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弹无间道(火箭导弹的性能发展与战争经历现代兵器图文读本)》由傅前哨著,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1000年来,火箭、导弹的发展概况。全书分为上、下卷,内容包括:火箭两用的发生、民用航天的发轫、弹道导弹的发迹、恐怖弹雨的发动、空战之矛、弹炮之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箭弹无间道(火箭导弹的性能发展与战争经历现代兵器图文读本)/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作者 | 傅前哨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箭弹无间道(火箭导弹的性能发展与战争经历现代兵器图文读本)》由傅前哨著,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1000年来,火箭、导弹的发展概况。全书分为上、下卷,内容包括:火箭两用的发生、民用航天的发轫、弹道导弹的发迹、恐怖弹雨的发动、空战之矛、弹炮之争等。 内容推荐 《箭弹无间道(火箭导弹的性能发展与战争经历现代兵器图文读本)》由傅前哨著,全书无法对火箭、导弹的进步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仅攫取其中的几个节点,从不同的视角管窥一下100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半个多世纪火箭、导弹家族繁衍、发展的概貌,以使读者能够领略它们各自的风采。 《箭弹无间道(火箭导弹的性能发展与战争经历现代兵器图文读本)》适合军事爱好者阅读。 目录 前言 上卷 火箭的双重面孔 一、火箭两用的发生 二、民用航天的发轫 (一)万人瞩目的太空之旅 (二)四位特殊的关键人物 (三)两亿多元的“太空一号” (四)半个世纪的航天回放(五)“一号飞船”的重要意义 三、弹道导弹的发迹 (一)“复仇武器”的特点 (二)两大军种的竞争 (三)火箭、导弹的转换(四)V-2导弹的使用 (五)对付V-2的措施 (六)V-2导弹的发展 (七)V-2导弹的影响 四、恐怖弹雨的发动 (一)巴以冲突之起因 (二)“定点清除”之结果 (三)火箭袭击之战术(四)火箭武器之来源 (五)反箭系统之孕育 五、火箭杀生亦可救生 (一)救生伞具的诞生与演进 (二)弹射座椅的问世与成长 (三)弹射座椅的进步与划代 (四)国产装备的发展与水平 下卷 导弹的矛和盾 一、空战之矛 (一)空空导弹的萌芽 (二)空空导弹的崛起 (三)空空导弹的类型 (四)空空导弹的使用 二、代别之分 (一)第一代空空导弹 (二)第二代空空导弹 (三)第三代空空导弹(四)第四代空空导弹 三、弹炮之争 (一)差强人意的初次历练 (二)逐步翻身的空空导弹 四、“毒蛇”之吻 (一)印巴之战中的“响尾蛇” (二)美利之战中的“响尾蛇”(三)马岛之战中的“响尾蛇” (四)以叙之战中的“响尾蛇” (五)海湾战争中的“响尾蛇” 五、射雕之弓 (一)面空导弹的起源 (二)面空导弹的成长 (三)战绩卓越的SAM-2(四)“红旗”兵器的战斗 (五)“甘蒙”导弹的失利(六)“根弗”系统的成败(七)“海上保镖”的功夫(八)FT-2000的绝技 六、灵动之镖 (一)“红眼”盯人 (二)“毒刺”穿心 (三)飞“箭”打鹫 (四)“钢针”扎隼 (五)“标枪”刺雕 (六)“西风”吹雪 (七)“红缨”击鹞(八)“前卫”射鹰 试读章节 一、火箭两用的发生 中国隋唐时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约公元581年至682年)在研究丹药时,以木炭等原料进行配伍,结果发现了非常接近于现代火药的配方。此后(大约在公元808年),有人以硫磺、硝石、皂角为原料,制成了“火药”。 火药的诞生,不仅在中国古代民间产生出了爆竹、烟花等许多新玩意儿,还引起了军事部门的注意。到唐朝末年(公元904年左右),火药已开始用于战争。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利用火药产生推力的武器开始出现。炼丹术士们潜心研究出的这种丹药,没能成为长生不老或治病救人的良方,却成为了杀人的利刃。世界战争的发展历史,也由于此类火工品的问世,而由冷兵器时代进人了热兵器时代。 北宋初年,中国人研制出了原始的火箭和其他火器(宋朝政府在东京汴梁专门成立了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工厂)。冯义升、岳义方、唐福献等人先后对火箭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据史料记载,这种把火药柱(俗称“起火”)绑在弓箭的箭杆上,利用喷气推进力将箭射得更远的武器,最早被用于宋朝与南唐的战争中。宋朝时,一些民间人士还发明了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反作用力而旋转的玩具——“地老鼠”和利用喷气反作用力升空的玩具——“流星”(又称“蹿天猴”),这是喷气推进原理在民间的首次应用。 宋朝以足以惊世的科技表现,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极盛时代。而宋朝官方机构和民间人士研究出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动力飞行器——火箭和“蹿天猴”,则是一项技术两种用途(军用和民用)的代表作之一。 到了明朝,中国的喷气推进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火龙出水”等非常先进的兵器。“火龙出水”是一种水陆两用的多级火箭。其构造特点是:用一节长约1.7米的竹子做成粗筒,前后装上木雕的龙头、龙尾。