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屋诗人吴芳吉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泰瑛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芳吉,可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珠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他的论文气势磅礴,观点新颖,认识深邃,论据确凿,选材典型,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他的论证思维缜密,行文流畅,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论辩力与说服力。他的散文,写景状物无不栩栩如生。他写的人物传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细微之处,泼墨如注,浓缩一生事迹,又惜墨如金。

本书由他的孙女吴泰瑛女士搜集大量资料,报章杂志所载,流传民间的轶事,以及亲朋好友的回忆所编撰的吴芳吉的传记。

内容推荐

吴芳吉,可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珠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

吴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描写人民的苦难,揭露社会的尖锐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追求和意愿,而且语言清新流畅,朗朗上口,形式自由活泼,长短不拘。吴芳吉的诗是在古诗词与民歌基础上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他力图闯出一条新路,使中西、古今诗词文化能融合在一种新体诗里,作者十分崇敬这种积极创新和改革的精神。

吴芳吉一生所追求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祖国解放,自由、民主、富强、现代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时代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在中国诗史和艺术史上,吴芳吉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传奇的童年

第一节 不惑之年得贵子碧柳院里传笑声

第二节 母的一身是儿诗的结晶

第三节 蜀地之独秀新学聚奎书院

第四节 群英荟萃的校园传播着先进思想

第五节 吴芳吉为父申冤团聚后潜心苦读

第六节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第七节 “少年总统”不负众望团结诸君亲历“政事”

