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据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当于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员。据道教的史料记载,老子诞生于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
管梅编著的这本《无为老子》通过老子传奇的一生,展示出老子称之为『道』的人生之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为老子/走进先贤普及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管梅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据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当于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员。据道教的史料记载,老子诞生于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 管梅编著的这本《无为老子》通过老子传奇的一生,展示出老子称之为『道』的人生之路。 内容推荐 《无为老子》通过老子传奇的一生,展示出老子称之为『道』的人生之路,在他那个年代,老子通过『道可道,非常道』成就了传颂至今的《道德经》;在那个年代,老子通过他的思想将宇宙、人生、物质、精神、社会和政治等无数个层面的东西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无为老子》由管梅编著。 目录 第一章 老子其人 老子出世 聪颖少年 智降青年 枣树姓李 李耳看桃 走亲访友 卖牡丹花 追乞丐说 学水处世 舌存齿亡 第二章 圣人传说 赴周求学 知己不易 最早老师 李耳架桥 图书馆长 孔子问礼 聃送换幛 理论县官 高论生死 李耳得道 第三章 《道德经》问世 函谷著书 有用无用 点化子居 《道德经》传 论养生经 再授孔子 治国烹鲜 李耳祝寿 老子炼丹 第四章 由人到神 聃楼台 如意下凡 石匣传说 老子散丹 见素抱朴 德善德信 无道无亲 圣人辞世 老子墓地 试读章节 太建三年(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楚国苦县曲仁里村(今河南鹿邑)被团团紫气笼罩着。紫绛色的场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树叶,连初升的太阳也变成了一片紫红。好一派祥瑞之气啊!人们都为这种神奇的景象感到惊奇!就在这时,突然传来几声“哇!哇!”的婴儿哭声。稚嫩悦耳的婴儿啼哭声从紫气弥漫的村子里传了出来…… 那天,曲仁里村的李氏早早起床,她一边梳理着满头秀发,一边小声唱着她平日最爱哼唱的村歌:“天水清,河水浑,俺上对岸去撑人,撑来一船男和女,个个都是好心人。”她一边唱一边在床边坐下,可没想到身子还没有坐稳,突然觉得肚子有点儿不对劲,感到隐隐疼痛,后来越发疼得厉害。当村上人做饭的青烟和紫气徐徐上升的时候,她肚子已疼得难以忍受了,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她忍不住倒在床上呻吟。邻家妇女闻声赶来,知道她是要临产了,急忙给她请来了村里有名的接生婆——金妈。 这位人称金妈的接生婆,来到李氏床前,细心察看。凭她平日积累的经验,确认这是少有的难产,就是胎儿在娘肚子里过月时间太长,胎儿长得又大,再加上李氏又是头胎。像这样的情况,大人小孩都有危险,连金妈这位有经验的接生婆也感到为难。金妈只好请来一位大夫。大夫仔细看过,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了。金妈无奈地让李氏斜靠在自己怀里,用手托着她的脖子。 李氏更加疼痛难忍。金妈只好用双手在她的肚子上慢慢揉着。一阵剧烈的疼痛使李氏昏死过去了,脸上没有一点血色。“这叫人该咋办?这叫人该咋办?”金妈一抬头瞅见了案板上的一把菜刀。“给她剖腹取胎”的念头在心头一闪——“不中,这样不光李氏生命难以保全,自己还将落下埋怨。”就在金妈瞅着菜刀迟疑的时候,李氏突然说:“快把我的肚子割开!”金妈犹豫地抓着刀举起又放下。没想到李氏以惊人的力量抽身坐起,从金妈手中夺过菜刀,照着自己的肚子“哧”地一下拉开了一条血口子。血水从被划破的肚子和包衣之中泉涌一样地流出来。李氏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一说:“我死后,告诉孩子,做个……对苍生……有益的……好……好人……”话没说完,这位英勇的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 李氏去世了,她的儿子却活下来了。 李氏生下的这一男婴,脑门儿圆圆的,鼻梁高高的,头发是白的,小嘴下面还有一道白白的胡须。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为这孩子的耳朵非常大,人们就给他起名叫李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又因为李聃出生那年是虎年,当地人把虎称“狸儿”,和李耳接近,这样就被人叫做李耳了。 这就是后来的老子。 由于李氏生李耳时是剖腹产,怀胎时间又长,后来又传说为李氏是吃了李子怀了孕。又说李耳是在娘肚里怀了九九八十一年,才从母亲的右肋下出生的。 这个故事毕竟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在史书上也有一则关于老子出世的记载: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的国王共公去世了,右师华元将国中政权接了过来。可是呢,并不是人人都信服右师华元的,有很多人都想把他拖下来,自己执掌政权。这里面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为主。他们早就有篡政的心了,可是因为共公在位,他们一直没机会出手。现在他们看到共公死了,便开始打算将权力从华元手中夺过来。 但是由于桓氏宗族的人在篡政时准备不足,这件事的风声走漏,被人传到了华元的耳中,桓氏宗族便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赶出了宋国。发生这件事情之后,向戎做了左师,老佐是司马,司寇是乐裔,他们一起立了新的国君,就是宋平公。 那么被赶出宋国的桓氏宗族就这么乖乖地认命了吗?没有。鱼石率领着桓氏宗族一行二百多人逃到了楚国,在楚国一住就是3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开始攻打宋国,将宋国的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给攻占了。楚国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给他们留下了300多乘战车帮助他们一起镇守彭城。 宋平公知道自己国家的一座城池被楚国占去了,当然非常着急。他赶紧和众大臣开了一次紧急会议,问大臣们:“现在是敌强我弱,楚国的兵已经占领了我们的彭城,是我们的一大心腹之患。如果现在我们坐视不理,那么以后楚国必定后患无穷!众位大臣,你们有谁愿意为我夺回彭城这个要塞?”宋平公话音刚落,众位大臣当中走出一个人来,他说:“愚臣愿意前往彭城,为主公夺回要塞!”宋平公一看,只见这个人身高近两米,长得浓眉大眼,一脸的大胡子,肩膀宽阔有力,往那一站显得是既威武又雄健。原来这个人就是司马老佐。 