诗人自己的许可。翻翻《王右丞集》,我们可以看到《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诸如此类诗题,看来诗人早年也是以此为殊荣的,即使成熟后,他功成名就了,想必对这段风光的生活还是很惦记的。

经常同唐室亲王交往,王维成为了他们的座上客。这时的王维很年轻,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同《红楼梦》中贾政身边的那些门客有很大的区别,能够对那些亲王有所规讽。宁王李宪是唐玄宗的长兄,曾经把太子之位让给玄宗,看起来很识时务。不过毕竟是亲王,尤其是玄宗即位之后,倚仗玄宗的尊宠,也做出了一些巧取豪夺、令人侧目的事情。有次,他看见一个卖饼者之妇,长得“纤白明媚”,便不由分说,塞给饼师一些钱,把她载回家。过了一年多,宁王想知道锦衣玉食的她是否还想念饼师,于是接来饼师,让夫妻俩会面。结果这位卖饼者之妇见了饼师,“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当时在座的观众,除了宁王外,还有王维等十几个文士,这些文士看到这副场面“无不凄异”。宁王提议说,有景如此,不能无诗,就要大家以此为题材赋诗。王维才思敏捷,最早写好诗歌,诗云: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诗歌以《息夫人》为题。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楚王灭调息国后,将她据为己有。息夫人虽然为楚王生了两个小孩,但始终默默无言,从来不和楚王说话。王维说,小人物虽然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但不表明他们没有自己的选择,息夫人就是在以沉默来抵御所遭受的屈辱。宁王见王维把他比作荒淫的楚王,有些尴尬,但他有“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把强占饼师之妻也视为一场游戏一场梦,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与高雅,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又将饼师之妻奉还给了饼师。

其实,年纪轻轻就旅食京华的滋味并不好受,有时候为了某种需要,王维还得飘到洛阳。看看王维这一时期所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大致可以明了诗人那种黯然的心情。不过,为了前途,他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王维“环谒于贵人”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仲永“环谒于邑人”得来的那点口粮。据说,王维的功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集异记》说,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名声震天响,后来又走上了公主的门路,公主亲自写信给京兆考官,暗示要以张九皋为解头。王维这年刚好也好参加考试,就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岐王,希望得到他的庇护和鼎助。这个歧王,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当时家里是名角荟萃,连李龟年这样的大音乐家也经常出入他的府上。关于这一点,杜甫可以为我们作证,后来,他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无比怀念地说“岐王宅里寻常见”。P1-4

序言

翻阅泽平的《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情不自禁地想起一段阅读经历。

大约三十年前,初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曾为那种“心雄万夫”的气概所震撼。随着阅历加深,对李白文章的关注逐渐聚焦于唐代盛行的文人干谒之风——唐代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兴之所至,还特地写过一篇短文,讨论干谒问题。在我看来,唐代盛行文人干谒之风,个中原因,大约有三个方面:一、唐代的科举考试,试卷不糊名,考生的平时声望及才能是评定等级的重要依据,因此产生了“行卷”之风。士人带着自己诗赋的选本,写成一卷,称为行卷,投献当世显达,过几天再投献新卷,称为温卷,以免被遗忘。如果得到显达的赏识,替士人向主考官揄扬,及第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自高”、“自贵”的话,就会被忽略,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唐代书生与宋以后的谦谦君子不同,“说大话”是生存的需要,人们都习以为常了。皇甫■《答李生第二书》说:“近风教偷薄,进士尤甚,乃至有一谦卅年之说,争为虚张,以相高自谩.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笔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书字未识偏傍,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皇甫浞对“说大话”提出批评,是因为上述“大话”太离谱了。至于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意态豪迈地宣称他曾“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丝毫不因千谒而抱愧,亦足见一时风尚。二、唐代是一个门阀制度趋于衰微而依然存在的时代:一般说来,“华丽家族”的后代,因为享有盛族衣冠之荫,往往竞尚豪奢:而拖家带口的寒士,却无所依傍,倘若未能做官或官做得不大,便不免冻馁之患。豪奢与冻馁的触目惊心的对照,也促使他们多方干谒,以求改变生存的境遇。韩愈《与李翱书》说:“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曰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日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以韩愈之贤,故十谒仅是为了度日;有些不那么“贤”的人,干谒的目的恐怕是为了挥霍,比如郑太穆。他官至刺史,还给司空于■上书作衣食之乞,提出的要求是:“赐钱一千贯,绢一千匹,器物一千事,米一千石,奴婢各十人。”这可是一份相当可观的家产!至于李白给韩荆州上书,当然不屑于在金钱方面落笔,他向往的是‘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体现了一种“我辈岂是蓬萬人”的气度,尽管“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时机还未到来。三、唐代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后,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在生活中已不止一次发生。那些已经飞黄腾达的人,在他尚未荣显之吋,也和寒士一样的潦倒不堪.这种现象足以激发寒士出人头地的愿望,千谒之风在这种愿望的推动下愈演愈烈。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直言不讳地说:“仆闲穷如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君是御史,仆是词人;虽贵贱之间,与君隔阔,而文章之道,亦谓同时。……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其《论荐书》又说:“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王泠然谨再拜上书相国燕公(张说)阁下。昔者公之有文章时,岂不欲有文章者见之乎?未富贵时,岂不欲富贵者用之乎?今公贵称当朝,文称命代,见天下未富贵有文章之士,不知公何以用之?公一登科甲,三至宰相,是因文章之得用。于今亦二十年,后进之士,公勿谓其无人。”一会儿大言以动,一会儿危言耸听,一会儿作寒士口吻,一会儿呈狂奴故态,意兴所至,无拘无束,可见在唐人看来,干谒这件事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没有必要扭扭捏捏。李门的这篇文章,出语如此坦率,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宋以后,读书人以清淡自甘,豪华奢纵之气不复存在,干谒之风亦随之消歇。

上面这些想法,是十多年前写下的,明日黄花,已不新鲜。之所以重新提出是因为我曾一度为这些想法兴奋不已,我关注唐宋文人的生活,并期待读到一部系统介绍唐宋文人生活的书。如今,我所期待的书终于问世了,而它的作者又是我所熟悉的泽平,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泽平是一个勤奋刻苦且有才情的青年学者。他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们交往颇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我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泽平是中唐卷的分卷主编之一。他全身心地投入编纂工作,其敬业精神和学术水平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中国文学编年史》被誉为我国首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并于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其中也有泽平的业绩。如今,泽平又为读者奉献出一部生意盎然的新作,相信它一定会得到读者的欢迎。我祝愿泽乎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我也期待读者给予泽平更多的关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