第八节 论文轰动校园“神童”誉满全县

第二章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清华园里逢知己

第一节 历尽艰辛成都会考清华学堂榜上有名

第二节 翩翩少年展雄姿玲珑少女动芳心

第三节 中华英才聚清华心有灵犀两吴生

第四节 清华园里风云激荡铁血少年无过可悔

第五节 学潮风波人心异挚友断交遗恨多

第三章 苦难的生活是诗歌的源泉

第一节 寄人篱下驱使如奴

第二节 兵荒马乱拉纤回家

第三节 勇闯鬼门关不忘纤夫情

第四节 泪洒香溪河招魂屈原与明妃

第五节 急流险滩有何惧紧握纤绳斗恶浪

第六节 行尽天下路凭吊古人领风骚

第七节 古地天下雄碑林人间珍

第八节 告别患难兄长回家途中遇亲人

第九节 回乡遭冷遇长兄识诗才

第四章 蓑衣滩女识郎君千古盟誓伴终生

第一节 非吴芳吉不嫁新人新事新办

第二节 读尽天下书洞房一对璧人娇

第三节 风和景明丽新人拜亲忙

第四节 为乡人演讲替群众呐喊

第五章 嘉定中学见恩师教书更惜师生情

第一节 恩师相助提携讲台绝招赢学生

第二节 登峨眉观日出深山古林寻大同

第三节 世外桃源终被毁梦归故里叹蹉跎

第六章 二赴上海谋生历尽人间艰辛

第一节 身世飘摇如浮萍得一知己万念足

第二节 京城学友欢聚探内弟再赴上海

第七章 家难国难风雨交加海外知己倾情相助

第一节 享天伦之乐思社会人生

第二节 家徒四壁债主上门天灾人祸悄然逼近

第三节 川军滇军激烈交战神仙打仗凡人遭殃

第四节 兵匪盗贼横行霸道乱中求静自学成才

第五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八章 忧国宜忧在心头爱国宜爱得长久

第一节 重洋多友助不复路人怜

第二节 路途多险峻慨然赴永宁

第九章 永宁俗美胜渝中护国岩前忆松坡

第一节 每当感慨悲歌日一念英才一解怀

第二节 英姿焕发蔡松坡《护国岩词》展雄风

第三节 大自然是诗人的学校生活是诗人的老师

第十章 三赴上海 《婉容词》蜚声文坛

第一节 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离经叛道国人大悲

第二节 旧坛装新醴《婉容词》焕然一新

第三节 民众喜爱《婉容词》华实兼美形式新

第四节 《新群》杂志声名鹊起中国公学名声大振

第十一章 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第一节 文坛明珠《两父女》忧国忧民情义深

第二节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诗歌是人民的心声

第三节 中国第一长诗《笼山曲》的形式美

第四节 诗人作诗犹如女子生儿三步曲

第五节 诗友朋友相聚砥砺切磋相长

第六节 为学生求学绞尽脑汁企盼桃李早日满天下

第七节 悼念梁乔山 中国之圣贤今日之名教

第八节 为学生打抱不平得罪公学教务长

第九节 郭沫若赠诗送友人情深意长赴长沙

第十二章 楚地群英荟萃明德教坛灿烂

第一节 慧眼识真金名师聚名校

第二节 南国芳草地西方美人居

第三节 特立独行孤身闯新路

第四节 先生看电影学生捣乱电影风波中师生结缘

第五节 泰安馆里聚珍会何树坤大显身手

第六节 重吊屈子墓诉我民族难招我民族魂

第七节 痛失曹志武梦中寻友人

第八节 拜谒英雄墓慨思两前贤

第九节 访名山秀水写千古诗文译彭士诗歌

第十节 两吴生并肩战斗反对胡适全盘西化

第十一节 久别重逢更相知两地办报两地情

第十二节 军阀交战百姓遭难

第十三节 只有一寸心万古不磨灭

第十三章 文强修改对联毛泽东盛赞名师

第一节 修建楚辞亭对联引佳话

第二节 芳吉知春芝兰其香

第三节 家家和乐明诗教昵昵儿女尽诗人

第四节 洪灾中师生遇难挽联里字字深情

第五节 只有一心不得忘未见中原归故主

第六节 独送家人返川报知遇之恩留校

第七节 水圆如绝望云散又空虚

第八节 往事不堪回首儿女情长伴相思

第九节 湘地文化淳厚酝酿诗人才情

第十四章 “西安围城”绝处逢生大难重逢悲喜交加

第一节 与君交道义夙夜勉坚贞

第二节 半月艰苦行程喜怒哀乐均在

第三节 古址古地古风古道古事古人

第四节 西安城被围创作《壮岁诗》

第五节 军阀草菅人命百姓饥寒交迫

第六节 两次突围两次生死劫

第七节 西安解围痛哭柳潜

第八节 兄弟重逢悲喜相交同回家乡拜见亲人

第十五章 为成德达材诗人转教南北

第一节 东北大学会二刘只因奔丧又离别

第二节 沿路所见所闻所感作诗《赴成都纪行》

第三节 成大任教获佳誉小人嫉贤心不悦

第四节 校友情相知诗画两绝配

第五节 辞职回家看亲人张澜力聘吴芳吉

第六节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第七节 二赴成都大学大刀阔斧改革

第八节 创办重庆大学与成都携手偕行

第九节 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第十六章 辞去成都大学教职赴任重庆大学

第一节 拟写中华史诗弘扬民族根性

第二节 巧遇学生文强吴芳吉当月老

第十七章 一代人师魂归故里

第一节 但求树之风声使读书种子不绝乡里

第二节 优化学习环境激励学生上进

第三节 爱国出肺腑唤起人心作砥柱

第四节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第五节 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第六节 勇于探索大胆改革让津中走近世界

第七节 以诗歌为灵魂以教育为生命

第八节 积劳成疾庸医误诊痛失人师

续记

第一节 人皆訾之家衰颓汉骥高唱《正气歌》

第二节 管鲍之交流芳百世

第三节 以身殉学感天地胡子靖痛悼吴芳吉

附录 吴芳吉行年纪略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节 泪洒香溪河

招魂屈原与明妃

十多天以后便到了西陵峡的尾巴,进入了秭归城,船停靠一天,船工们在此地购物、休整。秭归是吴芳吉最佩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家乡,也是“和亲使者”王昭君的故里。秭归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葫芦,人称“葫芦城”、“石头城”,唐代设立归州。

吴芳吉来此城,正遇上国民政府将“归州”改为“秭归”。当地百姓说,秭归县名因屈原而来,屈原被流放前,他的姐姐曾赶来安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为了纪念这位贤惠的姐姐,因此将县名改为“秭归”。

