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道愍万里寻母
庾道愍是南北朝时期的孝悌典范。他出生于颍川鄢陵,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离开才一年,滔滔洪水又无情地冲走了母亲,庾道愍从此成为孤儿。
庾家是一个大家族,有着很好的家风和互助传统。族人都很可怜小道愍这个苦命的孩子,这个给他一碗米,那个送他一件衣。不仅如此,家族请老师教孩子读书,也让小道愍跟着学习。在族人的帮助下,庾道愍渐渐长大,成为一个聪明勇敢的青年。
庾道愍十多岁时,族人告诉了他母亲遇难的经过。原来,那年鄢陵发大水,洪水来得特别突然,许多人都没有来得及逃走,便被滔滔洪水吞没了。庾道愍的母亲也被冲走了。洪水退后,亲友乡亲曾经反复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庾道愍母亲的尸体,不过大家都认定,庾道愍的母亲已经遇难了。庾道愍知道乡亲们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但是心里总是抱着一丝希望——既然没人看到尸体,那么母亲就有可能还活着。
从这以后,庾道愍在学习之余,经常向外出的乡亲打听母亲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一位从南方贩布回来的乡亲告诉庾道愍,他在交州看到一个人,很像道愍的母亲,但当他过去寻找时,那人却不见了踪影。庾道愍认为,那人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母亲,他暗下决心,有条件时一定去交州寻找。
庾道愍长大后,品行敦厚,正直善良,写得一手好文章,乡亲们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推荐他到官府任职。庾道愍听说广州绥宁需要官员,主动要求到那里就任,因为那里离交州比较近。当时,广东、广西还很不发达,道路遥远,人烟稀少,许多人都将那里视为蛮荒之地,根本不愿去,而庾道愍却主动前往,让很多人都倍感意外。
庾道愍到了绥宁才知道距离交州还很遥远。他在绥宁当了两年官后,积攒了足够的盘缠,放弃了升职的机会,继续南下寻母。当时,广州到交州交通极其不便,许多地方根本没有路,更不用说野兽和强盗的威胁了。庾道愍一个人背着行囊,跋山涉水,历经无数困难、无数危险,终于到了交州。
庾道愍找到贩布乡亲说的那个集市,他四处打听,并没有一个人知道母亲的信息。庾道愍没有放弃,他干脆在当地住下来,慢慢寻找。就这样,庾道愍足足找了一年多的时间,他跑遍了附近的城镇和村屯,可是没有任何收获。
这一天,庾道愍来到一个小村子询问,仍然没有结果。就在他失望地离开时,天下起雨来。庾道愍发现附近有一个简陋的草棚,像是有人居住,便跑进去躲雨。不久,草棚的主人回来了,是一个老妇人。庾道愍感觉老妇人长得非常熟悉,他走上前去询问,那老妇人竟然真的是他的母亲。母子相见,抱头痛哭。
原来,母亲被洪水冲走后,抱住一棵大树,在水中漂了一天一夜才爬上岸。上岸后,她辨不清方向,越走离家越远。这时,一伙强盗骑马过来,见她只有一个人,便将她抓了去,连同其余几个掳来的妇女,一路向南,准备到交州卖到妓院里。快到交州时,母亲瞅准一个机会逃了出来。交州与河南远隔干山万水,一个妇女是不可能回去的。无奈,母亲只能留在附近,靠乞讨为生。后来,她开了一小块田地,借来种子种上庄稼,勉强糊口度日。哪想,儿子竟然能够找来!
在交州住了几天,庾道愍带着母亲返回了家乡。后来,庾道愍再次被起用当官,且是地位非常重要的官职。他对母亲始终都非常好,直到老人去世。
P28-30
应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立德树人 打造精神家园——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入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科学编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本文节选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25日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题目为编者后加。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李加臣编著的这本《中华美德故事(仁爱尚义)》从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几千年所积累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选择了一小部分最典型的故事,除个别故事选自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外,绝大部分依据真实史料,其中很多故事世代相传、家喻户晓,为便于扩展阅读和查找资料,每个故事都注明出处。本书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盼望它能进入每个家庭,这将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传承。
李加臣编著的这本《中华美德故事(仁爱尚义)》分孝梯仁爱、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宽容礼让、感恩尚文、求真笃行六篇,收集了85个中华美德故事,它们有《汉文帝亲尝汤药》、《孔子拜见老子》、《孙伏伽以信谏君》、《齐桓公礼贤下士》、《齐国史官秉笔直书》、《李春巧建赵州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