在竹筒内外配备两种不同的火箭。龙形筒外面安装4枚大火箭,而筒内则装一组小火箭。外部4枚火箭的引信连接在一起。进行水战时,先在离开水面三四尺处点燃4枚大火箭的引信,把龙形筒发射出去。它能在空中飞行二三里之遥(大约1000多米)。待到第一级运载火箭的火药燃烧完毕,则引燃龙形筒内的小火箭,第二级火箭随即飞出,焚烧敌船,射杀敌人。“火龙出水”在应用原理上,可算是现代多级火箭、多级导弹的先驱。 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复制的我国古代的“神火飞鸦”武器,也是明朝时发明的。其飞行原理与现代喷气推进的飞机酷肖。它的外形像一只乌鸦,内装火药,发射时,由安装在翼下和身体下方的四枚火箭(每侧两枚)推动前进。飞行中,利用“飞鸦”的双翅产生升力。因而,它比普通的箭和火箭飞得更远,射程可达百余丈。到达敌方上空后,“飞鸦”会引燃体内的火药,焚烧军营或敌船。“神火飞鸦”可谓是现代喷气推进的飞机和飞航式导弹的始祖。 火箭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最具革命性的武器和飞行器之一,其对世界科技和军事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火箭技术问世已有上千年。但多被用于战争方面,直到20世纪中叶,它们才真正成为太空探测和载人飞行的平台。而将火箭作为运输工具进行载人飞行实验,这一想法和壮举最早也发生在神州大地。 明朝时,有一位叫万户的勇敢的官员试图利用火箭和风筝组合成一种带动力、带机翼的飞行器,将其送人天空。 万户在一把座椅的后背上安装了47枚当时能够买到的最大的火箭。试验时,他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令仆人点燃火箭。其目的是想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向蓝天。世界航天科学家们认为,万户是“第一个企图利用火箭进行飞行的人”。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纪念这位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注:“万户”不是名字,而是该官员的职称)。 万户的升空计划并非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他的构思和采用的方案与现代喷气式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大体一致。假若万户能够更多地了解固体火箭的工作特点,更多地掌握飞行器的空气动力、结构、强度、控制、平衡等方面的知识的话,那么,他有可能短暂、平安地“飞”起一段距离。可以说,这位勇敢的探险者,离真正的成功只有几步之遥。 万户以生命的代价为人类织造的飞天神话在20世纪后变成了现实: 1928年,德国人施塔默尔驾驶着一架配有小型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滑翔机,完成了将近两公里的带动力飞行。 1939年,德国人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亨克尔”He.176。这一年的6月15日,该机在佩内明德基地进行了首次真正的载人喷气动力飞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亨克尔”He.176采用的动力装置不是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而是火箭发动机。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人太空。人类由此而迈入了载人航天时代。P6-10 序言 训火记 火是一种快速燃烧或物质与氧化合的现象。早在数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了使用火。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大脑的进化。然而,在中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往往只知道用木头烧火做饭、取暖、照明,却忽略了在缺氧情况下,木材因燃烧不完全而剩下的东西——木炭。 唯有中国古人认识到了这种不太冒烟,也很少产生明火的材料仍是一种可贵且特殊的能源,他们不仅用木炭烧制器物、冶炼金属,还将其“入药”,并由此创造出了享誉全球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以火药为“引线”,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先贤们又琢磨出了世界上第一种人造的动力装置——自带全部燃烧剂与氧化剂的固体燃料喷气式发动机,继而顺理成章地开发成功以这种动力装置作为推进系统的火箭、“蹿天猴”等飞行器。 火箭技术问世之后,它就有了军用与民用两种不同的功能,杀生与救生两种不同的用途,一边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梦想,一边给人类带来痛苦和死亡。20世纪40年代新型火箭与导弹的出现,加速了这两条道路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硝烟中,相继诞生了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等精确制导的武器,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火箭弹射座椅等先进的救生装置,探空火箭的飞行高度也首次达到了航天领域。 