从秭归城沿香溪溯流而上十公里,就是三闾乡,曾有唐代诗人戴叔伦在此凭吊屈原:“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再过七里峡,即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吴芳吉来到诗人故里,不禁浮想联翩:一个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政治家,一个娴于辞令、运筹帷幄的外交官,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者,一个具有瑰奇想象力、语言宏博丽雅的诗人,居然无容身之地,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吴芳吉背诵着《离骚》,漫步在香溪河畔,屈原,你在何处?想想,触景生情,泪下如注。山风激起松涛阵阵,好似屈原在哀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吴芳吉仰天长叹:屈原,我爱你是千年不老的高枝,光明磊落无攀附;我敬你诉我民族难,招我民族魂,独醒在人间。君之故里寻魂灵,处处见君魂,君魂胜似金石固。从前读君书,渴望见君面,今日在故里,寻君之踪迹,好似与君晤。

吴芳吉洒泪香溪河,含泪远望墨鱼岭,岭顶橘树枝婆娑,树巅白鹭盘旋,声声哀号。

香溪河中水清清,缕缕香气扑面来。微风鼓浪,木浆溅起水花如珍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吴芳吉崇拜的诗人杜甫,也曾来此地,缅怀深明大义的和亲使者王昭君。

望着香溪河中晶莹透明的桃花鱼,似乎看见王昭君泣别乡亲之际:一路琵琶,一路泪如雨下,珠泪滴人河中,与粉红色的桃花瓣融为一体,化为桃花鱼。“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在《咏怀古迹》诗中描绘了昭君难离故土的心情。吴芳吉吟诵王昭君写的《怨诗》: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可见昭君远嫁他乡,一心是想用自己的痛苦换来一方人民的安宁。

此时,珙桐树上的鸽子花开得正艳,像一只只振翅欲飞的白鸽,人们传说,那是昭君魂归故里,她仍然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温柔,那么的祥和。

吴芳吉在屈原、王昭君的故里香溪河畔的乐平里和宝坪村流连忘返。当晚霞缀满天空时,吴芳吉才回到小船上,船工们早已将小船修理好,并装上货物。

吴芳吉将一天的感慨诉诸文字,他还得抓紧时问,油灯是不能长点的。刘有福看见吴芳吉落难而不失志,小小年纪学识丰富,吃了那么多苦,流落天涯海角,仍天天挑灯夜战。他觉得此人必成大材,经常给船工们讲,要多多关照吴芳吉。

第五节 急流险滩有何惧

紧握纤绳斗恶浪

凌晨,小船起航,风雨兼程,十多天以后,停靠巴东县。北宋时期,这里出了一个年少出众的文臣——清官寇准。寇准19岁中进士,第一任就在巴东任知事,后来成为一代名相。在他任期内修建的秋风亭和白云亭,是历代文人必观之地。吴芳吉下船后,直奔秋风亭,沿途橘花飘香,草色青青。在城边的山坡顶远远看见长有绿苔的崖壁上赫然有“楚峡云开”四个大字,这是清代乾隆时期治理三峡后的题刻。走到近旁,则有两条竖书石刻,上联是:“历叹古今良吏少”,下联为:“须知天下苦人多”。

吴芳吉不禁感慨,清官难遇,世事无情,他对此有深刻的体会。登上秋风亭,“极目楚天舒”,蜿蜒曲折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不可阻挡。秋风亭位于山腰,临江屹立,气宇轩昂。吴芳吉迎风敞怀,豁然开朗。少年得志,踌躇满怀,他和寇准相似,但命运却大相径庭。自己一心报国愁无门,痛下决心再崛起。秋风亭上澎湃情,天下苦人怜苦人。天色已晚,吴芳吉疾步赶回码头。

太阳刚露脸,小船驶出西陵峡,进入巫峡。这一路相对平缓,纤夫们比较轻松,吴芳吉主动争取上岸拉纤。山间羊肠小道,是纤夫们用光脚踩出来的,纤夫们早就练出一双铁脚板,草丛里、石板上、礁石堆,哪一处没留下他们的痕迹?如今,这里留下了诗人通向远方的足迹。

船到了火焰石,这是三峡最险的石滩。举目望去,火焰石油黑发亮,光滑无缝。有的呈锥形,如刺刀耸立;有的呈火焰形,似在熊熊燃烧。滩下似乎有几处扎有白布帐篷,吴芳吉以为有守兵,打听以后,才知道头一天有一艘下水船在此被吞没。大浪卷走数十人,只有几人泅到岸边,留下的是败桨残篷。