华元看到老佐请兵前往,有点忧虑,他对宋平公说:“鱼石这个人非常狡诈,鱼府这个人呢非常凶残。现在彭城里面有楚国的战车300乘,留守的兵丁也有3000多人,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老佐这个人虽然武艺很厉害,胆子也非常大,既刚健又勇猛,但是他面对鱼石与鱼府两个人,却怕是很难取胜。”P1-4 序言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据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当于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员。据道教的史料记载,老子诞生于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老子的在世年龄,也是一个悬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老子之所以长寿,《史记》认为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列了一个关于老子后人的简单的家世表。老子的儿子名宗,在魏国当过将领;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曾在汉孝文帝时期当过官;而假的儿子解曾任汉代一个诸侯王(胶西王)的太傅。据《庄子》记载,老子的弟子有柏矩、庚桑楚、阳子居等人。而曾问学于老子的人则较多,如崔瞿、士成绮等。其中最著名者当为孔子。而真正传老子之学的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司马迁就认为,庄周之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吕氏春秋·不二篇》也指出,老聃之学贵柔,关尹之学贵清,子列子之学贵虚。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三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智慧明珠。 近代以来,《道德经》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对老子的思想深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 老子的思想在外国企业界也获得了重视。正当中国的企业界加快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时,西方的企业家们也加速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步伐。《老子》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和有无相生、虚实相资、祸福依伏的辨证思维被许多企业家灵活应用于领导艺术和经营之道中。 此外,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所蕴涵的生态智慧、老子的反战思想等,也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普遍重视。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路径(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规律等多重含义。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老百姓,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中期,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了一大批学者,史称“黄老学派”。他们将老子与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按老子的道家思想塑造黄帝的形象。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几乎没有哪个哲学家没有读过《道德经》,没有从《道德经》中受到思想启迪。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坛盛行田园诗、山水诗。他们将纯洁的自然与混浊的社会对立起来,在诗歌中热情赞扬回归自然、忘情物外的生活。著名诗人陶渊明称自己辞官隐居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流连于田园山水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还根据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民风淳朴,不受礼法刑政的桎梏,人人自食其力的理想社会。 老子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论述则分别寄寓了音乐和绘画的最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终了时候的感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老子关于有无相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有深刻影响。老子关于崇尚自然的思想,则规范着中国传统建筑原则。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出“师法自然”的理念,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设亭,临水为榭,僻静处造馆,以至于叠山、垒石、引水、聚池、架桥、开路、围篱、设门等,无不是人工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具体结合的产物。这些园林,使人们虽然置身于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别有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之感。 《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养生方法也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关于“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知止知足”等思想,是历代养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态度。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守中”“守一”等主张,成为静功养生的指导原则。老子关于“玄牝之门”的论述,则在道教内丹学中发展成为“玄关一窍”的理论。老子关于“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论述,更成为道教徒追求长生成仙之道的理论依据。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而老子也因此成为道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