在火箭与导弹技术的发展史上,世界上有三位大师级的人物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是:生于1912年的德国人布劳恩,生于1906年的俄国人科罗廖夫和生于1911年的中国人钱学森。有人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一年一遇的人才,而他们则是十年才得以一遇的天才。 作为美国著名的火箭专家,布劳恩的前半生实际上是为德国服务的,A-2、A-4探空火箭和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V-2就出自他手。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布劳恩移居美国,先后在陆军装备设计研究局、美国航空航天局等部门工作,主持研制了“红石”、“丘辟特”、“潘兴”导弹和“丘辟特”C火箭。1958年1月,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1号”)成功发射了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1969年7月,采用由他设计的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作为运载工具,人类首次实现了登月飞行。 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曾拍摄过一部以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为原型的影片——《训火记》。该片再现了几十年来苏联发展火箭技术的艰难历程,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二战后,科罗廖夫作为总设计师组织了仿制v-2导弹的工作。随后,又领导了近程、中程和远程弹道导弹(P-7)的研制,并将P-7导弹改装为“卫星号”运载火箭,使苏联于1957年8月和10月先后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他的主持下,苏联还开发出了“东方号”运载火箭,将全球第一艘载人飞船送上了天。 在航空航天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方面,最为全面的当属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的研究工作,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3年,他与F. 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上世纪40年代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钱学森还在超音速和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教授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先后担任了导弹研究院、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主持设计了我国的中近程弹道导弹,领导了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大型运载火箭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并为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还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核动力飞行器的开拓者之一。1949年,他应邀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课程的教授,并成为丹尼尔和弗罗伦斯·古根汉姆喷气推进中心的领导人。在此之前,钱学森就对发展原子能发动机的可能性深感兴趣,并期望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这一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核动力火箭技术的论文。用钱学森的导师和朋友——世界空气动力学巨匠冯·卡门教授的话说,该论文“至今仍被认为是这个领域中的一篇经典性名著”。 钱学森对这种尖端的先进动力装置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为后续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航空航天新领域的大门。进入21世纪后,核动力火箭的研制工作在一些科技大国已正式开始启动,可以预期,世界航空航天事业将向着新的更高、更快、更远、更准的目标快速前进。 上述三位大师“训”的是“大火”(战略导弹、运载火箭),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此外,还有许多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训”着“小火”(战术导弹、小型火箭)。这些花样百出,功能各异的兵器和动力装置则代表了军队和民间的需求。 俗话说,一叶知秋。受篇幅所限,本书无法对火箭、导弹的进步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仅攫取其中的几个节点,从不同的视角管窥一下100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半个多世纪火箭、导弹家族繁衍、发展的概貌,以使读者能够领略它们各自的风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