纤夫们纷纷上岸拉船,吴芳吉从未攀登过如此险峻的石滩,只有自保其身了。此时太阳高挂,穿着草鞋,踏在烫石上,热如蹈火。无奈只有缓缓向前。

过了火焰石,迎面是一座高十几丈的岩石,怪石嶙峋,张牙舞爪,似扑面而来,下面洪流如箭。纤夫们攀岩而下,泅到对岸,继续拉船。吴芳吉怅立许久,不敢泅渡,不敢攀缘,只得战战兢兢登山绕道而过。

闯过急流险滩,小船靠岸,略作休整。吴芳吉和纤夫们上岸购物。这里仅有一条街,长约一里,冷清至极。吴芳吉走在街上,乡人从未见过戴眼镜的人,大惊失色,妇女老幼几十人尾随而行。吴芳吉刚一坐下,几十人呼啦啦围成一圈,几十双眼睛死盯着吴芳吉的脸。吴芳吉笑问其中原因,大家嘻嘻哈哈地指着他脸上的眼镜不开腔,吴芳吉幽默地说:“此玻璃挡灰。”他们似信非信地点了点头。

吴芳吉买了几十个饼子,散发给小孩子,小孩子个个眉开眼笑。吴芳吉写字考问他们,也都能相对,吴芳吉大喜。见他们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吴芳吉教育他们要爱清洁,懂礼貌。不可学污秽言语,不可学骂人。要长幼有序,互相敬爱。长辈要让孩子学文化,学礼节,明事理。大家都点头称是。吴芳吉顿觉此地民风淳朴,大有桃花源一游之感。

小船过楠木园、楚蜀鸿沟、碚石洞,一路上风平浪静。吴芳吉也饱览了巫峡旖旎的风光,巫峡横跨巫山、巴东两地,山势峻拔幽深,奇秀多姿,最著名的便是神女十二峰。杜甫曾在《秋兴八首》中描绘巫峡的秋天:“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试想,满山红遍,层林尽染,浪遏飞舟,又是一番天地。

快到孔明碑时,气候陡变,狂风急赶着一群乌云,集聚在峡谷,大有黑云压山山欲摧之势。小船无法靠岸,浪花咆哮着、翻滚着,只见小船在浪尖颠簸,随时可能船毁人亡。纤夫们已经力不从心,头触地,双手紧拉纤绳,不让风浪吞没小船。这是人与狂风恶浪的生死搏斗,眼看小船要失去控制,船老大命令所有的人都下水拉纤,刘有福让吴芳吉站在靠里边的队列中间,告诉他,不要轻易丢掉纤绳,它可以让你在水中站稳,它是生命的扶绳。

顷刻,大雨如瀑,纤夫们与大自然的激战正在进行。大家忘我地抗争,吴芳吉几次被风浪卷倒在地,雨水使他睁不开眼睛,他拉着纤绳倔强地站起来。他知道:这条绳连接着生命,连接着希望。几番挣扎,几番搏斗,乌云散去,大雨停住,一群人瘫倒在地,手中仍紧握着纤绳。这番经历,吴芳吉在《巫山巫峡行》里描绘如下:

白日牵缆夜持篙,石角齿齿劲如刀。山风卷地浪陡立,利刃千簇破舟腰。舟人挽舵或戒桡,横撑直刺移寸遥。上有盘空之怪雕,下有张吻之老蛟。催促人命不相饶,挖骨为脂血为膏。

过了孔明碑,小船停靠青石镇。吴芳吉登岸到路边一个农妇的草舍里喝茶,农妇给他烹茶,还请他喝粥,和他摆本地的风土人情。室外的牧童以吴芳吉为奇,围观者十几个,年龄不过十一二岁,天真可爱,人人牵着一只雪白的小山羊。小羊咩咩地叫着,甚是热闹。吴芳吉又想考考这些小孩,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回答都是牛头不对马嘴,吴芳吉颇感失望。穷乡僻壤,文化缺失,该如何救救这些孩子们呢?吴芳吉陷人沉思。

回到船上,精疲力竭的船工们躺在船上,恢复体力。刘有福为大家熬了一锅姜汤,他舀了一碗给吴芳吉,看着他喝了个底朝天。他又叫芳吉立刻换上干衣衫,芳吉换下的湿衣已被风雨咬破,无奈,只有换洗两件,还得晒干备用。休整后,芳吉感到非常惬意,夜幕降临,浪花拍打,小船轻轻荡漾。

吴芳吉给船工们讲自己在聚奎学堂求学及预考、会考的经历,讲清华学堂,讲学潮,讲北京的名胜古迹,讲风云变幻的辛亥革命。吴芳吉叙事形神兼备,语言生动丰富。船工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与河水打交道,与礁石为伴,与纤绳为友,从未读过书,只字不识,哪里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船工们都称芳吉为“状元郎”。

P34-39

序言

在白屋诗人吴芳吉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谢韬

(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江津市政协主办并得到市委市政府支持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会的召开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受芳吉先生人格和艺术力量的感召,承蒙邀请能有机会参加这一盛会感到荣幸。特别要感谢吴汉骧教授和吴济慈嫂的关照,能有机会与吴学研究专家共聚一堂。

吴芳吉先生是我青年时期最崇敬的爱国诗人。我是在1938年读到《白屋吴生诗稿》的,读后印象极深,他的诗具有很大感染力,我们当时很多人都能背诵他的名篇《婉容词》。五十年过去了,这次我来江津开会,会见几个老战友,当我一提起芳吉先生,他们立即能高吟:“天愁地暗,美洲在那边?剩一身颠连,不如你守门的玉兔儿犬!残阳又晚,夫心不回转。”半个世纪之后,还有很多人背诵他的诗,足见他的诗的感染力和魅力。

芳吉先生的诗是发自内心真情,从心底流出来的。诗的生命是“真”和“情”,是铸造语言艺术的创造才华;不是“假”和“装”,不是伪造装饰的语言游戏。芳吉先生的诗具有卓越成就,流传不衰,时间的检验更加显出它的光辉。

在1938年到1940年期间,我与几个青年朋友特别喜欢读白屋诗人的诗,其诗使人感到清新、流畅、真情动人,《婉容词》、《护国岩词》、《巴人歌》等传诵一时。这次我得到济慈嫂的帮助,得到新出版的《吴芳吉集》一千四百多页,编辑、装帧、印刷都很好。重温《吴芳吉集》感受很多,现简述如下:

吴诗的内容,充满了人民性,民主性,爱国主义的激情,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意志,追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吴诗把这些思想与感情极自然交融地表现出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吴诗的艺术性,语言清新、流畅、哀婉、口语化、通俗化,诗的形式生动、活泼、自由,有很深的旧诗词的格律功底,而又不受旧诗词格律的束缚,挥洒自如。吴先生一生中写的长诗很多,其中《笼山曲》诗长达1031句5739字,可算中国诗史上第一长诗。他的诗大都一气呵成,纵横驰骋,胸有长虹,飞扬七彩,雄伟豪迈,哀婉沉郁,生动平实,平白如话,巧妙自然,发自真情,无所雕饰,达到了极高的诗的艺术美学的境界。

吴芳吉,可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

吴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描写人民的苦难,揭露社会的尖锐矛盾,表达了人民的追求和意愿,而且语言清新流畅,朗朗上口,形式自由活泼,长短不拘。吴芳吉的诗是在古诗词与民歌基础上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他力图闯出一条新路,使中西、古今诗词文化能融合在一种新体诗里,我十分崇敬这种积极创造和改革的精神。

吴芳吉先生对诗的审美观曾提出过四项标准:“近于诗恒怀四旨:无忠厚之气象,不足以矫偏欹;无热情之感情,不足以动凉薄;无美艳之辞章,不足以滋枯朽;无自由之格调,不足以言创作。”直至今日,这观点仍然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芳吉先生最好的朋友吴宓,这位国学大师,,与白屋诗人相知甚深,他对芳吉的诗曾有若干评论,我认为吴宓的评论是恰当的。吴宓论芳吉诗总的是“志气雄豪,文章健举”,“于古人则近陆放翁”,把吴诗比作“相如、子云,雄浑绮丽,蜀水蜀山,天久待诗人受用矣”。“反复诵读,多已成诵,其情哀,其节壮,其词丽以则,其意深而远”。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特别是在诗的内容与形式探索创新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我感到,长期以来人们对两个四川籍的作家认识评价不足,使其多年被冷落。一是著有《死水微澜》、《大波》等的李劫人,不过近年有些改变,他被人们重新评价,称为“中国的巴尔扎克”;再一个就是吴芳吉的诗,被人忽略,近年才被不少人重新评价,被推崇为最优秀的诗人,应在诗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芳吉的诗,是继承了李白、白居易、陆游的诗歌传统,而有新的发展。正如国外的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等诗人一样在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无情又多情。只要对人民有贡献,哪怕受冷落,被压制,甚至被歪曲摧残,人民迟早会来给你烧热灶。你是块金子,即使被埋在泥土中,几十年几百年后,你仍然是块金子。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不同的时代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不同的评价。人民是最公正的,真理永远在人民心中。

纪念吴芳吉诞辰一百周年。一百年已经过去,这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斗争最激烈的一百年,也是世界变化最大的一百年。由辛亥革命到现在,在不到一百年间,我们已经历了几大革命,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人类历史发展,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巨大飞跃和创造,都浓缩在这短短一百年间。我们此生有幸生活在这一百年间略为偏后时,历史的波澜壮阔,起伏震荡,分化、瓦解、崩溃、新生、壮大、重新组合、曲折回旋、交错,其中的灾难、痛苦、悲哀,愤怒和希望、觉醒、胜利、欢乐等等,显现了历史和人生的辉煌与苦难。我们在座的吴门弟子从芳吉诗篇中吸取和感受到了这一切,亲身的经历加深了我们对历史和人生的体验。诗人是时代的心声,也是那个时代的号角,吴芳吉一生所追求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祖国解放,自由、民主、富强、现代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时代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在中国诗史和艺术史上,吴芳吉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今天开这个纪念会,我认为有两个意义。

第一,首先是人,是高尔基所说的大写的人。诗人要有人品人格的光辉,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站在时代前列,反映时代,推动时代,是时代的心声和号角。有段时间,文坛政坛左痞,破坏了人们的尊严和人的品德,把人变成鬼,变成野兽,变成伪善之徒,变成二重人格的变态人格,造成一些诗人无品、无行、无艺,钻营禄位,醉心名利,精神空虚,空洞呐喊,风格堕落,语言粗劣。这种现象要尽量避免再发生。

第二,诗歌要走一条新的道路。“五四”以后,不少人在探索和尝试诗歌创作的新道路,曾经有人彻底批判和否定传统和格律,主张自由体,这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是吸取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这要肯定。但失之绝对化,失之散漫,没有韵律,缺乏诗的语言锤炼和美学特征。这一任务芳吉先生有个好的开始,如何把自由诗体与传统格律诗结合,如何吸取和融合中外诗歌优秀成就,如何在吸取民歌与格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诗的多种风格与形式,只能以创作上更大的宽容、宽松、宽厚,鼓励更广泛的探索和创造。禁锢、限制、封闭、排斥、锁定一律是诗歌创作的大敌。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一个“十八岁的老头和八十岁的青年”的精神面貌与心态问题。总之,纪念芳吉先生就是要继续去推进和创造。吴芳吉的诗是诗史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历史发展锁链中的一环,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进。

为了纪念吴芳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和夫人卢玉,共同做了两首诗,来表达我们对芳吉先生的感情和敬意。

附录一

调寄东风第一枝

——纪念吴芳吉先生诞辰百周年

江津碧柳,嘉州沫若,诗坛双照巴蜀。

讴女神歌云雀,亚婉容悲剧曲。

爱国伤时,休戚情,毫端沉郁。  民间疾苦灾深重,哭苍生何时束!

风云速,百年已过,留芳客,能有几个?

浮华百花零落,白屋诗稿重刻。

居易白话,弃疾品,东坡才绰。

后人评说千秋续,诗如炬光煜煜。

附录二

调寄念奴娇

——纪念吴芳吉先生诞辰百周年

一代诗人,才华熟,诗词光射斗牛。

巴山蜀水钟灵秀,江津人物风流。

诗坛雄拔,词赋哀婉,已脍炙人口。

百年惊回首,几番冷暖,浮云暂掩峰丘。

近代风雷驰骋,民间多英烈,芳草九洲。

瀚海波涌,谁能料,顺逆邪正沉浮。

白屋吴生,岁月三十六,诗八百首。

心血柔情,书千页入春秋。

后记

怀着对祖父的崇敬,肩负着父亲的重托,我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白屋诗人吴芳吉》一书,献给今年吴芳吉诞辰110周年。

为了写好传记,我首先是大量阅读,读祖父的所有的创作(诗歌、散文、日记、书信、年谱)。读的过程中,发现祖父不仅是诗歌动人,其他文体也各具特色。他的论文气势磅礴,观点新颖,认识深邃,论据确凿,选材典型,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他的论证思维缜密,行文流畅,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论辩力与说服力。他的散文,写景状物无不栩栩如生。他写的人物传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细微之处,泼墨如注,浓缩一生事迹,又惜墨如金。

所有的文体,都擅长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他能准确抓住两事物的相似点,用丰富的联想产生新颖而独特的形象,贴切生动而启发人的智慧。例如:他说,诗人作诗,犹如女子生儿三步曲。诗人作诗,起头要有“诗兴”,这诗兴如女子有爱情的结婚。其次,要有t。诗料”,这诗料如女子有孕在身。再其次,要有“诗的酝酿”,这诗的酝酿如孕妇重胎教。最后,为“诗的贡献”,这好比母亲的分娩。

这独特而新颖的比喻,比人们动不动提的灵感具体形象多了。他委婉告诉人们,诗的产生,绝非偶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底气要足,否则,可能流产。像这样独出心裁的比喻,常见于祖父的作品中。

祖父的著作颇丰,一部分由周光午保存,一部分由吴宓公公保藏。可惜周光午保存的那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基本丢失。“文化大革命”中,吴宓公公保藏的那部分也大部分丢失,剩下的只是少部分。我们因不能更全面地了解祖父的创作思想而扼腕叹息。

读文人、同事、朋友、学生的纪念文章、诗歌时,发现祖父的创作艺术和人格魅力,影响深远。读《吴宓日记》、《吴宓传》时,更为二人的旷世之情而拍案叫绝。

其次是搜集大量资料,报章杂志所载,流传民间的轶事,以及亲朋好友的回忆。到祖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采访,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

在搜集和采访当中,祖父学生们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尤其感人至深。至今健在的91岁的张汉儒先生无论哪一次纪念活动,都要亲自参加,并作发言。美国航天局原副总工程师沈永忠在回忆录中对校长的教诲记忆犹新,曾任川大中文系主任的杨明照教授总结了老师教诲的特点“循循善谅,示我周行。身教言教,毕生难忘”。著名国学大师、文学评论家王利器这样赞扬先生“声名洋溢巴渝外,诗卷长留天地间”。31班的学生现在美国芝加哥的李昌林说先生“教诲传四海,诗文耀千秋”。

当时的青年工人,现已96岁高龄的刁荣安,还记得运动会中的挑水、切菜比赛,还记得校长平等、博爱的思想。

更令人惊叹的是,六十岁以上读过书的老人,多数能记得《婉容词》、《两父女》。今年江津中学一百周年校庆时,高57级的学生,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陈祖贵居然一字不漏地背诵了《婉容词》、《两父女》,速度之快,让周围的人目瞪口呆。他已经参加吴芳吉研究会,让我们全家再一次感动。

祖父英年早逝,他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四年了。将近百年的沧桑,他的著作、他的思想散落在世间。他的学生们陆陆续续去世了,再不抢救,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祖父没有给后代留下物质财产,却留下了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清华大学的佼佼者、一个诗歌创作的革新家、一个教育界中的一代人师。他的成功,仰仗于高尚的人格,而这正是现在一些人所鄙夷、所不屑一顾的。我们有责任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我们有责任找回中华民族魂,因为那是我们的根。  在写作的过程中,谢韬老人一直给以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我也得到了成都吴芳吉研究会会长尹朝国、秘书长温昌绪等的热情鼓励,得到了我的师兄邓绪东先生及夫人、副会长何斌、文镒恒先生、黎世宽先生,师姐刘兴华女士、蒋达美女士、黎文君女士及先生程济苍等的大力支持,得到诗人、作家戴安常、胡笳及经济学家聂勋材的当面指点。在此,向所有给予支持的前辈及师兄师姐致以崇高的敬礼,并向你们道一声“谢谢”。

书中的纪年多用农历,有个别处用公历纪年,特此说明。

因为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难免有错误,敬请读者指正。

吴泰瑛

2006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